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实践技能必考病例瘿病病因病机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关于“瘿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等引起,肝郁则气滞,脾伤则气结,气滞则津停,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则气、血、痰结而成本病。
一、病因1.情志内伤忿郁恼怒或忧愁思虑日久,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则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
正如《诸病源候论·瘿候》所云:“瘿者,由忧惠气结所生”,“动气增患”。
《济生方·瘿瘤论治》云:“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
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为瘤。
”2.饮食及水土失宜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是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则发为瘿病。
《圣济总录》所谓的“泥瘿”即由此所致。
《诸病源候论·瘿候》谓“饮沙水”“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容易发生瘿病。
《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云:“西北方依山聚涧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气,其间妇女,往往生结囊如瘿。
”这些均说明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关系。
3.体质因素妇女以肝为先天,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病。
另外,素体阴虚之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常使病机复杂,病程缠绵难愈。
二、病机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项前。
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停痰聚,痰气搏结日久则可引起血脉瘀阻,进而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病理性质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
如痰气郁结日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盛证;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气滞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
既往常有肉瘿病史。
颈前肿块于初期较小,每被忽视,偶然发觉时肿块即质硬而高低不平。
肿块逐渐增大,吞咽时肿块上下移动度减少,晚期常压迫气管、食管、神经,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
石瘿也有由肉瘿多年不愈,突然迅速增大变硬,生长迅速恶变而成者。
石瘿病理方面可分为:①乳头状腺癌:为最常见的甲状腺癌。
多见于青年女性。
此型生长缓慢,属低度恶性,转移多在颈部淋巴结。
②滤泡状腺癌:多见于中年人。
此型发展较迅速,属中度恶性。
主要转移途径是从血液到达肺和骨。
③未分化癌:多见于老年人,此型发展迅速,属高度恶性。
发病早期即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喉返神经、气管或食管,并常经血液转移至肺、骨等处。
④髓样癌:此型恶性程度中等,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且可血行转移到肺。
辅助检查:甲状腺同位素131碘扫描,多显示为凉结节(或冷结节)。
配合B超、CT扫描检查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一)瘿痈急性发病,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颈前肿大呈弥漫性,边界不清,质硬,有压痛,常伴发热、吞咽疼痛等全身症状。
(二)肉瘿颈前肿块多呈球状,边界清楚,质地柔韧,表面光滑。
辨病辨证
病名证型依据病机中医治法、方剂西医诊断西医鉴别诊断西医治疗
瘿病肝火旺
盛证
辨病辨证依据:多食易
饥,急躁易怒,手颤多
汗,心悸,面部烘热,
消瘦便频,颈前甲状腺
肿大,舌红苔薄黄,脉
弦数,诊断为瘿病,辨
证为肝火旺盛证。
病因病机分析:因情志
内伤,气失条达,气郁
化火,痰气交阻,壅结
颈前。
中医治法:清肝泻火,消瘿
散结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
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
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
法:
龙胆草15g 泽泻10g
柴胡10g 生地15g
当归10g 丹皮10g
黄芪10g 栀子15g
车前子20g
三剂,水煎服。
日一剂,
早晚分服。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西医诊断依据:
1、青年女性,突发急躁,易激动,
多食,消瘦,手颤,汗出心悸,大
便次数增多。
2、P:108次/分,BP:110/
70mmHg,双侧甲状腺Ⅱ°肿大。
3、T3 290.1ng/dl,T4 57.4ng/
dl,TSH 0.1mu/L
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鉴
别。
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无
甲亢症状和体征,T3T4及
TSH均正常。
l、一般治疗:休息,保情绪稳定,
合理饮食。
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丙基
硫氧嘧啶或他巴唑
3、辅助治疗:心得安或阿替
洛尔。
中医对“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瘿瘤的病变以颈部两侧肿大或结节,或耳前后、锁骨窝、腋下甚至腹股沟等淋巴结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这主要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
临床所见本病多以情志因素所引起。
且以局部病变为主,初为标实,日久正虚,虚实夹杂,而致本虚标实。
现在认为石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瘤、慢性纤维化性甲状腺炎;肉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气瘿相当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甲状腺肿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而桥本甲状腺炎在不同阶段近似气瘿、肉瘿,甚至相当于石瘿。
1.中医对瘿瘤形成病因的认识(1)肝与情志内伤:《济生方》中记载:“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
”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出,多种情志反复或强烈的刺激均可伤肝,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
“郁”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指情志怫郁,二指气机郁滞。
瘿瘤发病以情志所伤最为多见,是该病的发病主因。
(2)脾与饮食失宜: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明确指出瘿瘤“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脉,搏颈下而成之”。
因此,水土环境及肥腻厚味的饮食习惯易招致痰湿饮邪停积,进一步损伤脾胃,日久而形成瘿瘤。
(3)肾与先天体质:素体阴虚,肝肾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加上后天调摄不当,致肝肾阴虚,虚火妄动,煎熬津液而成痰,凝聚颈部成为瘿瘤。
产后气阴虚弱,若有郁火,更易伤阴助火,则灼津成痰,搏于颈下也易形成瘿瘤。
2.中医对瘿瘤形成病机的认识瘿瘤的形成机制,正气虚弱是内因,加上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使肝郁不疏,脾运不健,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变化,病理产物结于颈靥,日久而形成瘿瘤。
病机演变过程中,气滞则痰凝血瘀,血瘀则碍气痰阻,痰阻则血瘀气滞,三者互结则病益深,若有渐化之征,则病有向愈之势。
“瘿瘤”属于中医学“瘿病”范畴。
早在公元3世纪,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坠形篇》及《庄子.德充符第五》中记述“瓮盎大瘿说齐恒公,恒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指出瘿病的临床表现。
(1)瘿病瘿病王心遠编撰瘿病是指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瘿病当与瘤相区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凡瘿多生于肩项两颐,瘤则随处有之。
”一、病因病机(一)七情内伤“又有不内外因,内无七情干内,外无六淫伤外,何由来也,其病得于饥饱劳役,喜怒不常,饮食者冷热不调,动作者勤劳不惜,以致脏腑不和,荣卫不顺,脾胃受伤,经络凝滞,故为疾者,外无六经形症,内无便溺阻隔,其病多生于肌肤之间,似瘰疬痰注气痞瘿瘤之属。
”(《外科选要·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论》)“瘿瘤之病,乃足阳明之经与任脉二经气血凝滞,加以忧郁之所成也。
何则?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任脉为阴血之至脉,气滞上焦,即血不下流,而著于任脉之杪,故多著于颈项皮宽处是也。
“《外科精义》云: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流之患。
倘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调摄失宜,以致气滞血凝,而成瘿瘤。
既久,血气寝衰,不能攻击,其形坚实,无如之何。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七·瘿瘤叙论》)评述:以上说明瘿病病因与七情内伤密切相关。
情志不节,忧思过度,以致气血凝滞,经脉阻滞,聚而成瘿病。
(二)气血凝滞“夫瘿瘤者,由五脏邪火浊气,瘀血痰滞,各有所感而成,非正病也。
”(《外科大成·瘿瘤》)“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百效全书》曰:夫瘿瘤皆因气血凝滞,结而成之。
瘿则喜怒所生,多著于肩项,皮宽不急,垂垂而重者是也。
”(《疡医大全·瘿瘤门主论》)“夫瘿瘤者。
多因气血所伤。
而作斯疾也。
大抵人之气血。
循环无滞。
瘿瘤之患。
如调摄失宜。
血凝结皮肉之中。
忽然肿起。
状如梅子。
久则滋长。
瘿有五种。
曰。
石、肉、筋、血、气是也。
瘿病的病因病机初探瘿病,古籍中又称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
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现代医学的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与本病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癌等。
中医治疗该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在长期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散见于中医内科、外科、经典、方书类以及医案医话类著作中。
我国历代医家对瘿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用药等都有各自的理论阐述和临床发挥。
1 病名溯源1.1“瘿”的含义“瘿”字最早应当来源于“婴”字。
“婴”在古代指的是女子的一种饰品,同賏,《说文解字》曰:“賏,颈饰也”。
婴字加病旁而变成“瘿”字,作为一种病名。
所以在《释名·释疾病》中言:“瘿,婴也,在颈婴喉也[1]。
”同样,瘿,在《说文解字》一书当中曰:“颈病也。
”《吕氏春秋·尽数篇》:“轻水所,多秃与瘿人[2]。
”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提及瘿病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而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明代李梃所著《医学入门》对“瘿”之证做了如下描述:“瘿、瘤所以两名者,以瘿形似樱桃,一边纵大亦似之,椎槌而垂,皮宽不急。
原因忧恚所生,故又曰瘿气,今之所谓影囊者是也[3]。
”。
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说道:“”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4]。
中医学的病名多为自古流传而来,且其命名规则皆秉承汉字造字的“音、形、意”的原则,同时结合临床的病证表现。
“瘿病”亦是如此,从先代医家的典籍中不难发现,对于“瘿病”的描述或似颈部饰品,或似樱桃,紧密结合了实际疾病的临床表现。
1.2瘿病的分类瘿病的初始分类始于隋代的太医博士巢元方,他在《诸病源候论》中将瘿病分为血瘿,息肉瘿以及气瘿三种[5]。
这里就是根据瘿病病因的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后来又发展到五种,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忧瘿”五瘿的名称;宋·赵佶《圣济总录·瘿瘤门》将“土癭”称为“泥瘿”,并说:“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2015事业单位考试中医内科学:瘿病的概述及病因
中公网校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瘿病的概述及病因。
瘿病的概述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瘿病的病因
1.情志内伤
是由于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津液凝聚成痰。
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
痰气凝滞日久,使血液的运行亦受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
2.饮食、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或久居高地,水土失宜,一方面是: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另一方面是:影响气血的运行,痰气瘀结颈前则发为瘿病。
3.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
另外,如素体阴虚的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常使病情缠绵。
例题:
瘿病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但也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
病例分析瘿病黄某,女,30岁,以颈前肿大,手抖1年为主诉。
患者1年前出现颈前肿大,手抖,心烦。
在外院诊断“甲亢”。
曾服“他巴唑”“丙基氧嘧啶”后白细胞下降明显,不能在服用西药治疗。
一直在外服中药治疗,仍手抖,心烦,颈前肿大,无明显心慌,大便1~3次/日。
舌苔:舌尖红,苔薄白。
脉弦。
诊为瘿病、证属肝肾阴虚,治以补益肝肾,滋阴降火,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味:熟地24g ,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各20g,酸枣仁30g ,焦栀子、黄芩、柴胡各10g ,当归、白芍各14g ,香附14g龙齿30g煅牡蛎30g内金30g日1剂.水煎服。
服7剂. 服药后手抖减轻,仍觉心烦。
舌苔:舌尖红苔薄白。
脉弦细。
上方加竹叶6g青皮6g继服7剂后颈前肿大减轻,手抖减轻,心烦好转。
夜休差。
舌苔:舌淡苔薄白。
脉细。
原方加合欢皮30g磁石30g继服。
按: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及体质因素有关。
《医学入门·瘿病篇》说“瘿气,今之所谓瘿囊者是也,由忧虑所生。
”《诸病源候论》有“瘿者,由忧愤气结所生”的记载。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七情不遂,肝郁气滞,恼怒伤肝,疏泄无权,气郁化火,火随气窜,上攻于头,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舌咽干,目眩,肝郁化火,肝藏血,与冲脉相连,冲脉主月经,肝郁气滞,则月经不调,经少,闭经,肾阴不足,肝阴亏损,肝阴上亢,故手抖舌颤,老师立足肝肾,认为肝肾同居下焦, 肝主藏血, 肾主藏精, 精血相互滋生, 即肾精滋养于肝, 使肝之阴血充足, 以制约肝阳过亢; 肾精又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而化生, 使肾精充足以维持肾阴、肾阳的协调稳态。
肾水滋养肝木, 以使肝气疏泄条达; 肝气的正常疏泄亦能促进肾精的再生与贮藏,故肝肾同源。
方用滋水清肝饮“滋水涵木”以滋阴降火,加龙齿、煅牡蛎以平肝潜阳,取得较好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签名:年月日- 2 -。
辨病辨证
病名证型依据病机中医治法、方剂西医诊断西医鉴别诊断西医治疗
瘿病肝火旺
盛证
辨病辨证依据:多食易
饥,急躁易怒,手颤多
汗,心悸,面部烘热,
消瘦便频,颈前甲状腺
肿大,舌红苔薄黄,脉
弦数,诊断为瘿病,辨
证为肝火旺盛证。
病因病机分析:因情志
内伤,气失条达,气郁
化火,痰气交阻,壅结
颈前。
中医治法:清肝泻火,消瘿
散结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
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
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
法:
龙胆草15g 泽泻10g
柴胡10g 生地15g
当归10g 丹皮10g
黄芪10g 栀子15g
车前子20g
三剂,水煎服。
日一剂,
早晚分服。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西医诊断依据:
1、青年女性,突发急躁,易激动,
多食,消瘦,手颤,汗出心悸,大
便次数增多。
2、P:108次/分,BP:110/
70mmHg,双侧甲状腺Ⅱ°肿大。
3、T3 290.1ng/dl,T4 57.4ng/
dl,TSH 0.1mu/L
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鉴
别。
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无
甲亢症状和体征,T3T4及
TSH均正常。
l、一般治疗:休息,保情绪稳定,
合理饮食。
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丙基
硫氧嘧啶或他巴唑
3、辅助治疗:心得安或阿替
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