全身骨扫描在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75.57 KB
- 文档页数:2
全身骨显像评价前列腺癌骨转移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崔炳强【摘要】目的:通过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MRI、CT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比较.评价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患者肘静脉注射99mTc-MDP 925MBq,约3小时后行全身骨显像.在行全身骨显像的前后1周内进行MRI、CT、PSA测定.结果:全身骨显像与MRI 在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阳性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且有较高的阳性一致率,均高于CT 检查;全身骨显像显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为骨盆、脊柱;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PSA值明显高于无骨转移者.结论:全身骨显像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选方法,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0(021)011【总页数】2页(P817-818)【关键词】前列腺肿瘤;骨肿瘤;肿瘤转移;99m锝美罗酸盐;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作者】崔炳强【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辽宁,锦州,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25;R738.1;R817.4前列腺癌在欧美国家发病率极高,在老年男性中仅次于肺癌。
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生率不断增长,且有年轻化趋势。
由于前列腺癌极易发生骨转移,因此早期行全身骨显像对患者的分期、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MRI、CT、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结果的综合性分析,评价前列腺癌骨转移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7年9月~2009年12月就诊于我院核医学科的前列腺癌患者60例,均为男性,年龄49~90岁,平均75.6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
1.2 研究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双探头符合线路InfiniaⅡ Hawkeye SPECT/PET-CT,采用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 )Vol.31No.12Dec.2011[作者简介]潘懿范(1985—),女,住院医师,硕士;电子信箱:evelynpan@hotmail.com 。
[文章编号]1674-8115(2011)12-1758-05·论著·骨扫描在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潘懿范1,刘建军2,黄钢2,马玉波1(上海交通大学1.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011;2.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127)[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骨扫描在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40例肺癌患者和31例前列腺癌患者在系统治疗前1个月内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行全身骨扫描,观察治疗前后骨转移灶的变化与肿瘤临床综合疗效的相关性。
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 检验及Cox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肺癌或前列腺癌骨转移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肿瘤临床综合治疗有效者(59.68%,37/62)的骨转移疗效明显好于无效者(40.32%,25/62)(P <0.05)。
肺癌骨转移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54.5%,2年生存率为22.6%;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87.3%,2年生存率为72.3%。
单因素及Cox 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类型及骨转移时长相关(P <0.05)。
肺癌与前列腺癌分组行Cox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癌骨转移的预后危险因素为病理类型、治疗前骨扫描病变范围及骨转移时长;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后与骨转移时长有关。
结论全身骨扫描为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
[关键词]骨扫描;骨转移;疗效监测;预后;肺癌;前列腺癌[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12.022[中图分类号]R734.2;R737.25[文献标志码]AApplication of bone scintigraphy in therapy response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and prostate cancerPAN Yi-fan 1,LIU Jian-jun 2,HUANG Gang 2,MA Yu-bo 1(1.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011,China;2.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Renji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127,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bone scintigraphy in therapy response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and prostate cancer.MethodsWhole-body bone scintigraphywas performed in 40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nd 31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one month before systematic therapy and no less than 3months after treatment.The changes of bone metastasis lesion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correlation of bone metastasis with therapy response was explored.Survival rates were calculated by Kaplan-Meier method,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were analysed by Log-rank test and Cox regression model.ResultsThetherapeutic effect of bone metastasis in clinical therapy responders in primary tumors (59.68%,37/62)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clinical therapy non-responders in primary tumors (40.32%,25/62)(P <0.05).The 1-year and 2-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were 54.5%and 22.6%respectively,and those of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prostate cancer were 87.3%and 72.3%respectively.Both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umor type and duration of bone metastasis were related to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and prostate cancer (P <0.05).Cox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athological type,extent of disease before treatment and duration of bone metastasis were prognosti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and duration of bone metastasis was the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prostate cancer.ConclusionWhole-body bone scintigraphy provides more abundant and exact information in therapy responsemonitoring 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and prostate cancer.[Key words]bone scintigraphy;bone metastasis;therapy response monitoring;prognosis;lung cancer;prostate cancer·8571·No.12潘懿范,等:骨扫描在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目前在我国,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肺癌已是全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的首要死因[1]。
ECT全身骨显像在肿瘤临床的应用分析ECT(全身骨显像)是一种诊断放射学检查方法,平铺扫描大部分患者的全身骨骼,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全身骨代谢活动,显示骨骼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方法,对于骨骼系统的恶性疾病的检测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肿瘤临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ECT全身骨显像在肿瘤临床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首先,ECT全身骨显像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筛查:骨骼是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通过ECT全身骨显像可以对全身骨骼进行快速全面的检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肿瘤的转移灶,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2.评估治疗效果:肿瘤患者接受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ECT全身骨显像可以对治疗后的骨骼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3.术前定位:在肿瘤手术前需要准确定位肿瘤的转移部位,以确保手术的准确性。
ECT全身骨显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肿瘤的转移灶,提高手术成功率。
4.治疗监测:对于接受放疗或化疗的肿瘤患者,ECT全身骨显像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评估预后:肿瘤患者的预后情况与肿瘤的转移情况密切相关,通过ECT全身骨显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然而,尽管ECT全身骨显像在肿瘤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假阳性结果:有些炎症、感染和创伤也会导致骨代谢的改变,从而产生假阳性结果,容易造成误诊。
2.不能确定病理性质:ECT全身骨显像只能显示骨骼的代谢情况,不能明确肿瘤的病理性质,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3.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如肾功能不全、放疗后等情况会干扰结果的准确性。
4.辐射剂量大:ECT全身骨显像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示踪,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相对较大,对于孕妇和儿童患者需慎重使用。
因此,在使用ECT全身骨显像进行肿瘤临床应用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结果,避免误诊。
全身骨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病情评价及放疗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宁四清;李兆元;刘曾【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辅助断层(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病情评价及放疗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给予患者SPECT全身骨显像检查和血清糖链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及碱性磷酸酶(ALP)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发生骨转移的患者给予放疗治疗,并于治疗后复查SPECT全身骨显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x2 =8.067、12.079、10.376,P<0.05),全身骨显像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或联合检测3种肿瘤标志物(x2=28.058、34.842、32.041、6.512,P<0.05),3种肿瘤标志物与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或联合检测3种肿瘤标志物及单独检测全身骨显像(x2=74.169、83.557、79.732、38.922、16.316,P<0.05).随着乳腺癌骨转移分级的升高,其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并与患者的骨转移分级具有相关性(rs=0.859、0.602、0.661,P<0.05);治疗有效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25.615、15.633、42.816,P <0.05),且均显著低于治疗无效组(t=9.972、12.454、8.297,P<0.05).结论联合应用全身骨显像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可提高对于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灵敏度,肿瘤标志物水平可作为评价骨转移程度和放疗疗效的辅助指标.【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20)007【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辅助断层;全身骨显像;糖链抗原15-3;癌胚抗原;碱性磷酸酶;放疗;诊断【作者】宁四清;李兆元;刘曾【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文理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湖北襄阳,441021;湖北省襄阳文理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湖北襄阳,441021;湖北省襄阳文理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湖北襄阳,44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15%,患者的病死率高达20%[1]。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全身骨扫描分析茅娟莉【期刊名称】《成都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7)B09【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骨扫描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4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全身骨扫描结果,对骨转移的部位、数量、病理类型、生存期等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148例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106例,占71.6%。
其中腺癌101例,鳞形上皮细胞癌5例。
全部223处转移灶,骨盆占48.4%,脊柱占34.1%,胸部占9.4%,四肢占6.3%,颅骨占1.8%。
无转移灶的患者,生存期为大于6个月的占66.7%;转移灶大于3处的患者,生存期大于6个月的只占8.3%。
结论:前列腺癌骨转移以骨盆和脊柱多见。
转移灶越多,则生存期越短。
生存期和转移灶的个数成明显负相关。
【总页数】1页(P7-7)【作者】茅娟莉【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7.3【相关文献】1.前列腺癌的骨转移:MRI与核素骨扫描的对照分析 [J], 王继琛;刘树学;王霄英2.核素骨扫描与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r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J],唐小勇;朱光映;赖昌生3.99mTc-MDP全身骨扫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特点分析及评价 [J], 张曙;殷跃;张先瑞4.分析全身成像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 [J], 王闯5.MRI和骨扫描及相关因素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分析 [J], 罗丽萍;胡珊;仝慧敏;黄楠;李晓倩;李丽娜;余飞燕;吴波;程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评价前列腺癌骨转移特点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19例前列腺癌(pca)骨转移患者dwi和adc图表现,分别测量前列腺癌、骨转移灶和正常骨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7例pca骨转移患者mri共检出骨盆转移灶35个,pca癌灶和骨转移灶在dwi上呈高信号影。
前列腺癌、骨转移灶和正常骨的adc值分别为(0.930±0.091)×10-3 mm2/s、(0.926±0.110)×10-3 mm2/s和(0.218±0.098)×10-3 mm2/s。
结论:dwi 有助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
【关键词】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前列腺癌;骨转移【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42-02【abstract】objective : evaluation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 dwi ) in bone metastasis of prostatic carcinoma diagnosis of. method: analysis of 19cases of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 pca ) dwi and adc images, respectively, the measurement of prostate cancer bone metastases and normal bone adc value, and carries on statistics analysis. results: 17 cases of pca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of pelvic metastases were detected by mri35, pca breast cancer and bone metastases in dwi showed high signal. prostate cancer, bone metastasis and normal bone adc= (0.930 +0.091) * 10-3mm2/ s, (0.926 +0.110) * 10-3mm2 / s and (0.218 +0.098) * 10-3mm2/ s. conclusion: dwi is helpful to the diagnosis of prostate cancer with bone metastasis.【key words】mr 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rostate cancer; bone metastasis骨转移是前列腺癌(pca)最常见的远处转移方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是目前唯一的无创地反映活体组织扩散的mr功能成像方法。
全身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全身骨显像在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以便更好地指导肺癌患者的分期及治疗。
方法:126例病理确诊为肺癌的患者均行全身骨显像、CT 及碱性磷酸酶、血钙检查。
统计肺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发生骨转移的几率,将全身骨显像与可疑骨转移临床因素(包括骨痛、碱性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中任意一项或几项)诊断骨转移的准确性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7.8%,周围型肺癌较中央型肺癌骨转移发生率高(P<0.01),肺腺癌较肺鳞癌骨转移发生率高(P<0.01),Ⅲ、Ⅳ期患者骨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1)。
全身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94.3%)、特异性(84.6%)、准确性(87.3%)均高于可疑骨转移临床因素对骨转移的诊断。
结论:肺癌患者应常规行全身骨显像,这对肺癌的分期、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value of the whole body bone imaging in diagnosing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in order to guide staging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were performed whole body bone imaging, CT and ALP, blood calcium inspection. Probability of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of the different pathological type and different clinical stage were counted. The whole body bone imaging and clinical factors of suspicious bone metastasis (including bone pain, alkaline phosphatase, high calcium levels, arbitrary or a few) for diagnosis accuracy of bone metastases were statistical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was 27.8%, and the bone metastases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was higher than central lung cancer (P<0.01), bone metastases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lung adenocarcinoma was higher than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0.01), bone metastases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period Ⅲ, Ⅳpatient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period Ⅰ, Ⅱ(P<0.01). The sensitivity (94.3%), specific degrees (84.6%), accuracy (87.3%) of the whole body bone imaging diagnosis of bone metastases from lung cancer were higher than the clinical factors of suspicious bone metastasis diagnosis of bone metastases. Conclusion: Whole body bone imaging should be a routine exam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stage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Key words] Lung cancer; Whole body bone imaging; Bone metastasis肺癌是臨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20%~40%患者发生骨转移[1],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
ECT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应用发表时间:2012-12-21T09:59:17.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倪剑陈斌付钦卿钟彝璞徐敏[导读] 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是骨骼,骨转移(继发性恶性骨肿瘤)是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晚期并发症倪剑陈斌付钦卿钟彝璞徐敏(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6414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032-02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是骨骼,骨转移(继发性恶性骨肿瘤)是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晚期并发症[1],发生率为原发性骨肿瘤的35到40倍[2],骨转移瘤可并发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 及时诊断恶性肿瘤是否转移及、及时治疗早期的骨转移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ECT全身骨显像是一种灵敏度高和非创伤性的诊断方法,可用于骨肿瘤及骨转移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选取了87例恶性肿瘤患者,对其进行ECT全身骨显像检查,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男49例,女38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64.3岁,其中前列腺癌18例,肺癌19例,乳腺癌23例,肝癌20例,结肠癌4例,鼻咽癌3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
1.2检查方法99mTc-MDP全身显像仪,infinia vc hawkeye4 型ECT(GE公司)配有低能高分辨准直器,静脉注射示踪剂99mTc-MDP后,饮水1500ml,检查前排尽小便,疼痛病人给止痛剂,2~4h后,按常规采用7100A/DI型大视野SPECT进行前位和后位SPECT行全身骨显像,必要时可采集局部静态影像和断层影像。
采集条件为人体轨迹采集模式,采集矩阵256×512,扫描速度25cm/min,Zoom 1,低能高分辨准直器。
骨扫描在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潘懿范;刘建军;黄钢;马玉波【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骨扫描在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肺癌患者和31例前列腺癌患者在系统治疗前1个月内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行全身骨扫描,观察治疗前后骨转移灶的变化与肿瘤临床综合疗效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肺癌或前列腺癌骨转移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肿瘤临床综合治疗有效者( 59.68%,37/62)的骨转移疗效明显好于无效者(40.32%,25/62)(P<0.05).肺癌骨转移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54.5%,2年生存率为22.6%;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87.3%,2年生存率为72.3%.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类型及骨转移时长相关(P<0.05).肺癌与前列腺癌分组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癌骨转移的预后危险因素为病理类型、治疗前骨扫描病变范围及骨转移时长;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后与骨转移时长有关.结论全身骨扫描为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bone scintigraphy in therapy response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and prostate cancer. Methods Whole-body bone scintigraphy was performed in 4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nd 31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one month before systematic therapy and no less than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bone metastasis lesion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orrelation of bone metastasis with therapy responsewas explored. Survival rates were calculat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were analysed by Log-rank test and Cox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one metastasis in clinical therapy responders in primary tumors (59.68%, 37/62)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clinical therapy non-responders in primary tumors (40. 32% , 25/62) (P < 0.05). The 1 -year and 2-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were 54. 5% and 22. 6%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prostate cancer were 87. 3% and 72. 3% respectively. Both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umor type and durationof bone metastasis were related to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and prostate cancer (P<0. 05).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athological type, extent of disease before treatment and duration of bone metastasis were prognosti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and duration of bone metastasis was the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prostate cancer. Conclusion Whole-body bone scintigraphy provides more abundant and exact information in therapy response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and prostate cancer.【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31)012【总页数】5页(P1758-1762)【关键词】骨扫描;骨转移;疗效监测;预后;肺癌;前列腺癌【作者】潘懿范;刘建军;黄钢;马玉波【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R737.25目前在我国,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肺癌已是全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的首要死因[1]。
13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月 第5卷第2期恶性肿瘤转移部位涉及较多,其中最好发部位之一即骨,是否发生骨转移对于确定恶性肿瘤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等内容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骨转移属于是晚期肺癌患者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生,则预示着病情的加重、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期限缩短,也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有相关资料研究显示,约30%~40%的肺癌患者在晚期阶段均会发生骨转移,其中位生存期<6个月,1年生存率要低于5%[2]。
因此,临床需给予肺癌患者骨转移充分重视,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诊断,方便医护人员依据诊断结果提供预防或治疗措施[3]。
本文于2015年1月—2019年1月期间选取100例肺癌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全身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100例肺癌患者,男51例,女49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3.34±12.79)岁。
纳入标准:入组对象均经手术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肺癌;均大于18岁;病历资料与临床档案完整;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本次实验的存在,愿意主动参与。
排除标准:肝肾等合并严重器质性损伤者;存在严重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状态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99mTc-MDP(亚甲基二膦酸盐),实施静脉注射,叮嘱患者在注射后2小时内饮水500~1000 ml,3小时后开始检查。
采用GE公司生产的INFINIA VC HAWKEYE4 SPECT/CT采集图像,选用低能平行孔高分辨准直器,设置矩阵大小为256×1024,放大倍数为1.0,采集速度14cm/min。
叮嘱患者在正式检查前排空膀胱,将身上所有含金属或高密度物品去掉,对于无法取走时,则需详细记录物品性质与位置,以便为医生分析影像时进行参考,取全身前位、后位骨显像,特别需要时,再加做局部断层采集。
99mTc-MDP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99 mTc-MDP(99 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常规采用99 mTC-MDP为显像剂,对临床诊断为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230例患者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
结果230例癌症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者136例,阳性率58.3%,其中肺癌100例,骨转移68例,阳性率68%;乳腺癌100例,骨转移49例,阳性率49%;前列腺癌30例,骨转移19例,阳性率63%。
结论肺、乳腺、前列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病程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骨转移瘤;核素;全身骨显像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最易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率可达70%~85%[1]。
转移瘤的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利用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后聚集于骨骼,在体外用SPECT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的γ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
我们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共230例的骨显像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癌症患者病例230例,男120例,女110例,年龄26~78岁,其中肺癌100例,乳腺癌100例,前列腺癌30例。
1.2 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H3000ZK型SPECT仪,配低能通用型平行孔准直器,患者静脉注入99 m Tc MDP740 mBq后2~3 h全身骨显像,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仪进行显像,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256×1024,前位和后位扫描速度6.6~4.4 mins/m,总计数>10 6,部分全身显像可疑脊柱异常灶患者再行局部断层显像:采集矩阵64×64,放大倍数1.0,360°旋转,每6°采集1帧,计算机重建获得横断、冠状和矢状断层图象。
全身骨扫描在肺癌骨转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孙莲华【期刊名称】《淮海医药》【年(卷),期】2024(42)1【摘要】目的:探索全身骨扫描在肺癌骨转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0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356例,入院后均开展^(99m)Tc-MDP全身骨扫描检查。
根据^(99m)Tc-MDP骨扫描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数量分布(单发或多发)和部位分布(胸部、脊柱、骨盆、四肢、颅骨),比较不同TNM分期肺癌患者骨转移情况。
结果:356例患者中骨转移139例,骨痛、神经系统症状、病理性骨折例数分别为60、18、2。
骨转移单发28例,多发111例;腺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小细胞肺癌、复合性小细胞癌、未定型发生骨转移分别为78例、38例、7例、8例、6例、2例。
139例骨转移患者共发现转移病灶386个,以胸部病灶最多(158个),其次为脊柱(127个)、骨盆(57个)、四肢(35个)及颅骨(9个)。
T_(4)分期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为55.26%,高于T_(1)、T_(2)、T_(3)分期的24.59%、23.25%、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_(3)分期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为50.89%,高于N_(0)、N_(1)、N_(2)分期的37.80%、33.33%、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99m)Tc-MDP全身骨扫描在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肺癌骨转移以多发病灶为主,病灶部位以胸部和脊柱多见,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肺癌TNM分期越高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则越大。
【总页数】4页(P50-53)【作者】孙莲华【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相关文献】1.全身骨扫描在肺癌骨转移临床诊断中的意义2.全身骨扫描在临床诊断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3.骨扫描在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4.全身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身骨扫描在肺癌骨转移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刘阳;张靖【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11(024)004【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骨扫描在肺癌骨转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56例确诊的肺癌患者进行99mTc-MDP骨显像检查,对骨转移的部位、数量、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全组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39.45%,其中腺癌发生率50.66%,鳞癌发生率26.19%,小细胞癌发生率12.50%.101例肺癌骨转移中,多发病灶89例(88.12%),单发病灶12例(1 1.88%).共发现病灶397个,其中胸部133个(33.50%),脊椎107个(26.95%),骨盆92个(23.17%),四肢49个(12.34%),颅骨16个(4.03%).结论肺癌骨转移可能与其病理类型有关,且以多发病灶为常见.【总页数】2页(P325-326)【作者】刘阳;张靖【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河南商丘476100;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相关文献】1.全身骨扫描在临床诊断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 [J], 朱韧;徐建芳;张海平2.99mTc-MDP全身骨扫描和血清OPG、BSP和TRACP-5b测定对肺癌骨转移的临床评价 [J], 朱宝;邵科晶;袁航;许亚丰3.99mTc-MDP 全身骨扫描和血清 CEA、NSE、CYFR21-1、CA125 测定对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评价 [J], 张炜;郭万华4.全身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J], 王磊;谭宇;王慧;马彩霞;张元英5.肺癌骨转移的全身骨扫描表现分析 [J], 王爱芬;王亚娟;张伟强;周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身骨扫描在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11-23T13:54:36.8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14期作者:姜果蒲涛许莉文鑫黄娇郭倩邓泽武[导读] 骨扫描对于肺癌和前列腺癌的诊断及后期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 637000
【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骨扫描作用于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肺癌和40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骨扫描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统计结果显示,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35.00%,60.00%。
结论骨扫描对于肺癌和前列腺癌的诊断及后期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肺癌;前列腺癌;骨扫描;骨转移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骨转移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常见的癌细胞转移部位之一,其发生率约在30%~60%左右[1];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对骨转移进行诊断,对于后期治疗方法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本次研究将通过实际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探讨全身骨扫描作用于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治中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肺癌和40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研究的患者均经影像学及血液学检查确诊[2],8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平均年龄(62.9±3.8)岁。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为静脉注射99mTc-MDP(亚甲基二磷酸盐)全身骨扫描;所使用的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SPECT检测仪,在完成全身骨扫描后,要求患者饮用水大约800ml,并于2h后进行相关检查,并要求患者在开始检查前排空尿液,去除身上的金属携带物;无特殊情况下,选取低能高分辨率的准直器,将仪器的参数调整为:扫描速度约20cm/min,放大倍数1.0,矩阵256×1024,。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若提示有局部阳性病变时,除了全身显像外,还应进行常规MRI或CT检查。
1.3骨转移分析
为保证图像分析的客观性,要求至少2名或以上的临床医师对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参照威尔森法(Wilson)将人体骨骼具体区分为颅骨、四肢、骨盆、脊椎和胸部5个区域,若分析结果符合下列情况中的任意一项则确定为骨转移:(1)存在一个或多个疑似病灶,随访提示有进展表象;(2)存在1处或2处核素分布的异常病灶;(3)存在4个以上且无规律性分布的局部异常浓聚灶;(4)组织病理学结果。
1.4疗效评估
(1)进展,患者接受诊治后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的病灶;(2)稳定,骨病变的变化进程比较缓慢,判断稳定或无变化至少要求在系统治疗后8周;(3)部分缓解,病灶部分缩小或骨病变的密度降低,持续时间>4周;(4)完全缓解,检测结果提示患者原有病灶消失,持续时间>4周。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2来检验,采取Q检验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P<0.05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差别意义。
2.结果
2.1患者骨转移发生率
肺癌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50.00%(20/40),60.00%(24/40)。
2.2治疗前后骨转移灶的变化与疗效相关性
所有患者接受系统的治疗3个月后,再次接受全身骨扫描,方法未变化;参照肿瘤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将80例骨扫描动态变化的患者分为有效组43例(53.75%)和无效组37例(46.25%),根据骨转移治疗的评定标准,骨转移灶变化见表1。
3.讨论
参照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由于特殊的生长微环境和血供丰富的特点[3],骨组织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高发部位之一,同时也是导致实体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所探讨的全身骨扫描属于高敏感性肿瘤骨转移诊断措施,从本次研究来看,全身骨扫描作用于肿瘤骨转移治疗前的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肺癌骨转移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具体的类型:破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以破骨性为主;前列腺癌骨转移则是一连串的生物反应过程[4],如果癌细胞在患者的骨组织中生成病灶,那么骨细胞就会与前列腺癌细胞之间互相作用,这也就从侧面结石了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高于肺癌的的原因。
就现有的医疗卫生水平来看,临床上关于骨转移的诊断更多的还是要借助影像学,包括:X线、CT、MRI以及本次研究所使用的99mTc-MDP骨扫描,较之其他方法骨扫描的敏感度最高,如果局部骨代谢中存在5~15%时就能够通过该方法准确的进行探测,此外,骨扫描还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痛苦小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但另一方面,该检测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参照文献资料来看,通过肿瘤标志物联检可降低假阳性率。
从患者生存率分析来看,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1年生存率约在50.00%左右,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1年生存率则在80.00%以上,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可能与前列腺癌细胞生长速度较慢有一定的联系[5]。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研究结论,全身骨扫描能够为前列腺癌、肺癌骨转移的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更有指向意义的信息,因而我们建议临床实践中,在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中积极运用全身骨扫描,以为患者后期具体治疗计划的制订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廖昂,张莎莎,黄永祥,等.SPECT/CT骨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贵州医药.2011,8(9):846-848.
[2] 张曙,殷跃,张先瑞.99mTc-MDP全身骨扫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特点分析及评价[J].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1,11(8):118-119.
[3] 何静,王霄英,黄镕,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MRI与同位骨扫描的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12(4):500-504.
[4] 张小镇,郑长业,谢丽娇,等.99Tcm-MDP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9(28):90-92.
[5] 高胜海,李军,于春晓.血清PSA、骨扫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3,10(10):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