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2、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这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理解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拓跋焘()张浚()王玄谟()佛狸祠()()()2.大声朗读,初步理解该词。
【合作探究】理解本首词的深意,并挖掘所用的表现手法。
1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2下阕一开始,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宋文帝刘义隆?3 本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课堂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_____、_____和_____。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课堂小结】【课后巩固】完成创新设计相关练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2、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这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理解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móu )舞榭(xiè)巷陌(mò)金戈(gē)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huáng )可堪(kān )拓跋焘(tāo )张浚(jùn )王玄谟(mó)佛狸祠(bì)(lǐ)(cí)【合作探究】理解本首词的深意,并挖掘所用的表现手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诗歌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本节课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讲解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典故和诗眼来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掌握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典故和诗眼来感受诗歌韵味。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请同学们找找这些诗句的共性?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昨日登高去,今朝更举觞。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
倚剑登高台,幽幽送春日。
归来问得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明确:登高二、粗读,解题目、析作者、看注释(一)解题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建康,现在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有六朝古都之称,但六朝更迭如走马灯一般,平均时长不足60年,都是短命王朝,于是金陵就成了朝代的兴亡衰败、时移世异、物是人非的代名词,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为什么登?他登上高楼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二)析作者、看注释1、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南宋词人。
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到南宋,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为主题。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的作者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 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主题。
- 确定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步:引入课程- 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
- 引导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 第二步:背景介绍- 介绍诗歌的作者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 讲解杨万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 对学生进行互动提问,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 第三步:诗歌分析-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探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 第四步:写作训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与诗歌相关的作文。
- 引导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 第五步:总结反思-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共同欣赏和评价。
- 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回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学生完成反思笔记,思考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4. 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考察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 考察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教学资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的原文和翻译。
- 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 提供学生写作训练的指导材料。
6. 教学反馈与改进- 收集学生的作文,对其进行批改和评价。
- 分析学生的反馈和表现,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 与学生和同事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为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阁》教学设计,敬请批准。
第一课时(教师用)罗志辉【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
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
其词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2.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著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1.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2.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创作视野较为广阔,用事较多,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3.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4.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如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辛词《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亦名《青玉案•元夕》)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
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三、写作背景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积累文化常识:词、辛弃疾。
2. 理解词中的典故及其作用,揣摩运用典故抒写词人情志的手法。
3.诵读全词并背诵。
一、文化常识复习与积累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
艺术风格以为主,与苏轼并称为“”,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
其词抒发强烈的,倾诉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2.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是,“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
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二、预习课文,自主完成1.参看课文注释,读懂课文。
2.写出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诵并默写全词。
三、精读课文,重点研习1.梳理:本词上、下阙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考:本词借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作者选取典故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试归纳。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一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
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
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注释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安徽六安金安高级中学沈炳望一、教学目标1、知道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2、通过“四读”法掌握词作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四读”法,掌握词作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理解典故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诵读法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设计过程(一)课堂导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
这副对联不仅写出了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还表现出立志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我们就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来领略一下。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
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但都不久于职。
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
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著有《稼轩长短句》。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赏析作品1、“一读”(读通课文),把握字音岑(cén)髻(jì)脍(kuài)倩(qìng) 揾(wèn)2、“二读”(读懂课文)。
失意英雄泪空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分析,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通过比较,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所知道的辛弃疾课前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把你搜集到的内容整理到下面横线上。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诗歌,感受辛弃疾词的豪迈风格。
2、方法与过程目标: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在文学领域上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也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还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爱新觉罗·玄烨这样评价他: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
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派爱国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感知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
(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学生读音和停顿可能不准确,此时教师范读)学生再次朗读诗文。
师评:读的字正腔圆,但是呢,少了那么一点味道,也就是情感不够。
《孟子·万章下》中这样说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
”所以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失意英雄泪空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分析,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通过比较,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所知道的辛弃疾课前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把你搜集到的内容整理到下面横线上。
高一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一、【导学目标】1、知道辛弃疾其人,并了解其词作的背景2、学会赏析用典的抒情手法3、理解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体会他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二、【学习重点】学习用典的写法三、【学习难点】学会归纳方法,并举一反三,将方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四、【学习方法】诵读涵咏点拨归纳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预学案——自主学习】(一) 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
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
辛弃疾曾亲率50 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有利国便民举措。
1181年,他因受到弹劾被免职,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
直到1024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
任内因力主抗金而不能久于其位,不久就被调离镇江前线,1207年,抑郁而殁。
2、词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二)疏通文意1.字词释义①遥岑:远山。
岑:这里指小而高的山岭。
②献愁供恨:呈现;供给。
③断鸿:失群的孤雁。
断:丢失。
④登临意:心情;用意。
⑤休说:不要说。
休:不要。
⑥树犹如此:尚且⑦倩何人唤取:请求;央求。
⑧揾英雄泪:拭,擦;揩拭。
⑨堪脍: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
堪:可。
脍:名作状,把鱼肉切细。
⑩玉簪螺髻:玉簪,碧玉簪。
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
比喻远山秀美。
⑪流年:流逝的年华(时光)2、参考译文楚地的天空,辽阔千里,处处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表现手法和抒情手法。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预习案一、知人论世1.作者:辛弃疾,时期著名的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无心收复,甘心纳贡求和。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屡被罢黜,最后忧愤而死。
2.作品:辛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同为词派的代表,合称“”。
作品题材广阔,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
3.背景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二、名句积累①青山遮不住,。
②旧时茅店社林边,。
③七八个星天外,。
④众里寻他千百度,,。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
⑥,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三、自主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①遥岑远目:②倩何人唤取:③搵英雄泪:2.赏析上片。
①开头两句点出了登临的、、。
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落日”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游子”是指。
④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了的氛围。
⑤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表达了的情绪。
▲小结:上片主要写,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3.赏析下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一、概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1、熟诵,品读成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丰富复杂的情感。
2、理解本词典故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将要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
所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已经比较牢固。
但对借典抒情特别是典故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方面还很薄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教材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该单元学习的是宋词。
从编者的意图看,本单元除了了解词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求从题材范围、意境、语言、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鉴赏,通过反复诵读更好地把握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阅读诗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
因此应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感悟辛弃疾词的词风,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较扎实,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诗词鉴赏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本堂课的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学生在初中对辛弃疾的生平和诗词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辛弃疾及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词中蕴含的情感。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共同赏析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的心情。
3、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2、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一、自制视频导入:他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一代词宗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二、初读诗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指定学生朗读。
2、点评之后出示诵读提示,然后诵读。
3、播放名家的朗读音频。
三、再读诗词,把握情感:1、下面两段音乐,如果作这首词的朗诵配乐,你认为哪个更适合?为什么?老师明确:《楚歌》:呜咽悲切,如泣如诉,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一、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1.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了解辛弃疾。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三、自主探究,整体感知:2、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人和3、请以辛弃疾的口吻,以散文化的语言,用第一人称,描述本词内容。
四、师生共研,欣赏词作。
1、导入2、以“英雄泪”为切入点,赏析本词。
3、辛弃疾,我想对你说:五、课堂延展: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练习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①黄机②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
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描述并简析上片的意境。
答:(2).结合诗句分析,下片首句提到的“诗情”是怎样一种感情。
答:附1、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朗诵,培养学生朗诵诗词的浓厚兴趣:
①在朗诵中感受词人形象;
②在朗诵中体会词人情感;
③在朗诵中把握词作技巧。
2、培养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美丽的风景,相信是人人都爱的吧?
(展示画面,请学生们合理想象,描述画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
好,大家看到的都是美景是不是?我们来看看,要是站在这里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看到的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我们今天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板书)
二、倾情朗诵,涵泳鉴赏
活动一:音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语气等)
字音:
岑供髻簪脍倩揾
①请学生准确停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
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
活动二:意读(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
重点字词讲解。
学生讨论、质疑。
请学生展示、朗读译文
活动三:情读(有感情地读出词作,感受词人形象,理解词人情感。
)
(一)其人其事
(请大家说说你们所知道的辛弃疾。
)
其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给皇帝上过《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举例)
词风: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二)写作背景、解题
背景:
本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
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九议》都未受到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
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
解题:
《水龙吟》:词牌名
“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
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说登亭可极尽观赏之胜。
(那么,辛弃疾登亭、凭栏是不是也有这些情感呢?)
(三)觅词定情
问:你从本词中哪些字词上可以看出词人情感?
愁、恨,登临意,英雄泪……
(四)赏析悟情
1、鉴赏上阕:
①愁与恨是由什么牵发的?上片分别写了哪些意象?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③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上阕小结:
上片:景色: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登借景抒情、比喻
2、鉴赏下阕:
①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
(师问)词人借他人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写法叫什么?
②请分组讨论: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③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体悟情感:
请说说你在这首词中读出了词人哪些情感?(学生讨论)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给我们带来沉醉词中的美好享受?
(老师即兴演说后配乐朗诵。
)
学生读、背诵。
三、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赏词要“入乎其中”,也要能“出乎其外”。
赏析时用情至深,回到我们的幸福生活中时依然是阳光明媚,春意盎然。
世界那么大,应该去看看。
风景那么美,应该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