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功》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专项十五电功和电热3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第1讲焦耳定律【知识梳理】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转化为,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与正比,与导体的成正比,与通电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
式中单位Q→焦(J);I→安(A);R→欧(Ω);t→秒。
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电热),则有,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纯电阻就是这样的。
【易混淆点】一、电流的热效应1.电流的热效应: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会发热,将电能转化为内能,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2.两类用电器:①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时将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
如电饭煲、电炉、电熨斗、电烙铁、电取暖器、电热水器等单纯用来发热的用电器。
②非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时只有部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
如电风扇、电动机、电脑、电视机等,这类用电器除部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大部分电能会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二、影响电流产生热量的因素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2.结论①在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②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③在通电时间、电阻相同的情况下,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知识点一:电流热效应【典例分析】1.下列措施中,属于利用电流热效应的是()A.电视机的后盖有很多孔B.电饭锅的发热板装在底部C.与空调器相连的导线很粗D.电脑的主机中安装微型风扇【真题操练】2.(2020·宿迁)图是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因素”的实验装置,将R1、R2两电阻丝密封在两只完全相同的烧瓶内,且R1>R2,瓶内装入等质量的煤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烧瓶内选用比热容较小的液体,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B.该装置可以探究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C.实验中通过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比较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D.若要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大小,只需将一个烧瓶内的煤油换成等质量的水即可知识点二:探究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典例分析】3.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两个透明的容器中密封着等质量的空气。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人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3. 学生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功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理解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梯上升、人爬楼梯等,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查找有关功的资料、实际测量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反思,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初中物理《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功劳、立功——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中的功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
(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二)功的计算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 m)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第15章第1节《功》导学案【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3、知道公的原理二、预习问题:1、力学中功的含义是什么?2、做功的2个必要因素是什么?3、功(1)定义:(2)公式:(3)单位:4、功的原理是什么?三、你在预习过程中的疑惑有:【第二部分课内探究学案】学习流程:问题一:力学中的功1、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_____,这个的力的作用就显示出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分析大屏幕上的图,力做功了吗?(1)、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______友情提示:有力无距离不做功 (S=0)劳而无功没有力不做功(冰柱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 (F=0 ) 不劳无功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时力不做功(S=0)劳而无功结论:有力才有可能做功,但有力不一定做功,无力就谈不上做功。
问题二:功的计算1、定义:功等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2、公式:(S是指在力F的方向上、作用下移动的距离)3、单位:4、意义:5、自学课本P105 例题6、练习:(1)、一个重1000N的车,在100N水平推力作用下前进50m。
当推力撤掉后,车由于惯性又继续前进了5m。
求:推力做的功?(2)、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N的力,将10N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滚了30m才停下来。
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所做的功为()(先思考:当球在滚动过程中,球还受到脚的力吗?)A.750JB.300JC.450JD.0J问题三:功的原理1、演示实验:3、结论:使用任何机械都__________。
四、小结:1、知识:2、方法:五、巩固检测: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______2、小红用手竖直托起重10N的物体匀速上升1.5m,则小红对物体做的功是_____J。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意义,理解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3. 功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功?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功的概念?二、讲解功的概念和定义(15分钟)1. 讲解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表示为W,单位是焦耳(J)。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θ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三、举例讲解功的计算(15分钟)1. 举例讲解: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如何计算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不一致,如何计算功?四、讲解功的实际应用(15分钟)1. 讲解功的意义:功是物理学中衡量能量转化的量度,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 举例讲解:功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如电梯、汽车等。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让学生思考:功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六、总结(5分钟)1. 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强调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功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功》这一概念位于初中物理力学单元的重要位置,是学生理解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围绕功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展开。
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后续学习功率、机械能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基本公式,并能应用于简单的物理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直观感受功的概念,理解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动力和阻力概念,引出功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当我们推物体时,我们对物体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新知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功的大小与力和位移的关系。
实验中,学生可以亲手操作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并通过计算验证功的公式。
3. 巩固提高设计几个不同情景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计算功,并讨论在不同情况下功的大小变化。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总结归纳总结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并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1节《功》学案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整体构思】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预习提示】1.做功的必要条件。
2.功。
3.功公式。
4.功的单位。
【教学流程】一、学生展示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上通过一段,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二是。
功的计算公式:,式中F 表示作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表示力对物体做的功。
功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1J= N·m。
2.1J的功相当于用牛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的距离。
3.用5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40N的物体沿水平面移动了4m,重力做功 J,拉力做功 J。
4.一个物体沿粗糙的斜面自由滑下,物体受个力作用,对物体做功的力分别是。
5.下列对功的理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B.物体通过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C.有力作用在运动物体上,此力对物体一定做功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6.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水平草地对足球的支持力对足球做了功B.悬挂着的电灯,电线的拉力对电灯做了功C.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的过程中,举力对杠铃做了功D.钢笔在纸面上写字的过程中,纸面的摩擦力对钢笔做了功7.重200N的物体,在水平面滑行了5m,摩擦力是重力的0.2倍,水平拉力是50N,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重力做功是1000JB.拉力做功是250JC.合外力做功是50JD.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是200J8.运动员一脚将20N的足球踢出50m远,脚踢球的力是500N,那么踢球所做的功是()A. 1000JB. 25000JC. 26000J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二、目标定向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
第十五章第一节《功》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能根据做功的两要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2.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3.了解功的物原理.【新课引入】如上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哪个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在力学中,我们把对木块的移动作出贡献的这个力,说它对物体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自主学习】:功1、让学生自学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力学主要是研究的关系。
如果一个作用中物体上,物体在,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内讨论总结。
我们的结论是要想做功必须同时具备和。
【想想议议】1、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你把书包举高过程的中是否对书包做功?(2)举在高处停留不动的过程中是否做功?(3)陆一萱同学用脚踢足球,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脚对足球做功了吗?(4)邸伟同学提着书包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邸伟对书包做功了吗?(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2、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从F和S两个角度思考)(1)(2)(3)3、一分钟举例,挑战极限,尽可能多的举出做功或不做功的例子。
【自主学习】:功的计算做功必须有力和距离,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在力学中,把叫做功。
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 功 -----单位________( )F----____-----单位________( )S----____-----单位_________( )1J=_____N·m1、焦耳的物理意义是。
第十五章第一节《功》导学案
山东省昌乐县城关中学张丽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探究功的原理。
【教学准备】
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刻度尺等。
【课前预习】
1、杠杆可以分为几类?各有什么优缺点?
2、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机械,有的能省力,有的能省距离,仔细观察你所见到的机械,看有没有既能省力,又能少移动距离,即能省功的?
3、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就能验证使用机械不能省功?
【新课引入】
如上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哪个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在力学中,我们把对木块的移动作出贡献的这个力,说它对物体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自主学习】:功
1、让学生自学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力学主要是研究的关系。
如果一个作用中物体上,物体在
,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内讨论总结。
我们的结论是要想做功必须同时具备和。
【小组互动】
1、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让各小组对举出的例子互评,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指正。
)
【想想议议】
1、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你把书包举高过程的中是否对书包做功?
(2)举在高处停留不动的过程中是否做功?
(3)张明同学提着书包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张明对书包做功了吗?
(4)李强同学用脚踢足球,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脚对足球做功了吗?
(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
1、
2、
3、
【自主学习】:功的计算
1、做功必须有力和距离,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在力学中,把叫做功。
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
“功”的单位是
1焦耳的物理意义是。
2、出示焦耳的照片,了解焦耳的事迹和成就。
焦耳(1818~1889)是英国物理学家。
1818年12月24日生于索尔福。
他父亲
是酿酒厂的厂主。
焦耳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在家跟父亲学酿酒,并利用空闲时间自
学化学、物理。
他很喜欢电学和磁学,对实验特别感兴趣。
后来成为英国曼彻斯特
的一位酿酒师和业余科学家。
焦耳可以说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杰出的科学家。
焦耳
最早的工作是电学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后转向对功热转化的实验研究。
1866年由
于他在热学、电学和热力学方面的贡献,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柯普莱金质奖章。
【学以致用】
1、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
的货场。
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
(g=10N/Kg)
小贴士: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
②要搞清力的大小:对于本题来说,要写出拉力等于摩擦力等于多少。
③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2、一质量为2000Kg 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路面前进了400m ,做了3×105
J 的功,求拉力的大小和重力所做的功。
【课内探究】功的原理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简单机械有的能省力,有的能省距离,根据课前预习考虑一下,它们能不能在省力的同时也省距离,也就是能省功呢? 【想想议议】
为了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就需要比较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计算哪些量?我们该怎样来探究?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学生讨论后,阐明自己小组的结论,教师选取两个思路清晰的小组上台演示。
下面的同学帮他们做好记录和计算。
)
图1 图2
小贴士:◆使用机械对物体做的功等于不用机械时人直接对物体所做的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是指人对
机械做的功。
◆探究杠杆做功时,手的拉力方向要始终竖直向上。
这样虽然砝码和手的运动轨迹都是圆弧,但是由于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手的拉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上,所以它们做功的距离是沿力的方向的距离,即h 和s ,而不是弧长或弦长。
◆注意:该实验可改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大小,这样计算出的使用机械时做的功比不用机械
师生评价实验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它是一切机械都遵循的普遍原理,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
所以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
;我需要注意。
【课内练习】
1、一台起重机将重6000牛的建筑材料提起10米后又向前移动了20米,整个过程中哪一段路程上做功了?做了多少功?哪一段路程上未做功?为什么?
2、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做一次引体向上做多少功?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做多少功?
【课后延伸】
为什么“使用机械所做的功”总是“稍大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