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
- 格式:doc
- 大小:318.50 KB
- 文档页数:14
杀菌剂大全1酰胺类杀菌剂卵菌纲:高效甲霜灵、高效苯霜灵、噻酰菌胺、环丙酰菌胺、氟吡菌胺、吡噻菌胺(菌核病、灰霉病、白粉病)、双炔酰菌胺、苯酰菌胺、噻唑菌胺、氟啶酰菌胺、双炔酰菌胺稻瘟病:氰菌胺、双氯氰菌胺、环酰菌胺(灰霉病)土壤病害:磺菌胺、噻氟菌胺、叶枯酞(抑制细菌)、环氟菌胺(白粉病)、硅噻菌胺(全蚀病)、萎锈灵(黑穗病、黄萎病、立枯病、防腐剂、具有生长刺激作用)、甲呋酰胺(黑穗病)、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甲磷菌胺、氟菌胺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破坏病菌呼吸而致效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多数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谱比较窄,近期又有许多新颖的化合物商品化,最明显的结构特点是杂环,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吡噻菌胺(penthiopyrad)和啶酰菌胺(boscalid)具有较广的活性谱。
氟吗啉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
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创制的农用杀菌剂、是首次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的农用杀菌剂。
具有良好的内吸、保护和治疗活性。
对卵菌亚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疫病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疫病、辣椒疫病、烟草疫病等有优异的活性。
噻氟菌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脱氢酶的合成。
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和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活性,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
氰菌胺和双氯氰菌胺分别是由日本农药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
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环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灰霉病以及相关的菌核病、黑斑病等。
硅噻菌胺是含硅的噻酚酰胺类杀菌剂。
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ATP 抑制剂。
主要用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抑制真菌线粒体中琥珀酸的氧化作用,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杀菌剂作用机理的分类:1、影响细胞结构和功能、2抑制呼吸作用、3干扰代谢物质的合成及功能、4诱导寄主产生抗性、5其他。
共5大类。
内又分A抑制核酸合成;B抑制病原菌有丝分裂和细胞分裂;Ca抑制呼吸(对ComplexI、II、III的阻碍)、Cb抑制呼吸(Ca以外);D阻碍氨基酸、蛋白质的生化合成;E阻碍信号传递;F抑制脂质和膜的合成;G制甾醇生化合成;H制甾醇生化合成;I阻碍黑色素的合成;J1阻碍SH酶(无机铜盐)、J2阻碍SH酶(有机铜)、J3阻碍sH酶(二硫代基甲酸酯类);M多位点作用点;P诱导全株抗性;U作用机理不明;O其他;BF 生物杀菌剂共15类。
一、影响细胞结构和功能此类又分为3类,即抑制脂质和膜合成、抑制膜中固醇的生化合物和抑制细胞壁中黑色素合成。
1 抑制脂质和膜合成其主要作用于:(1)类脂类过氧化作用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
代表性结构和品种有:二羧酰亚胺类(异菌脲、腐霉利)。
(2)作用于磷脂生化合成甲基转移酶。
代表性结构和品种有:有机磷类(异稻瘟净、敌瘟磷)。
(3)类脂过氧化作用,代表结构及品种有:芳烃、硝基苯胺类和杂芳族类(五氯硝基苯、土菌消)。
(4)脂肪酸细胞膜渗透作用,有氨基甲酸酯类(霜霉威、硫菌灵)。
2 抑制膜中固醇的生化合成此类杀菌剂主要作用:(1)抑制立体生物合成,阻碍C14脱甲基化作用。
主要有哌嗪类(嗪氨灵)、吡啶类(啶斑肟)、嘧啶类(氯苯嘧啶醇)、咪唑类(抑霉唑、咪鲜胺)、三唑类(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等)。
(2)抑制D14、D8、D7异构酶而影响立体合成。
主要有吗啉类(十三吗啉)、哌啶类(苯锈啶、哌丙灵)、螺缩酮胺类(螺环菌胺)。
(3)抑制3-氧代还原酶及阻碍c14脱甲基化作用。
此类杀菌剂有羟基苯胺类(环酰菌胺)。
3 抑制细胞壁中黑色素合成此类杀菌剂主要作用:(1)抑制黑色素生物合成中的脱氢酶。
主要有环丙烷酰胺类(环丙酰菌胺)、甲酰胺类(双氯氰菌胺)、丙酰胺类(氰菌胺)。
常见杀菌剂作用机理、防治对象及延缓抗药性方法一、杀菌剂类别凡是对病原物有杀死作用或抑制生长作用,但又不妨碍植物正常生长的药剂,统称为杀菌剂。
随着杀菌剂的发展,又区分出杀细菌剂、杀病毒剂、杀真菌剂等亚类。
(一)按使用方式分类1、保护剂保护剂在病原微生物没有接触植物或没浸入植物体之前,用药剂处理植物或周围环境,达到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或杀死萌发的病原孢子,以保护植物免受其害,另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这种作用方式称为保护作用。
具有此种作用的药剂为保护剂。
如波尔多液、代森锌、硫酸铜、绿乳铜、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2、治疗剂病原微生物已经侵入植物体内,但植物表现病症处于潜伏期。
药物从植物表皮渗入组织内部,经输导、扩散、或产生代谢物来杀死或抑制病原,使病株不再受害,并恢复健康。
具有这种治疗作用的药剂称为治疗剂。
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春雷霉素等。
3、铲除剂指植物感病后施药能直接杀死已侵入植物的病原物。
具有这种铲除作用的药剂为铲除剂。
如福美砷、五氯酚钠、石硫合剂等。
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叶、茎、根、种子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经植物体液输导、扩散、存留或产生代谢物,可防治一些深入到植物体内或种子胚乳内病害,以保护作物不受病原物的侵染或对已感病的植物进行治疗,因此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如多菌灵、力克菌、多霉清、霜疫清、噻菌铜、甲霜灵、乙磷铝、甲基托布津、敌克松、粉锈宁、甲霜铜、杀毒矾、拌种双等。
(二)按传导特性分类1、内吸性杀菌剂二、延缓抗药性的方法1、防止病菌抗药性发展。
不能连续用一种杀菌剂,也不能一个生长期连续数次用同一类杀菌剂,对内吸剂应限制使用次数。
2、要根据传病规律,采取相应对策。
农作物病害有空气传播病原、种子苗秧带菌传播土壤或土杂肥带菌传播有害昆虫和螨类传播等几大类。
如蚜虫、飞虱等传播病毒造成的病害,则应在带毒害虫危害作物前治虫。
若带毒昆虫已吸食寄主汁液,再治虫已不能防病。
种传达室病害、如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黑穗病等需在种子处理方面下功夫,秧苗带菌则应先处理秧苗后下田。
杀菌剂农药的分类
对植物体内的真菌、细菌或病毒等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用以预防或治疗作物的各种病害的药剂,称为杀菌剂,其分类方法也很多。
杀线虫剂通常亦被划为杀菌剂范围,今天就为大家介绍杀菌剂农药的分类。
按化学成分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
1、无机杀菌剂指以天然矿物为原料的杀菌剂和人工合成的无机杀菌剂,如硫酸铜、石硫合剂。
2、有机杀菌剂指人工合成的有机杀菌剂,按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多种类型:有机硫、有机汞、有机砷、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
3、生物杀菌剂包括农用抗生素类杀菌剂和植物源杀菌剂。
农用抗生素类杀菌剂,指在微生物的代谢物中所产生的抑制或杀死其他有害生物的物质,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链霉素等。
植物源杀菌剂,指从植物中提取某些杀菌成分,作为保护作物免受病原菌侵害的药剂,主要代表是大蒜素,以及人工合成的同系物乙基大蒜素。
按作用方式和机制可分为:
1、保护剂在植物感病前施用,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或杀死萌发的病原孢子,防止病原菌侵入植物体内,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染危害的杀菌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锌等。
2、治疗剂于植物感病后施用,直接杀死已侵入植物的病原菌的杀菌剂,如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三唑酮等。
按使用方法可分为:
1、土壤处理剂指通过喷施、灌浇、翻混等方法防治土壤传带的病害的药剂,如氯化苦、石灰、五氯硝基苯等;
2、叶面喷洒剂通过喷雾或喷粉主要施于作物的杀菌剂,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
3、种子处理剂用于处理种子的杀菌剂,主要防治种子传带的病害,或者土传病害,如戊唑醇等。
杀菌剂农药的分类就介绍到这里,相信大家看后对杀菌剂农药的分类都有所了解,希望小编的介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一、影响细胞结构和功能1、影响真菌细胞壁的形成真菌细胞壁作为真菌和周围环境的分界面,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
细胞壁干重的80%由碳水化合物组成,几丁质是由数百个N-乙酰葡萄糖胺分子β-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聚糖。
几丁质的合成由3个几丁质合成酶(Ghs)来调节,Ghs1的作用是修复细胞分裂造成的芽痕及初生隔膜的损伤,Ghs2用于初生隔膜中几丁质的合成,Ghs3合成孢子壁中的脱乙酰几丁质及芽痕和两侧细胞壁中90%的几丁质。
在三者的作用下,将N-乙酰葡萄糖胺合成为几丁质。
不同的多糖链相互缠绕组成粗壮的链,这些链构成的网络系统嵌入在蛋白质及类脂和一些小分子多糖的基质中,这一结构使真菌细胞壁具有良好的机械硬度和强度。
细胞壁受影响后的中毒现象通常表现为芽管末端膨大或扭曲,分枝增多等异型,造成这一类异型的原因是细胞壁上纤维原的结构变形。
有实践意义的杀菌剂对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细胞壁的形成。
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中多糖的合成,或者与多糖及糖蛋白相结合的机制破坏细胞壁结构,达到抑制或杀灭真菌的目的。
杀菌剂对菌体细胞的破坏作用之一是抑制几丁质的生物合成,抑制的药剂有稻瘟净、异稻瘟净、灰黄霉素、甲基托布津、克瘟散、多氧霉素D、青霉素等。
如异稻瘟净是通过抑制乙酰氨基葡萄糖的聚合而抑制几丁质的合成,影响稻瘟病菌细胞壁的形成。
多抗霉素和华光霉素是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生素,使细胞壁变薄或失去完整性,造成细胞膜暴露,最后由于渗透压差导致原生质渗漏,两者结构上属于核苷肽类,是几丁质合成底物UDP-N-G1cNAa的结构类似物,因而是几丁质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多氧霉素D 的抑制几丁质合成酶;青霉素则是阻碍了细胞壁上胞壁质(黏肽)的氨基酸结合,使细胞壁的结构受到破坏,表现为原生质体裸露,继而瓦解。
2、影响真菌质膜生物合成菌体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类、蛋白质、糖类、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
杀菌剂对菌体细胞膜的破坏以及对膜功能的抑制有两种情况,即物理性破坏和化学性抑制。
农药杀菌剂分类及作用机理一、核酸合成抑制剂(1)作用机理:核酸是重要的遗传物质,抑制和干扰核酸的生物合成和细胞分裂,会使病菌的遗传信息不能正确表达,导致生长和繁殖停止。
(2)化学结构类型:有酰苯胺类、酰胺类、杂环类、嘧啶类。
(3)通性: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单剂极易诱致病菌产生抗药性,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多为复配剂;嘧啶类对哺乳动物低毒,不易在土壤中积累;易产生交互抗性。
(4)有效成分:苯霜灵、甲霜灵、精甲霜灵、精苯霜灵、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恶霜灵。
二、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剂(1)作用机理: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细胞有丝分裂的典型抑制剂。
苯菌灵和硫菌灵在生物体内也转化成多菌灵起作用,所以它们有类似的生物活性和抗菌谱。
多菌灵通过与构成纺锤丝的微管的亚单位β-微管蛋白结合,阻碍其与另一组分α-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或使已经形成的微管解装配,破坏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有丝分裂停止,表现为染色体加倍,细胞肿胀。
芳烃类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最主要的作用机理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还可观察到影响真菌DNA的功能,出现DNA断裂和染色体畸形,从而抑制有丝分裂或减少分裂次数。
(2)化学结构类型:苯并咪唑类和氨基甲酸酯类、酰胺类、噻唑类、脲类。
(3)通性:单剂极易诱致病菌产生抗药性;通常使用复配制剂;易产生交互抗性和负交互抗性;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紧紧结合于植物表面,降解速度慢,其残留物活性高,沉积于植物表面可用于再分配。
对寄主植物和土壤具有高选择性毒性和强吸收作用。
目前抗性十分严重。
对大多数病原真菌都具有内吸治疗性防效,但对链格孢菌、轮枝孢菌、长蠕孢菌以及卵菌和细菌无效。
氨基甲酸酯类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易分解,与苯并咪唑类有负交互抗性。
在土壤中残留时间短,对哺乳动物毒性低。
脲类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可提高持效性。
大多数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谱较窄,对卵菌纲防效显著。
(4)有效成分:多菌灵、苯菌灵、噻菌灵、甲基硫菌灵、乙霉威、苯酰菌胺、噻唑菌胺、戊菌隆、氰烯菌酯、氟吡菌胺。
50种常见杀菌剂使⽤分类⼤全为园林⼈倾⼼打造的学习平台每⽇推送园林养护技术,更有园林植保预警等优质内容。
学习⼒就是⽣产⼒。
昨天为⼤家介绍了常见病害的诊断,可以直接点击右边⽂字回顾如何快速通过症状确认园林病害?很多朋友询问杀菌剂,今天⼩编为⼤家整理了常见杀菌剂,您还会每次都使⽤百菌清吗?1、代森锌⼴谱保护性杀菌剂。
触杀作⽤较强阻⽌病菌侵⼊植物体内,主要起预防作⽤。
防治对象:霜霉病、晚疫病、绵疫病、炭疽病、早疫病、叶霉病、斑枯病、褐纹病、锈病等。
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及含铜药剂混⽤,安全间隔期为15天。
2、代森锰锌杀菌谱⼴。
预防、保护作⽤为主。
病菌不易产⽣抗性,对植物安全。
防治对象:真菌性病害,如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斑枯病、霜霉病、炭疽病、蔓枯病、褐纹病。
注意事项:不可与含铜或碱性药剂混⽤;建议安全间隔期为15天。
3、氢氧化铜预防、保护作⽤为主,并对植物⽣长有刺激作⽤。
防治对象:细菌性⾓斑病、细菌性叶斑病、软腐病、早疫病、晚疫病、霜霉病等多种细菌或真菌性病害,尤其对细菌性病害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1)不能与强酸、强碱性农药混⽤。
(2)幼苗期、对铜敏感的植物、⾼温⽓候、⾼湿⽓候慎⽤。
(3)鱼类及⽔产动物有毒,使⽤时避免药液污染⽔源。
4、百菌清对多种真菌病害有较强预防作⽤,⽽治疗作⽤较⼩。
防治对象:预防多种真菌性病害,如霜霉病、炭疽病、⽩粉病、疫病、早疫病、晚疫病、绵疫病、灰霉病。
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农药混⽤。
百菌清对鱼类有毒,要避免药液污染池塘和⽔域。
5、甲基硫菌灵为⼴谱、内吸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多菌灵,有预防保护和治疗作⽤。
防治对象:纹枯病;菌核病;棉花病害;⽩粉病、炭疽病、灰霉病;灰霉病;褐斑病。
注意事项:不能与含铜和碱性、强酸性农药混⽤。
连续使⽤易产⽣抗药性,应与其他药剂交替使⽤,但不宜与多菌灵轮换使⽤。
不少地区⽤此药防治灰霉病、菌核病等已难奏效,需改⽤其他对路药剂防治。
6、多菌灵多菌灵为⾼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有内吸治疗和保护作⽤。
常用杀菌剂的种类、性质及作用常用杀菌剂的种类、性质及作用(一)农用抗生素1、多抗霉素【中文通用名称】多抗霉素【英文通用名称】polylxin【商品名称】宝丽安、多氧霉素、科生霉素、多氧清等。
【化学名称】肽嘧啶核苷类抗生素【制剂类型】10%、3%、2%、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0.3%多抗霉素水剂【理化性质】该类抗生素含有A至N 14种同系物的混合物。
我国生产的多抗霉素主要成分是多抗霉素A和多抗霉素B,是多抗霉素金色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 chromogenes)所产生的代谢物,含量为84%(相当于84×10单位/g),系无色针状结晶,熔点(m.p.)180℃。
日本产的多抗霉素称为多氧霉素,是可可链霉素阿苏变种(Streptomyces cacaoi var.asoensis)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多抗霉素 B,占 22%~25%(相当于22×10~25×10单位/g),系无定形结晶,分解温度(m.p.)为160℃。
多抗霉素易溶于水,多抗霉素对人、畜低毒,在动物体内无蓄积,易排出体外。
对鱼、水生生物及蜜蜂低毒。
是环保型绿色农药。
【作用】多抗霉素是广谱性、具有内吸传导作用的抗生素类杀菌剂。
对链格孢菌、葡萄孢菌、灰霉菌等真菌病害有较好防治效果。
当药剂喷到病菌体上后,病原菌细胞壁壳多糖的生物合成受到干扰,使以壳多糖为基质构成细胞壁的真菌,芽管和菌丝体局部膨大、破裂,细胞内容物溢出,导致病原菌细胞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死亡。
同时,该药剂还具有抑制病菌产生孢子及病斑扩大等作用。
多抗霉素在北方落叶果树上,主要是用来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霉心病、梨黑斑病、草莓的灰霉病等。
尤其对霉心病的防治,苹果落花60%~80%时,喷布多抗霉素,防治霉心病效果显著,而且不影响坐果。
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中文通用名称】嘧啶核苷类抗菌素【英文通用名称】TF-120【商品名称】农抗120、抗霉菌素 120、120农用抗菌素【化学名称】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制剂类型】2%、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理化性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抗120)为吸水刺孢链霉菌北京变种(streptomyces hygrospinosis var beijingensis new var.)。
杀菌剂大全1酰胺类杀菌剂卵菌纲:高效甲霜灵、高效苯霜灵、噻酰菌胺、环丙酰菌胺、氟吡菌胺、吡噻菌胺(菌核病、灰霉病、白粉病)、双炔酰菌胺、苯酰菌胺、噻唑菌胺、氟啶酰菌胺、双炔酰菌胺稻瘟病:氰菌胺、双氯氰菌胺、环酰菌胺(灰霉病)土壤病害:磺菌胺、噻氟菌胺、叶枯酞(抑制细菌)、环氟菌胺(白粉病)、硅噻菌胺(全蚀病)、萎锈灵(黑穗病、黄萎病、立枯病、防腐剂、具有生长刺激作用)、甲呋酰胺(黑穗病)、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与根腐病等)、甲磷菌胺、氟菌胺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破坏病菌呼吸而致效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已有几十年得历史,大多数酰胺类杀菌剂得杀菌谱比较窄,近期又有许多新颖得化合物商品化,最明显得结构特点就是杂环,特别值得提及得就是吡噻菌胺(penthiopyrad)与啶酰菌胺(boscalid)具有较广得活性谱。
氟吗啉就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得丙烯酰胺类杀菌剂。
就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创制得农用杀菌剂、就是首次获得中国与美国发明专利得农用杀菌剂。
具有良好得内吸、保护与治疗活性。
对卵菌亚纲病原菌引起得病害如霜霉病、疫病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疫病、辣椒疫病、烟草疫病等有优异得活性。
噻氟菌胺就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脱氢酶得合成。
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与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活性,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得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
氰菌胺与双氯氰菌胺分别就是由日本农药公司与住友化学公司开发得酰胺类杀菌剂。
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环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灰霉病以及相关得菌核病、黑斑病等。
硅噻菌胺就是含硅得噻酚酰胺类杀菌剂。
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可能就是ATP抑制剂。
主要用于小麦全蚀病得防治。
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就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得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抑制真菌线粒体中琥珀酸得氧化作用,具有优异得预防与治疗效果。
农用杀菌剂种类
农用杀菌剂是农业生产中用于控制病原菌、真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化学物质。
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和目标病害,常见的农用杀菌剂种类包括:
1.杀菌剂(Fungicides):用于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如锈病、霉病、腐霉病等。
常见的杀菌剂包括三唑酮、苯醚菌酯、吡虫啉等。
2.杀螨剂(Acaricides):用于控制蜘蛛螨等植物寄生性螨类的药剂。
常见的杀螨剂包括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噻虫胺等。
3.杀虫剂(Insecticides):用于防治植物害虫。
根据作用目标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有机磷杀虫剂(如毒死蜱、敌百虫)、拟除虫菊酯(如氟虫腈、吡虫啉)和新型杀虫剂(如氟啶菊酯、异氰菊酯)。
4.杀线虫剂(Nematicides):用于控制植物寄生线虫的药剂。
常见的杀线虫剂包括卡巴胺、氟乙酰胺等。
5.杀藻剂(Algicides):用于控制水体中的藻类生长,防止其对农田灌溉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常见的杀藻剂包括苏力德等。
6.杀菌消毒剂(Bactericides):用于控制植物细菌性病害,如炭疽病、晚疫病等。
常见的杀菌消毒剂包括铜剂、多菌灵等。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农用杀菌剂时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方法,以确保安全和环境友好。
此外,农民和使用者还应根据具体的病害情况和作物类型选择适合的杀菌剂,并在使用前仔细阅读和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
农药品种的药性分析:一、杀菌剂杀菌剂按其作用方式分为二大类:一是保护性杀菌剂;二是治疗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这类药剂指在植物感病前,先在植物表面施药,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为害。
前题是必须在发病前使用,一旦病菌侵入后再使用效果差。
属低毒性广谱型杀菌剂,且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可以连续多次使用,并对环境污染小。
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代森锰锌、福美双、氢氧化铜(可杀得、冠菌清)、氧化亚铜(铜大师)、络氨铜、百菌清、三环唑等等,其中三环唑是中唯一具有强内吸性和传导性的保护药剂,而其它品种则无内吸传导性,施药时要求喷布均匀,正反都要喷到,在施药时部分品种对温度有一定要求,高温条件下不宜施药,如铜制剂、石硫合剂等。
●治疗性杀菌剂这类药剂指在病原物侵入植物体,在感病后施药,能在植物表面或渗入植物组织灭杀病原孢子,从而消除病原或中和病原产生的有毒代谢物,以达到治疗已发病害的一类药剂。
治疗剂主要有内吸性和渗透性两类,通过在植物体内传导,直达病部达到杀灭病菌的作用。
由于各品种作用机理不同,保护剂其杀菌谱相对较窄,治疗剂杀菌谱相对要宽一些。
目前还没有一种化学农药对细菌性病害有特殊的防治效果,防治真菌病害中,目前还没有一种化农学药能杀灭所有真菌。
在病害防治中选择对路的农药品种尤为重要,下面就主要推广使用的各治疗剂的作用特点分别介绍如下:(1)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均属低毒、广谱和内吸性治疗剂,兼有一定保护作用。
甲基硫菌灵进入植物体内后转化为多菌灵起到杀菌作用,该药对许多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很有效,对担子菌引起的病害防效相对较差,而对卵菌、病毒和细菌等则无效。
(2)甲霜灵、霜脲氰、霜霉威、恶霜灵、烯酰吗啉均属低毒、强内吸性治疗剂,能通过植物根、茎、叶吸收,在植物体内上下传导,直达病部杀死病菌。
其特点:一是杀菌谱窄。
对真菌性病害的疫病、霜霉病等效果好,对其它病菌无效;二是病菌易产生抗药性,故此类药不易长期单独使用,最好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既扩大杀菌谱又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