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之一.doc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7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一)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较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二)预习检查:1、齐读原文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
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三)课文内容: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
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
《归去来兮辞》是⼀篇脱离仕途回归⽥园的豪迈宣⾔,陶渊明以诗⼼慧眼来透视⽣活,⽤⽣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拘⽆束的乡间⽣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然景物的描写,展⽰了诗⼈崇尚⾃然、追求⾃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编整理了⾼中语⽂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归去来兮辞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标: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导⼊新课、⾛进作者1.看对联,猜⼈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外醉三⽃;开⽥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
2.看图⽚,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桃花源记》(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饮酒》(其五)(3)晨兴理荒*,带⽉荷锄归。
——《归园⽥居》(其三)3. 知⼈论世⼜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谥号:靖节先⽣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4.预习检测⼤家对课⽂已进⾏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下⼤家的预习情况。
⾸先我们⼀起来正⾳。
接着梳理⽂⾔知识。
精彩的展⽰源于⼤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5.揭⽰学习⽬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助词;辞,赋的⼀种,⼀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请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家⼤声朗读课⽂,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归去之因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们要建功⽴业,要“⼤济苍⽣”,实现⼈⽣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起的,⽽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济苍⽣”之志,踏⼊仕途⼤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家听录⾳,从第⼀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明确:⽥园将芜、⼼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为形役,内⼼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去了。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
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
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通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教学过程:一、梳理与感知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字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归隐,退出江湖。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幻灯片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2第二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三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第四篇: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第五篇:语教案归去来兮辞更多相关正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2 高一语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归去来兮辞主讲魏万兴1、继续积累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陶潜所述之志3、背诵全1、了解作者辞官司的原因,体味作者鄙弃官司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1、教导学生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1、朗读法2、质疑法3、探究法1、多媒体(7—12班)、课件(7—12班),录音机、磁带(1—6班)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放录《神雕侠侣》中的插曲《归去来》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成为我这许久不变得悲哀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回来啊涌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啊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于是淡漠了繁华只为你开怀要陪你远离寂寞自由自在二、简介作者及写《归去来兮辞》的原因东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
死后友朋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
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漂亮的给家人们找到的《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
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对照课文的注解将全文仔细地读两遍,划记好弄不懂的字词句,以便今天上课时提出来,下面哪位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不懂之处?(无人应答)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
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请坐。
前面的翻译比较准确,后面一句有点问题。
“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觉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
我们看前面,作者说自己今天回去,是辞官回去,所以说今天做法正确是指回家归隐是正确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错误的。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该生翻译比较吃力,中间停顿了好一阵子)师:请坐。
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
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
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
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
归去来兮,预备起!(生读)师:恩,读完了。
但是我总感觉大家读得少了点味道,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
这回我想请大家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
大家听听我是怎么读的,你认为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3.体会作者归隐田园的情感,理解其人生选择。
4.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情感的体会。
2.难点: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以田园生活的图片或诗歌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
3.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4.文言知识讲解
(1)梳理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通过练习巩固文言知识。
5.文本分析
(1)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作者的归隐之路。
(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6.情感探讨
(1)探讨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选择和价值。
7.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赏析
(1)赏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质朴自然、清新淡雅等。
(2)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8.课堂讨论
(1)讨论在现代社会中,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是否还有价值。
(2)分享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看法。
9.课堂小结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0.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关于人生选择的短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4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优秀6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过程等方面阐释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
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话题是走进自然,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这篇文章照亮的不止是一个时代的文坛,陶渊明不仅自己走进自然,而且也使后世无数文人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态度走进自然。
诗人辞官归隐,菊花、清酒、素琴中是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恬淡和愉悦中反照出的是社会官场的黑暗。
在今天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中很有必要引领学生跟着诗人走进自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身心疲惫时懂得去寻找一片宁静的生活天空。
二。
说目标本课特点是寄情于事、融情于景,本课重点在诵读、体会情感。
根据这一特点和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辞的文体。
巩固第一单元文言词语梳理的方法。
(2)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理解大自然在人们精神家园中的地位。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表达能力。
三。
说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诵读、提问、][讨论、讲解点拨等方法。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经·采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
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
帚,掃除也,婦所職也。
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萧统《陶渊明集序》(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语文文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教学内容】1. 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简要介绍《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生平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教师简要介绍《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及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及意义的关注程度。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文意。
2. 培养学生的文本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文意。
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归去来兮辞》的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归去来兮辞》文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读能力。
第三章: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 帮助学生体验诗词的美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体验诗词的美感。
【教学活动】1. 教师分析《归去来兮辞》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体验诗词的美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归去来兮辞》韵律和节奏的识别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美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教学内容】1. 介绍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陶渊明的思想。
2. 分析《归去来兮辞》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陶渊明的思想,帮助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文化背景。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摘要:一、引言1.介绍《归去来兮辞》2.教案背景及意义二、作者背景与作品简介1.作者陶渊明简介2.《归去来兮辞》作品简介三、教案设计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四、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2.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3.分析文章结构与艺术特色4.学生讨论与分享5.总结与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2.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欣赏3.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正文:《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之手。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辞官归隐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本次教案以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陶渊明,字元亮,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田园诗和饮酒诗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后世影响深远。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文中描述了他辞官后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本次教案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与艺术特色、讨论与分享,使学生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涵,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然后,分析文章结构与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接下来,学生讨论与分享,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总结课堂所学,布置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欣赏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
公开课《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归去来兮辞》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1.2 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感受文本的意境和情感。
1.3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归去来兮辞》有什么初步的理解和感受?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讲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对仗、排比、寓言等修辞手法。
2.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词语解释3.1 教师选取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如“归去”、“来兮”、“田园”等,进行解释和讲解。
3.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3.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重点词语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第四章:句子解析4.1 教师选取文本中的典型句子,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进行解析。
4.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揭示了文中的哪些主题和情感?第五章:情感体验5.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文中的情感,如归乡的喜悦、离别的伤感等。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六章:文化背景6.1 教师介绍东晋时期的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风貌、文化特点等。
6.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东晋时期的文化背景。
6.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归去来兮辞》中的思想观念如何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第七章:文学鉴赏7.1 教师讲解辞赋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寓言等。
7.2 学生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辞赋特点,欣赏其文学魅力。
7.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鉴赏辞赋作品?第八章:创作启示8.1 教师探讨陶渊明的创作动机,引导学生理解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8.2 学生讨论:从《归去来兮辞》中可以得到哪些创作启示?第九章:拓展阅读9.1 教师推荐与《归去来兮辞》相关的阅读材料,如陶渊明的其他作品、相关评论等。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5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篇一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率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
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
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未静(**,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之一-
本文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
在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写下了这篇辞赋。
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
从我们今天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2.本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从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
最后决定归隐田园。
②舟遥遥以轻飏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
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
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或棹孤舟,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
⑤既窈窕以寻壑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
这五个部分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
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3.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
①发乎真情。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
于真情的。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
写得真实而动人。
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
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
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能力训练
1.下列四组句子中带点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末远
觉今是而昨非
C.实迷途其未远
三径就荒
D.归去来兮
已矣乎
2.写出下面文言句式的名称: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复驾言兮焉求()
3.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心情是怎样产生的?表达了作者(不超过8个字)原因是①②(共不超过20个字)
4.问征夫以前路的原因是什么,选出最合理的一项:()
A.恨晨光之熹微
B.高兴之中走错了路
C.不认识回家的路
D.想赶快回到家中,生怕走错了路
5.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作者只提松菊的原因是什么?因
为松菊(限4个字),提松菊以(限2个字)
6.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含义相近的陶渊明其他诗篇中的两句诗是哪两句?这些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性格?两句诗是,表现了、的性格(限8个字)
7.作者一会儿要息交以绝游,一会儿又有农人告余以春及,这不矛盾吗?为什么?
8.宋代著名诗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渊明不为诗,写胸中之妙尔。
学了本文后,你怎么看陈的话?
9.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恰当的二项是:()
A.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句诗是诗人内心的呼喊,表现了作者是个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人。
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在家中是一个强劳力。
B.引壶觞以自酌一句,表明作者回到家中畅饮的情状,为了喝个痛快而免去仆人侍候的俗节,自斟自饮。
C.策扶老以流憩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是作者眷爱丘山的具体体现,而无心知还二语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D.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几句蕴含着浓浓的情趣。
这几句如数家常的脉脉含情的话,正飘散着作者村居生活的一片淳美气息和盎然情味。
E.本文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在日常普通生活的描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厌恶官场,具有高洁志趣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