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思修绪论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人生态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端正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自觉抵抗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人的本质2、人生的目的与作用3、价值及人生价值的内涵;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难点:1、端正人生态度2、如何理解正确人生观的具体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课程导入:讨论题:马加爵和洪战辉两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是什么使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轨道?一、人生与人生观〔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讨论: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第二、人的本质是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决定的。
第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第四、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第五、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案例[狼孩的故事]〔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1.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
2.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稳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三〕人生观的主要内容1.人生目的〔1〕人生目的的内涵从字源看,甲骨文、小篆中,“目”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其本义是眼睛,作动词是“看”;“的”,箭靶的中心。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原创绪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的主要内容概况为:绪论围绕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展开复习,大学生如何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第一章围绕人生观复习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内在关系、正确的人生观。
围绕人生价值复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价值评价的标准及原则。
如何对待顺境和逆境,成就出彩人生。
第二章围绕理想和信念,复习各自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如何树立。
第三章围绕中国精神,复习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及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改革创新的时代意义是什么,如何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第四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复习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解、重大意义,如何增强(或为什么要坚持)价值观自信,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围绕社会主义道德,主要复习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的主要观点,道德的本质特征、基本功能,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如何;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或现实意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贯彻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要求);大学生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网络道德、恋爱婚姻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大学生如何做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践行者;习总书记倡导的新劳动观念是什么。
第六章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复习法律的含义及类型,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和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的本质及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环节;我国宪法的根本地位和基本原则,我国的现行宪法及宪法日;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我国的主要权力机关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行政执法的主体及基本原则,我国的司法机关、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刑法规定的三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大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学会科学看待人生的根本问题,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
能力目标:让大学生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情感目标:大学生思考人生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小我和大我更好地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案例分享】:贫富一念之差从前,有一个乞丐对一位禅师说:“我一无所有,内心十分痛苦。
”“把你的双臂给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乞丐说,“没有双臂,我怎样生活?即使你给我一千两黄金,我也不会给你。
”“那,把你的双腿给我吧,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论你给我多少金子,我也不会把双腿给你!”禅师说:“想一想,其实,你并不穷。
”乞丐想了想:“……”。
【学生活动】:讨论自己的人生如何过,派学生代表发言怎样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1.丐认为自己“一无所有”,这是他的人生观,对吗?2.丐也向往美好生活的,他实现的方法是什么?3.谈谈你的感想?二、讲授新课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这是萦绕在每一位大学生心头的青春之问。
(一)人生与人生观不要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在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观察、思索、判别和选择。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也要进行新陈代谢、繁衍后代,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1)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是以劳动求得生存和发展;2)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3)人能够对自己的存在和活动的内容、方式有所“观”,并且根据一定的“观”作出选择、采取行动。
2018思修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思修》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2. 使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知识,提高法制观念;3. 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历史、文化、道德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3.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
本课程针对2018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讲解《思修》教材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和准则。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宪法与法律知识:结合教材相关章节,使学生掌握我国宪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内容:宪法的基本原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法律体系。
3. 历史与文化认同:通过讲解教材中关于我国历史、文化、道德传统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4. 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思修2018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复述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3.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宪法、刑法、民法等,以及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道德和法律知识对现实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3.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通过反思和自评,明确个人成长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认识到道德和法律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的含义和实践要求。
教材章节:《思修》第一章第一节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探讨道德和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材章节:《思修》第一章第二节3.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详细讲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教材章节:《思修》第二章4. 法律知识普及:介绍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分析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大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学会科学看待人生的根本问题,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
能力目标:让大学生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情感目标:大学生思考人生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小我和大我更好地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案例分享】:贫富一念之差从前,有一个乞丐对一位禅师说:“我一无所有,内心十分痛苦。
”“把你的双臂给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乞丐说,“没有双臂,我怎样生活?即使你给我一千两黄金,我也不会给你。
”“那,把你的双腿给我吧,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论你给我多少金子,我也不会把双腿给你!”禅师说:“想一想,其实,你并不穷。
”乞丐想了想:“……”。
【学生活动】:讨论自己的人生如何过,派学生代表发言怎样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1.丐认为自己“一无所有”,这是他的人生观,对吗?2.丐也向往美好生活的,他实现的方法是什么?3.谈谈你的感想?二、讲授新课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这是萦绕在每一位大学生心头的青春之问。
(一)人生与人生观不要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在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观察、思索、判别和选择。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也要进行新陈代谢、繁衍后代,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1)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是以劳动求得生存和发展;2)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3)人能够对自己的存在和活动的内容、方式有所“观”,并且根据一定的“观”作出选择、采取行动。
2018版思修教案——第六章(共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法律的含义、历史发展;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了解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了解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功能和原则,让学生懂得遵循正确的程序实施法律行为,懂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法律纠纷。
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建设法治国家的使命感。
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准确把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使学生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准确把握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内涵,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
教学重点: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
2、宪法的地位、基本原则和制度。
3、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功能。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
7、法治思维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8、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9、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及其关系。
10、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1、宪法的地位、基本原则和制度。
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
4、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教师 2018-2019 年 1学期授课题目绪论授课类型及时数□理论课: 2 学时□实践课:学时□理实一体化:学时授课班级执行时间 10月8 日~10月12 日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难点:教育学生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含义和历史机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启发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辅助。
参考资料网络资料:案例分析幻灯片其他1、提前15分钟检查多媒体设施、电源、灯光等;2、与各班学习委员交流。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歌曲《天空》经历了军训,你们辛苦了,首先热烈欢迎同学们的到来。
我希望我们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而是可以成为良师益友,在大学校园里共同成长。
哲理小故事导入新课。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学生讲课,他现场做了演示,给学生们留下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学生面前,他说我们来个小测验,拿出一个1加仑的广口瓶放在他面前的桌上,随后,他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的一块块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
他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应道:“满了”。
时间管理专家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但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很好”,专家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
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什么?”一个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
2018版思政教案绪论一、教学目标:了解我们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白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三、教学方式:讲授式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容:当代大学生应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决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考: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需要大学生去观察、思索、选择、实践。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会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一〕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青年兴如此国家兴,青年强如此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重任。
1.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开展。
2.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3.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能够促进入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一、教学目标:面对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大学生要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开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严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