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 格式:doc
- 大小:274.00 KB
- 文档页数:10
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做出决策的学科,研究市场上个体的行为、供求关系以及价格形成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需求与供给
•市场均衡与价格
•消费者行为与效用理论
•企业生产与成本
•市场结构与竞争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为什么学习微观经济学很重要?
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决策的原理和市场运作的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并预测市场上产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体会微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石,涉及到个人、家庭、企业、市场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它的重要性和魅力,并从中获得了许多体会。
首先,微观经济学让我更加深入理解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供求关系、边际效应、货币与价格、垄断与竞争等基本概念。
这些基本原理是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基础。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和运用,我逐渐意识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和限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其次,微观经济学让我认识到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和决策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强调个体决策对市场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我了解到个体经济主体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通过对成本和效益的评估做出决策。
这种理性行为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力的提高。
此外,微观经济学教会了我如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实际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和分析方法。
例如,当市场存在失衡时,价格将通过供求关系的调整来重新恢复均衡;当市场存在垄断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反垄断政策来保护消费者利益;当外部性问题出现时,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内部化措施来解决。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我在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时提供了指导,并使我能够更准确地分析问题和做出决策。
另外,微观经济学还让我更加关注市场和政府的角色与作用。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政府在市场失灵和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
微观经济学让我明白,市场和政府是经济中两个主要的调节机制,它们各自具有优势和限制。
市场机制具有高效、灵活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问题;政府具有强制力和公共利益导向,但也容易受到政治和官僚机构的影响。
因此,了解市场和政府的角色与作用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机会成本: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就是,所放弃的其她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源与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6.供求定理: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7.最高限价与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就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就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就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就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8.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交叉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10.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
11.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2.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与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3.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14.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5.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6.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她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和单位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决策,关注市场微观结构和价格机制等经济现象。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市场决定论、成本论、利润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等。
其中市场决定论认为市场是自由竞争、信息透明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成本论认为企业定价是基于成本考虑的,利润论认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是最优策略;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选择是基于偏好和价值观的,企业需要通过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来制定最优策略。
微观经济学还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生产决策、供应链等经济现象。
此外,微观经济学还涉及到行为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交叉学科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消费者行为、政策制定等领域。
微观经济学对于理解经济现象、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 .机会成本: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是,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 .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 .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 .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6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7 .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8 .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 .需求交叉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10 .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
11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2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3 .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14 .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5 .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6 .价格一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和边际考虑:个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需要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利益与成本,并且考虑每个选择的边际效益。
2.机会成本:做出某个选择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即为机会成本。
3.理性人假设:在经济决策中,个体通常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进行选择。
4.边际效益递减:随着个体消费或生产的增加,对每个单位增量的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
5.交易可以改善福利:通过交易和市场运作,个体可以获得比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更多的消费物品和服务。
6.市场的力量: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数量。
7.政府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能需要干预市场,修正市场失灵或提供公共产品。
8.效率与公平的权衡:经济系统需要平衡效率(资源最有效利用)和公平(资源分配的均衡性)两个目标。
9.刺激性法: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活动,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
10.经济具有长期趋势:长期来看,经济会受到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资源稀缺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形势会相应改变。
微观经济学例子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经济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政府的经济政策、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个人的购买行为等几方面的问题。
它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以经济学功能性结构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企业和消费者、政府、市场和行业四个主体之间的决策机制及其影响。
微观经济学例子1.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经营者之间,通过价格、质量、服务、促销等因素之间的比较,来吸引消费者,进而争取更大的利润,而形成的竞争态势。
市场竞争是营销的基础,参与竞争的经营者要密切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更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增加企业的利润。
2.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指企业在制定价格时所按或遵循的某种程序、步骤或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内部活动,也可以是外部活动。
价格机制包括市场环境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商业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
价格机制是企业控制产品价格和利润的重要手段,企业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合理设定产品价格,以满足消费者需求,降低成本,同时保证利润最大化。
3.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的行为。
消费者行为受到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环境、个人偏好、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市场参与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研究范畴涉及企业营销策略、产品设计、价格调节、品牌信誉、招商引资、渠道管理、宣传等方面。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心理,提高企业营销效果。
4.公司战略公司战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较长时期内采取的行动,是用来实现企业宗旨的行为计划,它可以是一项单独的决定,也可以是一系列相关决定的集合。
有效的公司战略应具备定性、定量、稳定和可操作性的特征,需要有协调的行业宏观策略、企业战略和部门策略,以及以企业的竞争力、绩效和创新能力为指标的核心竞争力。
结论从上述微观经济学例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考虑的主要是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市场和行业之间的决策机制及其影响,而强调的关注点也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角度转变为买卖双方民主公平的交换权益、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等。
名词解释1、稀缺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资源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之为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科学利用的科学。
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基本假设:①市场出清②完全理性③完全信息基本内容:①均衡价格理论②消费者行为理论③生产理论④分配理论⑤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⑥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5、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基本假设:①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②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基本内容: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②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③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④开放经济理论。
⑤宏观经济政策。
6、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的变量。
7、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关系: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8、流量:是在一段时期某一变量的加总量。
流量为一个时期数,如一年总收入。
例如:1992年的农业生产总值是流量。
1993年的出口量是流量。
9、存量:是在某一时点某一变量的数量。
存量为一个时点数,如某人在某一时点上银行存款的数量。
例如:1993年12月31日的人口数量是存量。
1993年12月31日的外汇储备量是存量。
10、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11、实证经济学:是不以价值判断为依据,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12、规范经济学:不以价值判断为基本,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3、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有能力且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14、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
《微观经济学》重点1.经济物品:指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价值规律: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3.为什么说微观经济学是以价格为核心的?答:在市场经济中居民和厂商的经济行为都要受价格的作用,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都要由价格来决定。
生产者厂商生产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厂商看来所生产的产品市场价格越高,所花费的成本越低,他所赚取的利润就越多。
因此厂商总是选择那些价格高的产品进行生产,这就解决了生产何种产品的问题。
生产要素组合和生产技术的选择也要依赖价格。
生产者总是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那种方法,哪种方法成本最低呢显然若在生产中少使用价格高的生产要素,多使用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便能使生产成本降低。
可见,对生产方法的选择最终是因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引起的。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生产出的产品和劳务最终必须分配给消费者予以消费,才能达到最初生产时的目的。
产品该如何在各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每一消费者应分配多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并不是直接以实物形式分配,而是按照消费者所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获得的报酬,通过货币购买而实现分配的。
如果购买的商品价格一定,则货币越多的,所分配到的产品也就越多。
而一个人拥有货币的多少,又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如劳动,土地和资本等。
可见产品分配也是围绕价格而进行的。
因此,微观经济学是以价格为核心的。
4.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含: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的运作、消费者行为、厂商的市场供给、分配理论。
5.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6.需求:需求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某卫生组织宣称食用某种水果可以防癌,在这种情况下,该种水果的销量大增,原因可能在于消费者增加对该水果的偏好。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一般会导致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一般会导致需求量减少。
7.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有何不同?答:①需求量是指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个点。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Qd-商品的需求量Q-商品数量P-商品价格Qs-商品的供给量e-弹性系数第三章消费者选择TU-总效用MU-边际效用I-收入CS-消费者剩余MRS-边际替代率第四章生产函数Q-产量L-劳动力K-资本N-土地E-企业家才能TP-总产量AP-平均产量MP-边际产量MRTS-边际技术替代率第五章成本C-厂商既定成本支出w-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r-资本的价格即利息率TC-总成本STC-短期总成本LTC-长期总成本VC-可变成本TVC-总可变成本AVC-平均可变成本FC-固定成本TFC-总不变成本AFC-平均不变成本AC-平均总成本SAC-短期平均总成本LAC-长期平均总成本MC-边际成本SMC-短期边际成本LMC-长期边际成本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TR-总收益AR-平均收益MR-边际收益π-利润PS-生产者剩余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1)需求函数 线性需求函数 供给函数 线性供给函数 弧弹性公式点弹性公式(2)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21211212211221121212.2/)(2/)(/)(/)(//e Q Q P P P P Q Q P P P P Q Q Q Q P P P Q Q Q P P Q Q d ++--=+-+-=--=∆∆=(3)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QP dP dQ P dP Q dQ d e ⋅-=-=/ (4)需求弹性的几何意义(以线性函数为例,如右图1)AFFOAC CB OG GB OG CG CG GB Q P dP dQ e d ===⋅=⋅-= (1)供给的价格弹性点弹性:弧弹性:(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3)需求的收入弹性:P Q s γδ+-=()P f Q d =P Q d βα-=()P f Q =s y xx y x x y y e ⋅∆∆=∆∆=/yx dx dy x dx y dy e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QP dP dQ P dP Q dQ s e ⋅==/2/)(2/)(21122112P P P P Q Q Q Q P P Q Q e s+-+-=∆∆=x yy x y y x x Q P dP dQ P dP Q dQ xy e ⋅==/yyx xxy P P Q Q e ∆∆=QM dM dQ M dM Q dQ Q M M Q M e ⋅==⋅∆∆=/第三章 效用论(1)边际效用的表达式(2)消费者均衡条件(3)消费者剩余(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5)预算线( budget line )(6)均衡的条件第四章 生产论(1)短期生产函数:(以劳动可变为例)K 不变,L可变,则(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3)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K L f Q ,=L ,K 均可变,可互相替代()dQ dTU Q Q TU MU Q =∆∆=→∆lim 0I X P X P X P n n =+++ 2211λ====n n p MU P MU P MU 2211()000Q P dQ Q f CS Q -=⎰dxdy x y MRS x xy =∆∆-=→∆0lim 212122112P I X P P X X P X P I +-=+=2112P PMRS =()K L f Q ,=()K L f TP L ,=L TP AP L L =dLdTP L TP MP L L L=∆∆=(4) 等产量线:(5)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6) 等成本线(7)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2、给定产量的成本最小化3、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组合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根据上两式,可得:(8)特例—柯布-道格拉斯(C-D )生产函数 规模报酬递增 1>+βα 规模报酬不变 1=+βα 规模报酬递减 1<+βα()0,Q K L f Q ==dLdKL K MRTS L =∆∆-=→∆0lim KLL MP MP dL dK L K MRTS =-=∆∆-=→∆0lim r cr w K rKwL c +-=+=rwMP MP MRTS K L ==rw MP MP MRTS K L ==()()()rK wl K L f P K L +-⋅=,,π00=-∂∂=∂∂=-∂∂=∂∂r K fp K w LfP L ππr wMP MP Kf L fK L ==∂∂∂∂βαK AL Q =第五章 成本论(1) 1.由短期总产量推导短期总成本函数由短期生产函数:可Q 得要素L 的反函数从而短期成本函数可写成下式(2)成本分类总成本TC 总不变成本TFC 常数=TFC总可变成本TVC平均总成本AC :平均不变成本AFC :平均可变成本A VC :边际成本MC :(3)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①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由 得可见: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两者呈反向变动关系;总产量与总成本的凸凹性相反,且二者都呈在拐点(此时边际量取得最值) ②平均产量与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由可见,平均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两者是反向变动的;当平均产量取得最大值时,平均成本取得最小值。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时机本钱: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是,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供应: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6.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应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7.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8.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响程度。
9.需求穿插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响程度。
10.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响程度。
11.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2.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置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3.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一样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14.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置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5.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6.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对微观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微观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企业、市场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互动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个体在有限资源下做出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市场的影响,以供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以下是对微观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需求和供给: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是需求和供给,研究市场的成交价格和交易量如何随着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变化。
成本和效益分析: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或个人在进行决策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以及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效益而承担的成本。
市场结构和竞争策略: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的结构和竞争状态,如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等,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选择最佳的竞争策略。
经济体系的失灵: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的失灵及其原因,包括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和共同资源等。
政府干预:微观经济学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进行干预,包括税收、补贴、价格管制、监管和公共政策等。
这些干预旨在解决市场失灵和消费者利益保护等问题。
总之,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企业和市场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互动关系,以及这些行为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提供了决策者们制定合理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商品需求量随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消费者收入量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供给弹性:商品供给量随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供给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
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商品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第三章: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基数效用论: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可以用基数(1、2、3……)加以表示。
序数效用论:商品的效用很难准确加以度量,只能排出偏好次序。
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即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边际效用: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1. 机会成本: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是,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 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 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 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6.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7. 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8. 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 需求交叉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10. 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 11.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2.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3. 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14. 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5. 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6. 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7. 收入——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某一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8. 恩格尔曲线:表示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对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 19. 吉芬商品:指需求量随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20. 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运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能产生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1. 等产量线: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22.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23.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生产过程中,当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超过这个特定值时,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24. 等成本线:指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25. 扩展线:指因生产成本改变而导致等成本线平移,因改变产量而导致等产量线平移;这类移动形成的生产均衡点的轨迹. 26. 规模报酬: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27. 隐含成本: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28. 边际成本(短期、长期):是厂商在(短期、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是所增加的总成本。 29. 边际收益: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 30. 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指自有要素的报酬) 31. 盈亏平衡点(停止营业点):指企业在收入刚好抵补可变成本或亏损正好等于其固定成本时的价格水平,即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 32. 价格歧视(差别定价):指厂商在相同时间内以相同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 33. 拐折需求曲线模型:解释和说明寡头市场的价格刚性问题。 34. 边际产品价值:指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35. 边际收益产品:指由于使用额外一单位投入品X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它等于投入X的边际产品乘以厂商的边际收益。 36.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根据劳动者的最优化行为,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工资率,劳动者在效用最大化点上确定最优劳动供给量,从而得到劳动的供给曲线,在工资水平较低时,工资率上升对劳动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减少闲暇消费;而当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减少劳动时间。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37. 经济租金:某种要素收入中的一部分,除去这部分并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这种要素收入叫做经济租金。 38. 准租金:某些要素的服务价格在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于租金,称为准租金。 39. 洛伦茨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40. 基尼系数: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 41. 市场失灵:指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克服的缺陷,市场经济没有达到经济效率的状态。 42. 公共物品:在社会经济中,总有一部分物品或服务是免费为公共提供利益并为每个人平等享用,这类物品或服务被称为公共物品。 43. 纯公共物品: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外交等。 44. 准公共物品:指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排他的物品,如医疗、教育等。 45. 公共资源:只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海洋渔业资源、公共绿地等. 46. 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或毗邻效应,指当个人或厂商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人,但却没有得到补偿或给予支付的情况. 47. 科斯定理1:指无论产权的初始分配是否合理,只要产权清晰,交易成本为零,就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48. 科斯定理2:指如果交易成本大于零,则产权的初始分配是否合理对资源配置影响很大,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49. 逆向选择: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50. 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51. 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以便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52.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53.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54.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55.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它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上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56.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57.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MRS) 58.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59.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又称为消费可能线或价格线。 60. 收入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61. 替代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62. 生产者: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63. 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64.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65.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66.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67. 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68.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69. 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70. 长期总成本:指厂商在长期中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1)需求函数 线性需求函数 供给函数 线性供给函数 弧弹性公式点弹性公式(2)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21211212211221121212.2/)(2/)(/)(/)(//e Q Q P P P P Q Q P P P P Q Q Q Q P P P Q Q Q P P Q Q d ++--=+-+-=--=∆∆=(3)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QP dP dQ P dP Q dQ d e ⋅-=-=/ (4)需求弹性的几何意义(以线性函数为例,如右图1)AFFOAC CB OG GB OG CG CG GB Q P dP dQ e d ===⋅=⋅-= (1)供给的价格弹性点弹性:弧弹性:(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3)需求的收入弹性:P Q s γδ+-=()P f Q d =P Q d βα-=()P f Q =s y xx y x x y y e ⋅∆∆=∆∆=/yx dx dy x dx y dy e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QP dP dQ P dP Q dQ s e ⋅==/2/)(2/)(21122112P P P P Q Q Q Q P P Q Q e s+-+-=∆∆=x yy x y y x x Q P dP dQ P dP Q dQ xy e ⋅==/yyx xxy P P Q Q e ∆∆=QM dM dQ M dM Q dQ Q M M Q M e ⋅==⋅∆∆=/第三章 效用论(1)边际效用的表达式(2)消费者均衡条件(3)消费者剩余(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5)预算线( budget line )(6)均衡的条件第四章 生产论(1)短期生产函数:(以劳动可变为例)K 不变,L可变,则(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3)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K L f Q ,=L ,K 均可变,可互相替代()dQ dTU Q Q TU MU Q =∆∆=→∆lim 0I X P X P X P n n =+++ 2211λ====n n p MU P MU P MU 2211()000Q P dQ Q f CS Q -=⎰dxdy x y MRS x xy =∆∆-=→∆0lim 212122112P I X P P X X P X P I +-=+=2112P PMRS =()K L f Q ,=()K L f TP L ,=L TP AP L L =dLdTP L TP MP L L L=∆∆=(4) 等产量线:(5)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6) 等成本线(7)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2、给定产量的成本最小化3、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组合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根据上两式,可得:(8)特例—柯布-道格拉斯(C-D )生产函数 规模报酬递增 1>+βα 规模报酬不变 1=+βα 规模报酬递减 1<+βα()0,Q K L f Q ==dLdKL K MRTS L =∆∆-=→∆0lim KLL MP MP dL dK L K MRTS =-=∆∆-=→∆0lim r cr w K rKwL c +-=+=rwMP MP MRTS K L ==rw MP MP MRTS K L ==()()()rK wl K L f P K L +-⋅=,,π00=-∂∂=∂∂=-∂∂=∂∂r K fp K w LfP L ππr wMP MP Kf L fK L ==∂∂∂∂βαK AL Q =第五章 成本论(1) ⒈由短期总产量推导短期总成本函数由短期生产函数:可Q 得要素L 的反函数从而短期成本函数可写成下式(2)成本分类总成本TC 总不变成本TFC 常数=TFC总可变成本TVC平均总成本AC :平均不变成本AFC :平均可变成本A VC :边际成本MC :(3)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①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由 得可见: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两者呈反向变动关系;总产量与总成本的凸凹性相反,且二者都呈在拐点(此时边际量取得最值) ②平均产量与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由可见,平均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两者是反向变动的;当平均产量取得最大值时,平均成本取得最小值。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它是消费者购买欲望和有支付能力的统一。
2.需求规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商品的需求量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供给:供给是在一定的时期,在某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它是是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
4.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即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5.需求的收入弹性:它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是消费者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通常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Em=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收入弹性值为正的商品被称之为“正常物品”,收入弹性值为负的物品破称之为“劣等物品”。
6.边际效用: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物品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
7.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者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8.替代效应:是指在消费者货币收入和偏好既定的前提下,由于某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两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进而引起的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用该种商品去替代那些价格未下降的商品。
其前提是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
9.收入效应:是指在消费者货币收入和偏好既定的前提下,由于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了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总支出水平发生了变动,进而促使消费者改变商品的购买量的效应。
10.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等量地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并超过一定值后,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1.机会成本: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可能利益。
12.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所支付的报酬。
是厂商继续留在原行业中经营所必须获得的最低报酬。
13.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递减的现象。
14.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15.边际收益产品(MRP):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要素的使用所引起的产量的增量所带来总收益的增加量,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同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即MRP=MP.MR。
16.边际要素成本(MFC):指增加一单位要素的使用所引起的产量的增量所带来总成本支出的增加量,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同产品的边际成本的乘积,即MFC=MP.MC。
17.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经济社会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点的轨迹,也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即经济社会最优产出量的几何表示。
18.帕累托最优状态: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19.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并不妨碍其他人同时也消费该种物品,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后,增加消费者数量并不会使生产成本相应增加,即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任何消费者都不能排斥其他消费者对它的使用,即是说,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社会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来提供,而不是通过市场来提供的,如国防、义务教育、公共行政服务等等。
20.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指只要市场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将产权赋予何方,只要明确界定产权,通过协商、交易的途径都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实现外部不经济问题的内部化,而无需抛弃市场机制或引入政府干预。
21.“免费乘车者”问题:指经济中不用支付代价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
一种商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拥有或消费该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该商品的消费之外,他人对物品不付费也可以消费该商品。
二、简答论述题1.分析并说明引起需求变动的因素是什么?(1)商品自身的市场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商品价格的高低。
如果商品的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相应减少;反之,如果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就增加。
也就是说,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2)相关商品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市场价格不变,而它的替代品或者互补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发生变化,从而其需求曲线位置发生移动。
如果这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或下降,该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增加或减少,需求曲线右移或左移。
如果这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或下降,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或增加,需求曲线左移或右移。
(3)消费者收入水平和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
一般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商品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该商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商品需求量降低,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如果社会收入的分配,倾向于处于高收入阶层的富人,或富人收入增加,而穷人收入减少。
富人收入增加,必然增加对奢侈品的消费,而对一般消费品的需求量未必会增加,甚至很可能因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收入相对减少而减少。
反之亦相反。
如果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同时平等地增加,则对一般消费品和奢侈品的需求量都会增加。
(4)消费者偏好。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更加偏好时,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5)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未来价格预期。
如果消费者预期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在下一期将上升或下降时,该商品在本期的需求量就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从而导致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右移或左移。
(6)此外还有政府等的消费政策、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等。
2.引起供给变动的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的供给的?(1)商品的价格(P)。
商品的价格是影响供给量的最重要因素。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供给量同方向变动;(2)生产成本(C)。
生产成本的变动,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变化,生产成本与供给量反向变动。
(3)相关商品价格(Pr)。
某种商品本身价格虽无变动,但与之有关的商品价格变动,也会影响对这种商品的供给。
这里的相关商品是指互补品和替代品。
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厂商将转产替代品的生产,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就要减少;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将要增加。
因此,商品的供给量与它的互补品的价格成正比,与它的替代品的价格成反比。
(4)预期收益(Pe)。
厂商在决定当前售卖之时,总要对将来商品的价格变动做一番估计,从而影响供给。
若行情要涨,生产者一般会减少当前的售卖;反之,则会增加当前的售卖。
(5)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供给。
一般地自然条件越好,供给量就越大。
(6)其它因素。
厂商数量、厂商生产规模、信贷难易程度、利率政策、政治局势等,也会对供给产生影响。
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什么区别?由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叫需求量的变动;由除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叫需求的变动。
4.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谷贱伤农”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谷贱伤农”的现象,造成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在丰收的年景里,由于农产品大幅度增产,供给量大量增加,导致农产品的价格较大幅度地下降,农产品的价格较大幅度地下降,会使得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上升,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但是,由于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农产品价格的下降的幅度,大于农产品销售量的增加的幅度,其结果导致农民的总收入反而减少,即农民在丰年“增产反而不增收”。
5.简述无差异曲线的基本特征。
(1)无差异曲线可以做出许多条,每一条曲线上消费者的效用水平都相同,位置高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高,位置低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低。
(2)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
(4)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
6.试说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主要内容: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持续等量地增加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开始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到某个特定值以后,再继续增加每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将是递减的。
(2)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是这样的: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客观存在一个能够使各投入要素都能够充分发挥使用效率的最佳比例,当生产处于要素组合的最佳比例状态时,各投入要素都能够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总产量达到最大。
当只有不变要素的投入,而没有可变要素的投入时,生产不能进行,不变要素的投入完全是浪费;在生产过程的开始阶段,随着可变要素的逐渐增加,就会使得不变要素逐渐得到越来越有效的利用,即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的组合越来越接近于最佳比例,此时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增加的;当可变要素的增加到要素组合最佳时的数量时,生产就处于要素组合的最佳比例状态,此时,各要素的使用效率都达到最大,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也达到最大;此后,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则意味着在与固定要素的组合中,可变要素相对过多,而固定要素相对不足,偏离了要素组合的最佳比例,这时继续增加可变要素,虽然可以使总产量增加,但总产量的增加量则出现递减现象,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有条件的:①以技术不变为前提;②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有—种生产要素的变动为前提;③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④假定所有的可变投入要素都是同质的,即所有劳动者在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差异。
7.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3)每个厂商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
(4)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5)信息是完全的。
8.对于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结合图形回答)(1)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定义。
(2)结合图展开分析。
(3)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为正值,所以,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化。
9.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请结合图形进行分析。
在短期内,如果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可以改变,则该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位于平均产量最大值的点和边际产量等于0的点之间,如图所示: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在L2与L3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