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实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29.12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①未经加工的自然物3.劳动对象②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原材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构成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起决定作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2.生产关系分配桥梁和纽带,重要影响(交换)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私有制(奴隶、封建、资本主义)3.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变化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5.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其“经济基础”;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一)社会经济制度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起着决定性作用3.在社会形态进化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二)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1.原始社会制度2.奴隶社会制度3.封建社会制度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5.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最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①社会分工(一般基础)1.前提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2.根本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一)市场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市场(二)市场体系要素市场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经济联系功能(三)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 3.经济利益关系调整4.信息产生和传递5.社会评价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 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考点1:物质资料生产1。
定义: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2)劳动资料: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如原始森林的树木、矿石、棉花、钢铁。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变革:(1)定义: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2)两大要素:人(劳动者)和物。
(3)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变革。
2.生产关系的变革(又称社会生产关系):(1)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4)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可以概括为: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革考点3: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1)社会经济制度: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考点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本章知识点【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知识点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知识点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知识点四】市场与市场体系★【知识点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知识点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未经加工的;经过加工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注意1】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2】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4.社会生产方式(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3)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引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产力水平有限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经济制度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经济,即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经济具有以下特点:•国家和集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家通过国有企业和国家投资项目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和调节。
同时,集体经济在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
•共同富裕与差距逐步缩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公有制经济,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计划经济的重要性:计划经济是由国家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整和引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依据全国总需求制定五年计划,通过组织生产和分配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的作用: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可以发挥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性,通过市场交换机制实现产品的供求平衡,提高经济效益。
•国家对市场的调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需要国家对市场进行调控。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掌握市场的基本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市场经济在公平的基础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与挑战•优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的调控功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主导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提高生产力。
•挑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考试目的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和法律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初步基础知识和能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1. 社会经济制度。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辨别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的主要阶段,诠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辨识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理解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辨别社会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理解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2.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诠释货币产生的过程和基本职能,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3.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过程,辨别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诠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和基本途径。
4.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辨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原因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诠释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类型,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容。
6.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理解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和特点,诠释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基本构成,辨别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并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辨别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理解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的基本要求。
8.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诠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辨别我国涉外经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明确两点:1.什么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为什么要懂得: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地位四、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与原则1.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与分配方式我国目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所谓多种分配方式,是指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他的收入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经营收入;按资分配的收入,等等。
从根本上说,实施上述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
2.我国的现行分配原则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
第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第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初级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题库附答案1金融体系是有关资金的()系统。
A.循环B.集中(V)C.流动(V)D.分配(V)E.再分配(V)2.下列各项中,属于现代金融体系基本要素的有()βA.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正确选项)B.由国库制度所规范的资金支付C.金融中介(正确选项)D.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正确选项)E.金融工具(正确选项)1金融工具在二级市场的交易方式有()。
A.定向交易B.私募交易C.交易场所内交易(正确答案)D.场外交易(正确答案)E.公募交易2.总体而言,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包括()。
A.聚敛功能(V)B.调节功能(V)C.配置功能(V)D.反映功能(V)E.发展功能3.在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使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加,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减少,这体现了金融市场的()功能。
A.反映B.配置(正确选项)C.补偿D.聚敛4.按照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不同,可以把金融市场分为()A.现货市场(V)B.一级市场C.二级市场D.期货市场(V)E.期权市场(V)5.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A.资源配置(正确选项)B.财富再分配(正确选项)C.风险量化D.信用再分配E.风险再分配(正确选项)6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金融市场配置职能体现的是()。
A.利润再分配(V)B.资源配置C.风险再分配D.财富再分配7 .以下属于货币市场子市场的有()oA.外汇市场8 .股票市场C.短期债券市场(正确选项)D.票据市场(正确选项)E.同业拆借市场(正确选项)8.下列属于金融体系基本要素的有()。
A.金融工具(√)8 .金融中介(V)C.金融市场(V)D.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V)E.金融风险9 .()是最重要的金融交易价格之一A.汇率B.利率(√)C.税率D.杠杆率10.主要供应短期资金、解决短期内资金余缺的市场是()oA.货币市场(正确答案)B.资本市场C.股票市场D.债券市场11 .()作为市场参与者,身份和地位是双重的:一是公平交易的一方,另一方面还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管理者。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并存,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三部分构成的。
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并存,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最基本的特点。
这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是中国对社会主义领域的发展道路探索和不断实践的结果。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基础,它通常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国家所有制主要指的是国家掌握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由国家对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组织和调配,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而集体所有制主要指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所有制,它是在国家所有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这种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分配形式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和价值体系的表现。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和集体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量大小和质量高低分配物质资料和其他社会福利。
这种分配制度通过“按劳分配原则”来调节人们的收入水平,使社会财富的切实分配符合社会公正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调节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运行的市场经济形式,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和产生价值,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的进步发展。
市场经济的特点在于它能够运用供需关系、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等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关系,使资源的分配更加有效、市场经济的整个体系更加稳定、有序。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并存、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三部分。
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引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家经济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这个阶段中,国家通过调控和管理经济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体系和制度。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的特点1.生产资料公有化:公有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即国家或全体人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生产资料。
2.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在公有制经济中,分配按劳分配为主要原则,即按照个人劳动的贡献程度来确定收入分配。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不仅发展和巩固公有制经济,还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为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活动注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
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局限性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
这一制度具有以下优势:1.有利于保持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可以确保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受冲击。
2.有利于改善和完善分配制度:分配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利于在初级阶段内促进劳动积极性的发挥,提高个人收入水平。
然而,基本经济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相对公有制经济而言起步较晚,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2.改革和发展的压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面对改革和发展的压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基础实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辅导
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其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述
考试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掌握)。
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试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掌握)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公有制经济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
2.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和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所组成。
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考试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掌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按劳分配,劳动者以其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取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是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
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工资、奖金、津贴和劳动分红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其具体形式主要有:利息和利润是资本的收入,租金是土地的收入,非公有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力的收入等。
在收入分配中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