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词解及问答分析复习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7.25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绪论人体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的构成及其形态结构的科学。
人体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单位是细胞;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器官;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构成人体的这些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系统的形态结构。
根据对人体结构研究的重点不同,分为大体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关于人体结构人体生理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活动,这些功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关于人体功能人体解剖生理学:将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学习掌握基本的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理学的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医用药物:那些能够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的天然或合成的化学物质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医、药学的关系: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关于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如果内外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由于某些致病因素是人体结构发生改变,或人体的功能活动骗了正常水平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医学则是有关疾病的科学,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应用适当的药物对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功能活动进行干预,使之恢复到正常水平;药学的任务是进行药物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并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显然,生理学与医、药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和药学的发展有赖于生理学的发展,而医、药学领域的实践也必然反过来促进生理学的领域的研究生理实验分类:急性实验即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就可完成实验观察,不需要动物长期存活的实验,分为离体实验(从活的动物体内取出细胞、组织或器官,在接近生理状态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和观察-便于研究某单一因素的作用)和在体实验(通过麻醉或去大脑的方法使动物失去知觉,通过手术暴露某些器官或组织,再进行某项实验观察-保持了动物的完整性);慢性实验即需要先对动物施加一定的手术,待动物恢复后,时期保持健康、清醒,并处于正常生活状态下对某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研究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成人重量的60%是液体,2/3存在于细胞内,叫细胞内液;其余1/3分布在细胞外,叫细胞外液,包括分布在心血管系统内的血浆,占细胞外液1/4,以及组织间隙中的组织间液,占细胞外液3/4,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体温维持在37℃左右,pH维持在7.4左右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叫做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快速精确)、体液调节(机体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调节特定组织细胞的功能—作用缓慢广泛持久)、自身调节(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能在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下,自身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作用有限)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人体解剖学备课笔记绪论一、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学的范畴。
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分类:系统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系统,按各个系统进行形态结构等的巨视解剖学叙述。
局部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部分,按部分来阐明每一个局部有关广义解剖学诸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局部位置及毗邻关系。
细胞学微视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其他门类:断层解剖学、比较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应用解剖学、生长解剖学、艺术解剖学等。
三、人体结构概述:(一)细胞+间质组织器官系统人体(二)人体九大系统:1、运动系统:2、消化系统;3、呼吸系统;4、泌尿系统;5、生殖系统;6、脉管系统;7、内分泌系统;8、感觉器;9、神经系统。
(三)分部:1、头部:颅、面。
2、颈部:颈、项。
3、躯干部:胸部、腹部、盆部。
4、四肢左、右上肢:肩、臂、前臂、手;左、右下肢:臀、大腿、小腿、足。
四、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二)方位术语:1、上(颅侧):近头者下(尾侧):近足者2、前(腹侧):近腹者后(背侧):近背者3、内侧:近正中面者外侧:远正中面者。
4、内与外:某结构与体腔或空腔脏器的相互位置关系,近腔者为内,远腔者为外。
5、浅、深:体内某点与体表间的距离,近皮肤者为浅,远者为深近侧:靠近肢体附着者6远侧:远离肢体附着者内侧和外侧上肢:尺、桡下肢:胫、腓(三)轴和面1、轴:1)垂直轴:上、下方向走行;2)矢状轴:前、后方向走行;3)冠(额)状轴:左、右方向走行。
2、面:1)矢状面(纵切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半(居于正中,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两半称正中矢状面);2)冠状面(额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半;3)水平面(横切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半。
一、运动系统:1 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3部分。
2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
成人全身共有206块骨。
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即四肢骨)三部分。
按不同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3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共51块。
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1块,尾椎1块。
椎骨由位于前方的椎体和位于后方的椎弓结合而成。
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锥孔。
颈椎有横突孔,第1颈椎又称寰椎,第2颈椎又称枢椎,第7颈椎又称隆椎。
4 肋。
真肋,假肋…浮肋。
5 胸骨。
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
6 上肢骨。
每侧32块,共64块。
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
内尺外桡。
手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
7 下肢骨。
每侧31块,共62块。
包括髋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
内胫外腓(细长)。
8 颅骨。
分为脑颅骨、面颅骨。
脑颅骨8块:不成对的额骨、枕骨、蝶骨、筛骨,以及成对的颞骨、顶骨;面颅骨15块:包括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不成对的3块…犁骨,舌骨,下颌骨9 颅前、中、后窝。
翼点:颞窝最薄处在额、顶、颞、蝶4骨的会合处肠构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
10 4对鼻旁窦: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11 骨连接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直接连接又分为纤维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
间接连接又称关节或滑膜棍节。
关节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半月板、关节唇等结构。
12 躯干骨的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连接形成脊柱。
脊柱构成人体的中轴,胸段与12对肋骨和胸骨形成骨性胸廓。
脊柱从侧面观察可见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
13 胸廓。
◆胸廓由12个胸椎骨、12对肋骨、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共同构成。
有保护和支持功能,参与呼吸运动。
14上肢骨连接。
肩关节是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连接构成。
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第一章绪论其次节生理学讨论的基本范畴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整生理功能的调整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和自身调整。
1、神经调整。
神经调整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逻辑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触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1、负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匀称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举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
(一)、单纯蔓延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
如O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推进物质转运的力气是物质的浓度梯度。
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蔓延。
(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蔓延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协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蔓延称为易化蔓延。
1、经载体的异化蔓延。
(离子,分子,挑选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别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蔓延。
(速度快,被动)特征:离子挑选性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一)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人体的所有器官、组织和结构。
考试重点涉及了许多难点和重点知识点,一般来说,学生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笔记来备考。
在这篇文章中,将为大家总结人体解剖学考试的重点笔记。
一、胸腔和心脏:胸腔包括肺、心脏、胸膜和胸部骨骼。
在这个模块中,需要学习肺和心脏的解剖结构,如心脏四个腔室,肺结构和呼吸系统。
此外,如何确定心电图的位置,理解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各个阶段,知道心脏瓣膜的功能和位置也是考试重点。
二、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涉及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在这个模块中,需要学习大脑的位置和不同区域的功能,理解脊髓的主要结构,神经元和神经元的传递方式如何工作,配合周围神经如何工作等等。
三、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喉、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胰腺等。
在这个模块中,需要学习每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如何进行食物消化和吸收,如何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发生联系。
四、生殖系统:生殖系统包括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系统的生理和解剖,如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睾丸、附睾、前列腺等。
学习重点则包括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和解剖,如尿道和阴道的位置和功能,射精和排卵的过程等。
五、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由骨骼、关节、肌肉和韧带等组成。
在这个模块中,需要学习骨骼系统的基本知识,如骨骼的位置和功能,关节的类型和移动方式,肌肉的位置和功能,知道如何区分肌肉不同的功能区域和面部肌肉的名称等。
六、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在这个模块中,需要学习心脏的四个腔室和循环系统的解剖构造,如大血管的位置和功能,血栓形成和心脏病的预防等。
以上便是人体解剖学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总结上述的知识点,并配合适当的练习,相信考试成绩会越来越好。
总之,学生应该将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针对容易错的知识点,加强复习,最终在考试中获得优秀的成绩。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两足并立,掌心、足尖向前,这种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
2.阈电位:是指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Na离子的电压依从性,引起Na离子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Na离子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
3.去极化: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4.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5.胸骨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处。
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
6.翼点: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界线:指由骶骨的岬及其两侧的骶骨翼、髂骨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连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
8.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9.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10.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11.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
1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13.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是静止条件下测得的每单位压力改变所产生的容积改变,是分析呼吸系统弹性阻力的静态指标。
14.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15.真肋:第1-7对肋前端与胸骨相接,称为真肋。
16.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
17.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18.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一、名词解释(有真有假,名解与往届真题一般不会重复)1、应急反应:机体遇到紧急情况(畏惧、焦虑、剧痛、失血、缺氧、脱水、暴冷、暴热等),“交感-的作用,增加机体与环境作斗争或脱险的能力。
2、应激反应:机体受到有害刺激(创伤、感染、缺氧、饥饿、寒冷等)以及精神紧张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增多,可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
应激反应是以ACTH、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为主,多种激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胰高血糖素、醛固酮等)参与的非特异性反应。
3、肾小球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4、滤过屏障: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成分滤入肾小囊必须经过的屏障结构,又称滤过膜。
含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
5、终板电位:终板膜在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Ach作用下产生的去极化电位改变。
性质:局部电位6、量子式释放:每个囊泡中的Ach储存量(一个量子)相当恒定,释放时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
7、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载的负荷,使肌肉处于一定程度的拉长状态,具有一定的初长度。
8、后负荷:是指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9、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吸气呼气时均小于大气压又称胸内负压。
10、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的液体分子受力不均匀,表现的内聚力(表面张力)方向是向中心的→使肺泡缩小。
二、填空1、鼻旁窦: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2、人头的缝: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3、脑神经(12对):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第四对)、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第七对)、听神经(第八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第十对)、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老师当时说是记七八十)脊神经(31对)4、感觉神经系统的四大生理特征: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5、交感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副交感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6、眼球的结构:(1)眼球壁:纤维膜(角膜、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2)眼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3)附属器官:眼睑、眼眶、眼外肌、结膜和泪器等7、肾上腺皮质的分层及激素(1)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2)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3)网状带:性激素(少量的雄性激素和微量的雌二醇,亦可分泌皮质醇)8、心肌细胞的生理特征:兴奋性、收缩性、节律性、传导性9、影响血压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讲是阐述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发生的原理,发生的条件以及人体的机能整体性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认识人体整体及其各部分机能活动的规律。
二、人体解剖学的任务人体解剖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主要包括:大体解剖(肉眼)、组织学(显微镜)和胚胎学(发育过程)。
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四、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细胞分子生理学:在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种微小结构的功能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分子特殊化学变化过程称为细胞分子生理学.例如细胞膜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肌丝生理功能等.2. 器官生理学:在器官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生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称为器官生理学。
例:心脏功能的研究,化学物质对离体心脏的影响.3。
整体生理学:在整体水平研究完整机体各个器官及系统生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称为整体生理学.例如:一般药理实验就是在整体条件下进行。
五、生理学的实验方法生理学实验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一生理过程产生的机制及其因果关系。
1. 急性实验法(1)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往往从活着的(麻醉或击昏)的动物身上取出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置于近乎生理状态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和观察。
例:蛙心灌流实验等。
(2)活体解剖实验法:一般在动物失去知觉(麻醉或去大脑)而仍存活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例:动物血压实验等。
2. 慢性实验法慢性实验则以完整健康而清醒的机体为对象,在外界环境尽量保持自然的条件下,对某种功能进行研究。
这种动物可以进行长期实验观察故称为慢性实验.例如:动物的长期毒性试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一、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根据光镜观察一直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自从应用电镜研究细胞内部结构以后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又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细胞包括“三相结构”的概念。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人体内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这些笔记中,将重点介绍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1. 细胞组织学- 细胞是构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基本单位。
人体中有大约37万亿个细胞,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 组织是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细胞组成的。
常见的组织类型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 器官由不同类型的组织组成,具有特定的功能。
例如,心脏是由心肌组织构成的,主要用于泵血。
2. 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包括骨骼和相关的组织,主要功能是提供机械支持和保护内脏。
人体成人有206块骨骼。
- 骨骼由骨头、关节和关节软骨组成。
骨头是由骨组织构成的,骨头之间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
- 骨骼还参与血液生产、矿物质代谢和运动等重要生理过程。
3.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附属器官(例如肝脏和胰腺)。
它们协同工作以消化和吸收食物。
- 口腔中的牙齿和舌头帮助咀嚼和混合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以开始淀粉酶的消化过程。
- 胃分泌胃酸和酶来分解蛋白质,而肠道则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营养素。
4.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 鼻腔和喉咙是气道的入口,它们帮助过滤和加湿空气。
气管和支气管将空气引入肺部,其中气管上有纤毛帮助清除异物。
- 肺部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通过肺泡与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
5.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它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生物分子到全身各个组织。
-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通过收缩和舒张泵血。
它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分别负责静脉血和动脉血。
- 动脉携带含氧的血液离开心脏,而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输送回心脏。
6.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神经和感觉器官组成。
它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并控制身体的各个活动。
人体解剖学笔记重点大全答:肩关节由肩胛骨上的肩峰和肱骨头构成。
肩峰较宽扁,向上外翻,肱骨头较圆,与肩峰相对应。
肩关节具有广泛的运动范围,包括屈曲、伸展、内旋、外旋、上举和下压等。
其特点是运动自由度大,但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脱位等损伤。
肩关节是由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的。
肱骨头较大,而关节盂较浅,周缘有盂唇加深,因此肩关节可以作较大范围的运动。
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囊的上、后和前部都有肌肉和肌腱跨越,但前下部缺乏肌肉和肌腱加强而较薄弱。
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之一,可以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换转运动。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髋臼周缘的髋臼唇增加了髋臼的深度,从而紧抱股骨头。
关节囊紧张而坚韧,股骨颈前面全部在囊内,但股骨颈后面的在囊外。
关节囊前方、前下方、后上方均有韧带加固,后下方则较薄弱。
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连于关节窝与股骨头之间,内含营养股骨间的血管。
髋关节可以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换转运动,但运动幅度较肩关节小。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前方的髌骨共同构成。
关节囊广阔松弛,前壁有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韧带加强,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加强。
关节腔内有前、后交叉韧带,防止胫骨前后移动。
关节腔内还有呈“C”形的内侧半月板以及呈“0”形的外侧半月板,半月板有加强关节稳固性和增加灵活性的作用,还可以缓冲运动时的震荡。
膝关节可以作屈、伸运动,在半屈膝状态下,还可以作旋内、旋外运动。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
它的起点包括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止点则包括锁骨外、肩胛骨的肩峰和XXX。
全肌收缩可以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尚可上提肩胛骨,下部可以使肩胛骨下降。
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向上凸隆呈弓窿形。
外周是肌性部,中央部分使腱膜称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包括主动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裂孔。
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
人体解剖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在生理学中称为血压,血压的单位与压强的单位相同。
2、静脉角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其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两侧的静脉角均有淋巴导管注入。
3、去大脑僵直如果在中脑上丘和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则动物立刻出现全身肌紧张、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4、呼吸呼吸是指集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主要是机体从外界空气中吸入O2和从机体内呼出CO2的过程。
5、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受试者禁食12 h之后,在室温20~25℃的环境中处于清醒、静卧、精神放松的状态)。
6、窦房结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心外膜的深面,由结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的长椭圆形结构,是心的正常起搏点,窦房结能自动地发出节律性冲动,引起心房肌收缩,并将冲动传至房室结。
7、内囊在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间由投射纤维经过而构成的白质结构称内囊,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向内的“V”形,可分为前脚(肢)、膝和后脚(肢)。
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若成年人心率每分钟以75次计算,每一个心动周期平均为0.8 s,其中心房收缩期约为0.1 s,心房舒张期约为0.7 s;心室收缩期约为0.3 s,心室的舒张期约为0.5 s。
9、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动物体内所有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
10、肾门肾之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为肾门,是肾的血管、肾盂、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肾的部位。
11、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包括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的总和,是肺在一次活动中的最大通气范围。
12、交感干交感干上达颅骨,下达尾骨,在尾骨的前面,两干下端合并,终于奇神经节。
椎旁节位于脊柱两侧,同侧椎旁节间借节间支连在一起,形成交感干。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1.人体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
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
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说起人体解剖生理学,那可真是一门让我又好奇又有点小害怕的课程。
还记得第一次上这门课的时候,走进教室,看到墙上挂着的那些人体结构图,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课不会太吓人吧?”可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发现这门课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等着我去一点点探索。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人体的骨骼系统,我一边听一边记笔记。
说到颅骨的时候,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人的颅骨居然有 23 块骨头,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保护着我们无比重要的大脑。
就拿枕骨来说吧,它在脑袋的后面,形状有点像个不规则的扁石头。
老师说,枕骨承受着头部的重量,要是没有它,我们睡觉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把脑袋给压坏了。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枕骨,每次躺下都得提心吊胆,那得多累呀!还有锁骨,这两块细细长长的骨头,就像两个忠诚的卫士,横在我们的肩膀前。
老师讲的时候,我就在想,锁骨这名字还挺形象的,就像一把锁一样,把上肢和躯干连接起来。
而且据说锁骨还挺容易受伤的,要是不小心摔一跤,锁骨骨折了,那可疼得要命。
再说说脊椎吧,一节一节的,像个长长的糖葫芦串。
脊椎可不只是支撑身体那么简单,它里面还藏着脊髓,那可是神经传导的重要通道。
要是脊椎出了问题,那麻烦可就大了,说不定走路都不利索了。
讲到肌肉系统的时候,更是有趣。
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比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当我们弯曲手臂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而伸直手臂时,则是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我当时就在想,这两块肌肉就像一对欢喜冤家,总是在互相配合又互相较劲。
还有心肌,那可是一刻不停地在工作。
它不像我们身体其他的肌肉,可以休息休息。
心肌要是累了,那整个人可就危险了。
所以我们可得好好爱护自己的心脏,别给心肌增加太多负担。
在学习消化系统的时候,我对胃有了更深的认识。
胃就像一个大口袋,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装在里面,然后不停地蠕动,分泌胃酸来消化食物。
有时候吃多了或者吃了不好消化的东西,胃就会抗议,让我们感觉到胃胀、胃痛。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复习指导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肌节:在肌原纤维中,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的。
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4.突触: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效应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5.骨髓: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胸骨、肋骨)和不规则骨(髂骨、脊椎骨等)的松质骨间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
6.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7.上呼吸道:临床上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8.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部位,称为肾门。
9.胸膜腔:位于肺的周围,是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形成密闭的潜在性的腔隙,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腔内呈负压。
10.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细支气管及其分支包括: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11.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使血液循环的管道,瓣膜是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的特有结构。
12.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二片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止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13.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一、词解1.尼氏体:是神经元的结构中的一个生物结构,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游离核糖体组成。
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在人体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
2.平衡电位:把细胞内外某离子的电化学电位等于零时的膜电位,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
3.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4.自动节律性:心肌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5.外呼吸:又称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6.呼吸商: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与吸入氧气量的比值。
7.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球小管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65%-70%的现象。
8.血睾屏障:将生精上皮分为基底区和近腔区,并可阻止淋巴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到达近腔区,起到屏障的作用。
9.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呈长筒状与长骨长轴平行,由4~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组成。
10.福尔克曼管:中央管与骨小管以及位于内外环骨板和骨单位间的横向穿越的穿通管。
二、简答:1.结缔组织有哪些种类,简述其结构和功能。
答:种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结构功能: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
有免疫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保护功能。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
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2.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答: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
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
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3.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答: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
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
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4. 简述半规管功能。
答: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受器,各自的平面相互接近互相垂直。
这种排列使头部在空间作空间作旋转或弧形变速运动时,由于与旋转平面一致的水平半规管内每个毛细胞的纤毛都处于特定位置,动纤毛离鼻或头前最近,而最小纤毛或静纤毛离头最近。
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厘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眩晕、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现象。
5.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答: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颗粒白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另一类称为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加机体的免疫反应。
由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组成了机体对入侵异物和体内畸变细胞防御的全部内容。
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血凝反应。
许多因子的活化都需在血小板的磷脂表面进行,因而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了条件。
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能释放许多与血凝有关的因子。
6. 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答: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有次序的收缩和舒张,造成心腔内容积和压力有规律的变化。
压力变化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心腔内压力的变化,伴随着心内瓣膜有规律的开放和关闭,这就决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
心房收缩,心房压力升高,将血液挤压入心室。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时,心室压力增高,当室内压大于房内压时,使房室瓣关闭。
当室内压大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血流入心室。
7.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一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答:只有进入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
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对每分同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
当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或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即深而慢的呼吸或浅而快的呼吸对每分通气量影响不大,而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则不一。
8. 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答:食物经咀嚼被切碎,并于唾液混合。
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器官活动加强。
食物入胃5min左右,胃蠕动开始。
并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胃内食糜经胃排空排入十二指肠。
在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极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营养成分被吸收。
食物残渣进入大肠。
残渣中水分、无机盐有大肠吸收。
9.尿是怎样生成的?简述其基本过程。
答:尿的生成过程包括3个环节: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与排泄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水的重吸收率的多少不仅决定着尿量的多少,而且决定着尿的渗透浓度。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水的重吸收率的多少不仅决定着尿量的多少,而且决定着尿的渗透浓度.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介于皮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而髓质肾小管附近的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血管粗,因此肾的血流量大,平均每分钟 1200ml 血流经双肾,这有利于肾小体的有效率过率.肾动脉入肾门后,在肾窦内分支;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内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成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然后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于皮质和髓质内的肾小管附近,供应肾小管营养和进行重吸收作用.经过两次毛细血网,然后汇集成静脉,由小叶间静脉→弓状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或囊内压升高时,可使有效滤国压降低,尿量减少.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 反之尿量减少.10.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答: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蛋白和脂肪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种重要激素。
对糖代谢的作用: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葡萄糖变成脂肪酸,并抑制糖异生,降低血糖。
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肝脏合成脂肪。
抑制脂肪酶活性,较少脂肪分解。
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进入细胞;加快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促进蛋白合成。
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
胰高血糖素通过cAMP-PK系统,激活肝细胞的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
糖异生增强是因为激素加速氨基酸进入肝细胞,并激活糖异生过程有关的酶系。
胰高血糖素还可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同时又能加强脂肪酸氧化,使酮体生成增多。
胰高血糖素产生上述代谢效应的靶器官是肝,切除肝或阻断肝血流,这些作用便消失。
另外,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和胰岛生长抑素的分泌。
药理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可使心肌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心肌收缩增强。
三、分析:1、以胃肠分泌为例,说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过程。
胃肠道的消化腺的分泌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
非条件反射:食物对胃的刺激可引起胃、肠的运动和分泌。
此外,消化管上部器官的活动可影响下部器官的活动。
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引起胃的容受性舒张,以及胃液、胰液、胆汁的分泌。
食物入胃后,也能引起小肠和结肠运动增强。
条件反射:人在进食时,进食前,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和有关语言,都可以引起胃肠运动和消化腺分泌。
巴甫洛夫在1889年,设计了假饲实验,结果发现,狗吞入食物,通过口、咽、食管流出体外,但也能引起胃为液分泌。
只让狗观看食物,不让它吃食物,也会引起胃液分泌。
这是由于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作用于视觉和嗅觉,引起调件性反射。
如果在胃以上切断双测迷走神经,假饲时没有胃液分泌。
由此可见,迷走神经中含又可以促使胃液分泌的神经纤维。
消化腺的分泌也受体液调节。
体液因素包括胃肠道激素和组织胺等。
胃肠激素是胃肠道粘膜上一些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特殊化学物质总称。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是位于胃窦和小肠上段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
迷走神经的冲动以及对内分泌细胞的化学刺激,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
胰泌素又称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上段粘膜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
在盐酸和食糜作用下,可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胰激素。
胆囊收缩素是由小肠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
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作用于小肠时,引起胆囊收缩素的分泌。
肠抑胃素由小肠粘膜内分泌细胞释放。
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和抑制胃肠运动。
2.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卵巢、垂体和下丘脑激素浓度相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如何?答:月经周期开始时,血中雌、孕激素水平低下,对下丘脑负反馈作用弱,GnRH分泌增加,刺激腺垂体分泌FSH和LH。
FS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应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
排卵前一天左右,高浓度的雌激素增强GnRH和FSH、LH 分泌。
LH使成熟卵泡排卵,并维持黄体功能,分泌大量雌、孕激素。
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
排卵后,黄体分泌的雌、孕激素反馈抑制GnRH和FSH、LH分泌,使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浓度随即下降,子宫内膜剥落流血。
下一个月经周期又开始。
(1)增殖期的形成女性青春期开始,下丘脑分泌GnRH使腺垂体分泌FSH和LH。
FSH促进卵泡发育,并与少量LH配合使卵泡分泌雌激素。
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
至排卵前约1周,血中雌激素浓度明显上升,通过负反馈使血中FSH下降,LH仍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