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中医理论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3
中医止咳机理
中医治疗咳嗽的机理是基于中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气机: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肺脏气机失调所致。
通过调理气机,可以恢复肺脏的正常功能,缓解咳嗽症状。
常用的中药如川贝母、百部、浙贝等可以清热化痰,平肺气。
2. 清热化痰:中医认为咳嗽多与热邪蕴结所致,热邪阻滞肺经,导致痰液形成,并进一步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
中药如藿香、苏叶、枇杷叶等可以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3. 润燥止咳:中医认为有些咳嗽是由于肺燥所致,肺液不足导致干咳。
中药如沙参、麦冬、百合等可以润燥滋润肺脏,缓解咳嗽症状。
4. 扶正祛邪:中医注重平衡人体阴阳,并强调身体的整体调理。
通过扶正祛邪,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可以缓解咳嗽症状。
常用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等可以提高免疫力,调节体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咳嗽的机理是综合全身的调理,而非局部的治疗,所以一般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综合运用多种中药配方。
此外,中医治疗咳嗽也需要结合具体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中医理论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第二单元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或伴咳吐痰液而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1)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
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2)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分其他脏腑病变及肺和肺脏自病。
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
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咳嗽的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的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病理性质多为虚实夹杂。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咳嗽首先应辨外感、内伤;其次要辨虚实;最后辨咳嗽、痰液的特点以判别不同的病邪、病理因素、病变脏器与虚损之性质。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症。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属邪实。
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详言之,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
还应分清标本主次缓急。
(3)辨咳嗽及咯痰特点:咳嗽一般从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因素鉴别,痰液从色、质、量、味等辨别。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虚、属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脓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咳嗽-中医理论知识概述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的异常发声。
在中医理论中,咳嗽被归类为“咳”证,是由于人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机失调而引起的症状。
形成原因中医认为咳嗽的形成原因包括外邪入侵、肺脏功能失调、内脏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
外邪入侵是指寒、热、湿、燥等气候因素或病毒、细菌等致病因子侵袭人体导致咳嗽;肺脏功能失调主要是由于肺气不通或肺阴阳虚等原因引起;内脏功能紊乱是指肺、脾、肝等脏器的功能失常导致咳嗽。
咳嗽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咳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外感咳嗽外感咳嗽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咳嗽,主要表现为咳嗽伴有声音粗糙、咳嗽频繁等症状。
根据不同的外邪入侵类型,外感咳嗽可以分为表寒咳、表热咳、表湿咳、表燥咳等不同的证型。
内伤咳嗽内伤咳嗽主要是由于肺脏功能失调或内脏功能紊乱引起的咳嗽。
根据具体的病因,内伤咳嗽可以分为肺阴虚咳、肺阳虚咳、肺燥咳、肺痰湿咳等不同类型。
五味咳嗽五味咳嗽是由不同的口感刺激引起的咳嗽,主要分为辛味咳嗽、酸味咳嗽、甘味咳嗽、苦味咳嗽和咸味咳嗽等五种。
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根据咳嗽的具体病因和证型,中医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咳嗽的常用方法。
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贝、杏仁、百部、枇杷叶等。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通过经络刺激调节气机,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病邪排出从而治疗咳嗽。
常用的针刺穴位有肺俞、肺脉、足三里等。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机平衡,改善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推、拍、揉、按等。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调理饮食也可以对咳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根据咳嗽的病因和证型,可以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如平时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多食清润滋润的食物等。
注意事项在治疗咳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避免寒冷刺激,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饮食要清淡,避免过热或过冷食物的刺激;•定期锻炼,增强体质;•忌烟酒,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咳嗽是中医中的一个病名,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中医认为,咳嗽多因肺气上逆而作,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往往与喘证、哮证等呼吸系统疾病相关联。
咳嗽的成因较为复杂,中医认为其多由外邪侵袭、内邪留恋、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所致。
外邪侵袭多指外界的风寒湿热等邪气侵犯人体,导致肺部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咳嗽。
内邪留恋则指体内的痰湿、瘀血、火热等邪气停留于肺部,阻碍气机升降,从而引起咳嗽。
脏腑功能失调则涉及到多个脏腑的病变,如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等,均可导致咳嗽的发生。
咳嗽的症状也有多种表现,包括咳嗽声音的轻重、频率、痰液的性质等。
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中医将咳嗽分为多种类型,如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等。
每种类型的咳嗽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在治疗咳嗽时,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祛除外邪、调理脏腑功能、化痰止咳等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麻黄汤、小青龙汤、杏苏散等,中成药则有通宣理肺丸、桂龙咳喘宁片等。
同时,中医也注重配合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如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总之,咳嗽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病证,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病理因素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咳嗽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预防保健,旨在恢复肺部的正常功能和人体的健康平衡。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感冒、哮喘、肺炎等。
在中医中,
咳嗽常常被视为肺和气道功能的异常,而治疗咳嗽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
根据中医理论,咳嗽可分为
虚实两种类型。
实咳是指由外感邪气、湿邪、热邪等引起的咳嗽,通常伴有喉痛、痰黄、
痰稠等症状。
虚咳是指由肺气虚弱、肺阴亏损、肝郁化火等原因引起的咳嗽,通常伴有干咳、喉干等症状。
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方面,常用中药包括川贝、杏仁、银翘、百部等,根据病情和病因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达到清热、祛湿、润燥等效果。
非药物疗法包括推拿、针灸、气功等,通过调整身体的气机和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自愈。
除了中药和非药物疗法,中医还注重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的治疗方法。
例如在生活中
应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烟雾、异味、化学物品等刺激性物质;多喝温开水或鲜橙汁、柚子
茶等温和滋润的饮品,避免吃辛辣、烧烤等刺激性食品。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咳嗽强调药食同源、治疗因人因病,尽可能避免药物副作用和不
良反应,更注重整体调理和健康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