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救赎者活着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18
读余华的活着心得感悟(精选5篇)读余华的活着心得感悟【篇1】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活着》这本书。
读之前我听同学说,故事很悲惨。
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它是一本普通的写农民悲惨生活的小说,讲述活着的不易。
然而在我读了它之后,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展开的,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给别人讲述了自己的大半生。
从他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多起来,再到一个一个地离去,我感到难过,同时又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实又不可思议。
真的会那么巧吗,身旁的亲人怎么会一个不剩地全部离去?然而,未来,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确定的。
虽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体会到他们有时的幸福感。
正如作者余华在序中说:“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和贺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死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幸福到底算是种什么?它不是一些物质,而是一种满足的,用心的感觉。
在一生当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样才能做到拥有福贵那样的真心与坦诚,无悔?在余华日文版自序中,提到关于“生活”与“幸存”的辩解,面对问题:“为什么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它们之间的轻微分界在哪里?”答道:“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它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
对《活着》而言,福贵经历了苦难,但是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无论怎样,日子都会过下去,明天总会到来,也总会离开。
它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事而停下脚步,它永远均匀地前行着。
就像现在的我刚考完期中,就像当初考完两天半的中考一样,惶惶恐恐地讶异着,十天前还发愁的考试,现在竟都过来了!何止一场考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福贵倚在树下,慈爱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倾听者诉说自己的一生——应该也是历历在目,恍惚之间就在眼前。
活着,是那么不易,又是那么简单。
它需要用心经营,用爱来呵护。
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读余华的活着心得感悟【篇2】余华的《活着》一书是朋友送给我的,看书的整个过程又好奇又煎熬,好奇的是为什么书要叫“活着”?难道是主人公大起大落经历万般艰难而功成名就的一生吗?随着看完,才知主人公并没有功成名就,大起大落万般艰难倒是经历了不少。
史铁生的自我救赎之路——《我与地坛》中自我救赎的7个阶段摘要在《我与地坛》这篇作品中,史铁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在残疾之后的十五年当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平静而完整地呈现了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正好符合心理学上的库伯勒-罗丝模型的7个阶段。
对史铁生自我救赎过程的心理学阶段解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痛苦完成救赎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史铁生作品中的思索和关怀,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文学作品的可能性。
关键词:史铁生自我救赎;《我与地坛》;库伯勒-罗丝模型;前言史铁生在二十岁的时候突然残废了双腿,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什么都找不到的时候,如此的灾难性的性打击,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或消极障碍,有些人甚至一生都困扰其中。
史铁生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重新认识了自己和世界,从而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在《我与地坛》这篇长篇随笔中,他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在残疾之后的十五年间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平静而完整地呈现了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写出了自己在地坛中的沉思、对母亲的怀念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了自己对命运和生死的感悟。
这个过程正好符合心理学上的库伯勒-罗丝模型。
库伯勒-罗丝模型(Kübler-Ross model),描述了人对待哀伤与灾难过程中的5个独立阶段,绝症患者被认为会经历这些阶段。
这一模型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的[1]。
这一模型后来广泛流传,被称作“哀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这五个阶段包括:1. 否认:最初的阶段。
“不可能会是这样。
”2. 愤怒:“你怎么敢这样对我”(对神灵、逝者、自己或是他人)。
3. 讨价还价:“让我活着看到我的儿子毕业就好。
”4. 沮丧:“我太难过了,何必还要在乎什么呢?”5. 接受:“我知道我的儿子会好好活下去的。
372021.04作者简介:张思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构式语法。
一、苦难如影随形首先,小说叙述的方式很独特,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整个故事,使得整个故事的展开十分接地气,这也是余华对苦难意识书写最为常见的叙事方式。
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以个体的经历来推进,对于读者来说,心理上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伴随作者在故事的讲述当中,将那些深藏的记忆一点点复活,而苦难又是众生皆懂的主题。
小说从福贵这位老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讲述之中开始,平实的语调下却弥漫着深沉的苦难,死亡的气息充斥在每个故事情节之中,作为读者,读的过程之中时刻会被一股巨大的悲痛意识掌控,苦难营造的种种不确定性令人无法喘息。
福贵本是富家子弟,却痴迷于赌博,败光家产,自己沦为佃农,父亲也死于从老宅搬于茅屋的当天。
经历了命运的轮回重创之后,福贵开始意识到既然生活开了一个玩笑,那就好好地接受自己现在的身份转变。
也正是这场命运的打击,他人生的苦难才真正开始:为生病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为壮丁充军,在外流离两年之后,最终得以返乡,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永远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在其后的生活里,苦难从未放过这位死里逃生回来的男人,他甚至没有时间去喘息,儿子有庆突然死于一次医疗献血,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女婿被工地的夹板车活活夹死,外孙吃豆子撑死。
更让人窒息的是,在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亲人之后,还得一个人坚强地活下去,死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苦难的一种解脱和升华,但活着却是新的苦难。
对于福贵而言,他不得不面对身后的一切,承载着一切的伤痛,忍受着苦难带给他的精神桎梏。
他是幸运的,但更大程度上是不幸的,幸运的是自己历经磨难却仍旧活着,不幸的是,他面对活着本身无能为力。
二、救赎与信念历经苦难,却依旧能够坚韧地活下去,是什么支撑福贵想要坚强地活下去呢?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2008)。
我的救赎者活着歌词
导读:我的救赎者活着歌词
我知道我的救赎者活著
他是永活的主
当我在深谷迷失时
他领我走正义路
我知道我的救赎者活著
他是永活的主
当我在旷野孤独时
他伴我作我的`灯
我知道我的救赎者永远活著
我必不再忧虑
我要在每一个日夜中
领受他的丰盛之爱
当号角响起的那一天
我将见他荣光之面
我知道我的救赎者永远活著
我心不再忧虑
我要在每一个日夜中
领受他的丰盛之爱
我知道我的救赎者永远活著
我灵不再沉睡
当号角响起的那一天
我将见他荣光之面
【我的救赎者活着歌词】
1.活着歌词
2.因他活着歌词
3.朴树《活着》歌词
4.废柴兄弟主题曲《活着》歌词
5.我的城歌词
6.我的命运歌词
7.我的地盘歌词
8.我的命运Remix歌词
上文是关于我的救赎者活着歌词,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活着〔余华作品〕》是一部同人类型网络小说,作者是余华。
本站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摘要】叙事语言是叙事者借以完成表达行为的工具,也是读者与叙事者之间的媒介。
作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表达的,因而叙事语言也成为了解作家的直接路径。
余华的《活着》在叙事语言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笔者试以小说的叙事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以地域性乡土语言、充满温情的语言及冷静的死亡表达三方面浅析其语言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余华;《活着》;叙事语言【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22〕10―0125―1.5《活着》是余华作品由暴力转向温情的代表作之一。
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平缓的叙事语调、直白简单的叙事方式、重复而有节奏的表达技巧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一、地域性乡土语言对作家而言,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固然与作家独有的个人感悟、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内在的因素有关,同时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文化、地域等外在因素也相关。
被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评价为写出了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余华,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始终是饱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有着吴越文化的精神,有着乡土文化的特质。
《活着》所蕴含的地域性乡土语言使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它将江南农村生活、乡土人情等都浓缩到文本中,清晰地再现了浙江一带的乡村风貌;且小说以老人讲故事的口述形式展开,语言高度口语化的同时质朴简洁,富有日常生活气息和浓烈的乡土韵味。
小说中的人物,从福贵的父亲到小孙子苦根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作家巧妙地结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一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的社会大环境、等等,给每一人物特定的言语措辞。
透过语言的表层我们读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农民。
余华《活着》的版本改编与受难—救赎主题研究一、本文概述《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而广受赞誉。
本文旨在探讨《活着》的版本改编及其所体现的受难—救赎主题。
通过对比分析原著与改编作品,本文旨在揭示余华如何在不同的文本形式中,持续关注和探索人类生存的苦难与救赎的可能。
本文将概述《活着》原著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随后,本文将详细梳理《活着》自出版以来在各种媒介上的改编情况,包括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种形式。
通过对比原著与改编作品,本文将分析改编过程中情节、人物、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主题的表达。
在分析受难—救赎主题时,本文将关注《活着》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主人公福贵在经历家庭破产、亲人相继离世等重重苦难后,如何在绝望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分析余华如何通过福贵的苦难经历,揭示人类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和道德困境,以及个体如何在苦难中实现自我救赎和精神的升华。
本文将对《活着》的版本改编与受难—救赎主题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改编作品在传承原著主题的如何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和拓展。
本文认为,余华通过不同版本的改编,不仅深化了原著的主题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理解和思考人类生存状态与救赎之路的视角。
二、《活着》的版本改编概述《活着》作为余华的一部杰作,自其首版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部作品以其深沉而真实的情感描绘,以及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也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改编,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话剧,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再现了这部小说的精髓。
在电影改编方面,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版《活着》无疑是最为人们熟知和认可的。
他成功地将小说的情感深度和戏剧冲突浓缩到两个小时的影片中,通过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演员的表演,将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心灵的救赎作文心灵的救赎作文(精选4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心灵的救赎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灵的救赎作文1撞人、逃逸,这本是个不光彩的事,但文中的赵芬,用善意的捐助和99朵玫瑰进行了一番良心的洗礼,最终帮助受害人康复,自己也投案自首了。
这个结局,很感人。
赵芬重新唤醒沉睡的灵魂。
世人也赞道:“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人。
”赵芬这种赎罪方法及结局有点像《复活》中涅赫留多夫为救马斯洛娃所做的一切。
灵魂的复活带给人们一种新生的喜悦!我赞赏赵芬的勇气和爱心。
也许她不自首,警方永远也不会知道是她撞了人。
赵芬在犯案的那一刻本能的迷糊了。
人整天沉浸在阴郁之中,心灵的忏悔折磨着她。
然而,一个机缘巧合唤醒了她。
最终他的自首使她的角色也显得光明起来。
还记得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哈佛学子。
他在一次晚间在图书馆读书时,看到一本非常好的书,爱不释手。
便趁周围同学、老师不注意带出图书馆。
当时,哈佛图书馆有规定,任何人在该图书馆内借阅书籍,只能在馆内阅读,不得将所借图书带出图书馆,违者将被开除学籍。
因此,这位学子不敢声张,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一次,图书馆失火了。
因发现不及时,消防队员到达现场时,火势异常猛烈,等大火扑灭后,图书馆中的大量藏书全部被烧毁,学校的教授们痛心不已。
此时,这个偷偷将书带走的学子心中更加慌乱。
他知道,他手中这本书是图书馆中唯一“幸存”的一本书。
他很想将书送还校长,但事情暴露,自己必将被开除。
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他决定将书送还给校长。
校长第二天便为这位学子举办了表彰大会,但随后又立即开除了他。
当这个学生走出校门时,一脸微笑。
众人问他为何,他答道:“我终于赎回了我的良心,为母校做了一些事。
至于开除,是我应得的惩罚。
”是的,或许补救错误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比如:金钱、自由、学习机会……,但是,逃避错误,会让你失去更多,比如:诚信、比如:灵魂!心灵的救赎作文2每一寸阳光的照耀都不求索取。
《救赎》中考满分作文7篇《救赎》中考满分作文(篇1)想的事情太多,人就会变得敏感。
总有那么几件事情会同时在我的脑海中进行着,或对一句话的理解,或对一个表情的揣摩,或对一个眼神的思考,我都细心地想着,然而,想的多了却总得不出结果。
我们这样的情形缠得太累了,心里便会窝火,时间越久,火就越旺。
我向来都以老成持重自居,这个时候也会破口大骂“娘希匹!”谁都知道的,一个物体承受得压力太久了会变形,一个气球充得气会爆破,更何况一个少不经事的人呢!渐渐长大,我发现自己欢乐少了,悲戚多了;真诚少了,猜忌多了;豪情少了,隐匿多了;执着少了,妥协多了;梦想少了,现实多了。
我正在渐渐步入一个劳心的阶段,往后要承受的东西还多着呢!谁会铭记幸福快乐的感受?谁又能忘记痛苦悲哀的伤痕?痛苦多了,压抑久了,人们就会寻找救赎的缺口。
我的救赎是一瞬记忆的定格,一段文字的品读,一番心思的书写,一味人情的享受。
我爱文学,是因为它能把我从烦闷中解救出来,重读一段文字,像是与一位旧友阔别重逢,一阵阵的暖意袭上心头,恰巧解决人世间寻一知己难的困扰。
小时候,我读巴金的《鸟的天堂》,就产生过一种无比亲切的感觉,十年以后,我的这种感觉更浓了。
《鸟的天堂》有生命,钻进我的身体,撩动我的情丝,魔法似得让我迷迷糊糊地沉醉了。
还有一种极限的救赎方法,承认现状,接受痛苦,用痛苦治痛苦,即武侠小说中常用的以毒攻毒。
史铁生在《合欢树》中也记过“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儿。
悲伤也成享受。
”但是,这种救赎也许只有身经痛苦的人使用才会有效。
未必所有人都理解你的心思,但你却要为理解你心思的人而继续奋斗着。
给这芜杂的社会一份祝福,可以算作一次最美的救赎。
《救赎》中考满分作文(篇2)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
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题记曾经向往快乐的生活,如海子说的——喂马、劈材……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摘要《活着》是余华小说的经典作品,也是20世纪文学的骄傲。
本文就以此为例,就小说与电影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叙事角度以及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究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体会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关键词:《活着》电影小说文本对比分析Abstract"Living" is a classic work of Yu Hua's novels and a pride of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is as an exampl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heme of the novels and characters,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s, the narrative angles, and the language styles, trying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experience different arts. Different feelings brought about by the form of expression.Key Words: “Alive" movie novel text comparative analysis目录一、电影与小说思想主题的对比 (2)(一)创作背景的差异 (2)(二)创作者各自思想的差异 (4)二、电影与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对比 (4)(一)人物性格塑造的对比 (5)(二)人物命运设置的对比 (4)三、电影与小说叙事角度的对比 (5)(一)叙事视角的差异 (5)(二)叙事方式的差异 (5)参考文献 (10)《活着》电影与小说对比分析余华所著的长篇小说《活着》为我们讲述了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折磨,到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也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开始改变。
好好活着的经典短句子1、如果你恨我,那么你就是失败者,而不是我。
——艾薇儿2、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活着》3、有时,我们对未来的恐惧是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因而不想也懒得改变现状,然而,生活本该就是丰富多彩的。
去学习,去改变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努力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用心体验生命里的每一天,这才叫成长,才叫真真切切的活着。
4、不管怎样,总要活得对得起自己的眼泪吧!5、有的人为自己而活,有的人为别人而活。
6、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的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余华《活着》7、不知道还能活多久,不知道还要遭遇多少不幸,不知道还有多少痛苦。
可我,还要活下去……8、就算被抱怨,不曾被理解,蝼蚁依旧忙碌,大海继续高歌,什么也挡不住它们前进的脚步。
活着,就应该自私些。
9、我想起了七哥的话,七哥说生命如同树叶,所有的生长都是为了死亡。
殊途却是同归。
七哥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直到死都是无法判断清的。
七哥说你把这个世界连同它本身看透了之后你才会弄清楚你该有个什么活法。
我将七哥的话品味了很久很久,但我仍然没有悟出他到底看透了什么到底作怎样的判断是选择生长还是死亡。
我想七哥毕竟还是幼稚且浅薄得像每一个活着的人。
——方方《风景》10、尸体上的伤口想要痊愈就只能靠油灰去填补了···活着的身体上的伤口则会流血,然后结疤。
这是你的身体哭泣的证据···绝望地、斗争着想要活下去。
——间宫心十郎《死化妆师》11、还没有理由值得我死去,我却有着理由要活下去。
12、如果思考是生存的证明我真难判断,你是不是一具尸体。
——默苍离《金光布袋戏》13、“我喜欢活着,呼吸,甚于喜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