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2.71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总
结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可以让
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
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
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
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
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
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
方向。
2、总复习不是单纯的复习练习,而是要将知识进行整理,形
成知识网络,要分几条线把新旧知识系统起来,把知识纵横联系
起来。
本册教学内容可以分计算和应用题两条线,把知识串起来,确立复习的重点,有的放矢的做好复习工作。
4、与生活密切联系。
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
密联系。
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
5、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
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
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在这个专题活动中学生复习了统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
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等知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6、以实践操作为主进行总复习。
实践操作是本班学生最喜欢的数学学习活动形式。
如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加深角的认识。
7、提供最新和免费模板参考复习结束时,让学生在全班中交流问题中的哪些问题在总复习中得到解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复习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及知识要点1.长度单位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5.观察物体(一)6.量一量,比一比7.认识时间8.数学广角——搭配(一)9.总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1.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书第二面:人们用了身体哪些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1)拃(zha)。
一拃大约10~15厘米(2)脚的长度。
(3)两手臂张开的长度。
用人的身体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有什么缺点?因为人与人之间身体高矮不同,拃、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
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1.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2.厘米可以用cm表示。
3.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5.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100厘米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
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
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4.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5.厘米可以用cm表示。
6.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6.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100厘米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
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据。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部知识点集合以下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集合:
1. 数字的认识与书写:认识0-20的数字,并能正确书写。
2. 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是将两个数字相加得到另一个数字的过程。
3. 加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小于等于20的加法口诀。
4. 加法的应用:能利用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 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另一个数的过程。
6. 减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小于等于20的减法口诀。
7. 减法的应用:能利用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8. 顺序数和顺序数的比较:了解顺序数的概念,能够比较大小。
9. 数量概念的认识:认识各种数量,包括少、多、相等等。
10. 数量的对应关系:理解数量的对应关系,比如一对一、多对一。
11. 数字的顺序:学习1-100的数字顺序。
12. 位置的认识: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13. 图形的认识:认识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
14. 图形的特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比如边数、角数等。
15. 长度的认识:认识米、分米、厘米,能够进行长度的比较。
16. 长度的估测:能够估算物体的长度。
17. 时间的认识:认识小时、分钟、秒,能够读取时间。
18. 时间的比较:能够比较两个时间的先后顺序。
19. 金钱的认识:认识元、角、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0. 数据的整理:能够整理数据,比如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这些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二、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三、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四、解决问题: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认识角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二、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内容包括:
1. 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包括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以及退位减法。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例如通过奥运金牌榜、神州六号和神舟七号绕地球圈数等实际例子来理解。
4. 能用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6. 通过用连加引入乘法,学习2-6的乘法口诀,理解乘法的意义。
7. 通过游乐园小火车、小飞机、过山车等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或教辅材料,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一、自然数和加法
- 自然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字,包括1、2、3等。
- 加法是在自然数之间进行的运算,例如1+2=3。
二、减法和乘法
- 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例如5-3=2。
- 乘法是将两个数相乘得到第三个数,例如2*3=6。
三、除法和数列
- 除法是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另一个数的几份,例如6÷2=3。
- 数列是按照规律排列的一组数字,例如2、4、6、8。
四、图形和几何
- 图形是由线条和面组成的形状,例如正方形、三角形。
- 几何是研究图形性质和空间关系的学科。
五、时间和长度
- 时间是用来衡量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概念,例如秒、分钟、小时。
- 长度是用来衡量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概念,例如厘米、米。
六、重量和容量
- 重量用于衡量物体的重量,例如千克、克。
- 容量用于衡量物体可以容纳的量,例如升、毫升。
七、简单运算和问题解决
- 简单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结果。
- 问题解决是通过分析和计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八、综合应用和思维发展
- 综合应用包括将多个数学概念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 思维发展是通过数学研究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
帮助。
加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数的认识:认识0-999之间的整数,了解数的顺序,数的排列和组合。
2. 数的比较:比较大小,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
3. 加法和减法: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以及运算法则。
4. 数量的认识:认识并比较不同物体的数量,学习进行数量的加减运算。
5. 形状和图形:认识不同形状的基本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学习进行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6. 时间的认识:学习认识小时、分钟和秒的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时间单位。
7. 金钱的认识:认识和辨认不同面额的货币,学习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8. 刻度和度量:认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习测量长度和重量的基本单位。
以上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习题和练习册进行巩固练习。
二年級上冊數學復習資料一、米和釐米角和直角1、常用的長度單位:米、釐米。
2、測量較短物體通常用釐米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3、測量時:把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這幾,對著幾就是幾釐米。
45、線段的特點:①線段是直的。
②線段有兩個端點。
③線段可以測量出長度。
6、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它的兩條邊是射線不是線段。
射線就是只有一個端點,不能測量出長度。
如:(邊)(頂點)(邊)7、角的畫法: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邊,就畫成一個角。
用三角板可以畫出直角(課本41頁圖例)。
8、三角板上的3個角中,有1個是直角。
正方形、長方形都有4個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只和兩條邊張開的寬度有關。
直角比直角大或大於直角的角比直角小或小於直角的角二、100以內的筆算加法和減法1、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法時:①相同數位對齊,加號寫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從個位加起。
③如果個位滿10,向十位進1。
用豎式計算兩位數減法時:①相同數位對齊,減號寫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從個位減起。
③如果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個位作10再減,計算時十位要記得減去退掉的1。
2、估算:把一個接近整十整百的數看作整十整百來計算。
方法:個位小於5的少看,個位等於或大於5的多看,看成最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數。
如:49+42≈90 28+45+24≈10050 40 30 50 20注:當問題裏出現“大約”兩個字時,就需要估算。
3、求“一個已知數”比“另一個已知數”多多少、少多少?用減法計算,用“比”字兩邊的較大數減去較小數。
4、多幾、少幾已知的問題。
比誰少幾,就用誰減去幾;未知數比誰多幾,就用誰加上幾。
三、表內乘法1、幾個相同數連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還可以用乘法表示。
用乘法表示更加簡捷。
2、相同加數相加寫成乘法時,用如:5+5+5+5 表示:5×4或4×53、加法寫成乘法時,加法的和與乘法的積相同。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打印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资料第一单元米和厘米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1)刻度画起,画到(5)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资料第二单元【角和直角】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角的画法:先画极点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分歧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3、用三角尺可以画出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4、三角尺上有3个角,其中最大的那1个是直角,其余2个都是锐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伸开的大小有关。
【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不改变。
】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6、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引出一条射线,再在三角尺上找一个刻度与这条射线重合画出另一条射线。
7、所有的直角大小都一样。
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能够获得直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一、米和厘米1、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3、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4、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5、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6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1米 =100厘米 1米-40厘米 =60厘米 1-40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40厘米 ?厘米7、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
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相同单位再加减。
单位相同则直接相加减。
96厘米<1米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转换成相同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就直接用7-0=7厘米。
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
括号就填6厘米。
3、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6-3=3厘米。
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4、例题: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三、角、直角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边)(顶点)(边)2、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3、三角板上有3个角,其中只有1个角是直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4、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5、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部分:填空1.米和厘米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
2.厘米可以表示为cm,米可以表示为m。
3.小刀、橡皮、图钉、铅笔、书本、小鸟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短,只能用厘米作单位。
楼房、大树、电杆、公路、旗杆这些物体比较长,可以用米作单位。
4.小华的身高可以表示为134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米34厘米。
5.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6.用尺的中间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大刻度减去小刻度,得出测量结果。
7.1米=100厘米,3米=300厘米;500厘米=5米,800厘米=8米。
1米-45厘米=55厘米,37厘米+63厘米=100厘米=1米。
8.1厘米大约有我们的中指宽,1米大约有我们的教桌长。
9.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线段有两个端点,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拉紧一段线,也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笔直的马路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10.经过给出的一个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线段,经过给出的两个点,只能画出1条线段,如下图:. . .1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软尺、卷尺、皮尺、测量轮等。
12、一行树、一排电杆之间的间隔比它们的棵数少1,楼层之间的楼梯比楼层数少1。
如:有10棵树,每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8米,第1棵树与第10棵树之间的距离就是8×9=72米。
小花家住在8楼,每层楼梯有9个台阶,小花从一楼回到家,需要走7×9=63个台阶。
第二部分:判断1、一棵大树高18厘米。
(×)。
2、一位篮球运动员的身高195厘米。
(√)3、小明的铅笔长15米,课本书宽18米。
(×)4、小云从家到学校走了300米。
(√)5、直尺上从刻度3到刻度9的长度是6厘米。
(√)6、我们的教室长是10cm,教室门高2cm。
(×)7、小鹿每分钟能跑30厘米,小蚂蚁每分钟能爬30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第一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1.厘米和米都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它们的关系是1米=100厘米。
2.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做单位。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物体的左端和尺子的0刻度对齐,物体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4.数学书的厚和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张开手臂和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5.线段是直的并有两个端点。
6.数图形有几条线段就数有几条边。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笔算加法和减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4.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退一当十),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要注意看清楚运算符号。
三、加减估算估算方法:1.读题,弄懂题意,有“大约”要估算。
2.把每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3.口算整十数,得出估算结果,记着得数前面写约等于号。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角的画法:先点一个点,从这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画直角:先画一个顶点,再从一个点出发画一条线,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再从这个点出发沿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画一条线,最后画出直角标志。
4.判断直角的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5.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角度越小,角就越小。
6.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用放大镜看角,角的大小不变。
7.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
8.数角:先数单个小的再数组合成大的,最后全部加。
.数角窍门:如右图:数出单个的角有4个,然后从4开始依次递减相加:4+3+2+1=10(个)第四单元表内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但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公式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米我们已经学习了( )和( )两个常用的单位。
2、1米=厘米厘米=1米3、尺子是测量( )的工具。
4、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5、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
6、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7、线段是( )的,可以量出长度。
8、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
9、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10.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11.量一个物体长度, -般把尺的( ) 刻度对准物体左端。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小明身高1()30()作业本宽13()铅笔长17()一张床长2()操场长约100()教学楼高25()跳绳长2()钥匙长5()文具盒长20()课桌高70()教室6()小树高约1()50()常见题型一、填空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 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 ) 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 作单位。
2、量一个物体时,厘米尺的( ) 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
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 )厘米,从0到8是( )厘米,从6到13是( )厘米,从3到8是( )厘米。
3、8厘米+12厘米= ( )厘米54厘米+46厘米=( )米二、在〇里填上“>”“<”或“=”35厘米〇25 厘米5米〇500厘米45厘米〇54厘米20厘米〇2米5米〇50厘米1米8厘米〇180厘米三、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一支粉笔的长是7( ) 铅笔盒长是23( ) 教室宽6( ) 一棵树高3 ( )小明的身高130 ( ) 操场长80 ( )一张床大约是2( ) 手指的宽大约是1( ) 爸爸的身高1( )75( )四、画一画。
1、请你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请你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背公式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cm 米m我们已经学习了( 厘米)和( 米)两个常用的单位。
2024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复习内容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表内乘除法计算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复习常见的平面图形(多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线段和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用厘米和米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等;复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等内容。
三、复习目标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乘、除法计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能熟记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能正确口算简单的乘加、乘减、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计算能力。
使学生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正确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从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合理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3.平面图形、长度单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怎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图上或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感受1厘米和____米的实际长度,能结合具体的事物选择合理的长度单位表示相应的长度,能用厘米和用米作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4.观察物体:能正确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图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借助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上)数学复习纲要总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估测或实际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认识厘米: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c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量物体时从尺子的其他刻度开始时,就用大刻度去减小刻度,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就直接用7-0=7厘米。
(2)从刻度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
3、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4、认识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学会画一条线段,画完线段后要标上线段的长度。
5、解决问题:能用熟悉的长度为标准来判断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避免产生“一张床长2厘米”的错误。
记住一些生活常识如: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朋友1拃的长度大约是14厘米;小学生一步长大约40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8厘米;从地面到小朋友胸口的位置大约是1米;一张双人桌的长大约是1米;门高大约2米;跳绳大约2--3米;单人桌长60厘米,一层楼高约3米,一张床长约2米。
6、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 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第一单元复习题一.我会填。
1. 1米=()厘米 7厘米+8厘米=()厘米300厘米=()米 64厘米-7厘米=()厘米 1米-20厘米=()厘米 43米-40米=()米40厘米+60厘米=()厘米=()米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和()。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2()新华字典厚3()操场跑道长300()黄瓜长22 ()红领巾最长边是50()床长2 ()你的身高1()30()4. 图中共有()条线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重点内容第一单元加与减一、【数与代数】1、数的运算。
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书P2—P6)(1)运算: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2)连加、连减、混合(含加减)的三种运算,计算过程中建议分两次计算:先计算出前两个数的结果,再将这个结果与第三个数进行运算。
为避免出错,在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也建议用两个竖式计算。
计算过程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错误典型:被减数是100,在连续退位的时候学生容易出错; 和是100,在连续进位的时候学生容易出错。
(2)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A、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借助用笔标注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分析,准确判断是用加法算式还是减法算式来解决问题;B、正确计算并且带上正确的单位,最后写出答。
错误典型:题意理解不清:如“书第9页第5题的第(2)小题”a、表格分析不够仔细:如“书第5页第3题”第二单元购物人民币: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3、元、角、分的加法计算: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满十分进一角,满十角进一元。
例如 8角+ 1元5角=2元5角4、元、角、分的减法计算:元和元相减,角和角相减,分和分相减,单位不同时,要统一单位后计算。
5、准确理解题意,抓住“正好”“不同”“几种”等关键词语理解题意。
解答后要注意验算。
人民币的认识1、根据材质不一样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类。
2、会认以小数形式表示的价格: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几角,小数点后第三位表示几分。
3、计算人民币时,单位名称相同时直接加减;单位名称不相同时,要先进行换算成相同的再计算。
1元=10角 10角=1元 1角=10分 10分=1角 1元=100分100分=1元4、人民币比大小,先看元,元谁大,它就大:元相同在看角,角谁大,它就大:角相同再看分,分谁大它就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部分:
、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知道测量较大的物体用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例:一块橡皮长约6(厘米)
学校旗杆高约12(米)
2、
知道刻度尺上1厘米有多长。
例:刻度尺上从0-是()厘米;从2-9是(7)厘米。
3、
明确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熟练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例:700厘米=(7)米
2米=(200)厘米
30厘米+70厘米=(1)米
米-40厘米=(60)厘米
4、
知道角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例:角是由(1)个顶点,(2)条直的边组成的。
、
能正确读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例:2×9=18读作:(二乘九等于十八)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出来。
在2×9=18中,(2)和(9)是因数,积是(18)。
它表示(2个9相加的和是18),还表示(9个2相加得18)
提示:把意义写完整。
两种说法都可以。
例: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积是(20)。
例: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36)
6、
熟练掌握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方法:相同加数×个数
例:3+3+3+3+3=3×
7+7+7+7=7×4
7+8+9=8×3(有难度,不要求都掌握)
7、
知道几种常见图形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例: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形上有图案,按图案的内容确定对称轴。
例如圆形笑脸只有一条对称轴。
8、掌握排列组合的规律
先确定一个数放在最前面,再用这个数和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
(提示:不能把0放在最前面)。
xb1 用1、2、3可以摆成(
6)个两位数。
分别是(12、13、21、23、31、32)。
用4、8、0可以摆成(
4)个两位数。
分别是:(48、40、84、80)。
9、简单推理
运用关键线索正确判断。
例:跳绳比赛结束后,小芳、小华、小明3人的成绩分别是9下、87下、100下,小华说:“我跳的不是最多的”,小芳说:“我比小华跳的少”。
小芳跳了(
)下,小华跳了(
)下,小明跳了(
)下
0、估算的应用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大约”。
xb1
例:一本书有89页,已经看了42页,大约还有(0
)页没看完?
90
40
估算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按统一标准算的题都算对。
高年级用四舍五入法,低年级把它看做相近的好算的数,便于
计算就行。
例如4+12+18≈3
20
(二)计算部分
、口算(直接写得数)
提示:(1)看清运算符号
“+、-、×”,正确计算。
(2)如果是两步的算式要先算出第一步的结果,再算第二步。
注意:乘加、乘减的算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例:41-+10=46
9×3+6=33
4+8-7=1
9-4×2=1
36
27
22
8
(3)口算全部做完之后马上检查一遍,并看是否有漏题没做。
2、笔算(列竖式计算)
提示:(1)看清运算符号
“+、-”,正确计算。
(2)写竖式时先核对竖式中抄的数与横式上的数是否一样,避免抄错数。
(3)必须用尺子打横线,书写整齐,规范。
(4)不要漏写横式上的得数。
注意:每做完一道题之后都要马上检查一遍,再做下一道题。
两步计算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选择一种最拿手的方法计算。
-(分步、综合都可以;除非题目有特别要求)。
易错题型:加减混合、连减题
36+24-3=
93-47-18=
82-1+23=
89-19-42=
+27=
96-48=
39+24=
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