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提取及常见问题分析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1
PCR实验室核酸检测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检验科人员是核酸检测工作的主力军,我们不但要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还时刻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
本文为大家讲解《PCR实验室新冠核酸检测操作注意事项》,重点从新冠病毒生理特性、荧光PCR原理、PCR实验室筹备规范、样本检测环节操作、实验室数据分析、常见问题解析等几个方面讨论学习。
1、传染源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3、荧光PCR原理重复进行“变性 - 退火 - 延伸”三个过程,模板DNA的量就会呈指数倍增加,理论上讲经过 n 个循环之后,模板量就会达到2的n次方。
4、常见问题解析①新冠试剂出现翘尾,怎么处理?答:如果是个别单一通道翘尾,不管是FAM还是VIC通道,首先按照要求复查,复查建议重新采样,如果不方便重新采样建议对原有样本进行重新提取核酸验证,如果复查阴性判读阴性,如果复查还是同一通道翘尾,就要对结果仔细审核,一是要排除实验室污染,二是要对病人信息了解清楚,从临床症状及接触史排查,如果没法确认,建议必须重新采样复查,如有必要可以采用另一家试剂来验证。
如果出现大量的弱阳性扩增翘尾,首要原因是考虑实验室污染,可以通过做环境样本和阴性对照做验证排除。
②N基因和1ab基因是新冠病毒的特有基因吗,灵敏度哪个更高?是否会和其他冠状病毒片段重叠?答:N基因跟1ab都是特异的,不会跟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交叉反应。
设计时候,两个基因的序列不一样,导致灵敏度不一样,N基因的灵敏度比1ab灵敏度高。
③新冠检测结果和临床诊断不符合,怎么解读?答:新冠病毒由于是RNA病毒,容易降解,另外检测结果也和取样,核酸提取以及样本本身的核酸浓度有关,需要逐一分析,同时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判读。
高中化学核酸的教案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其中核酸作为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核酸的教学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高中化学核酸的教案设计范本,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核酸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核酸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
2. 核酸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3. 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核酸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核酸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核酸提取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核酸性质的理解。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引出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核酸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核酸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核酸提取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核酸性质的理解。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酸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表现,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2. 结果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核酸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对学生的核酸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反思1. 优点: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讲授又有实验和讨论,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核酸检测课程设计思路和方法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核酸检测的基本概念,掌握核酸检测的原理和步骤。
2. 学生能够了解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重要性,认识到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掌握核酸检测结果判定标准,并能够解读核酸检测报告。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核酸检测实验操作,包括样本采集、核酸提取和扩增等步骤。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核酸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素养,收集和整理与核酸检测相关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核酸检测,培养对生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形成关爱生命、尊重科学的价值观。
3. 学生在合作完成核酸检测实验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物学科拓展课程,结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际,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合作和探究。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核酸检测基本原理:介绍核酸检测的概念、原理,以及DNA和RNA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教材章节:生物课本中关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章节。
2. 核酸提取与扩增技术:讲解核酸提取的方法、PCR技术原理及其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相关教材章节:生物技术相关章节,特别是PCR技术的介绍。
3. 核酸检测实验操作:详细讲解样本采集、核酸提取、扩增和检测等实验步骤,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相关教材章节:实验操作方法及生物实验室安全相关章节。
4. 核酸检测结果判定:介绍核酸检测结果的判定标准,解读核酸检测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核酸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动物组织细胞中核酸的提取和鉴定方法;3. 熟悉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核酸是一类生物大分子,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在生物体的遗传、代谢和调控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提取动物组织细胞中的核酸,对其进行鉴定,以了解核酸的基本性质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实验试剂:盐酸胍、氯化钠、柠檬酸钠、乙醇、异丙醇、二苯胺、3,5-二羟甲苯等;3. 实验仪器:离心机、匀浆器、电炉、水浴锅、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处死,取肝组织;2. 将肝组织剪碎,加入适量匀浆液,用匀浆器进行匀浆;3. 将匀浆液加入盐酸胍,使pH值降至6.0;4. 加入适量的氯化钠和柠檬酸钠,使溶液的离子强度达到0.14mol/L;5. 将溶液转移至离心管中,在4℃、5000g条件下离心10分钟;6. 取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7. 将混合液转移至另一离心管中,在4℃、10000g条件下离心10分钟;8. 弃上清液,用70%乙醇洗涤沉淀,在4℃、10000g条件下离心5分钟;9. 弃上清液,将沉淀干燥;10. 将干燥的沉淀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加入二苯胺试剂,观察颜色变化;11. 加入3,5-二羟甲苯试剂,观察颜色变化;12. 根据颜色变化,判断核酸的类型。
五、实验结果1. 在二苯胺试剂的作用下,溶液呈蓝色,表明提取的核酸中含有DNA;2. 在3,5-二羟甲苯试剂的作用下,溶液呈绿色,表明提取的核酸中含有RNA。
六、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本实验方法可以成功提取动物组织细胞中的核酸,并进行鉴定;2. 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pH值、离子强度等,以保证核酸的提取效果;3.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验证了核酸提取方法的可行性。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提取了动物组织细胞中的核酸,并对其进行了鉴定;2. 通过实验,掌握了核酸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3. 本实验为后续研究核酸的功能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核酸提取和注意事项核酸提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从生物样品中提取核酸(DNA或RNA)。
核酸提取的目的是分离并纯化核酸,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测序、PCR、酶切等。
然而,核酸提取是一项复杂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实验步骤,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提取到高质量的核酸。
其次,核酸提取需要在无菌、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核酸容易受到外源性DNA的污染,会影响提取到的核酸的纯度和酶活。
因此,在进行核酸提取前,必须保证实验台面和实验器皿的清洁,并特别注意避免手部和呼吸道的DNA污染。
另外,使用一次性消耗品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实验仪器也是必要的。
第三,选择合适的核酸提取方法和试剂盒。
目前,有多种核酸提取方法可供选择,如酚/氯仿法、基质柱法、磁珠法等。
不同的样品类型和研究目的,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提取方法。
同时,合适的试剂盒也会直接影响着核酸提取的效果和纯度。
因此,在选择方法和试剂盒时,要充分考虑实验需要、实验条件和提取效率等因素。
第四,正确的操作流程和实验技巧也是核酸提取的关键。
核酸提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避免出现错误或漏操作。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禁止使用锐利的工具或剪刀等进行样品切割,避免受到损伤导致核酸的降解。
此外,在悬浮细胞和组织细胞的裂解过程中,需要避免过度裂解或裂解时间过长,以避免释放大量的酶和细胞碎片影响核酸提取的效果。
最后,实验前后的设备检查和清洁也很重要。
在实验前,检查电动机、搅拌器和温度控制系统等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并校正相关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洁实验台面和仪器设备,避免DNA污染的交叉感染和混杂,保证下次实验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核酸提取是一项复杂的实验步骤,需要注意多个方面的细节。
在样品选择、无菌环境、方法和试剂盒选择、操作流程和技巧等方面都需要特别重视,以提取到高质量的核酸,并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这些小细节的注意,会对核酸提取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核酸提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
2. 掌握从动物组织中提取核酸的方法。
3. 了解核酸提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实验原理核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本实验采用动物组织作为材料,通过破碎细胞膜和核膜,提取其中的核酸。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动物肝脏、生理盐水、无水乙醇、氯仿、异丙醇、氯化钠、EDTA、Tris-HCl缓冲液、DNA酶、RNA酶等。
2. 实验仪器:研钵、研杵、移液枪、离心机、电热炉、紫外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新鲜动物肝脏,用生理盐水清洗,去尽血液,切成小块。
2. 将肝脏块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EDTA和Tris-HCl缓冲液,用研杵充分研磨,制成匀浆。
3. 将匀浆转移到离心管中,加入氯仿,剧烈振荡,使蛋白质和脂质与核酸分离。
4. 4℃、12,000 rpm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
5. 将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静置2小时,使DNA沉淀。
6. 4℃、12,000 rpm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用75%乙醇洗涤DNA沉淀。
7. 将DNA沉淀干燥,用适量Tris-HCl缓冲液溶解。
8.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浓度。
9. 重复步骤2-8,提取RNA。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浓度为2.0 μg/μl,RNA浓度为1.5 μg/μl。
2.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DNA和RNA的提取成功,且提取效率较高。
六、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动物组织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本实验选用动物肝脏作为材料,因为肝脏中DNA和RNA含量较高,易于提取。
2. 在提取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蛋白质和脂质的干扰。
本实验通过加入氯仿和异丙醇,使蛋白质和脂质与核酸分离。
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温度、pH值和离心速度等条件,以保证核酸的稳定性和提取效率。
核酸检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核酸检测的基本原理,掌握核酸检测在新冠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2. 学生了解核酸检测的实验步骤,掌握相关生物技术名词及操作方法。
3. 学生了解核酸检测结果判定标准,能分析检测结果与疫情控制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独立完成核酸检测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认识到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物学科拓展课程,结合当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背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为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核心知识:- 核酸检测原理:DNA/RNA结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 核酸提取与纯化:实验步骤,所需材料及仪器。
- 引物设计与合成:引物作用,设计原则。
- PCR扩增:扩增过程,循环参数设定。
- 结果分析:检测结果的判定,与新冠病毒感染的关系。
2. 实践操作:- 核酸提取:动手操作,熟悉实验流程。
- PCR实验:模拟PCR扩增过程,了解实验操作要点。
- 结果观察:观察实验结果,学会分析判断。
3. 教学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介绍核酸检测原理,学习DNA/RNA结构和PCR技术。
- 第二课时:学习核酸提取与纯化,进行实践操作。
- 第三课时:学习引物设计与合成,了解PCR扩增过程。
《核酸》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核酸的基本观点,掌握核酸的种类和结构。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核酸的分子结构,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核酸,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核酸的基本观点和种类。
2. 教学难点: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核酸结构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PPT课件。
2. 准备实验材料:核酸提取试剂、荧光染料、显微镜等。
3. 预习相关内容:学生提前预习核酸相关知识,为教室讨论做准备。
4. 安排实验室参观:在课前安排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核酸实验操作流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核酸图片,请学生识别图片中的物质。
2. 引出核酸的观点,并强调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核酸是如何影响生物的发展发育、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的?(二)新课教学1. 核酸的分类和结构基础(1)核酸的分类: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2)核酸的结构基础:磷酸、戊糖(DNA中的为脱氧核糖,RNA中的为核糖)、碱基。
(3)引导学生观察DNA和RNA的结构模型,总结其异同点。
2. DNA的结构和功能(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讲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
(2)碱基配对原则:A-T、G-C。
强调这对配对原则是DNA 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
(3)DNA的结构和功能干系:讲解DNA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
强调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其结构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3. RNA的结构和功能(1)引导学生了解RNA的种类和功能。
(2)mRNA——蛋白质合成:讲解基因的转录过程,并强调这一过程是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的过程。
(3)tRNA——氨基酸的转运和毗连:讲解转运氨基酸的机制以及如何将氨基酸毗连形成蛋白质。
做核酸教案反思
教案标题:做核酸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 了解核酸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2. 掌握核酸提取和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核酸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核酸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3. 核酸检测的原理和常用技术。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核酸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核酸的基本知识,包括DNA和RNA的结构、功能等内容。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核酸提取和检测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加深
对核酸实验的理解。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
能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介绍核酸的相关知识。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核酸提取和检测的过程,加深理解。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
分享。
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2. 口头答辩:组织学生进行口头答辩,展示实验成果,并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