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与标准》2008年第19期
- 格式:pdf
- 大小:393.57 KB
- 文档页数:17
国际电信联盟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2008年,约翰内斯堡第 1 号决议 – 国际电联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的议事规则i前言国际电信联盟(ITU)是从事电信领域工作的联合国专门机构。
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是国际电联的常设机构,负责研究技术、操作和资费问题,并发布有关上述内容的建议书,以便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电信标准化。
每四年一届的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WTSA)确定ITU-T各研究组的课题,再由各研究组制定有关这些课题的建议书。
© ITU 2009年版权所有。
未经国际电联事先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复制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第1号决议国际电联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的议事规则(2008年,约翰内斯堡)1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2008年,约翰内斯堡),考虑到a) 国际电联《组织法》第17条和《公约》第13、14、14A、15和20条规定了国际电联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的职能、职责和组织;b) 按照《组织法》和《公约》上述条款的规定,ITU-T须对技术、运营及资费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建议书,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电信的标准化;c) ITU-T经过研究后产生的建议书必须与《国际电信规则》(1988年,墨尔本)相一致,补充其中的基本原则并协助所有从事电信业务提供与运营的部门实现上述规则的前言及第1条中所规定的目标;d) 因而,电信技术及业务的迅速发展要求有相应的及时可靠的ITU-T建议书,以协助所有成员国实现其电信的平衡发展;e) 《公约》中规定了ITU-T的总体工作安排;f) 全权代表大会通过的《国际电联大会、全会和会议的总规则》适用于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WTSA);g) 根据《公约》第184A款的规定,WTSA有权根据《组织法》第145A款的规定批准ITU-T的工作方法和活动管理程序;h) 为满足在制定建议书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已仔细审议了更详细的工作安排,以便最为有效地利用各成员国、部门成员以及国际电联总部的有限可用资源,做出决议上述考虑到e)、f)和g)中提及的规定应根据本决议各条款及其提及的各决议的规定予以进一步说明,同时应考虑到如出现不一致,本决议须服从《组织法》、《公约》、《国际电信规则》(ITR)及《国际电联大会、全会和会议的总规则》(按此顺序)的规定。
中国电信CDMA移动通信网络运行维护规程(试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08年9月V1.0版本编写说明:为顺利承接CDMA网络维护工作,保证CDMA网络平稳过渡和运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组织了移动网络有关维护标准、规范的编写工作,包括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维护规程、网优管理办法等内容。
本册为维护规程,包含以下文档:《维护规程总册》《分册1-网络设备维护指标和作业计划分册》《分册1-1无线网设备》《分册1-2 室内及小区分布系统》《分册1-3 基站配套设备》《分册1-4 核心网设备(电路域)》《分册1-5 核心网设备(分组域)》《分册1-6 增值业务平台》《分册1-7 信令网设备》《分册1-8 网管及支撑系统》《分册2 移动应急通信设备管理分册》《分册3 基站设备代维管理分册》《分册4 CP/SP/AP维护支撑管理分册》本次维护规程的编写总体思路是以继承为主,在原联通的移动网运行维护规程(2005年修订版)基础上,修订了与中国电信现行维护体制不相适应的内容,并根据中国电信实践经验补充了部分维护管理有关内容。
有关中国电信CDMA网络运营和维护组织主要参考《关于中国电信全业务经营下组织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电信[2008]458号)和《关于做好移动网络维护准备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电信[2008]534号)。
本次修订的维护规程版本编号为2008年9月V1.0,主要用于指导CDMA网络交割过渡期内的运行维护工作。
本维护规程各分册之间以及本规程和本次编写的其他CDMA网络维护标准、规范的衔接关系如下:维护规程总册和分册关系:总册规定原则和共性内容,分册根据各类设备特性规定维护技术指标、维护作业、特定的维护管理要求等具体内容;总册是组织维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分册是实施维护工作的具体参考。
维护规程与指标体系、考核管理办法之间关系:维护规程明确维护目标、原则、工作内容以及开展各项维护工作应遵守的标准和流程;指标体系规定网络运行质量的具体指标定义,统一衡量网络运行和服务质量的标准;考核办法则根据不同时期网络维护的目标和工作重点,每年进行修订发布,规定具体考核实施的办法。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YD 5112—201X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TD-SCDMA工程设计规范(报批稿)Design Specifications forTD-S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Engineering201X-××-××发布201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TD-SCDMA工程设计规范Design Specifications for TD-S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EngineeringYD 5112-201X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施行日期:201X年X月X日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X 北京关于发布《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TD-SCDMA工程设计规范》的通知信部规〔201X〕××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现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TD-SCDMA工程设计规范》(编号:YD 5112-201X)发布,自201X年X月X日起实行。
原《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编号YD/T 5112-200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
本规范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0一X年x月x日前言本设计规范是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关于安排2011年通信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工信厅通【2011】66号)的要求制定的,在原信息产业部标准YD/T 5112-2008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的基础上修订的。
电力调度通信基于SIP的实现方案陈建中(平顶山供电公司,河南平顶山467001)引言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基于IP的分组软交换逐步替代传统的电路交换。
然而电力通信中的IP演进速度明显落后于其它电信部门,这一方面是由于电力通信所要求的高可靠性[1]与软交换潜在的不稳定性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软交换的相关标准尚未包含实现电力通信所必须具备的呼叫方式[1]的流程定义。
随着软交换技术本身及其相关支持设备———如HA(High Available,高可用性)双机热备软件和ATCA(Advanced Telecom Computing Architecture,先进的电信计算平台)硬件平台———的日益成熟,再加上软件工程技术的进步,大量成熟可靠的软件货架的运用,从软硬件上都有力保证了软交换系统的可靠性。
这也使得行业用户逐步消除了对软交换系统可靠性的忧虑,开始积极对软交换进行试用,以其加快电力通信的演进步伐。
在解决了软交换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后,制定一个通用的、基于开放标准的,可实现电力通信标准[1]所定义的各种呼叫方式的协议方案开始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的目的就是设计出这样的一套方案。
1软交换系统架构为了保证软交换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将其部署于ATCA平台之上,充分利用ATCA平台的IPMI(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Interface,智能型平台管理接口)及时发现各种硬件故障。
利用HA提供的检查点数据同步机制,在主备用软交换系统板件上同步各呼叫的稳态数据;同时利用HA提供服务状态检查及心跳机制,及时发现软件异常。
这样当板件发生硬件或软件故障时,可以实现板件的无缝切换,从而满足文献[1]所指出的应急切换要求,软交换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流程设计在文献[1]中明确定义电力系统数字调度交换机需要支持包括群答、强插与强拆、转接、保留、电话会议、代答功能在内的各种呼叫方式和功能。
在文献[3]中已经详细定义了实现保留(Call Park)、代答(Call Pickup)、转接(Transfer)的呼叫流程,在本文中将不再叙述。
地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EPON全网保护解决方案的实践吴颖凡(安徽省电力公司六安供电公司)EPON网络是一种基于以太网、一点到多点的光接入技术,既具有以太网的简单方便,又具有PON网络的高效率,是实现光纤到户接入网的最佳方式。
2009年开始,六安供电公司开始基于EPON网络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建设范围覆盖市区全部1600余公、专变台区,13.5万居民和工商业用户。
远程通信统一采用光纤通信,光纤方式采用EPON无源光网络技术,并采取了EPON全网保护解决方案,系统运行以来安全稳定,各项运行指标居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现将其组网及实践中的保护方式介绍如下。
1地区电力专用光纤网组成简介光纤专网采用EPON网络。
其中OLT(Optical Line Terminal)放置在调度中心机房、变电站、重要开闭所,ONU (Optical Network User)放置于公用或专用变压器附近用于安装集中器或采集终端设备的综合箱中,提供多个以太网接口、RS232接口等与集中器、智能表或采集终端设备相连。
ONU (Optical Network User)一般同时放置于公用或专用变压器附近用于安装集中器或采集终端设备的综合箱中,提供多个以太网接口、RS485接口等与集中器或采集终端设备相连。
光纤专网的光缆敷设为五个环形主干光缆通道,以72芯ADSS主干光缆组成,每个主环不大于25km,每个环中安装2~4台OLT设备。
根据支线设备数量及信息量分别以48芯,24芯、12芯ADSS光缆或普缆做分支光缆,光缆的架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电力走廊通道资源。
以环三为例:主干采用72芯光纤,其中36芯备用,主用36芯中18芯接滨河变OLT,18芯接开关站OLT形成“主干自愈环”,沿途采集业务点采用“2:N”接法,即每个业务点同时接2个不同OLT的光纤,其中一个接滨河变0LT,另一个接开关站0LT,主光纤总长度15km,分支光纤总长度88km。
光纤光缆标准精选(最新)G7424.1《GB/T7424.1-2003 光缆第1部分:总规范》G7424.2《GB/T 7424.2-2008 光缆总规范 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G7424.3《GB/T7424.3-2003 光缆第3部分:分规范-室外光缆》G7424.4《GB/T7424.4-2003 光缆第4部分:分规范-光纤复合架空地线》G7424.5《GB/T 7424.5-2012 光缆 第5部分:分规范 用于气吹安装的微型光缆和光纤单元》G9771.1《GB/T 9771.1-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1部分: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2《GB/T 9771.2-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2部分: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3《GB/T 9771.3-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3部分: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4《GB/T 9771.4-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4部分: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5《GB/T 9771.5-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5部分: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6《GB/T 9771.6-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6部分:宽波长段光传输用非零色散单模光纤特性》G9771.7《GB/T 9771.7-2012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7部分:接入网用弯曲损耗不敏感单模光纤特性》G12357.1《GB/T12357.1-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1类多模光纤特性》G12357.2《GB/T12357.2-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2类多模光纤特性》G12357.3《GB/T12357.3-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3类多模光纤特性》G12357.4《GB/T12357.4-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1类多模光纤特性》G12507.1《GB/T12507.1-2000 光纤光缆连接器:总规范》G12507.2《GB/T12507.2-2000 光纤光缆连接器:F-SMA型连接器分规范》G13993.2《GB/T13993.2-2002 通信光缆系列:核心网用室外光缆》G13993.3《GB/T13993.3-2001 通信光缆系列:综合布线用室内光缆》G13993.4《GB/T13993.4-2002 通信光缆系列:接入网用室外光缆》G13265.1《GB/T13265.1-1997 纤维光学隔离器:总规范》G13265.2《GB/T13265.2-1997 纤维光学隔离器:空白详细规范》G13993.1《GB/T13993.1-2004 通信光缆系列第1部分:总则》G13993.2《GB/T13993.2-2002 通信光缆系列:核心网用室外光缆》G13993.3《GB/T13993.3-2001 通信光缆系列:综合布线用室内光缆》G13993.4《GB/T13993.4-2002 通信光缆系列:接入网用室外光缆》G13997《GB/T13997-1999 光缆数字线路系统光端机技术要求》G15941《GB/T 15941-2008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15972.1《GB/T15972.1-1998 光纤总规范:总则》G15972.2《GB/T15972.2-1998 光纤总规范:尺寸参数试验方法》G15972.3《GB/T15972.3-1998 光纤总规范:机械性能试验方法》G15972.4《GB/T15972.4-1998 光纤总规范: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试验方法》 G15972.5《GB/T15972.5-1998 光纤总规范:环境性能试验方法》G15972.10《GB/T 15972.1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总则》G15972.20《GB/T 15972.2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光纤几何参数》G15972.21《GB/T 15972.2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涂覆层几何参数》G15972.22《GB/T 15972.2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长度》G15972.30《GB/T 15972.3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光纤筛选试验》G15972.31《GB/T 15972.3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抗张强度》G15972.32《GB/T 15972.3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涂覆层可剥性》G15972.33《GB/T 15972.33-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应力腐蚀敏感性参数》G15972.34《GB/T 15972.34-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光纤翘曲》G15972.40《GB/T 15972.4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衰减》G15972.41《GB/T 15972.4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带宽》G15972.42《GB/T 15972.4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波长色散》G15972.43《GB/T 15972.43-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数值孔径》G15972.44《GB/T 15972.44-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截止波长》G15972.45《GB/T 15972.45-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模场直径》G15972.46《GB/T 15972.46-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透光率变化》G15972.47《GB/T 15972.47-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宏弯损耗》G15972.49《GB/T 15972.49-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微分模时延》G15972.50《GB/T 15972.5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恒定湿热》G15972.51《GB/T 15972.5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干热》G15972.52《GB/T 15972.5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温度循环》G15972.53《GB/T 15972.53-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浸水》G15972.54《GB/T 15972.54-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伽玛辐照》G16529《GB/T16529-1996 光纤光缆接头:构件和配件》G16529.2《GB/T16529.2-1996 光纤光缆接头:光纤光缆接头盒和集纤盘》G16529.3《GB/T16529.3-1996 光纤光缆接头:光纤光缆熔接式接头》G16529.4《GB/T16529.4-1996 光纤光缆接头:光纤光缆机械式接头》G16530《GB/T16530-1996 单模纤维光学器件:回波损耗偏振依赖性测量方法》 G16531《GB/T16531-1996 半柔软同轴电缆组件分规范》G16814《GB/T 16814-2008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测试方法》G16849《GB/T 16849-2008 光纤放大器总规范》G16850.1《GB/T16850.1-1997 光纤放大器:增益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2《GB/T16850.2-1997 光纤放大器:功率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3《GB/T16850.3-1997 光纤放大器:噪声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4《GB/T 16850.4-2006 光纤放大器试验方法基本规范:模拟参数-增益斜率的试验方法》G16850.5《GB/T16850.5-2001 光纤放大器:反射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6《GB/T16850.6-2001 光纤放大器:泵浦泄露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7《GB/T16850.7-2001 光纤放大器:带外插入损耗的试验方法》G17570《GB/T17570-1998 光纤溶接机通用规范》G18308.1《GB/T18308.1-2001 纤维光学转接器:总规范》G18309.1《GB/T18309.1-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总则》 G18310.1《GB/T18310.1-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振动(正弦)》G18310.2《GB/T18310.2-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配接耐久性》G18310.3《GB/T18310.3-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静态剪切力》G18310.4《GB/T18310.4-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光纤/光缆保持力》G18310.5《GB/T18310.5-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扭转/扭绞》G18310.6《GB/T18310.6-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锁紧机构抗拉强度》G18310.7《GB/T18310.7-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弯矩》G18310.8《GB/T18310.8-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碰撞》G18310.9《GB/T18310.9-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冲击》G18310.10《GB/T18310.10-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抗挤压》G18310.11《GB/T18310.11-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轴向挤压》G18310.12《GB/T18310.12-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撞击》最大输入功率》G18311.16《GB/T 18311.16-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球面抛光套管端面半径》G18310.17《GB/T18310.17-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低温》G18310.18《GB/T18310.18-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干热-高温耐久性》G18310.19《GB/T18310.19-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恒定湿热》G18310.21《GB/T18310.21-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G18310.22《GB/T18310.22-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温度变化》G18310.26《GB/T18310.26-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盐雾》G18310.42《GB/T18310.42-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连接器的静态端部负荷》G18310.48《GB/T 18310.48-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 温度湿度循环》G18311.34《GB/T18311.34-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随机配接连接器的衰减》G18310.39《GB/T18310.39-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对外磁场敏感性》G18310.45《GB/T18310.45-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浸水耐久性》G18311.1《GB/T18311.1-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测量程序:外观检查》G18311.3《GB/T18311.3-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衰减和回波损耗(多路)》G18311.4《GB/T18311.4-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衰减》 G18311.5《GB/T18311.5-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衰减对波长的依赖性》G18311.6《GB/T18311.6-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回波损耗》G18311.20《GB/T 18311.20-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分路器件的方向性》G18311.26《GB/T 18311.26-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角偏差的测量》G18311.28《GB/T 18311.28-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检查和测量 瞬间损耗》G18311.30《GB/T 18311.30-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抛光角度和光纤位置》G18311.31《GB/T 18311.31-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光源耦合功率比测量》程序:检查》G18478《GB/T18478-2001 纤维光学环行器》G18480《GB/T18480-2001 海底光缆规范》G18898.1《GB/T18898.1-2002 掺铒光纤放大器C波段掺铒光纤放大器》G18898.2《GB/T 18898.2-2008 掺铒光纤放大器 L波段掺铒光纤放大器》G18899《GB/T18899-2002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G18900《GB/T18900-2002 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试验方法》G20184《GB/T 20184-2006 喇曼光纤放大器技术条件》G20186.1《GB/T 20186.1-2006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G20186.2《GB/T 20186.2-2008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G20244《GB/T 20244-2006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G20440《GB/T 20440-2006 密集波分复用器/解复用器技术条件》G21022.1《GB/T 21022.1-2007 纤维光学连接器接口 第1部分: 总则和导则》 G21645.1《GB/T 21645.1-2008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要求 第1部分:体系结构与总体要求》G28518《GB/T 28518-2012 煤矿用阻燃通信光缆》G29233《GB/T 29233-2012 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GJ915《GJB915A-1997 纤维光学试验方法》GJ1427A《GJB1427A-1999 光纤总规范》GJ1428A《GJB1428A-1999 光缆总规范》GJ1659《GJB1659-1993 光纤光缆接头总规范》GJ2454《GJB 2454A-2003 军用光缆填充膏规范》GJ4411《GJB 4411-2002 光缆组件通用规范》GJ5024《GJB 5024-2003 军用光缆阻水纱规范》GJ5865K《GJB 5865-2006 K 线性令牌传递多路数据总线有效性测试方法》GJ5866K《GJB 5867-2006 K 航空单芯多模光纤光缆连接器规范》GJ5931Z《GJB 5931-2007 军用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通用要求》GJ6411K《GJB6411-2008 K 光纤通道航空电子环境》GJ6919Z《GJB6919-2009 Z 导电纤维丝束性能测试评价方法》YD901《YD/T 901-2001 核心网用光缆——层绞式通信用室外光缆》YD943《YD/T943-1998 外导体内径为5.6mm、3.8mm及2.8mm射频同轴连接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YD980《YD/T980-2002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YD1069《YD/T1069-2000 扁平型光纤带室内光缆第1部分:单光纤带光缆》 YD1113《YD/T1113-2001 光缆护套用低烟无卤阻燃材料特性》YD1114《YD/T1114-2001 无卤阻燃光缆》YD1115.1《YD/T1115.1-2001 通信电缆光缆用阻水材料第一部分:阻水带》 YD1115.2《YD/T1115.2-2001 通信电缆光缆用阻水材料第二部分:阻水纱》 YD1118.1《YD/T1118.1-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第一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YD1118.2《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第二部分:改性聚丙烯》YD1258.1《YD/T 1258.1-2003 室内光缆系列 第1部分:总则》YD1258.2《YD/T 1258.2-2003 室内光缆系列 第2部分:单芯光缆》YD1258.3《YD/T 1258.3-2003 室内光缆系列 第3部分:双芯光缆》YD1272《YD/T 1272-2003 光纤活动连接器 第1部分:LC型》YD5024《YD/T 5024-2005 SDH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5025《YD 5025-2005 长途通信光缆塑料管道工程设计规范》YDN042《YDN042-1997接入网用馈线光缆技术要求》YD5043《YD 5043-2005 长途通信光缆塑料管道工程验收规范》YD5044《YD/T 5044-2005 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5066《YD/T 5066-2005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072《YD 5072-2005 通信管道和光(电)缆通道工程施工监理规范》YD5080《YD/T 5080-2005 SDH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YD5091《YD 5091-2005 光传输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YD5092《YD/T 5092-2005 长途光缆波分复用(WDM)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5093《YD/T 5093-2005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5095《YD/T 5095-2005 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102《YD 5102-2005 长途通信光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13《YD/T 5113-2005 WDM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YD5119《YD/T 5119-2005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5123《YD 5123-2005 长途通信光缆线路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YD5124《YD 5124—20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SJ10663《SJ/T10663-1995 光纤设备与部件测量方法》SJ11116《SJ/T11116-1997 光纤预制棒总规范》SJ20723《SJ20723-1998 GG6001型脉冲信号光电隔离组件详细规范》SJ20724《SJ20724-1998 GG240型多路高速数据光电隔离组件详细规范》SJ20773《SJ20773-2000 野战光缆开口引接系统通用规范》SJ20860《SJ 20860-2003 军用光缆引接设备通用规范》J8310《JB/T8310.1~3-1996 光缆连接器》DL767《DL/T767-2003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用预绞式金具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DL788《DL/T788-2001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DL832《DL/T832-2003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DL5344《DL/T 5344-2006 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YB098《YB/T 098-2012 光缆增强用碳素钢绞线》JJF1197《JJF1197-2008 光纤色散测试仪校准规范》。
第四章技术规范应答6.1.5 技术点对点应答和偏离表6.5.1 技术条款点对点应答投标人须对第四章技术规范的每一款做出明确答复,即点对点应答。
应答有“满足”,如有“不满足”、“优于”或“部分满足(偏离)”,请填写在技术条款偏离表(格式见6.5.2)。
6.5.2 技术条款偏离表投标人须对第四章技术规格的每一款做出明确答复,即点对点应答。
应答有“满足”,如有“不满足”、“优于”或“部分满足(偏离)”,请填写在技术条款偏离表投标人名称:长沙麦融高科有限公司招标代理编号: GC14DGJX04004注:1、投标人应对“第四章技术规范”做出点对点应答,如有优于招标文件要求的条件或与招标文件要求有偏离的条目应填写“技术条款偏离表”以使招标人全面了解投标人的服务承诺。
2、若技术条款无偏离,则此表填写“无”。
3、若不填写该表,则表示完全满足技术规格条款的要求。
4、《技术条款偏离表》与技术条款点对点应答内容不一致的,以点对点应答为准。
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日(19)YD/T 1537-2006 通信系统用户外机柜一般要求;(20)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21)GB 8624-2006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22)GA/T 73-1994 机械防盗锁(23)GB 4208-1993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24)《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5号)CNCA-01C-016:2001:关于空调:制冷量不超过21000大卡/小时的家用及类似用途的空调器检测标准。
投标方应在建议书中需要具体说明,并附上相应的详细技术资料。
应答:满足。
1.3投标方对本规范书的每一条款须逐条作出明确的答复、说明和解释,首先对实现或满足程度明确作出“满足”、“不满足”、“部分满足”等应答,然后作出具体、详细的说明。
WiMAX与CDMA网络融合进展介绍单长虹 顾剑峰我们这里所说的WiMAX是指在WiMAX论坛中的网络工作组所定义的Release 1.0。
WiMAX Release 1.0的空中接口基于IEEE 802.16d&e协议,其全IP、支持更多IETF协议、空中接口支持更高数据率的特性,让人们将其定位为移动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而CDMA2000 1X网络主要提供语音服务,并有一定的数据传输能力。
其后续演进的数据网络1X EV-DO的特性与WiMAX有更多相似的地方,如全IP、更多的兼容IETF协议、移动IP等。
但是以较为现实的1X EV-DO Rev A来看,其所能支持的数据吞吐率确实有限,这也是其向移动无线宽带接入转型的先天不足。
而1X EV-DO的这种不足,正是WiMAX所具有的优势。
通过使用区别于CDMA的频率组网,CDMA2000 1X的语音带宽不会被数据所占用,使其可以更好地集中优势提供语音业务。
而WiMAX在补充CDMA2000 1X数据业务的同时,也可以逐渐优化,帮助CDMA承担一些语音通信,从而帮助运营商通过部署WiMAX网络有效扩容,且时机成熟时可以向WiMAX全面演进,从而避免承担CDMA网络演进的风险。
由于本文所述内容涉及WiMAX和CDMA两个网络,所以我们将首先向大家介绍WiMAX和CDMA的独立网络架构,其次介绍当前WiMAX论坛和3GPP2中关于两网融合的需求、标准化情况,最后我们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网融合的一些考虑。
1 独立的网络架构及空口特性介绍1.1 WiMAX网络架构WiMAX定义了非漫游与漫游模式下端到端的网络参考模型(NRM),如图1。
网络参考模型由MS、接入业务网(ASN)和连接业务网(CSN)三个逻辑实体组成。
CSN可以看作是WiMAX网络的核心网,由网络业务提供商(NSP)管理运营,ASN可以看作是WiMAX网络的接入网,由网络接入提供商(NAP)管理运营,向用户提供WiMAX业务。
同时,若一个NAP与某个NSP进行绑定,则WiMAX网络可以形成NAP+NSP的运营模式。
1图1 WiMAX端到端网络参考模型接入网络(ASN)主要功能是管理IEEE 802.16空中接口,为WiMAX用户提供无线接入。
一个ASN由两部分逻辑实体组成:基站(BS)和接入网关(ASN GW)。
其中BS用于处理空中接口,实现IEEE802.16系列空中接口的MAC和物理层功能,可连接多个ASN GW;ASN GW处理ASN到CSN的接口管理和ASN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ASN间位置管理和寻呼;终端移动性管理;QoS和策略执行;鉴权密钥产生与分发;具有MIP模式下FA的功能等等。
连接业务网络(CSN)为WiMAX 用户提供IP连接,主要功能为用户建立会话连接,分配IP地址;鉴权、授权和计费(AAA)代理或服务器;QoS参数控制;ASN之间的移动性管理等。
WiMAX NRM定义了R1、R2、R3、R4和R5标准参考点,其中R1至R5如图1所示,另外,ASN内部还定义了R6、R7、R8三个参考点,其中参考点R6为BS 和ASN GW间的互操作接口;R7为ASN GW内部接口;R8为BS之间的接口。
1.2 CDMA 2000 1X网络架构CDMA2000 1x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
其中MSC为移动交换中心,完成电路域呼叫所有功能,如控制呼叫连接,管理MS在本网络内或与其他网络如PSTN/ISDN等其他网络的通信业务,并提供计费信息。
与IS-95相比,核心网中的PCF和PDSN是两个新增模块,通过支持移动IP协议的A10、A11接口互联,可以支持分组数据业务传输。
分组控制单元(PCF),用于转发无线子系统和PDSN 分组控制单元之间的消息,PDSN节点路由MS的分组数据业务,建立、维护和终止与MS的链路层会话。
23图2 CDMA2000 1X 网络架构1.3 1x EV-DO(HRPD)网络架构1x EV-DO 的网络架构模型如图3。
从网络结构上看,1x EV-DO 与CDMA2000 1x 基本一致,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1x EV-DO 作为数据业务专用网络,不支持电路型语音业务,因而不存在电路核心网。
1x EV-DO 系统中实体PCF、PDSN 的功能与CDMA2000 1x 系统的功能相同。
另外1x EV-DO 系统新增了A12、A13接口,其中A12承载了用户的信令,由AN AAA 提供用户认证及授权;A13接口支持终端在不同接入网(AN)之间的切换。
并且1xEV-DO 网络还支持用户使用移动IP,这时PDSN 就起到了FA的作用。
图3 1xEV-DO 网络架构模型1.4 WiMAX与1x EV-DO空中接口特性对比表1 WiMAX与1x EV-DO网络空中接口特性对比 属性1x EV-DO Rev A 移动 WiMAX基本标准CDMA2000/IS-95 IEEE 802.16d&e双工方式FDD TDD (FDD 可选)下行TDM OFDM上行多址接入CDMA OFDMA信道带宽 1.25 MHz Scalable: 4.375, 5, 8.75, 10 MHz 下行 1.67 毫秒 5 毫秒 TDD 帧长上行 6.67 毫秒 5 毫秒 TDD 下行调制QPSK/8PSK/ 16QAM QPSK/16QAM/ 64QAM上行调制BPSK,QPSK/8PSK QPSK/16QAM编码CC, Turbo CC, Turbo下行峰值速率Rev A: 3.1 Mbps Rev B: 4.9 Mbps上行峰值速率Rev 0: 0.15 MbpsRev A,B: 1.8 Mbps46(1:1)~54 (3:1) Mbps(DL/UL combined (32,14), (46,8))H-ARQ 4信道快速同步冗余增强多信道的异步跟踪合并调度下行快速调度上、下行同时快速调度切换虚拟软切换网络最优化硬切换发射分集方式简单的开环发射分集STBC, SM波束成形否是2 网络融合概述2.1 网络融合的需求当前移动通信的标准繁多,不同的技术之间既互补又相互竞争,每种通信技术有其不同的应用场景,在不同的通信环境中,没有哪种技术能够在各个领域内都保持优势。
在未来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必将长期共存,为了提供给用户更好的数据、语音、多媒体业务,使用户能够体验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移动无线宽带业务,各种异构网络之间的融合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最终将构成一个全球漫游的、无缝的、全融合的网络。
WiMAX作为一种移动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在远距离传输、高速带宽接入和多媒体通信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其核心网采用移动IP的构架,具备与全IP网络无缝融合的能力,且可以提供高达50M的带宽,作为“最后一公里”4的移动无线接入解决方案,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
通过WiMAX与CDMA2000 1X的两网融合,不但可以大大提高网络容量,扩大覆盖范围,而且弥补了CDMA2000系统数据传输能力的不足,真正具备了移动无线宽带优势,能满足更高数据接入速率的需求。
同时,两网融合还可以降低网络部署成本,保护运营商的现有投资,简化网络维护和管理,使网络规划更加合理。
2.2 3GPP2中关于网络融合场景和需求的定义3GPP2从2004年开始研究3GPP2网络与WLAN互联的标准化工作,并在3GPP2 S.R0087中定义了3GPP2网络与WLAN互联的5个场景,如表2所示。
表2 3GPP2与WLAN互联场景网络互联场景对cdma2000与WLAN互联系统的影响场景1 公共计费和客户关系对3GPP2系统没有影响场景2 基于cdma2000系统的接入控制和计费,通过WLAN系统接入至Internet接入至cdma2000家乡系统进行认证、授权和计费场景3 通过WLAN系统接入cdma2000分组数据业务接入至cdma2000家乡系统进行认证、授权和计费,接入至cdma2000家乡系统的分组数据业务场景4 业务连续性网络连接在不同的接入系统之间进行切换时,保持分组数据会话的连续性。
例如,在一个WLAN系统与一个cdma2000系统之间切换,或者在不同的WLAN系统间切换场景5 接入cdma2000 CS域业务,支持WLAN与cdma1X CS系统之间的切换网络连接在不同的接入系统之间进行切换时,保持cdma2000 CS域业务的连续性。
例如,通过WLAN系统的V oIP通话与通过cdma2000系统的电路域语音通话之间的切换。
3GPP2从2007年12月开始对3GPP2与WiMAX互联进行标准化工作,其中3GPP2主要研究讨论关于3GPP2 HRPD系统与WiMAX网络间的网络互联。
文档S.R0128定义了HRPD与WiMAX异构网络之间切换的需求,具体如下: (1)支持WiMAX与HRPD-0间的双向业务对于尽力而为(best effort)的业务,演进的3GPP2系统应支持cdma2000 HRPD(1xEV-DO)Rev 0与WiMAX系统间双向业务的连续性。
(2)支持WiMAX与HRPD-0间的双向业务5对于尽力而为(best effort)和实时(real-time)的业务,演进的3GPP2系统应支持cdma2000 HRPD (1xEV-DO) Rev A与WiMAX系统间双向业务的连续性。
(3)支持Single Radio与Dual Radio的终端系统应支持single radio和dual radio终端的移动性。
(4)支持Single radio与Dual radio方案的共性对于single radio与dual radio终端,网络融合方案应具有共性。
这里,single radio是指终端在某一时刻可在HRPD模式或者WiMAX模式进行传输;dual radio是指终端可以同时在HRPD和WiMAX模式下进行传输。
(5)WiMAX与HRPD间耦合融合方案应使WiMAX与3GPP2网络间最小化耦合(例如接口、演进)。
(6)单HRPD网络和终端的透明性融合方案应对与不支持WiMAX模式的cdma2000 HRPD Rev 0与Rev A网络和终端没有影响。
(7)单WiMAX网络和终端的透明性融合方案应对不支持HRPD模式的WiMAX网络和终端没有影响。
(8)中断时间中断时间对于服务质量(QoS)的影响应最小化。
2.3 WiMAX论坛需求定义工作组中关于网络融合级别的定义WiMAX论坛需求工作组(SPWG)在文档“080427_SPWG_Requirements_Release_1.5.pdf”中对于WiMAX与其他接入技术(如3GPP、3GPP2、WiMAX)之间的融合级别做了如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