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2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4
始终眷恋着祖国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一文讲述钱学森作为冯·萨克斯教授的得意门生。
在卡门的指导下,历史学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
1943月初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林纳加强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
以下是整理的始终眷恋着祖国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吸取与参考!《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1、重点:概括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弯果深情。
2、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对于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有关冯友兰的事迹,在班上交流。
钱学森简介: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翘楚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哲学博士。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筹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纪检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武锅组建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读完,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冯友兰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探讨交流明确: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教学研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凸显他爱国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6—18):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四、探究读读句子,讨论问题。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到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小房子的房子。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钱学森的人生历程。
2、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意。
3、通过语言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了解人物形象,感知爱国真情4、学习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心系祖国,充实自我,提升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意,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学习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心系祖国,充实自我,提升人生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陆游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命定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炎黄子孙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
古语说“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让我们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检查阅读效果,感知课文1. 落实字词:眷恋遨游卓越募集诬蔑2. 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时间顺序,文中依次有表明时间的词语)3. 完成表格,了解并概括钱学森生涯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与经历(注意:此处第一栏务令学生关注课下注释2,为活动二暗做铺垫)4.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明确:钱学森留学美国二十载,功成名就却心系祖国,历时5年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回国。
如生不能顺利作答,则此处加概括事件的方法指导:何人在何种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5. 加一加标点,读一读文章标题,读出应有的感情(明确:坚定、深情、自豪)刚刚通过阅读,我们已经了解了钱学森的人物形象和主要经历。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杰出的人物,中国才摆脱了落后挨打的境地。
再过十多天就是我们的第65个国庆节了,学校一定会安排一些纪念活动,比方要布置板报、宣传栏或是开展主题班会。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学会归纳体会钱学森对祖国始终眷恋的深情。
2.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始终眷恋”来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并理解分析主要词句。
教学难点:了解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
明确:在这一环节,学生读标题时,肯定读法不一,强调的词语应该也有所不同,提炼关键词“眷恋”、“始终”,并且带领学生解析词语的含义。
始终:自始至终,一直。
眷恋:对某人或某物深切地依恋、留恋、怀念。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标题的形式,从标题入手,直接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问:课文标题是《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谁一直以来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学森。
明确: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读中悟情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通过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写出了他对祖国的“始终眷恋”?(多媒体展示)明确:(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八始终眷恋着祖国【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特点。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学习重难点】1.理解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是当年美国的海军次长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这位华人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
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改变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刘敬智,男,生于1941年,当代作家,《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光明日报》科技部原党支部书记,写过《始终眷恋着祖国》。
其代表作《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发表于1989年8月28日《光明日报》。
因心脏病突发,于2003年10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庚.(gēng)遨.(áo)游眷.(juàn)恋拘.(jū)留触.(chù)怒募.(mù)集3.理解词义。
得意门生: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物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这篇通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能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吗?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经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在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第6-18段),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国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钱学森归国遇到哪些险阻?最后怎样归国的?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明确: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最后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同志亲自过问此事,才促成钱学森一家顺利回国。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8《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案苏教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钱学森的人生历程。
2、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教学中说、读、悟结合。
3、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良好的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有深度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
【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áo()游推jiàn()枪bì()juàn()恋dàn( ) 生q iān()订萌( )发诬( ) 蔑募( ) 集2、查资料了解作者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学习过程】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1)画出这篇课文表示时间的词语,并筛选出钱学森人生重大转折的时间。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钱学森在决定回国时遇到了美国哪些阻挠?(4)本文表达的中心是什么?(5)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笔墨写他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辉煌成就呢?2、品味语句,体会感情(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眷恋情思吗?(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
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当堂训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
这20年间,他,。
然而,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八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学习目的:一、了解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表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二、学习本文选材精当、层次分明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学习重点:目标一、3教学假想:一、从多种渠道搜集钱学森的有关资料。
二、布置预习:学生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词;自读课文,能用一条线简单地理出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并能复述。
3、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4、教具:投影仪五、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进程:一、投影显示钱学森的照片,由学生按照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钱学森的生平,由此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生自由朗诵课文。
要求:一、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主题。
由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板书: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饱受折磨胜利回来二、复述钱学森的生平事迹要求:复述不超过三分钟,要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件;不看课文,复述的语言要简明流畅、力求生动。
(教师可适本地引导人物通信的写法)3、体会本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由学生讨论归纳:①线索清楚,脉络分明。
以时间前后为序明线眷恋祖国的深情暗线②选材精当,详略适当。
由学生举列分析,教师引导。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讨投影:一、师生一路探讨课后练习一,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情怀。
二、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其它的语句进行品读感受。
3、你从钱学森这位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4、钱学森在美国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生活待遇那么丰厚,可是为了报效祖国,他仍是克服一切困难,仍然毅然地回国了,这种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值得咱们学习。
若是有一天,你出国留学了,你将会如何想,如何做?请以“若是我出国留学了”为题,在班内进行讨论交流。
四、学生小结这节课上所学的内容,或谈谈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一、完成课文后面的探讨练习二。
二、查阅报刊和网络,搜集海外学子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事迹材料,分小组在班级交流。
八、始终眷恋着祖国【学习目标】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1.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赤子深情。
2.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课前预习】1.注音或写汉字并抄写两遍。
庚.( ) áo ( )游 ju àn ( )恋 拘.( )留 ch ù( )怒 m ù( )捐 恐吓.( ) 萌.( )发 诬蔑.( )2.朗读课文两遍3.阅读拓展,了解钱学森。
【课堂助学】一、了解人物,导入课文。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三、深入阅读教材,体会文章思想内涵。
四、课文探究。
诗文中哪几句最能概括钱学森爱国思想和行动,谈谈理由。
(书P57探究练习二)五、总结。
【课后作业】次数 12 家长 签字 教师 评价一、阅读《失根的兰花》,完成练习。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八上《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学会归纳体会钱学森对祖国始终眷恋的深情。
2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始终眷恋”来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并理解分析主要词句。
教学难点:了解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时: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的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
(多媒体展示)明确:在这一环节,学生读标题时,肯定读法不一,强调的词语应该也有所不同,提炼关键词“眷恋” 、“始终”,并且带领学生解析词语的含义。
始终:自始至终,一直。
眷恋:对某人或某物深切地依恋、留恋、怀念。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标题的形式,从标题入手,直接导入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做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问:文标题是《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谁一直以来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学森。
明确: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 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 的称号。
(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读中悟情请同学们朗读文,并思考:通过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写出了他对祖国的“始终眷恋”?(多媒体展示)明确:(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钱学森的人生历程。
2.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教学中说、读、悟结合。
3.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良好的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有深度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一、从世界上的一些伟人进行生活化的导入
1.你认识图片上的这些人吗?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安徒生(世界童话之父)、诺贝尔(世界炸药之父)、贝多芬(世界音乐之父)、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2.出示钱学森年轻时、年老时的图片,也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幻灯显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
那钱学森到底为中国作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呢?
学生自学以下资料: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3.资料上只是从1956年开始介绍的,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之前的学习工作是怎样的呢?
在美国的20年他是怎样度过的呢?请打开课本52页。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和概括1-4自然段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能利用以下一些词语,大致讲讲钱学森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
词语如下:深造拜读门下博士得意门生第一流
终生教授肩负权威卓越先驱创始人
(学生自学5分钟后,先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过渡: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待遇是十分丰厚,工作条件是非常优越,有现代化的实验室,还有高级别墅、名贵轿车、高薪,最关键的是,他已经是美国科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事业也将在美国政府的重视下如日中天。
)
2.显示:
一位美国海军次长的话,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指名读、读出语气)
但他又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
(指名读、读出语气)
自己再自由读读,你有什么体会?
(过渡:美国是什么国家?想必大家也有所知道。
他们自以为手中拥有霸权,他们是说得出、做得到的。
)
(设计意图:巧妙地以描写钱学森的重点词语,来简要介绍他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经历,既自学运用了词语,又初步整体感知了课文的1-4自然段。
再通过美国海军次长的话的品味,产生情感上的对比,初步进入文本价值的理解中。
)
三、了解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阻挠行为
1.迅速浏览课文,美国政府在针对“钱学森的回国问题”上,他们又采取了哪些非人道的做法?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①他们对钱学森进行恐吓,非法搜查了他的住处,进行人格诬蔑。
②他们非法逮捕了钱学森,并关押了15天。
③他们监视钱学森的生活,屡次来捣乱和对住处进行检查。
小结:整整五年,钱学森处于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身心饱受折磨。
这就是自诩为自由国度的美国的人权和民主。
2.特别要提的是,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的科学家,在1950年9月,钱学森竟然被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送到一个孤岛上关押了15天,对于视时间为生命,视荣誉为生命的钱学森来说,他在狱中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请大家走进钱学森的内心,想一想,用第一人称“我”说一说。
3.小结:但是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
再次齐读课题。
四、感受钱学森的眷恋之心。
1.课文不止一处,通过他的行动和心理想法写出了钱学森的这颗眷恋之心,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5-15自然段,划出来关键语段,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准备集体交流。
①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其他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钱学森的内心想法。
③整整五年中,钱学森居无定所,随时准备回国。
他的儿女理解父母的做法吗?他们会怎样问?而钱学森又会怎样回答?(同桌之间模拟角色进行对话训练。
指名两对集体交流)
2.你能用短语来概括一下钱学森的这颗眷恋之心吗?
小结:拳拳爱国心
(过渡:正是这拳拳爱国心使钱学森想方设法、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请同学们读读第5、15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牵动着钱学森回国的情思?)
3.感受钱学森的浓浓骨肉情。
①学生自由表述。
②出示钱学森的家信:儿唯一深感遗憾的是已经有十个春节不能陪伴二老于身旁,不能尽孝于膝下。
只好将思念和祝福之心诉诸信函,寄往二老身旁。
二老见信如见儿面,权当儿在父母身边,与二老共进年夜饭,共度团圆年……
(教师范读,学生品味)
③小结:牵动着钱学森的心的还有“浓浓骨肉情”。
五、情感的延伸,有度的拓展
1.正因为这“赤子情怀”,所以钱学森回来了,所以李四光回来了,所以华罗庚回来了,还有邓稼先、吴文俊、郭永怀等回来了。
学生默读李四光、华罗庚的相关资料。
你有什么感受?
2.引读式小结:他们抛弃了在国外的一切荣华富贵,义无返顾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这是因为他们(始终眷恋着祖国);他们把全部的身心和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这是因为他们(始终眷恋着祖国);他们心中珍藏着最大、最深的爱,最浓最牢固的情结,这是
因为他们(始终眷恋着祖国)。
3.有这样一首歌唱得好: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你会唱吗?会唱的和着音乐大家一起唱。
集体演唱《我的中国心》。
六、开发文本学习和情感教育的时空,有效设计作业
1.钱学森在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请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2.课后把钱学森的故事讲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听。
板书:
美国当局的阻挠钱学森
↓↓
恐吓饱受折磨
始终眷恋着祖国逮捕与世隔绝拳拳爱国心
监视想方设法浓浓骨肉情
软禁毅然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