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
- 格式:docx
- 大小:19.12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第一篇: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与中国人民和共产党的任务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任开俸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历时110年,是以社会性质作为分期标准的。
整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又是中国人民获得翻身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1840年前后,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近代前期的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所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抵抗殖民侵略,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
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所以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
所以,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近代后期,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所以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线索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
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主要矛盾: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1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近代中国1、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2、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4、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
5、五四运动:近代中国革命的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6、存在阶级:(1)地主阶级:(2)农民阶级:中国革命主力军(3)无产阶级:中国革命最基本动力(4)民族及产阶级:地主、商人、商人、小官僚、手工作坊(5)官僚资本主义:(6)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
7、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性形成基础:(1)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为中华民族找到出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以及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1939 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 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地提出了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总路线1、革命对象:(1)帝国主义(首要)(2)封建主义(主要)(3)官僚资本主义——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反帝反封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三座大山”。
2、革命动力:(1)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中国革命最基本动力,是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积极。
(2)农民。
(3)城市小资产阶级。
(4)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分新旧民主主义的标志;歌名领导全是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在资产阶级手中。
4、革命性质与前途、指导思想、领导力(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三部分重点知识总结毛中特是考研政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考生复习,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整理的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三部分重点知识总结,以供考生参考。
第三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的国情①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③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④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①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封建主义)民族(反对帝国主义)革命。
②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③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观点。
①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
③1923年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战线的思想。
④1925年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2、毛泽东同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主要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5年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85年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5年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毛中特总体脉络和重点知识点总结毛中特整体理论框架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历史与理论沿革)——第一章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哲学认识论基础)——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1、形成与发展萌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基本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5遵义会议) 成熟: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 继续发展: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以后 2、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包含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3指导思想、历史地位 理论成果 科学指南 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1、形成和发展(选择)※时代背景:时代主题转换,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 2、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李大钊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3、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理论化(真理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大众化4、历史进程:党的七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党的十六大以来→ ↓ ↓ ↓ 邓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十六届3中全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基本理论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个总体布局——一国两制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靠力量——人民群众(工人,农民,统一战线,军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依靠和领导力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1、形成发展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2、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框架简要梳理
考研政治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框架简要梳理,一起来看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框架简要梳理
1.一条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2.二个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三件大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
4.四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科学发展观)
5.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015考研政治冲刺:毛中特必背9条历史线索毛中特在考研政治中的比重是最大的,也需要考生特别注意,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大题都会涉及这部分的知识。
在此我们整理了毛中特必背9条历史线索,希望能帮助大家对这部分知识更加了解!(一)、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在中国,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胜利。
1、(农资局限性)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成功。
2、(无产阶级特点)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富有(组织性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优点之外,他还(深受三重压迫,革命最彻底);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分布(相对集中,便于组织)。
3、(中共领导)由中国无产阶级通过掌握了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取代资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不仅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而且是中国是革命(成败关键)。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问题1、(任务决定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因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
凡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
2、(五新决定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有了新的(领导者)无产阶级;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前途)社会主义;处在新的(时代),十月革命之后;具有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三)、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农民在中国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国情决定角色)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主要压迫和剥削对象),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2、(任务、道路和人员)中国民主革命反封建的核心是消灭封建土地占有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频考点之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海文考研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因此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来加以解决。
第四,指明了我国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丰富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内容有:海文考研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2019考研政治复习: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及解决方法通过分析近些年考研政治真题,我们发现,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方面的命题一直是考研政治复习的热门。
考研政治教师从不同时期出发将近代以来中国的主要矛盾及解决方法梳理如下:一、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解决方法是要推翻地主阶级。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解决方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一是建国初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上为新中国同社会主义的矛盾,国内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通过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进攻解决;二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大矛盾,解决方法是一化三改。
四、社会主义社会:一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表述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因此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二是中共八大表述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通过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三是《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针对这一矛盾,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是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以上即是考研政治教师对“近代以来中国的主要矛盾及解决方法”的梳理,希望上述内容对2019考研考生应对相关试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如何理解理论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的立场、观点、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性质: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主导)、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本质的科学含义: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主要体现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会国家而奋斗。
㊀㊀2018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理论学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p.2018第5期㊀总第279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Theory Journal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5Ser.No.279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衍生主要任务的历史轨迹周浩集(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聊城252000)㊀㊀ 摘㊀要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衍生主要任务的历史轨迹是: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衍生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衍生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改革开放新时期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衍生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衍生新时代追求更公平充分发展的任务㊂㊀㊀ 关键词 近代以来;主要矛盾;衍生;主要变化;历史轨迹㊀㊀ 中图分类号 D61㊀㊀㊀㊀ 文献标识码 A㊀㊀㊀㊀ 文章编号 1002-3909(2018)05-0032-08㊀㊀由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引发人们对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进变化历程的关注㊂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据不同的时代要求㊁时代主题㊁历史情势而随之发生变化㊁作出改变,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上衍生决定了主要任务的变化,影响决定着我国各种政治力量㊁政治组织在不同时代的作为㊂一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衍生的主要任务探究近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演进,原点必须追溯到鸦片战争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㊂此后延续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㊁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㊂由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所衍生和决定,近代以来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㊁封建主义统治,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丑恶面貌㊂通俗地讲,就是 反帝反封建 ㊂近代以来,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丑陋落后形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㊁主要任务,各种政治势力㊁政治力量都踌躇满志地依次登上历史舞台㊁政治舞台进行了努力和尝试㊂(一)农民阶级的 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㊂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64年结束,历时14年㊂在这14年的时间里,洪秀全领导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立的政权,狠狠打击和动摇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㊂但是,由于农民阶级与生俱来的局限性㊁领导斗争的能力和经验匮乏,加之后期太平天国内部争斗腐化严重,最终,此次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㊂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同时客观上宣告:农民阶级虽然是近代中国的一支数量众多㊁基数很大的政治力量,但是其力图解决近代中23[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5YJC710083)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周浩集,男,法学博士,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㊂国社会主要矛盾㊁实现主要任务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㊂(二)封建地主阶级的 改良 :洋务运动㊂农民阶级之后走上历史舞台,企图解决或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㊁力图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貌的政治力量,是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地主阶级㊂这批以曾国藩㊁张之洞㊁左宗棠等为代表的㊁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封建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即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主持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㊂由于洋务派侧重于器物㊁技术㊁管理等层面的革新,并不主张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所以洋务派主持开展的洋务运动只是一场改良运动而非改革运动㊂洋务运动从186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㊂此间,通过洋务运动,在中国建设了一批最早的造船厂㊁军械厂㊁纺织厂等,奠定了我国近代的军事工业㊁民用工业基础㊂但是,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事实上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㊂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就同时宣告:封建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企图解决或缓解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努力也失败了㊂(三)封建知识分子的 改革 :戊戌变法㊂封建地主阶级铩羽而归㊁洋务运动失败之后,近代中国接下来走上历史舞台,力图解决主要矛盾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性质的政治力量,就是以康有为㊁梁启超㊁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㊂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㊁强烈的危机意识,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深刻认识到:要避免被西方列强随意欺凌和摆布,仅仅是着眼于 器物 和 技术 层面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而应着眼于制度层面的改变㊂制度层面的改变意味着改革㊂据此,他们推动和通过光绪皇帝展开了一场改革运动㊂这场改革运动是在农历戊戌年进行的,所以也叫戊戌变法㊂由于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反对,结果在持续了一百多天之后遭到失败㊂戊戌变法的失败,客观上宣告了封建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㊁改革派们力图解决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努力也失败了㊂(四)新兴资产阶级的 革命 :辛亥革命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从要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革命逻辑入手,以民族㊁民权㊁民生的三民主义为革命理念,于1911年领导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㊁具有广泛深刻影响力的辛亥革命㊂辛亥革命推翻了自秦朝开始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取得了反封建的初步胜利㊂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虽然赢得了革命胜利,却没有能力保住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㊂袁世凯后来叛变革命,复辟帝制,表明辛亥革命完成反封建的胜利只是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㊂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新兴资产阶级的努力也失败了㊂总之,近代以来直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我国社会的面貌和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政治力量既没有解决近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没有完成近代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㊂二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衍生的主要任务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之后的中国民主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鉴于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㊁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㊂所以,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成立后,就高举革命旗帜,自觉担当起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貌和性质的重任㊁自觉担当起解决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任,并在这个过程中砥砺前行建功立业,最终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心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深刻指出的: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㊂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㊂ ①33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衍生主要任务的历史轨迹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㊂(一)反思近代各种政治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上的得与失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深刻反思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势力㊁政治力量围绕着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所进行的努力㊁尝试之后,对其中的得与失形成结论:他们虽然都力图解决主要矛盾并为之进行了不同性质和形式的斗争,也不同程度地取得一些斗争成果;但是,对于 应该将斗争的矛头最终指向谁㊁究竟应该由谁去领导斗争㊁在斗争的过程中应该团结凝聚谁 等等这一系列的要害性㊁方向性问题,他们总体上是没有搞清或者没有完全搞清的㊂有鉴于此,我们党本着要彻底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就必须首先从明晰和理清其中的要害性㊁方向性问题入手的认知逻辑,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政治性㊁革命性㊁斗争性等进行了全面系统辩证的分析㊂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深刻指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㊂ ①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基于各个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及在其中的地位,对当时中国的地主阶级㊁买办阶级㊁中产阶级㊁小资产阶级㊁半无产阶级㊁无产阶级㊁游民无产者等各个阶级进行了分析,最后形成如下判断:其一,与帝国主义勾结在一起的,诸如反动军阀㊁大地主㊁买办阶级㊁官僚们㊁反动知识分子等等,是中国共产党搞革命必须旗帜鲜明㊁立场坚定㊁毫不动摇予以反对和斗争的敌人㊂其二,小资产阶级㊁半无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搞革命最接近的朋友㊂其三,中国的中产阶级由于其动摇性因而是分化的,有左翼力量与右翼力量之分,其左翼力量是我们党的朋友,但要对之保持警惕;其右翼力量很可能是我们党的敌人㊂其四,工业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㊁中流砥柱㊂据此,中国共产党以革命为手段着力解决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 应该团结凝聚谁㊁应该反对谁,应该以谁为朋友㊁应该把谁当敌人 的要害性㊁方向性问题得以明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变得豁然开朗㊂(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衍生的主要任务㊂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衍生和决定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也仍然还是 反帝反封建 ㊂据此,1922年7月党的二大系统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含东三省)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㊂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并确立了我们党以反帝反封建为主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㊂ 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基于抗日战争㊁解放战争时期以蒋宋孔陈 四大家族 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扩张及其反人民性,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中后来又加入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内容㊂1948年4月1日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完整性地提出: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㊂ ③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主要矛盾衍生的党领导革命之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㊁封建主义㊁官僚资本主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这 三座大山 ㊂(三)新中国建立与近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终解决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历经28年的革命斗争,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㊁独立的新中国㊂至此,废除了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将帝国主义势力彻底赶出中国土地;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㊁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铲除了封建主义得以延续㊁地主阶级得以存续的经济基础;通过大力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清除了四大家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恶劣影响㊂新43理论学刊·2018年第5期①②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㊂‘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页㊂‘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6~1317页㊂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标志着彻底解决了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延续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㊁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标志着彻底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丑陋面貌,标志着中国和中国人民在解决好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㊁完成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真正站起来了㊂三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衍生的主要任务随着推翻三座大山㊁建立新中国㊁我们党全面执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相应地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㊂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跨度,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㊂这一过渡时期,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㊁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的完成,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㊁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㊂结束过渡时期,通过完成镇压反革命清除残余敌人㊁通过三大改造为社会主义扫清障碍,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阶级敌人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必然要相应地发生变化㊂(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㊂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在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全面决定性胜利的情势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㊂既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㊁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那么,它又是什么样态和形态的矛盾呢?对此,在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㊂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㊂ ①那么,何谓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㊂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是一种走在前列的㊁先进美好的上层建筑,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是一种滞后无力的㊁薄弱虚弱的经济基础㊂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㊂上层建筑要屹立不倒,前提是必须仰赖经济基础的扎实稳固;如果经济基础出了软弱虚弱的问题,也就很难再有效支撑上层建筑了㊂形象地讲,建国后我们在三大改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㊁社会主义社会,就好比是一座外观漂亮宏伟的大厦,但是,这座大厦存在地基不稳固的问题,它是建立在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这一地基之上的;由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凸显,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凸显㊂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㊁实事求是的㊂(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衍生的主要任务㊂依据八大关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主要矛盾的界定和判断,衍生出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㊂这个主要任务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所指出的: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㊂ ②换言之,就是要聚焦建国后由于长期战乱㊁打烂旧世界导致的千疮百孔㊁一穷二白的生产力落后 烂摊子 ,在新生产关系㊁上层建筑之框架下,对症下药㊁有的放矢地大力发展生产力㊂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其具体表现形态上就是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㊂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到1966年5月 文革 发动之前,我们通过全党㊁全民㊁全国㊁全社会总动员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展了伟53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衍生主要任务的历史轨迹①②㊀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9页㊂大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㊂例如,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体系)㊁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鞍钢㊁武钢㊁宝钢等钢铁基地,开发了大庆油田㊁胜利油田等石油基地,形成采矿㊁电站㊁石化㊁冶金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工程机械㊁飞机㊁汽车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㊁同年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我国的工业㊁农业虽然遭受了不少困难,但产值保持了不断增长的势头;等等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通过围绕解决主要矛盾展开主要任务,很大程度上舒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兼容性矛盾问题㊂(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偏离脱轨及后果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虽然是正确的,但是这一正确判断在实践中并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而是一点点地偏离正常轨道,以致到最后完全 脱轨 和背离㊂其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对两种矛盾的判断㊂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㊂在此,他秉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的判断,断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敌我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㊂在此,毛泽东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认知把握,其基本精神与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相符的㊁一致的㊂其二,反右派斗争与对主要矛盾判断的改变㊂1957年4月,中央在党内部署开展整风运动㊂1957年5月中旬,毛泽东写出‘事情正在起变化“的文章,标志着整风运动开始转向㊁严重扩大化,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右派㊁由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转向敌我矛盾,反右派斗争运动兴起㊂由于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严峻,反右派运动实际上也严重扩大化了,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出的右派分子为55万,其中绝大多数是被错划的㊂总的来看,整风运动严重扩大化,成为了反右派斗争运动;反右派斗争运动也严重扩大化,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界线,造成打击面过宽,改变了1956年9月八大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判断,由此既产生严重后果,也为之后的党和国家工作埋下祸根㊂其三,十年 文革 与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彻底颠覆㊂1957年反右派斗争运动后,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㊁反右倾斗争㊁城乡社会主义教育 四清 运动,对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判断的偏离越来越严重,最终发展到完全推翻八大主要矛盾判断的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十年 文革 ㊂这期间坚持毛泽东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以阶级斗争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作为主要任务,造成所谓革命的无产阶级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之间的矛盾对立,这一矛盾的实质已经演化为革命战争年代才存在的敌我矛盾㊂由此,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 给党㊁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①㊂四㊁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衍生的主要任务1976年10月6日逮捕 四人帮 ㊁结束 文革 以来,我们开始了对党㊁国家㊁社会秩序的拨乱反正,从 文革 的左倾错误中开始苏醒过来㊂此时,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是延续 文革 中的敌我矛盾的定位还是回归到八大时对主要矛盾的定位,抑或是对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定位判断,成了亟需澄清和解决的问题㊂(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㊂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们党开始重新审视和探索工作重心转移后的社会主要矛盾㊂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作出了重要贡献㊂1979年3月他就准确判定: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63理论学刊·2018年第5期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1页㊂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㊂ ①可见,基于当时邓小平的认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主要矛盾应定位为 人民和国家的需要 与 生产力水平落后 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也应由此衍生而出㊂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据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 文革 的教训,着力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㊂ ②由此,衍生的主要任务当然就是:通过着力发展社会生产力㊁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水平,进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㊂这实际上已经初步明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㊁需要担负的主要任务㊂(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定㊂十一届六中全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我们党正式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㊂ ③这一判定,与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判定是一致的㊂向前追溯不难发现,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党的十三大与党的八大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罢了㊂因此,十三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八大主要矛盾判断的回归,也同时说明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的,只是在实践中没有被坚持下来㊂说得形象一点,我们在主要矛盾的判断和把握上,实际上是在八大后兜了一个大圈子㊁走了长时间的弯路,最后经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十三大上又回到八大的原点㊂(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衍生的主要任务㊂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作出基本判定之后,由此衍生出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㊁通过着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㊂据此,我们党采取了如下行动方略:其一,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㊂通过推行全方位㊁多层次㊁宽领域开放,通过将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场革命,首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进而扩展到政治体制改革㊁文化体制改革㊁社会体制改革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的全方位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㊂其二,注重改革力度㊁发展速度㊁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以改革促发展㊁保稳定,不断取得可持续的㊁高质量的发展成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撑㊂其三,坚持以 三个有利于 三个代表 作为判定主要矛盾解决到位与否的标准㊂在解决和化解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考量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㊁满意不满意㊁答应不答应㊁赞成不赞成,始终注意代表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㊂五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衍生的主要任务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㊂ ③进入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也包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㊂(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㊂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 ④为什么对主要矛盾的判断要在十九大上作出改变呢?对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阐明了原因㊂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基本面:其一,从需求方面看㊂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满足于73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衍生主要任务的历史轨迹①②③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㊂‘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9页㊂‘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㊂④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页㊂。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斗争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矛盾与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斗争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侵略。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相继侵占中国的领土,控制了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并对中国进行了殖民统治。
这使得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民族英雄们发起了顽强的抵抗。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打破了中国数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这是中华民族为反抗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伟大斗争。
二、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矛盾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
封建主义是中国传统的统治体制,封建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与之相对的是,民主主义代表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追求平等、民主和法治的理念。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是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矛盾的重要表现。
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为了挽救危亡,推行改革的一次尝试。
百日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
这两次改革都受到了封建主义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这些改革的尝试无疑标志着中国社会向民主主义方向迈出的一步。
三、农民工人与地主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国近代社会还面临着农民工人与地主资产阶级之间的严重矛盾。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阶级。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农民饱受土地兼并、高租低息等问题的困扰,过着困苦的生活。
近代以来,中国农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的斗争中。
农民起义和农民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农民运动都表明了农民对剥削和压迫的不满,并寻求改变现状的愿望。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预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考试将近,政治考试中灵活掌握毛中特考点以及知识点对考试得分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整理的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预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预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1、(2个矛盾1个任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尽快的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2、(2个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他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他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而得到不断解决。
3、(2类性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敌我)矛盾,一是(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要用(专政)的方式加以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
在社会主义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普遍存在的,正确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以上是整理的考研政治毛中特考点预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相关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大家都能考入理想的学府,更多毛中特相关内容尽在毛中特频道!另外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提高复习的效率。
为广大学子整理了考研技巧和考试大纲,更有历年真题提供测试等等。
针对每一个科目进行深度的探讨和技巧挖掘。
欢迎各位考研的同学进行了解和资讯。
考研的痛苦是难免的,不要丧失信心,坚信苦尽甘来。
预祝各位学子取得成功!。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对于封建时代创造的文化,应该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依据: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其次,近代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最后,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现实可能性: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原因和条件。
2.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路线: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道路: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53年底以前,主要发展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下半年,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步过渡的方法,主要形式也是合作化。
对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第一,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第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办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办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建立具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部分。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的办法,即把资本家的利润统一规定年息为5%,共付10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纲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