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11
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古诗词鉴赏是一种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理解、分析.评价和欣赏的活动,旨在发掘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文化意义和艺术表现力。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1.理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词的深层含义。
2.通读全诗:先通读全诗。
初步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为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
3.咀嘱词语:注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有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含义。
需要仔细品味。
4.把握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形象,如月、柳、花等,它们在诗词中常常有若特定的含义。
5.分析结构:注意诗词的结构布局,如起承转合、前后照应等,它们对于整体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有著重要的作用。
6.体会情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7.品评艺术手法:了解并分析诗词中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理解它们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8.参考注释和资料: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典故,可以参考诗词的注释或相关资料,以帮助理解。
9.注重细节:注意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它们往往能揭示出作者的情感和主题的深层内涵。
10.多读多练: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在鉴赏古诗词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和尝试,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化遗产的价值,不要随意歪曲或主观瞳断。
核心突破三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妙在何处?“法”“情”合一表达技巧也称艺术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效果,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积极手段,包括各种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四者间尤其是前三者的分界并不鲜明,部分技巧或手法有着归属上的交叉。
一、修辞方法鉴赏修辞方法,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辨认出修辞方法,二是说出表达效果。
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双关、互文等。
1.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比喻通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回答时不必分清是哪类比喻,但在判断时要用心辨别。
明喻很好判断,暗喻、借喻这两种需要结合语意判断。
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
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古诗主要使用前者。
(1)拟人。
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
赏析时,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的何种特点,应结合诗歌原句尽量具体回答,可用“赋予了……以人的……”的句式。
(2)拟物。
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写,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3.借代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
借代的主要方式有:(1)部分代整体(如用“帆”代指船)。
(2)特征代本体(如用“旌旗”代指军队)。
(3)具体代抽象(如用“烽烟”代指战争)。
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赏析时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
件•古诗词概述与背景•鉴赏方法与技巧•经典作品欣赏与解读•创作实践与体验目录•跨学科融合与应用•总结回顾与展望古诗词概述与背景古诗词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及流派发展历程流派古诗词的流派众多,包括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豪放派、婉约派等,各流派在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有所不同。
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文化内涵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价值古诗词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意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古诗词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之一,能够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鉴赏方法与技巧解读意象含义感悟意境之美挖掘文化底蕴030201意象分析与感悟修辞手法运用识别常见修辞体会修辞效果尝试运用修辞韵律节奏把握朗读吟诵实践了解韵律知识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提高语感和审美能力。
创作韵律作品经典作品欣赏与解读《诗经》选读及赏析风、雅、颂的分类及特点介绍《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标准和各自的艺术特色。
经典篇目欣赏选取《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如《关雎》、《蒹葭》等,进行原文解读和艺术赏析。
诗经的文化内涵探讨《诗经》所反映的古代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涵和价值。
宋词的风格与意境阐述宋词的艺术风格和意境特点,包括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表现方式;同时介绍宋词的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
唐诗的发展与流派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诗人;同时介绍唐诗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
元曲的体制与特色介绍元曲的体制特点,包括杂剧和散曲的区别;同时分析元曲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唐诗宋词元曲选讲其他经典作品选读楚辞的奇幻与浪漫汉赋的铺陈与华丽明清小说的世俗与多元创作实践与体验仿写经典诗句或段落0102自主创作古诗词作品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和体裁,例如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等,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考试中每年必考的内容,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词,其中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古代诗词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对作品中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的阅读浅易,也就是初步鉴赏,主要就是针对诗词本身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做概要、粗浅的赏析。
【中考真题练手】(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思郑锡①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
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
“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2.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1.D 2.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
“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
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
“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
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
古代诗歌阅读——基于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审美性阅读核心价值·阐释1.通过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把握,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发现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
2.从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并打通古今,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
必备知识·夯基必备一读懂诗家语一、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一首诗词往往也会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
1.名词活用作动词如: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句中的“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句中的“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前半句意为: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
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如: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句中的“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
此句意为: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句中的“曛”,日落时的余光。
这里是“昏暗”的意思。
前半句意为:辽阔的天宇黄云密布,遮天蔽日,太阳失去了光辉。
3.名词作状语如:①“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句中的“秋”即“在秋高马肥的季节”,名词作状语。
此句意为:在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②“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句中的“灰”“烟”:像灰烟一样。
此句意为: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样飞散消失了。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句中的“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
微专题从比较角度鉴赏古诗一、形象异同比较鉴赏1. (2017 •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鉴赏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词句清丽,景象雄伟。
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诗人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
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晴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
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
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
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
也有道理,可备一说。
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
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
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
诗人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
“晴江一女中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诗人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
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
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
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
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7高考命题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师用书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制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专门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专门广泛,既能够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定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成效。
全国高考中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存在着概念不清的纷乱情形。
如“对比”手法,在不同省市试卷中归属不同,有的归到“艺术手法”,有的归到“修辞手法”,有的归到“表现手法”。
尽管如此,它们依旧有一定的共性。
一样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致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直截了当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借景(物)抒情情形交融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描写:正侧、点面、细节与白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反复等表现手法:衬托、渲染、对比、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抑扬等结构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铺垫照管、首尾呼应等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在设问方式、解题方法上专门相似, “结构技巧”尽管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同属于古诗歌的“表达技巧”,但其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在设问方式、解题方法上又有所不同,故分为两个考向处理。
考向一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一、明辨题型——把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如何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3.诗歌要紧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事物的?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第四章古诗鉴赏四大考点一、诗歌形象鉴赏1.形象种类(1)人物形象:○1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2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2)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3)景物形象:指诗歌中的意象、意境2.常见题型(1)概括形象特点(2)赏析塑造形象手法(3)分析形象的作用3.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漂泊怀乡、羁旅愁思的形象。
(7)爱恨情长形象(8)献身边塞,反对战争的形象。
4.塑造形象的手法(1)人物形象:○1正面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如“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就是运用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来塑造周瑜儒将形象。
○2侧面描写:如用其他人物来对比、衬托。
(2)其他形象:○1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
○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象征等。
5.意象与意境((知识体系参考“读懂景语”)..............(1)意象:诗中融入诗人情感的景象和物象(2)意境:意象组合形成的画面给人的感受,用形容词概括二、思想情感鉴赏古诗中常见的情感有:1.忧国伤时(战乱离散之苦、同情百性疾苦、揭露社会黑暗或统治者腐朽、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昔盛今衰的伤感)2.建功立业(建功立业的豪情、怀才不遇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仕途失意的苦闷、贬官谪居的怨恨、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喟叹)3.思乡怀人(羁旅天涯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闺中思妇的怀人、边关征夫的思归)4.离情别绪(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5.寄情山水(游山玩水的闲适、弃官归田的自在)三、诗歌语言鉴赏1.古诗语言特点:(1)讲究跳跃和留白;(2)打破常规,追求新奇;(3)讲究准确传神2.古诗语言赏析要点:(1)妙字赏析:辨(辨析词义、词性、手法)+描摹物态抓特征+表达效果(意境、情感、心绪)(2)诗眼赏析:一句诗的诗眼是用得最准确传神的字;一首诗的诗眼是统领全篇的字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一、专题提要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
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
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
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
古诗词鉴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诗词鉴赏》这一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古诗词的韵律美、古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涉及的教材内容为:《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第四章《古诗词鉴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种类、结构、韵律等。
2.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掌握古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古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韵律美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名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韵律美、意象和情感表达。
3. 讲解:(1)古诗词基本知识:介绍诗的种类、结构、韵律等。
(2)古诗词韵律美:分析古诗词的平仄、对仗、押韵等特点,举例讲解。
(3)古诗词意象与情感表达:分析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山水、花鸟等,讲解如何通过意象传达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给出一句古诗词,让学生分析其韵律、意象和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词,逐步分析其基本知识、韵律美、意象和情感表达。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古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基本知识诗的种类、结构、韵律2. 古诗词韵律美平仄、对仗、押韵3. 古诗词意象与情感表达常见意象:山水、花鸟等情感表达: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选取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基本知识、韵律美、意象和情感表达。
2. 答案:(1)韵律:平仄相间,对仗工整,押韵流畅。
意象:山、水、日、河。
情感:抒发了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壮阔的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韵律美掌握较好,但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1.(2014·江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读标题,探内容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访友不成。
“休暇日”交代“访”的时间,“侍御”暗示友人的官员身份。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访友不成。
“隐者”点明了友人的身份。
(2)读正文,明主旨第一首:该诗关键“情语”是“空”字和“怪”字,表达了作者访友不成的怅惘之情和对友人居住环境或诗思的欣赏赞叹之情。
第二首:该诗的隐性情语句子是日暮归来雨满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鉴赏韦诗第一句叙写作者一旬中九天为公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作者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
“不遇又空还”把作者乘兴而来却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的心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三、四句从赞美友人的“诗思”入手,进而衬托出其不凡的人格。
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对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
李诗的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
他的平生志向就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后两句的主人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也可以理解为想象中的隐者,其中“沧江白石渔樵路”写的是作者(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致“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根据诗歌标题及“九日驱驰一日闲”可知,作者是乘兴前往的;而根据“不遇”“又”和“空”可知,作者是很失望的;根据最后两句可知,作者对王侍御的品格是欣赏和叹慕的。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对应考点:D—(2)(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句中有“识者稀”,也就是少有人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知其住所在深山,并且居室简陋;“沧江白石渔樵路”可知其与渔樵为伍。
以上都可以暗示“隐者”的身份。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题型归类:概括形象题对应考点:D—(1)(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该题要求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既然要赏析“表达效果”,就少不了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又与内容理解分不开。
先说韦诗结句,它是对友人所居环境的描写,是个写景句,写景角度有视觉(雪满山)、触觉(寒流),两个角度都写出了环境的清、冷,以此暗示友人品性的高洁、诗风“清骨”的原因。
再说李诗结句,它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为想象作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作者与隐者的友情;二是理解为想象隐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隐者与自然相融之深。
无论哪种理解,手法都是想象,都是突出时间之长和活动特点(雨),以此表达感情。
答题步骤为:先理解内容,再点技巧,后说效果。
“效果”中的“情感”是个难点,需要通过景物好好挖掘其中的情感。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覆满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
[三是暗含对友人的欣赏叹慕之情。
(编者加)]第二首诗的结句,(从作者角度)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作者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
[(从隐者角度)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题型归类:赏析艺术技巧题对应考点:D—(1)2.(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诗题交代了作者写作此诗的缘由:友人乔迁新居。
(2)读正文,明主旨该诗的“情语”是“开颜”“认得”两个词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新居的祝贺和赞美之情和对友人生活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鉴赏这首诗写作者在秋天到窦员外落成的新居参加宴饮后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新居周围的优美景色,风景中处处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首联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开颜,下文即围绕此展开。
渠水环绕的新居,周围群山在秋色的点缀下显得愈发动人;而新居旁边,碧松通月,红药待春,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在写景时,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富层次;碧松、红药,色彩斑斓。
此情此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无怪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闲,想要长留此间了。
这首诗,短短八句,情景交融,读后如随作者踪迹,看到一幕幕动人的画卷。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窦员外是地方小官,在京城长安崇德里置了房产,新居落成,邀请好友刘禹锡前去观赏,作者便写了这首贺诗。
诗歌首二句写自己前去观赏新居时的闲适愉悦的心情;三、四两句描写的是新居周围的美丽景色;五、六两句是写新居内栽种了松树和芍药,由此可见主人的高雅品味;最后两句是夸赞主人也是作者自指,写出了宾主的志同道合。
概括起来,就是:事(贺新居)、景(新居周围景色)、人(新居主人)、情(作者心情)。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题干“联系全诗”的提示,才能答全要点,否则,可能只答出“事”“景”两点原因,而“人”“情”两点原因可能被忽略。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题型归类:把握诗歌内容题对应考点:D—(2)(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写景艺术,就是写景时运用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秋色”“点山”之景,是远景,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碧松朗月、红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表现了作者的高雅情怀。
这两联作者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等手法铺陈写景,景中含情。
题干要求“赏析”,自然包括“点技巧、说效果”两大步骤。
可惜答案给得太简略,不能不令人遗憾。
可把答案修改为:①铺陈,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写出了友人新居周围环境的优美;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角度,使得描写富有层次和立体感;③由实而虚,由眼前的碧松想到“通月朗”,由红药想到“待春还”,写出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趣;④借景抒情,突出了首联中的“爱”“开颜”。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题型归类:赏析艺术技巧题对应考点:D—(1)(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尾联是作者情感的总结,大意是:不要说案头摆放了很多文书,坐于其间的却是一个像我一样充满诗情雅致的人。
作者把自己与友人并提,不仅表明了朋友间的志同道合,也不乏羡慕之情;同时,作为贺诗,也表达出了对主人的恭维之意。
理解时要抓住“莫言”“认得”两个词语,尤其是“认得”一词,情感尤其丰富,要好好玩味。
所给答案过于简单,如果这样表述更为合理:①对新居风景的热情赞美,②对窦员外新居的羡慕之情,③与窦员外有志趣相同之感,④抛却纷繁事务的轻松。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对应考点:D—(2)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联写景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有层次。
颔联写院外远景,透过院门可以看到水面泛着清光,隔着墙头可以看见远山的秋色;颈联写院内近景,几棵松树,很多芍药,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春天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
颔联是实景,颈联由实而虚。
3.(2016·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