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注射的部位及定位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2.32 KB
- 文档页数:2
肌内注射法操作流程:【肌内注射法】一、物品准备:注射盘(复合碘棉签、注射器(2ml)2个、注射卡、表、0.1%盐酸肾上腺素)弯盘、砂轮、干棉签、手消毒液、注射本、笔、生活垃圾桶、污染垃圾桶、利器盒。
二.药液抽吸(在治疗室的准备)1.操作者洗手,应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15秒,待干,戴口罩。
2.遵医嘱检查药物名称、浓度、剂量;检查药液有效期及质量:有无沉淀,混浊、絮状物,变色以及安瓿、药瓶字迹不清或无标签等不能使用的情况。
3.轻弹安瓿颈部,使安瓿尖端及颈部的药液沉至体部,用砂轮在蓝色标记处划一锯痕,消毒后待干。
4.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期及包装的完整性。
5.折断安瓿,检查药液内有无玻璃碎屑。
6.打开注射器包装袋,取出注射器,取下针头保护帽,调节针头斜面,使其对准注射器刻度,并拧紧针座,松动活塞。
7.自安瓿内抽取药液。
8.抽毕药液排尽注射器内空气(排至乳头处,针梗垂直朝上)。
将保护帽套于针头上,放入注射盘内(打开治疗巾时不能捏的太死)。
9.核对注射卡上的床号、姓名、药名,放于注射盘内注射器尾部备用。
10.再次核对安瓿药名后,请第二人查对(请第二人查对),无误后弃去安瓿,三、床前的准备:1. 推治疗车至床旁,查对床头卡、患者床号、姓名并评估患者。
2. 与患者解释(1床,张涛,您好!我是护士。
,根据医嘱,要为您注射维生素B12。
它的作用是营养神经,对您病情的恢复很有帮助,您需要去卫生间吗?注射右边好吗?我来协助您摆好体位,请您往我这边移一下,再面向左侧躺好。
)四、正式操作1. 选择注射部位。
(1)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作一水平线,再从髂嵴最高点上作一垂直平分线,把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下角为注射部位;(用右手食指中指摸到三个点:臀裂顶点、髂嵴最高点)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触摸髂前上嵴)用右手食指中指轻按注射部位有无炎症、瘢痕、硬结或压痛。
肌内注射法详细步骤及要点解析和结果判断一、目的经肌肉吸收给药。
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使药物沿结缔组织迅速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的内皮细胞间隙迅速通过膜孔转运吸收进入体循环,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肌肉内所含血管比皮下组织和皮内组织多,药物吸收迅速,可以迅速达到全身,使药物在较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二、适应证1.药物不能或不宜口服、皮下注射,需在—定时间内产生药效者。
2.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宜皮下注射的药物,如油剂、混悬液。
3.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药效,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的药物。
三、禁忌证1.注射部位有炎症、瘢痕、硬结或皮肤受损。
2.有严重出、凝血异常的患者。
3.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
4.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患者。
5.2 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选择臀大肌注射。
四、操作前准备1.核对医嘱2.评估患者1)评估患者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和过敏史。
2)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对用药的认知情况和合作程度。
3)评估注射部位的皮肤、组织状况。
3.环境准备清洁、安静、光线适宜,必要时准备屏风以保护患者隐私。
注意:记录注射时间、药品名称、浓度、剂量和患者的反应。
注意:严格执行查对患者床号、姓名、药品名称、药品剂量、时间、用法。
2.注射部位的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股外侧、腹部、后背。
3.消毒:用 75%酒精棉签消毒注射部位皮肤,直径大于 5cm。
4.注射:1)二次核对和排气。
2)左手夹棉签并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进针,小指固定皮肤,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0—400 角,迅速将针头的 1/2~2/3 刺人皮下。
3)左手抽回血,如无回血即可推药。
4)注射完毕,用无菌干棉签按压在针刺处,快速拔针,按压片刻。
注意:注意避开皮损、硬结等处,过瘦的患者注射时可捏起注射部位皮肤。
推药速度应缓慢、均匀。
4.患者准备1)向患者解释肌内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及配合要点;注意:操作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很重要。
肌内注射操作流程肌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给药物直接注射到肌肉组织中。
这种注射方式可以使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循环,起到快速有效的治疗作用。
在进行肌内注射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以确保注射的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进行肌内注射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注射器、消毒酒精棉球、手套等工具。
确保所有工具都是干净的,以避免感染。
接着,选择注射部位。
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臀部、大腿外侧、上臂三角肌等。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注射药物的性质等因素。
然后,进行皮肤消毒。
用消毒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以确保注射部位干净无菌。
接下来,抓住注射器,将针头插入注射部位。
注射器的角度应为90度,深度视注射部位而定。
注射时需要注意保持手部稳定,避免针头移动。
注射完成后,缓慢推注药物。
在推注药物时,需要注意避免快速注射,以免引起疼痛或不适。
最后,将注射器拔出,用消毒酒精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止血和消毒。
检查注射部位是否有出血或渗出,如有需要及时处理。
在进行肌内注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注射器和药物的无菌;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角度,避免损伤神经或血管;注射时保持手部稳定,避免针头移动;推注药物时注意速度,避免引起疼痛或不适;注射完成后及时处理注射部位,避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总的来说,肌内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但在进行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流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只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肌内注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肌内注射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给药方式之一,准确的注射部位定位对于确保药物疗效、减少患者痛苦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肌内注射定位法,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肌内注射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
2. 掌握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和上臂三角肌等部位的注射定位方法。
3. 提高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肌内注射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1)注射原则:无菌操作、查对制度、药物配伍禁忌、注射部位选择等。
(2)注射步骤:选择注射部位、消毒、铺巾、抽吸药物、进针、注射药物、拔针、消毒、包扎。
2. 各部位注射定位方法(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四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以患者自身的手指为衡量标准,成人选取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作为注射点,儿童则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注射点。
(3)股外侧肌注射法定位选取人体大腿中段外侧,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宽约7.5cm的部位。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选取患者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的位置作为注射点。
1. 实训前准备(1)备齐实训所需物品,包括注射器、针头、消毒棉球、无菌纱布、无菌手套等。
(2)了解肌内注射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
2. 实训操作(1)选择注射部位:根据患者病情和注射部位特点,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2)消毒:用消毒棉球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大于注射部位。
(3)铺巾:铺好无菌巾,确保注射区域无菌。
(4)抽吸药物:根据药物性质和注射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吸药物。
(5)进针:根据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进行进针操作。
(6)注射药物:缓慢注射药物,确保药物注射均匀。
(7)拔针:注射完毕后,缓慢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8)消毒、包扎:用消毒棉球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用无菌纱布包扎。
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
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
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b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
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
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
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肌内注射操作流程肌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方式,适用于一些需要快速吸收药物的情况。
正确的肌内注射操作流程对于药物的吸收和疗效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肌内注射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肌内注射前,首先要对药物进行准备。
检查药物的标签和有效期,确保药物没有过期并且是正确的药物和剂量。
同时准备好所需的注射器、消毒棉球、酒精棉球和药物。
2. 选择注射部位。
常用的肌内注射部位包括臀部外上象限、股外侧大肌、三角肌等。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和注射药物的性质来确定最合适的部位。
3. 消毒。
在进行肌内注射前,要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消毒时要注意从注射部位的中心向外旋转,确保消毒范围广泛。
4. 注射。
拿起注射器,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使注射部位皮肤绷紧。
然后将注射器垂直插入肌肉组织,注射时要确保注射器的针头完全进入肌肉。
慢慢推动注射器的柱塞,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中。
5. 拔针。
在注射完成后,要慢慢拔出注射器,同时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防止药物外渗。
拔针后要检查是否有出血,如有出血要用消毒棉球进行压迫止血。
6. 处理。
将用过的注射器和棉球等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处理,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
7. 观察。
在注射完成后,要对患者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出血等异常情况,以及药物的吸收情况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以上就是肌内注射的操作流程,正确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保证药物的有效吸收和疗效。
在进行肌内注射时,护士和医生们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药物的疗效。
小儿肌肉注射部位及定位方法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虽然国际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小儿的注射部位,但医学家一致同意,注射的部位应尽量避免触及主要的血管和神经。
注射部位: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
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2】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a 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b 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 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
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儿科肌肉注射护理注意事项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
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七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
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护考高频考点——肌内注射法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一)目的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
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1)十字法。
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联线法。
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
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
坐位: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 宽。
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
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三)用物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一、实训背景臀部肌内注射法是一种常见的药物注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需要快速吸收的药物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模拟操作,提高我们对臀部肌内注射法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臀部肌内注射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掌握臀部肌内注射的部位定位方法。
3.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注射安全、准确。
三、实训内容1. 注射部位选择臀部肌内注射最常用的部位是臀大肌,其次是臀中肌和臀小肌。
选择注射部位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肌肉较厚,便于注射。
- 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避免损伤。
- 患者体型、年龄、性别等因素。
2. 注射部位定位臀部肌内注射部位定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 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 三角定位法:以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为基准,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三角区域内。
3. 注射步骤(1)准备物品:无菌注射器、无菌棉签、碘伏、酒精、干棉球等。
(2)患者取舒适体位: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
(3)注射部位消毒:用碘伏消毒注射部位,范围超过注射点5cm。
(4)注射:手持无菌注射器,快速刺入皮肤,深度约2-3cm,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入药物。
(5)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用干棉球按压注射点。
4. 注意事项(1)注射前,仔细核对患者信息、药物名称、剂量等。
(2)注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注射。
(3)注射后,观察注射部位,如有红肿、硬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4)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臀部肌内注射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1. 注射部位的选择和定位是注射成功的关键。
2. 注射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3. 注射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基础护理技术》电子书肌内注射内容提要:一、概念和目的二、目的三、定位四、体位五、操作程序六、注意事项一、概念肌内注射是将一定量的药物或生物制剂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二、目的1.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药效,而不宜或不能口服的药物。
2.药物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挥疗效。
3.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三、定位肌内注射部位应选择肌肉组织丰厚、远离大血管和神经处,最常选用的肌内注射部位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和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注射定位方法:臀大肌是臀肌中最大且表浅的肌肉,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止于股骨上部。
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部,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中点处下降至股部,其体表投影为自大转子尖至坐骨结节中点向下至腘窝。
注射时注意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臀大肌定位方法有两种:①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作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划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②联线法:从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联线,其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方法:臀中肌、臀小肌位于臀部的外上方,呈扇型。
前上部脂肪组织较薄,位置表浅,无主要血管和神经分布,为臀部注射的安全区域。
定位方法有两种。
①二指定位法:将示指和中指指尖分别放在髂前上棘和髂嵴的下缘,示指、中指和髂嵴构成的三角区域即为注射区。
②三指定位法:髂前上棘后三横指处(以患者自己的手指宽度为准)。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三角肌的厚度有限,又邻近肩关节,前后部深面有大血管、神经通过,此处肌层较薄,仅限于小剂量注射。
①九分法:用水平线和垂直线将三角肌长、宽各三等分后,形成九个区域。
上、中1/3中区肌肉相对较厚,没有大血管和神经通过,为注射的安全区。
②指测法: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股外侧肌是股四头肌最宽厚的肌束,取大腿中段的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关节上10cm,约7.5cm宽的范围,此处大血管、神经较少,注射范围较大,可供多次注射,尤其适用于2岁以下幼儿。
肌内注射的部位及定位方法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包括十字法和连线法。
①十字法:先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划一水平线,再从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部位。
②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即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此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
定位方法有两种:
①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使示指、中指与骼嵴构成一个三角形,其示指和中指构成的内角,即为注射部位;
②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为注射部位(以病人自己的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
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注射部位范围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定位方法:在大腿中段外侧,取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 宽的范围为注射部位。
4)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处。
该处方便注射,但肌肉分布较薄,适宜作小剂量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