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的发展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钢铁冶炼简史春秋战国钢铁的冶炼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
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商代用陨铁制作了铁刃铜钺,说明对铁的性质和锻打嵌铸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当时尚不知人工炼铁。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
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
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晋国用铁铸刑鼎,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可见晋国民间铁已不少。
在江苏六合县程桥、湖南长沙龙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时的铁器。
战国初或稍早已发明铸铁技术,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冶金技术的重大贡献,比外国早一千八百年左右。
河北兴隆县寿王坟出土了大量战国时的铁范,其中有较复杂的复合范和双型腔,还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金属型芯,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
战国时发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件的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就,比欧洲早二千年左右。
战国时还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
块炼铁的方法也就是“固体还原法”。
由于块炼铁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下从固体状态被木炭还原的产物,所以质地疏松,还夹杂有许多来自矿石的氧化物,例如氧化亚铁和硅酸盐。
这种块炼铁在一定温度下若经过反复锻打,便可将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机械性能就改善了。
从江苏六合县程桥东周墓出土的铁条,就是块炼铁的产品。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锻造铁器也是以块炼铁为材料。
在反复锻打块炼铁的实践中,人们又总结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
从河北易县武阳台村的燕下都遗址44号墓中曾出土79件铁器,经分析鉴定,它们的大部分都是由块炼钢锻成的,这证明至迟在战国后期块炼渗碳钢的技术已在应用,块炼铁质柔不坚,块炼钢虽经渗碳处理,变得较坚硬,但在生产上仍嫌不足。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摸索出块炼钢的淬火工艺,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块炼钢的机械性能。
上述燕下都出土的锻钢件,大部份是经过淬火处理的,这又表明在当时,人们对淬火工艺也较熟悉了。
冶金学作业(冶金07-3 尤大利)1.炼钢工艺技术发展一、早期冶炼工艺炼铁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人类最早使用的是熟鉄,人们在土坑里将木炭引燃并鼓入空气,在不高的温度下还原铁矿,得到海绵状的熟铁,经锻打可以制造工具。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印度、埃及是最早用鉄的国家,也是最早掌握冶炼技术的国家,比欧洲要早1900多年。
根据出土历史文物和考古专家的研究,中国殷代时期就有了铁器。
远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采用较大规模的冶铁鼓风炉,发明和掌握了冶铸技术,逐步由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
公元前200多年的战国时代,中国已经掌握了生铁脱碳技术,发明了“自然钢”的冶炼法,造出了非常坚韧而锋利的宝剑。
东汉初期,南阳地区已经制造出水力鼓风机,扩大了冶炼生产规模,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使炼铁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北宋时期冶鉄技术进一步发展,由皮囊鼓风机改为木风箱鼓风,并广泛以石炭(煤)为炼铁燃料,当时的冶铁规模是空前的。
在大通(山西交城西北)、徐州的利国、兖州的莱芜(山东莱芜南)、扬州的利安(河南安阳附近)设四监,全国设十二冶、十务、三十五场,经营冶铁业。
当时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利国监,设有三十六个冶场,工匠约四千人。
元朝初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了中国,看到了中国用“黑石”(煤炭)做燃料来冶铁,诧为奇事。
二、底吹空气转炉的发明最早可以熔炼钢水的方法是1740年出现的坩埚法,它是将生铁和废铁装入石墨和黏土制成坩埚,内用火焰加热熔化炉料,之后将熔化的炉料铸成钢锭,但此种方法不能去除钢中的有害杂质。
第一次解决用铁水直接冶炼钢水这一难题的是1856年英国人H.Bessemer发明的底吹酸性空气转炉炼钢法。
将空气吹入铁水,使铁水中锰、硅、碳高速氧化,依靠这些元素放出的热量将液体金属加热到能顺利地进行浇注所需要的温度,从此开创了大规模炼钢的新时代。
由于采用酸性炉衬和酸性渣操作,吹炼过程中不能去除硫、磷,同时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热量来源要求铁水有较高的含硅量。
炼钢技术的发展史炼钢技术作为钢铁行业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最初的手工炼钢到现代化的自动化炼钢,几经辗转,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进步。
炼钢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手工炼钢的方法,通过在炉中加入生铁和石炭,利用高温将生铁中的杂质去除,从而得到纯净的钢材。
虽然这种方法非常原始,但却是炼钢技术的起点。
在中国古代,炼钢技术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高温的炉子,炼钢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人们还掌握了一些炼钢的技巧,比如在炉中加入一些助熔剂,可以使钢材的质量更好。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国的炼钢技术在古代世界中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炼钢技术的真正突破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带动了炼钢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高炉这一新型设备来进行炼钢,这种设备可以使炼钢的温度更高,从而提高了炼钢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人们还发明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即使用空气炼钢。
这种方法通过将空气吹入炉中,使得炉内的温度更高,从而使钢材中的杂质更容易被去除。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英国的炼钢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领先地位,为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炼钢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即使用电炉炼钢。
这种方法利用电能产生高温,使炼钢的过程更加精确和可控,从而提高了炼钢的效率和质量。
与此同时,人们还发明了一种新的炼钢设备,即连铸机。
这种设备可以将炼钢后的钢水直接浇铸成坯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炼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为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炼钢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人们开始使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炼钢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同时,人们还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炼钢过程进行优化和精确控制,提高了炼钢的效率和质量。
炼铁的发展历史炼铁的历史早起源于公元前1800年的印度。
公元前约1500年,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开始冶炼铁。
公元前约1200年,赫梯王国灭亡,各部落带着他们的炼铁知识分散到欧洲和亚洲。
从此“铁器时代”开始了。
铁器时代的工匠们并不知道钢铁冶炼的化学过程。
冶炼过程十分神秘,结果也依赖于铁匠的技术。
技术比较高超的是南印度的铁匠们。
早在公元前3世纪,他们用木炭加热坩埚熔炼熟铁,冶炼出“乌兹钢”,至今这种材料仍以其质量而闻名。
中国的铁匠也冶炼出高品质的钢。
中国的炼钢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其炼钢工艺接近于“贝塞麦酸性转炉炼钢法”,这是欧洲在公元19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
在大约公元600-900年,唐朝已经广泛应用钢制农用工具。
在12世纪,诸如高炉炼钢等工艺已经在亚洲开始出现并广为人知。
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炼钢工人已学会用渗碳工艺生产钢铁,即通过长时间加热在锻铁棒表层渗入碳粉以增加合金中的碳含量。
这个工艺可能需要持续数天或者数周。
在1740年,一位神秘并且极富创造力的英国青年,本杰明•亨斯曼(BenjaminHuntsman),向英格兰北部的剪商透露了新的坩埚制铁工艺。
应用粘土埚,也就是坩埚,使棒材的熔炼温度足够高,达到渗碳工艺的要求,同时能够将生产出的钢水铸造(倾到)出均匀、高质量的铸锭,相对过去,该工艺提高了产量。
尽管亨斯曼的发明还未实现低成本、高产量地生产高品质钢的目标,仍需要后人继续努力。
但正是他的技术推动英国谢菲尔德成为19到20世纪大的炼钢中心之一。
工业革命是一个技术革新和创造层出不穷的时代,亨斯曼的坩埚技术只是这个时期众多发明中的一项。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其对世界范围内的制造、贸易和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那时铁在工业领域独领风骚。
而到20世纪末,钢成为新的霸主,成为现代世界位于核心地位的金属材料。
蒸汽泵驱动水车发电,即使在枯水期也能为高炉提供动力。
焦炭和生铁供应充足,铁逐渐替代了木材成为建筑材料的新秀。
炼钢工艺的发展历程炼钢工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它经历了从最早的初级炼钢工艺到现代的高效、环保炼钢技术的演变。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个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1.初期炼钢工艺炼钢技术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炼钢工艺始于19世纪中叶。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转炉和坩埚炉等设备来生产钢。
这些设备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但产量较低,而且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
这个阶段的炼钢工艺主要依赖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下。
2.贝塞麦转炉炼钢法贝塞麦转炉炼钢法的发明是炼钢工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这种方法使用了转炉设备,并引入了氧气吹炼的新技术。
氧气吹炼的原理是通过向熔融的铁水中吹入氧气,以氧化铁水中的杂质,从而降低铁水中的含碳量。
这种方法的出现使得钢的产量大大提高,而且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3.碱性转炉炼钢法碱性转炉炼钢法是另一种重要的炼钢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碱性转炉来熔炼铁水,并向铁水中吹入氧气以降低含碳量。
与贝塞麦转炉炼钢法相比,碱性转炉炼钢法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好的产品质量。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石灰等碱性材料来维持炉内的碱性环境,因此成本较高。
4.平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是一种同时使用氧气和燃料加热的炼钢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高温下将铁水中的杂质氧化,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钢。
平炉炼钢法的优点是可以生产出多种不同种类的钢,而且生产效率较高。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和氧气,因此成本较高。
5.电炉炼钢法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电炉炼钢法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炼钢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电能来熔化铁水,并向铁水中吹入氧气以降低含碳量。
电炉炼钢法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此外,由于电能的价格相对较为稳定,因此电炉炼钢法的成本也较为可控。
6.现代炼钢工艺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现代炼钢工艺开始朝着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包括:连铸技术、连轧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
古代炼钢技术引言:炼钢是一项古老而重要的冶金技术,古代人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炼钢工艺。
本文将从古代炼钢的起源、工艺流程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炼钢的起源古代炼钢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冶金学家在铁制品的生产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种可以提高铁质品质的方法。
这一方法后来被称为“炼钢”。
二、古代炼钢的工艺流程古代炼钢的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主要包括矿石选矿、炼铁、炼钢等环节。
1. 矿石选矿古代炼钢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矿石。
常用的矿石有铁矿石、锰矿石等。
选矿的原则是优先选择含铁量高、杂质较少的矿石。
2. 炼铁炼钢的第一步是炼铁。
古代人们使用的主要炼铁方法是青铜法。
这种方法是将铁矿石与富含铜的青铜矿石一起熔炼,使铁与铜发生反应生成铁铜合金,再通过特殊的冶炼工艺将铁铜合金中的铜去除,得到纯净的铁。
3. 炼钢在获得纯净的铁后,古代人们进行炼钢。
炼钢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碳化法和火焰法。
碳化法是将铁与含碳物质如木炭等混合加热,使铁中的碳含量增加,从而提高铁的质量。
火焰法则是将铁放入高温炉中,通过燃烧炉内的燃料产生的高温使铁融化,然后通过控制冷却速度,使铁内部的晶体结构得到重新排列,从而改善铁的性能。
三、古代炼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古代炼钢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炼钢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铁器的质量和产量,使得铁器逐渐替代青铜器成为主流。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发展。
炼钢技术的发展使得古代冶金工艺逐渐完善,为后来冶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炼钢技术的经验和知识被传承并发展,为后来的冶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古代炼钢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冶铁业的繁荣。
冶铁业的兴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采矿业、运输业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古代炼钢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钢铁行业技术发展历史钢铁行业的技术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1850年代,英国人贝塞麦发明了底吹空气的酸性转炉炼钢工艺。
随后,在19世纪70年代,托马斯发明了碱性耐火材料和碱性炉渣的底吹空气转炉炼钢技术,实现了钢液的脱磷且脱磷在脱碳后进行。
在19世纪60年代,西门子和马丁分别发明了“西门子-马丁炉炼钢工艺”,即在高温蓄热室结构的炉子内使用铁矿石为氧化剂实现铁液脱碳的炼钢过程。
这种技术使得钢中氮含量降低,冶炼炉容积可以达到几百吨,还可以使用废钢。
到20世纪初,这项技术完全取代了贝塞麦的底吹空气转炉炼钢技术。
另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底吹氧气炼钢技术和顶底复吹技术逐渐出现并被广泛采用。
在炼钢电弧炉方面,19世纪70年代,西门子建造了第一座试验用的炼钢电弧炉,而到了20世纪初,美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三相埃鲁电弧炉,开始了电弧炉炼钢的实践。
在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史也颇具特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工业在苏联的援助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钢铁工业的发展道路曲折,尽管走了许多弯路,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978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居世界第5位。
改革开放后,钢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新建了一批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并对一些老企业进行了挖潜改造,钢铁产量以每年400到500万吨的速度快速增长。
钢铁行业的发展历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进步的过程,更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创新,钢铁行业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钢铁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废气污染:钢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包括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这些废气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导致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
2.废水污染:钢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重金属、油污、酸碱等有害物质。
这些废水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水资源利用。
钢铁冶金的发展历史
钢铁冶金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左右的铜器时代。
以下是钢铁冶金的发展历史:
1. 古代冶炼技术
最早的钢铁是由古代的中东地区采用冶铁技术制得的,这种钢铁叫做“大陆钢”,因为其产地集中在大陆地区。
大陆钢制造起来较为简单,通常采用炭火烧炼铁矿石,然后利用锻打工艺锤打铁块,最终得到钢铁。
2. 驱动力机械的革命性发展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钢铁冶炼技术得到极大的改进,新的动力机械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蒸汽机和水力机械。
随着机械的发展,一种新的化学结构被发现,即硼化钢,这种钢铁具有较好的硬度和韧性。
3. 高温炼铁技术的引入
20世纪初,高温炼铁技术被引入,这种技术可以高效地提取铁矿石中的铁,并且可以控制来自炉墙的热量。
这使得钢铁冶炼变得更加高效和经济。
此外,喷射式金属喷雾也被广泛应用,其可以将钢铁微粒化,使得其表面更平滑,更具韧性。
4. 钢铁制造的现代化
20世纪的钢铁制造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
在德国和日本等国,高温炉的控制技术已经高度发展,大大提高了铁水质量,并缩短了炼钢时间,使得生产更加高效和经济。
此外,一种新的金属材料被发现,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和飞机制造等领域。
这种新材料就是钛合金,它比传统的钢铁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轻的重量。
综上所述,钢铁冶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随着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改进,钢铁冶金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现代化,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