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材料单人地
- 格式:doc
- 大小:990.06 KB
- 文档页数:9
中南大学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通信1101班学号:013901110616 姓名:招绍河指导老师:彭春华目录一、硬件实验1、实验三模拟锁相环与载波同步 (3)2、实验五数字锁相环与位同步 (10)3、实验六帧同步 (18)4、实验七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 (27)5、实验八2DPSK、2FSK通信系统 (32)二、软件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 (35)2、实验基本要求 (35)3、实验原理分析 (35)4、仿真程序代码及分析 (38)5、波形图结果显示 (42)6、心得体会 (45)实验三模拟锁相环与载波同步一、实验目的1. 掌握模拟锁相环的工作原理,以及环路的锁定状态、失锁状态、同步带、捕捉带等基本概念。
2. 掌握用平方环法从2DPSK信号中提取相干载波的原理及模拟锁相环的设计方法。
3. 了解相干载波相位模糊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内容1. 观察模拟锁相环的锁定状态、失锁状态及捕捉过程。
2. 观察环路的捕捉带和同步带。
3. 用平方环法从2DPSK信号中提取载波同步信号,观察相位模糊现象。
三、基本原理通信系统中常用平方环或同相正交环(科斯塔斯环)从2DPSK信号中提取相干载波。
本实验系统的载波同步提取模块用平方环,原理方框图如图3-1所示,电原理图如图3-2所示(见附录)。
模块内部使用+5V、+12V、-12V电压,所需的2DPSK输入信号已在实验电路板上与数字调制单元2DPSK输出信号连在一起。
图3-1 载波同步方框图本模块上有以下测试点及输入输出点:• MU 平方器输出测试点,V P-P>1V• VCO VCO输出信号测试点,V P-P>0.2V• U d鉴相器输出信号测试点• CAR-OUT 相干载波信号输出点/测试点图3-1中各单元与电路板上主要元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平方器U25:模拟乘法器MC1496•鉴相器U23:模拟乘法器MC1496;U24:运放UA741•环路滤波器电阻R25、R68;电容C11•压控振荡器CRY2:晶体;N3、N4:三极管3DG6•放大整形N5、N6:3DG6;U26:A:74HC04•÷2 U27:D触发器7474•移相器U28:单稳态触发器7474• 滤波器 电感L2;电容C30下面介绍模拟锁相环原理及平方环载波同步原理。
通信原理实验实验报告通信原理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而通信原理实验则是学习和理解通信原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并掌握相关实验技能。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通信原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调制、解调、信道传输特性等。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探究不同参数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1. 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要传输的信息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调制信号的过程,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恢复成原始信息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2. 信道传输特性信道传输特性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干扰和衰减的影响。
常见的信道传输特性包括衰减、失真、噪声等。
在通信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信道传输特性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或抑制。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调制与解调在实验一中,我们选择了幅度调制(AM)作为调制方式。
首先,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正弦波作为基带信号,然后将其调制到无线电频率范围。
接下来,通过解调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解调,并与原始信号进行比较分析。
2. 实验二:信道传输特性在实验二中,我们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传输系统来研究信道传输特性。
首先,我们将信号源连接到信道输入端,然后通过信道模拟器模拟信道的衰减、失真和噪声等特性。
最后,我们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调制与解调通过实验一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调制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幅度调制的特点。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解调过程中的信号失真情况,并对解调算法进行改进。
2. 实验二:信道传输特性实验二的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信号衰减、失真和噪声等方面。
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我们可以了解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程度,以及失真和噪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一、实训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通信原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选择了通信原理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深入学习了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以及通信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二、实训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通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 熟悉通信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通信系统基本原理:学习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等,了解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 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学习信号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掌握信号的传输与处理方法。
3. 通信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学习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维护技巧以及故障排除方法。
四、实训过程1. 通信系统基本原理实训(1)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演示,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学习信号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掌握信号的传输与处理方法。
(3)通过实验验证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如模拟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数字通信系统的编码解码等。
2. 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实训(1)学习信号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掌握信号的传输与处理方法。
(2)通过实验验证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如AM、FM、PM调制解调、数字信号编码解码等。
3. 通信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实训(1)学习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维护技巧以及故障排除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如调制解调器、路由器、交换机等。
(3)学习故障排除方法,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训成果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通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 熟悉通信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实训总结通过本次通信原理实训,我们收获颇丰。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在移动状态下进行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它采用无线技术,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情况下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移动通信的场景,理解移动通信原理,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所需材料- 方式实验平台- 移动通信模拟器软件实验步骤步骤一:设定信号传输参数1. 打开移动通信模拟器软件。
2. 进入参数设置界面,设定所需的信号传输参数,包括频率、速度等。
步骤二:建立通信连接1. 在模拟器中,选择一台方式作为发送方,另一台方式作为接收方。
2. 发送方方式输入要发送的信息,并发送按钮。
3. 接收方方式接收到信息后,显示在屏幕上。
步骤三:观察信号传输过程1. 在模拟器中,打开信号传输监测界面。
2. 观察信号的传输过程,包括信号的发送、接收、解码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建立了一个移动通信的场景,并完成了信息的传输。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过程,并对信号进行解码。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对移动通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移动通信的场景,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延迟,这对于实时通信是一个挑战。
我们还发现,移动通信系统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X,年。
-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X,年。
以上是对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的报告,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本实验为我们今后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实验名称通信原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等基本技术;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实验内容1. 调制与解调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调幅(AM)和调频(FM)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调幅调制器、调频调制器、解调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2. 设置调制器参数,生成AM和FM信号;3. 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AM和FM调制信号的特点;(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AM和FM调制信号的特点,验证了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
2. 编码与解码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数字通信系统中的编码与解码技术;(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编码器、解码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2. 设置编码器参数,生成数字信号;3. 将数字信号输入解码器,观察解码后的信号波形;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编码与解码前后的信号特点;(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编码与解码前后信号的特点,验证了数字通信系统中的编码与解码技术。
3. 信道模型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信道模型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信道模型仿真软件、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2. 设置信道模型参数,生成模拟信号;3. 将模拟信号输入信道模型,观察信道模型对信号的影响;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信道模型下的信号传输性能;(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信道模型对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验证了信道模型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4.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通信系统仿真软件、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2. 设置通信系统参数,生成模拟信号;3. 仿真通信系统,观察系统性能指标;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参数设置下的系统性能;(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参数设置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验证了通信系统性能分析的重要性。
通信原理实习报告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通信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通信原理的相关知识,我参加了一次通信原理的实习。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原理、调制解调技术以及信道编码等方面。
我们在实验室中使用了专业的通信实验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在实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和信宿等部分组成。
信源产生需要传输的信息,发送设备对信源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变换,使其适合在信道中传输。
信道是信号传输的媒介,会对信号产生各种干扰和衰减。
接收设备从信道中接收信号,并进行处理和恢复,最终将信息传递给信宿。
在模拟通信方面,我们重点研究了幅度调制(AM)和频率调制(FM)。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调制深度下 AM 信号的波形变化,以及 FM 信号的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变化情况。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模拟通信存在着抗干扰能力差、保密性不好等缺点。
相比之下,数字通信具有许多优势。
在数字通信的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脉冲编码调制(PCM)和增量调制(ΔM)。
PCM 通过采样、量化和编码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而ΔM 则是一种简单的差值编码方式。
通过对这两种编码方式的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数字通信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调制解调技术是通信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我们对常见的调制方式如振幅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进行了实验。
通过观察调制前后的信号频谱,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调制的作用和效果。
解调过程则是将调制信号恢复为原始信号,这需要准确的同步和滤波处理。
信道编码是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我们学习了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如汉明码和循环码。
通过编码,可以在接收端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从而提高通信质量。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
通信原理软件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旨在加深对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掌握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和处理等关键技术,提高分析和解决通信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了_____通信原理软件,运行在_____操作系统上。
实验所需的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1、数字基带信号的产生与传输生成了单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曼彻斯特码等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
观察了不同码型的时域波形和频谱特性。
研究了码间串扰对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的影响。
2、模拟调制与解调实现了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
分析了调制指数、载波频率等参数对调制信号的影响。
完成了相应的解调过程,并对比了解调前后信号的变化。
3、数字调制与解调进行了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和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的调制与解调。
探讨了噪声对数字调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计算了不同调制方式下的误码率,并绘制了误码率曲线。
4、信道编码与译码对线性分组码(如汉明码)进行了编码和译码操作。
研究了编码增益与纠错能力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1、数字基带信号的产生与传输实验打开通信原理软件,进入数字基带信号产生与传输模块。
设置码型参数,如码元宽度、脉冲幅度等,生成相应的数字基带信号。
利用示波器观察时域波形,使用频谱分析仪分析频谱特性。
加入不同程度的码间串扰,观察对传输信号的影响。
2、模拟调制与解调实验在软件中选择模拟调制模块,设置调制参数,如调制指数、载波频率等。
生成调制信号后,通过解调器进行解调。
使用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和解调前后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变化。
3、数字调制与解调实验进入数字调制与解调模块,选择所需的调制方式(2ASK、2FSK、2PSK)。
设定相关参数,如码元速率、载波频率等,产生调制信号。
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原理》软件仿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通信原理》软件实验院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科1003学生姓名:易海博学号:03102085(班内序号)13指导教师:李莉报告日期:2012年11月3日实验一● 实验目的:1、正弦信号的产生;2、双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3、单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4、四进制数字信号的产生;5、模拟滤波器的设计;6、单位冲激信号的产生;7、直流信号的产生;8、高斯白噪声的产生;9、矩形脉冲序列的产生; 10、低通带限型信号的产生。
● 仿真设计电路及系统参数设置:1、正弦信号的产生:振幅5V ,频率100Hz ,初相为452、双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幅度±10V ,频率100Hz3、单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幅度2V ,频率100Hz4、四进制数字信号的产生:幅度±1V 、±3V ,频率100Hz5、模拟滤波器的设计: 1、低通滤波器:最高截止频率200Hz ,极点个数为62、带通滤波器: 6、单位冲激信号的产生:增益为1,出现时刻0.7s ,即()0.7t δ-7、直流信号的产生:幅度5V8、高斯白噪声的产生:功率谱密度6110/W Hz -⨯9、矩形脉冲序列的产生:幅度2V ,频率100Hz (周期0.01s ),脉宽0.002s (占空比20%)10、低通带限型信号的产生:最低截止频率300Hz ,最高截止频率3400Hz仿真波形及实验分析:1、正弦信号的产生:2、双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3、单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4、四进制数字信号的产生:5、模拟滤波器的设计:1、低通滤波器:2、带通滤波器:6、单位冲激信号的产生:7、直流信号的产生:8、高斯白噪声的产生:9、矩形脉冲序列的产生:10、低通带限型信号的产生:实验分析:1、在产生图形的时候,一定要选好时钟频率,用书上给出的时钟频率,有时候得到的图形不是很清晰,这时候可以适当的调小时钟频率,得到清晰的图样。
通信原理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通信原理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基本的通信原理和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2. 掌握各种调制解调技术以及通信信号的传输方式;3. 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实验设备和器材:1. 信号发生器2. 采样示波器3. 调制解调器4. 麦克风和扬声器5. 示波器6. 功率分贝计7. 电缆和连接线等实验原理:通信原理主要涉及调制解调、传输媒介、信道编码和解码等方面的内容。
本次实验主要内容为调幅、调频和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验证,以及传输信号质量的评估和性能测量。
实验步骤:1. 调幅实验: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正弦波信号调幅到载波上,并使用示波器观察调幅波形,记录幅度调制度;2. 调频实验: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调制信号,将其调频到载波上,并使用示波器观察调频波形,记录调频的范围和带宽;3. 数字调制实验:使用调制解调器进行数字信号调制解调实验,并观察解调的信号质量,记录解调信号的正确性和误码率;4. 信号质量评估:使用功率分贝计测量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信噪比和失真程度,并记录测量结果;5. 性能测量:采用示波器和其他测量设备对通信系统的带宽、传输速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1. 对于调幅实验,观察到正弦波信号成功调幅到载波上,并记录幅度调制度为X%;2. 对于调频实验,观察到调制信号成功调频到载波上,并记录调频的范围为X Hz,带宽为X Hz;3. 对于数字调制实验,观察到解调后的信号正确性良好,误码率为X%;4. 信号质量评估测量结果显示信噪比为X dB,失真程度为X%;5. 性能测量结果显示通信系统的带宽为X Hz,传输速率为X bps。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通信原理中的调制解调技术和信号传输方式,并且成功进行了调幅、调频和数字调制解调实验。
通过信号质量评估和性能测量,我们对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例如在数字调制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解调算法,提高解调的正确性。
1. 理解并掌握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2. 掌握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与调制、解调方法。
3. 学习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方法及分析方法。
二、实验器材1. 通信原理实验平台2. 双踪示波器3. 信号发生器4. 信号分析仪5. 计算机及实验软件三、实验内容1. 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1)观察通信原理实验平台,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发送端、信道、接收端等。
(2)分析实验平台中各模块的功能,如调制器、解调器、滤波器等。
(3)通过实验验证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2. 信号的传输与调制、解调方法(1)学习并掌握模拟信号的调制、解调方法,如AM、FM、PM等。
(2)学习并掌握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方法,如2ASK、2FSK、2PSK等。
(3)通过实验验证调制、解调方法的有效性。
3. 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方法及分析方法(1)学习并掌握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方法,如误码率、信噪比、调制指数等。
(2)通过实验测量通信系统性能参数,如误码率、信噪比等。
(3)分析实验数据,总结通信系统性能。
1. 观察通信原理实验平台,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2. 设置实验参数,如调制方式、载波频率、调制指数等。
3. 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各模块的输出信号。
4. 利用示波器、信号分析仪等仪器分析实验数据。
5. 计算通信系统性能参数,如误码率、信噪比等。
6.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验证了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实验结果表明,调制、解调方法对通信系统性能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相同条件下,2PSK调制比2ASK调制具有更好的误码率性能。
3. 通过实验测量了通信系统性能参数,如误码率、信噪比等。
实验数据表明,在合适的调制方式、载波频率等参数下,通信系统可以达到较好的性能。
4.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在通信系统中,合理选择调制方式、载波频率等参数,可以提高通信系统性能。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对通信原理进行了深入学习。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通信原理实验报告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步骤:(详细记录你的实验过程)例如:(1)安装MATLAB6.5软件;(2)学习简单编程,画图plot(x,y)函数等(3)进行抽样定理验证:首先确定余弦波形,设置其幅度?、频率?和相位?等参数,然后画出该波形;进一步,设置采样频率?。
画出抽样后序列;再改变余弦波形的参数和抽样频率的值,改为。
,当抽样频率?>=余弦波形频率2倍时,怎么样?否则的话,怎么样。
具体程序及图形见附录1(或者直接放在这里,写如下。
)(4)通过DSP软件验证抽样定理该软件主要有什么功能,首先点“抽样”,选取各种参数:a, 矩形波,具体参数,出现图形B,余弦波,具体参数,出现图形然后点击“示例”中的。
具体参数,图形。
4、思考题5、实验心得6、附录1有附录1的话有这项,否则无。
第二篇: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必做题目1.1 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 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 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3-6-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移动通信系统1.1.3 实验作业1)根据信道参数,计算信道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fm=200;t=[0 4e-06 8e-06 1.2e-05];p=[10^0 10^-0.3 10^-0.6 10^-0.9];t2=t.^2;E1=sum(p.*t2)/sum(p);E2=sum(p.*t)/sum(p);rms=sq rt(E1-E2.^2);B=1/(2*pi*rms)T=1/fm2)设置较长的仿真时间(例如10秒),运行链路,在运行过程中,观察并分析瑞利信道输出的信道特征图(观察Impulse Response(IR)、Frequency Response(FR)、IR Waterfall、Doppler Spectrum、Scattering Function)。
《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专业通信工程班级 2011211118姓名朱博文学号 2011210511报告日期 2013.12.20基础实验:第一次实验实验二时域仿真精度分析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时域取样对仿真精度的影响2. 学会提高仿真精度的方法二、实验原理一般来说,任意信号s(t)是定义在时间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但所有计算机的CPU 都只能按指令周期离散运行,同时计算机也不能处理这样一个时间段。
为此将把s(t)截短,按时间间隔均匀取样,仿真时用这个样值集合来表示信号 s(t)。
△t反映了仿真系统对信号波形的分辨率,△t越小则仿真的精确度越高。
据通信原理所学,信号被取样以后,对应的频谱是频率的周期函数,才能保证不发生频域混叠失真,这是奈奎斯特抽样定理。
设为仿真系统的系统带宽。
如果在仿真程序中设定的采样间隔是,那么不能用此仿真程序来研究带宽大于的信号或系统。
换句话说,就是当系统带宽一定的情况下,信号的采样频率最小不得小于2*f,如此便可以保证信号的不失真,在此基础上时域采样频率越高,其时域波形对原信号的还原度也越高,信号波形越平滑。
也就是说,要保证信号的通信成功,必须要满足奈奎斯特抽样定理,如果需要观察时域波形的某些特性,那么采样点数越多,可得到越真实的时域信号。
三、实验内容1、方案思路:通过改变取点频率观察示波器显示信号的变化2、程序及其注释说明:3、仿真波形及频谱图:Period=0.01Period=0.34、实验结果分析:以上两图区别在于示波器取点频率不同,第二幅图取点频率低于第一幅图,导致示波器在画图时第二幅图不如第一幅图平滑。
四、思考题1.两幅图中第一幅图比第二幅图更加平滑,因为第一幅图中取样点数更多2.改为0.5后显示为一条直线,因为取点处函数值均为0实验三频域仿真精度分析一、实验目的理解DFT 的数学定义及物理含义;学会应用FFT 模块进行频谱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频域仿真基本原理以及方法的学习掌握。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2. 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知识。
3. 通过实验,验证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过程。
二、实验器材1. 通信原理实验平台2. 信号发生器3. 示波器4. 数字信号发生器5. 计算机及实验软件三、实验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个方面。
模拟通信是将模拟信号通过调制、传输、解调等过程实现信息传递;数字通信则是将数字信号通过编码、传输、解码等过程实现信息传递。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实验① 打开通信原理实验平台,连接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
② 设置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波信号,频率为1kHz,幅度为1V。
③ 将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接入调制器,选择调幅调制方式。
④ 通过示波器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记录调制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变化。
⑤ 调整调制参数,观察调制效果。
(2)解调实验① 将调制后的信号接入解调器,选择相应的解调方式(如包络检波、同步检波等)。
② 通过示波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记录解调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变化。
③ 调整解调参数,观察解调效果。
2. 数字通信实验(1)编码实验① 打开数字信号发生器,生成二进制信号序列。
② 将信号序列接入编码器,选择相应的编码方式(如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③ 通过示波器观察编码后的信号波形,记录编码信号的时序和幅度变化。
(2)解码实验① 将编码后的信号接入解码器,选择相应的解码方式。
② 通过示波器观察解码后的信号波形,记录解码信号的时序和幅度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拟通信实验结果(1)调制实验:调制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信息的传递。
(2)解调实验:解调信号的幅度、频率和相位与原始信号基本一致,验证了调制和解调过程的有效性。
2. 数字通信实验结果(1)编码实验:编码后的信号波形符合编码方式的要求,实现了信息的编码。
(2)解码实验:解码后的信号波形与原始信号基本一致,验证了编码和解码过程的有效性。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通信原理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对通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信号与系统基础实验- 信号波形观察与分析- 信号的时域与频域分析- 系统的时域与频域响应2. 模拟通信原理实验- 模拟调制与解调实验(如AM、FM、PM)- 信道特性分析- 噪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3.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 数字调制与解调实验(如2ASK、2FSK、2PSK、QAM)- 数字基带传输与复用-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4.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 TCP/IP协议栈原理与实现- 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 物联网通信技术(如ZigBee)5. 通信系统设计实验- 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仿真-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设备- 编写实验报告提纲- 准备实验数据和分析工具2. 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3.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目的与背景- 实验原理与步骤-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论与讨论- 实验心得与体会四、实验报告格式1. 封面- 实验报告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实验日期2. 目录- 实验报告各部分标题及页码3. 正文- 实验目的与背景- 实验原理与步骤-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论与讨论- 实验心得与体会4.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五、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 实验报告内容完整、结构清晰、逻辑严谨2. 实验原理阐述准确,实验步骤描述详细3. 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结论具有说服力4. 实验报告格式规范,语言表达流畅六、实验报告评价标准1. 实验原理掌握程度2. 实验操作熟练程度3. 实验数据分析能力4. 实验报告撰写质量5. 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通信原理实验,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验目的:通过仿真测量占空比为25%、50%、75%以及100%的单、双极性归零码波形及其功率谱。
(1)流程图(2)源代码①单极性归零码clear allclose allL=64; %每码元采样点数N=1024;%采样点数M=N/L;%码元数Rs=2;%码元速率Ts=1/Rs;%比特间隔fs=L/Ts;%采样速率Bs=fs/2;%系统带宽T=N/fs;%截短时间t=[-(T/2):1/fs:(T/2-1/fs)];%时域采样点f=-Bs+[0:N-1]/T;%频域采样点EP=zeros(1,N);for loop=1:1000a=(randn(1,M)>0);%产生单极性数据tmp=zeros(L,M);L1=L*0.5; %0.5是占空比tmp([1:L1],:)=ones(L1,1)*a;s=tmp(:)';S=t2f(s,fs);P=abs(S).^2/T;%样本信号的功率谱密度%随机过程的功率谱是各个样本的功率谱的数学期望EP=EP*(1-1/loop)+P/loop;endfigure(1)plot(t,s)axis equalgridfigure(2)plot(f,EP)axis([-20,20,0,max(EP)])grid实验结果:占空比为50%的单极性归零码占空比为50%的单极性归零码功率谱修改占空比可得到以下图形占空比为75%的单极性归零占空比为75%的单极性归零码功率谱占空比为100%的单极性归零码占空比为100%的单极性归零码功率谱②双极性归零码L=64;N=512;M=N/L;Rs=2;Ts=1/Rs;fs=L/Ts;Bs=fs/2;T=N/fs;t=[-(T/2):1/fs:(T/2-1/fs)];f=-Bs+[0:N-1]/T;EP=zeros(1,N);for loop=1:1000a=sign(randn(1,M));tmp=zeros(L,M);L1=L*0.5;tmp([1:L1],:)=ones(L1,1)*a;s=tmp(:)';S=t2f(s,fs);P=abs(S).^2/T;EP=EP*(1-1/loop)+P/loop;endfigure(1)plot(t,s)axis equalgridfigure(2)plot(f,EP)axis([-100,100,0,max(EP)])grid实验结果:占空比为50%的双极性归零码占空比为50%的双极性归零码功率谱修改占空比后得到以下图形:占空比为75%的双极性归零码占空比为75%的双极性归零码功率谱占空比为100%的双极性归零码占空比为100%的双极性归零码功率谱分析讨论:单极性归零码和双极性归零码的图形由仿真得到,其功率谱有一定特点,单极性归零码的功率谱有支流分量,因为其均值不为零,双极性码均值为零,故没有直流分量。
标准文档
实验目的:
通过仿真测量占空比为25%、50%、75%以及100%的单、双极性归零码波形及其功率谱。
(1)流程图
(2)源代码
①单极性归零码
clear all
close all
L=64; %每码元采样点数
N=1024;%采样点数
M=N/L;%码元数
Rs=2;%码元速率
Ts=1/Rs;%比特间隔
fs=L/Ts;%采样速率
Bs=fs/2;%系统带宽
T=N/fs;%截短时间
t=[-(T/2):1/fs:(T/2-1/fs)];%时域采样点
f=-Bs+[0:N-1]/T;%频域采样点
EP=zeros(1,N);
实用文案
for loop=1:1000
a=(randn(1,M)>0);%产生单极性数据
tmp=zeros(L,M);
L1=L*0.5; %0.5是占空比
tmp([1:L1],:)=ones(L1,1)*a;
s=tmp(:)';
S=t2f(s,fs);
P=abs(S).^2/T;%样本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随机过程的功率谱是各个样本的功率谱的数学期望
EP=EP*(1-1/loop)+P/loop;
end
figure(1)
plot(t,s)
axis equal
grid
figure(2)
plot(f,EP)
axis([-20,20,0,max(EP)])
grid
实验结果:
占空比为50%的单极性归零码
占空比为50%的单极性归零码功率谱修改占空比可得到以下图形
占空比为75%的单极性归零
占空比为75%的单极性归零码功率谱
占空比为100%的单极性归零码
占空比为100%的单极性归零码功率谱
②双极性归零码
L=64;
N=512;
M=N/L;
Rs=2;
Ts=1/Rs;
fs=L/Ts;
Bs=fs/2;
T=N/fs;
t=[-(T/2):1/fs:(T/2-1/fs)];
f=-Bs+[0:N-1]/T;
EP=zeros(1,N);
for loop=1:1000
a=sign(randn(1,M));
tmp=zeros(L,M);
L1=L*0.5;
tmp([1:L1],:)=ones(L1,1)*a;
s=tmp(:)';
S=t2f(s,fs);
P=abs(S).^2/T;
EP=EP*(1-1/loop)+P/loop;
end
figure(1)
plot(t,s)
axis equal
grid
figure(2)
plot(f,EP)
axis([-100,100,0,max(EP)])
grid
实验结果:
占空比为50%的双极性归零码
占空比为50%的双极性归零码功率谱
修改占空比后得到以下图形:
占空比为75%的双极性归零码
占空比为75%的双极性归零码功率谱
占空比为100%的双极性归零码
占空比为100%的双极性归零码功率谱
分析讨论:
单极性归零码和双极性归零码的图形由仿真得到,其功率谱有一定特点,
单极性归零码的功率谱有支流分量,因为其均值不为零,双极性码均值为零,故没有直流分量。
占空比为100%时,相当于不归零码,功率谱符合部归零码的特点。
功率谱的主瓣宽度随占空比的变化而有所差别,其中,占空比为1时,主瓣宽度为Rb,即1kHz,随占空比的减小,主瓣宽度增大,当占空比为0.5是,主瓣宽度变为2Rb,2kHz,当占空比继续减小时,主瓣宽度继续增大。
占空比为1时(相当于单极性归零码),其功率谱仅含有离散的直流分量和连续谱,不含有离散的时钟分量。
单极性归零码比不归零码带宽大,同时有许多冲击S R k f )12((+=),其性能没有不归零码好。
双极性归零码的功率谱主瓣宽度随占空比减小而增大,占空比为1时,功率谱主瓣宽度为1kHz,占空比为0.5时,主瓣宽度为2kHz.
参考资料
[1]. 樊昌信,张甫翊,徐炳祥,吴成柯.通信原理(第5版),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2]. 李建新,现代通信系统分析与仿真MATLAB 通信工具箱[ M ],西安电子
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3]. 邓华,MA TL AB 通信仿真及应用实例详解出 [ M ],人民邮电出版社 [4]. 李宗豪.基本通信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