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形图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0.02 MB
- 文档页数:20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灿若寒星****编排整理第二章地图知识【考纲要求】1.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2.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知识讲解】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1)定义:也叫缩尺,一般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水平距离之比。
图上距离(2)公式:比例尺=实地距离(3)表示形式:①线段式:;②数字式:1:4000000;③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4)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大。
(5)比例尺的缩放:(注意:放大/缩小“到”、“了”的区别)①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将1/2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000,比例尺变大。
②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分数倍)。
例:将1/12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000=1/160000,比例尺缩小。
③图幅面积的缩放:是比例尺的缩放的平方。
2.地图上的方向(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表示地球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
二、等高(深)线和地形剖面图(一)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VS相对高度等高线VS等深线2.等高线的特征:(等高线是地面同一高度相邻点之连线)①同线等高②等高距全图一致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
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
但有时看到重合,说明该处是陡崖。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⑥等高线与山谷、山脊垂直相交 ⑦示坡线表示坡度下降的方向。
地形图基础知识一、地形图的基本组成一幅正规地形图由图名、图号、比例尺、内外图括、接图表、坡度尺、三北方向线、图面内容(地形与地物)和图例等部分组成。
1、图名:一般以图幅范围内最大获最重要的地名作为图名,写在图纸的正上方。
2、图号:即地形图的编号。
由地形图所处的经纬度范围所决定。
一般放在图名下方。
3、比例尺:分为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表示成1:M,M为分母,M越大则比例尺越小,如1:50000就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长度500米;线段比例尺是用线段长度直接说明实地距离,通常是把一根线段分成五等分,每等分1厘米,左手第一厘米处为0刻度,向左划分到毫米,端点处写上图上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向右每两个厘米写一个数字(公里数)。
一般1:5000~1:50000为中比例尺,大于1:5000就叫大比例尺如1:2000或1:500等,小于1:50000的叫小比例尺如1:、1:等。
4、内外图括:地形图的内图括用细实线,南(下)北(上)两条线为本图幅的南北纬度界线,左(西)右(东)两条线为本图幅的经度范围。
如罕达汽幅1:50000地形图西界细线和东界细线分别代表这幅图的经度为126°00′和126°15′,南界和北界细线分别代表这幅图的纬度范围为“自北纬50°00′到北纬50°10′。
外图括用粗实线表示,与内图括平行,用图有二。
一是为了图面美观,二是在内外图括之间留出空间方便表示坐标值和经纬度。
5、接图表:为方便查找相邻地形图,在图纸的左上角或右下角绘制一个方框,分成九等分,每个小矩形代表一幅图,将本图放在中心位置用阴影线表示,上下左右四幅图分别表示本图北、南、西和东面相邻的四幅图,他们与本图为线接合,四个角上的图与本图幅为点接合。
6、坡度尺:一般放在图幅的左下角,其中的曲线代表等高线,由左向右越来越密集,相应的坡度也越来越大。
它用来量测地形图上两点之间的坡度,有相邻两根等高线坡度尺和相邻6根等高线坡度尺之分。
将地图上,将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叫等高线。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叫等高距。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
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如山峰、丘顶等);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如盆地、洼地等)。
等高线是曲线状时,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并在图上绘有陡崖图例。
由一对表示山谷与一对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部位为鞍部。
等高线密集处,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缓坡。
等高线图的判读1、数值大小:平原:海拔200米以下;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2、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3、形状特征: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
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
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地形剖面图1、画法:从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各点海拔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
2、注意点:①剖面线连续多次经过同一条等高线时,多取几点;②剖面线经过河流时,应画出河床。
三、实际运用:(1)选“点”设计:水库的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