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
- 格式:pdf
- 大小:10.76 MB
- 文档页数:49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一节发展战略与目标 3第二节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 4第三节市域人口与空间布局 4第四节市域主要城镇发展引导 6第五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8第六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9第七节市域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 9 第七节城市规划区范围与空间管制 11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性质与规模 12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 12第二节城市性质 14第三节城市规模 14第四章城市空间发展与控制 14第一节建设用地评定 14第二节土地利用与控制 15第三节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 16第四节村镇发展与控制 17第五节城市增长边界 17第五章城市用地布局 18第一节总体布局结构 18第二节住房需求分析及用地布局 19 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 20第四节工业仓储用地 21第五节城市地下空间 21第六节城市旧区更新与改造 23第七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24 第六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5第一节交通规划目标与原则 25第二节对外交通规划 26第三节道路系统规划 26第四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27第七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8第八章城市景观系统规划 29第一节城市景观系统框架 29第二节城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绿地及景观建设重点 30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31第一节古城保护规划 31第二节历史街区保护 32第十章市政设施规划 33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3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4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34第四节燃气工程规划 35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 35第六节通讯工程规划 36第七节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36第八节城市防灾规划 37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8第一节生态建设目标与保护策略 38第二节水环境保护 38第三节大气环境保护 39第四节声环境保护 39第五节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40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41第一节近期城市规模、规划原则与目标 41第二节近期建设用地布局 41第三节近期交通规划 43第四节近期绿地系统规划 43第五节近期历史保护规划 43第六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44第七节村镇建设 44第十三章远景发展设想 45第十四章规划实施策略 46第十五章附则 48第一章总则第 1 条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是天水市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文件。
网址: LOCAL E CO继成渝经济区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之后,西部地区正在谋划第三个经济区。
一个是伏羲氏的故乡、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一个是古人眼中可“王天下”的“四塞之国”,甘肃天水和陕西关中地区,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度结合在一起——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大纲的初步完成,天水与关中地区有望跻身“国家级经济区”。
3月3日,陕西省发改委西部开发工作处的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规划大纲目前已经完成,相关专家正在审议当中。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五市一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
“规划编制工作已纳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和陕西省、甘肃省有关部门的日常工作,成立规划起草小组,并对规划的编制给出了时间表。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已把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编制初步完成,标志着陕西、甘肃两省联手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工作全面启动。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
渭河“串起”的“开放龙头”“天水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一区中唯一的陕西省以外的城市,这将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2月29日,在天水市政府召开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农业规划编制动员会上,天水市有关领导如是表述,同时要求农林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发展农业的大思路、具体目标和2020年近期及2040年远景规划期内全市农业工作发展目标。
据相关人士介绍,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将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引言关中-天水经济区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本文旨在制定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促进该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背景关中-天水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的潜力。
然而,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策略,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必要制定一项完善的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1.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3.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培育创新能力和增强科技含量,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5.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提升。
发展战略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关中-天水经济区将采取以下战略:1. 促进产业发展•培育优势产业,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发展。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线路。
•加强能源供应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水利设施,增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能力。
3. 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高产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水平。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推动绿色发展。
•实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增强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
•建立创新平台,吸引国内外科技和创新资源的集聚,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5.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的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待遇。
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陇东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高层论坛”主要论点摘录充分认识关中―天水经济区对甘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观点首先,要明确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地位:经济区位于欧亚大陆桥的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祖国的心脏地带,西部的核心枢纽,两个西三角的连接点与过渡带。
天水市是甘肃的东大门,东翼的增长极,一核外围、一轴西点、三辐两挑。
从国家层面看有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统筹科技资源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构建合作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利于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从甘肃自身看也有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培育甘肃新的增长极;有利于加快重大联动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开放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提升陇东南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有利于探索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利于落实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规划》实施的关键,体制机制创新是重要保障。
一一五战略定位――一枢纽一中心:区域交通枢纽(陇东南立体交通网的核心)、区域物流中心(陇东南区域物流业的龙头),“五”是指先进制造、能源化工、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和有色冶金工业五大基地。
打造文化旅游大市,将天水纳入西安西线大旅游圈与延伸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与精品线路,彰显天水在华夏文明发源地中的特殊地位。
现场互动现场嘉宾:天水在融入大关中之后,如何带动陇东南的发展?范鹏:陇东南是一个整体,平凉、庆阳、陇南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未来西部的振兴中,都有巨大发展潜力,比如庆阳的煤炭石油基地。
天水作为陇东南核心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平凉、庆阳作为石油化工基地、传统能源基地,对天水也有辐射带动作用,这个作用是互相的。
谁带谁,谁推谁,不能绝对地说。
多元互补,明确地位目标,整体推进,看到自己的长处,互相拉一把,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区新机遇今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一经济区规划总面积为7.98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划,其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经济区定位为“一高地四基地”即全国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天水是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和重要的发展极,肩负着发挥甘肃东部桥头堡作用,辐射带动陇东南及毗邻地区加快发展的重任。
全市将抢抓这一机遇,力争使天水成为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城市和旅游目的地,成为经济区西端重要的增长极,更加有力地带动和促进陇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中,天水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现代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
一是振兴装备制造业。
积极发展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五大集群,加快建设电子、机械、电器三大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园,加快天水经济开发区建设,建设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做大做强林果、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抓好“水、电、路、气、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天水至定西、天水至十堰、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和天水至平凉、天水至阳平关铁路,抓好天水机场建设,建立和完善公路、铁路、民航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天水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交通枢纽。
四是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
依托伏羲庙、大地湾、麦积山和西秦岭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以寻根祭祖文化和古丝绸之路文化为纽带,开发建设寻根祭祖、休闲度假、佛教石窟艺术、现代农业观光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做大做强旅游业。
关中—天水经济区商洛区域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年)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我市商州、洛南、丹凤、柞水四县区纳入该经济区发展规划,直接辐射商南、山阳、镇安三县,标志着我市不仅搭载上关中率先发展的快车,而且在区域发展布局上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为有效推进全市率先突破发展,依据国家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商洛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及《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决定》,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
一、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渡的关键阶段。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市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发展的现状——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74.04亿元,比2005年增加73.88亿元,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达到14.25亿元,比2005年增加9.1亿元,年均增长4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2亿元,比2005年增加4.36亿元,年均增长40.5%。
——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7亿元,比2005年增加14.91亿元,年均增长21.3%。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实现增加值61.58亿元,比2005年增加 21.31亿元,年均增长14.07%。
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是2005年的7.2倍。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十一五”以来,相继建成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交通设施突破发展,电网、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4.6亿元,比2005年增加127.4亿元,年均增长64.2%。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1. 引言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天水是关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了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包括区域特点分析、发展目标设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2. 区域特点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位于中国关中地区,地处国内著名的黄土高原上。
经济区内拥有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秦岭山脉,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例如天水市的麦积山。
这些自然资源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关中天水经济区交通便利,拥有成熟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
这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发展目标设定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驱动引领区。
具体目标如下:•实现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以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均收入增长;•加快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关注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4. 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关中天水经济区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具体措施如下:4.1. 培育新兴产业关中天水经济区应重点培育新兴产业,例如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等。
这些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2. 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对于传统产业,关中天水经济区应注重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4.3.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不同产业之间可以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5. 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撑经济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六大目标1、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到2020年,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创新能力有新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3、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
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覆盖经济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提高。
4、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
实现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形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达到60%。
5、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
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6、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渭河干流达到Ⅲ类水质,中心城市市区空气中SO2和NO2含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五大优势1、战略区位重要:经济区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汇,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
2、科教实力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3、工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和大学科技园区3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
4、文化积淀深厚:该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和羲皇故里,也是13个王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6市1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
规划编制时间表近期到2020年,远期规划为2040年。
2009年4月底前,将完成规划初稿;今年6月底前,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组织专家评审,修改完善规划;今年9月底前,报国务院或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核批复;今年10月,规划经批准后正式实施。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
农业方面,要建成全国重要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果业、畜牧业基地,建成全国农业示范基地和航天育种基地。
经济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是陕西的工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地区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行政范围包括西安、铜川、渭南、宝鸡、咸阳、商洛等6个城市,集聚了全省约60%的人口。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6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
天水古称成纪,位于甘肃东南部,东临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定西、平凉和陇南相接,有“陇上小江南”之称。
总面积14392平方公里,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
天水经济开发较早。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一批企业相继搬迁天水,天水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
目前有工业企业749家,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三大行业为主导,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烟草、塑料等行业竞相发展,门类较多、技术装备较好、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陕西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第四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据悉从2002年陕西提出“西咸一体化”的构想到现在正成立,西咸经济区的建立历经10年。
198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城市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截至2010年底,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增至现在的116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
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是经济特区的延伸。
开放一些沿海开放城市,是根据邓小平的创议而采取的对外开放的又一战略决策。
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长三角包括哪些城市: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共8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7市。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到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