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稻绿色生产关键技术指导意见
- 格式:pdf
- 大小:496.27 KB
- 文档页数:7
Z a i p e i j i s h u安乡县位于洞庭湖区湘鄂两省交界地带,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产粮大县之一,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推进,近几年安乡县优质稻米得到了较快发展,兆优5431属于三系杂交稻品种,2016年开始在安乡县引进种植,2018~2020年在安乡县推广3年面积达16万亩,通过近几年的种植表现,兆优5431非常适合在安乡县推广种植。
一、生产特点1、米质优。
该品种长宽比3.6,米粒细长,垩白粒率14%,垩白度1.3%,几乎无垩白。
整精米率67.4%,透明度一级,胶稠度89毫米,米粒外表光滑晶莹剔透,米饭洁白松软发亮,口感好,被湖南省评定为高档优质稻米品种。
2、产量高。
该品种在我县种植几年来,平均亩产650公斤左右,最高产达750公斤以上,如陈家嘴镇四分局村2018年种植3351亩兆优5431,平均亩产665.3公斤。
3、抗性强。
该品种抗倒伏能力强,抗高温、抗低温能力强,耐肥抗病能力强,可育秧移栽、直播、机械插秧,表现适应能力强。
4、潜力大。
该品种具有分蘖力特强,用种量少,亩有效穗可达17.5万穗,每穗平均实粒数183.4粒,千粒重27克左右,一般结实率可达85%,结实率高,生产潜力大。
二、高产高效典型陈家嘴镇四分局村农户刘国良,2019年种植11亩兆优5431,平均亩产750公斤,销售均价每公斤2.44元,亩平产值1830元,除去成本599元(种子99元、肥料130元、农药160元、机耕100元、机收80元、打水30元),亩平纯收入1231元,11亩累计纯收入1.35万元。
三、主要栽培技术1、种子处理。
浸种前晒种0.5~1.0天,可提高种子活力,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
催好芽后、播种前用40%噻虫嗪10克拌2.5~3.0公斤谷芽实施种子包衣,加少量的清水有利于拌匀,摊开晾干待播。
2、浸种催芽。
将晒过的种子在清水中浸12~24小时,也可采用夜浸日露的方法催芽,浸种期间可用25%咪鲜胺2000倍液浸10小时消毒,可杀灭种壳上的病菌,减少种传病害的发生。
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水稻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介绍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的意义、关键技术和示范推广模式,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集成应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1.优质品种选择:选择优质水稻品种是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关键。
优质品种应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高、生长旺盛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2.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合理施肥能够提供农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3.合理灌溉:合理灌溉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灌溉合理可以保证水稻的生长需水,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4.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基本保障。
科学管理包括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化作业等,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5.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必要条件。
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改善水稻生长环境,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以上关键技术是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基础,通过集成应用这些关键技术,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建立示范基地:建立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是示范推广的重要举措。
示范基地可以展示最新的水稻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向农民普及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器等。
2.组织培训交流:组织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培训交流活动,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水稻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技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需要采用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技术。
下面将介绍几种水稻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技术。
一、合理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
正确的施肥方法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和污染。
在不同土地类型的水稻田中,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水稻品种、气候条件和地形等条件,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具体说来,应根据不同发育阶段的水稻需求,采取分步施肥、减量施肥和控制施肥等方法,以实现适度施肥、增产增收和环保的目标。
二、浅耕深耕交替技术浅耕深耕交替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水稻高产技术。
该技术将水稻田中的作物残体和农家肥料、有机肥等有机物质深入土壤中,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土壤活性炭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与传统的深耕、平耕和浅耕技术相比,浅耕深耕交替技术可以减少耕作次数,降低机械损失和能耗,并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三、新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新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有多个优良水稻品种,如越优84、早稻52、吉林优1、超级稻等,已经通过气候适应性、抗病虫性、优质性、高产性等方面的研究改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稻生产。
同时,高效栽培技术也在逐渐推广,如中稻早衰栽培技术、双季稻高产技术、直播水稻栽培技术等,都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四、生态系统保护技术生态系统保护技术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技术。
在生态系统保护技术方面,应引入种间轮作、套种、杂交等技术,增加土地的生产力,提高耕作方式的效益。
例如,在水稻田中可以引种蔬菜、水果、禽畜等,进行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综上所述,水稻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能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应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结合实际实施上述技术,以提高水稻产量、质量和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食味水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五要点”食味水稻南粳9108是一种优质的水稻品种,具有口感好、香气浓郁等特点,因此备受青睐。
为了更好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绿色高效栽培,开发出了机插种植技术。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食味水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的“五要点”。
一、选地造田食味水稻南粳9108适宜选择在有机质丰富、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的田地进行种植。
在秋季播种前,需清理田间杂草和前茬作物残留物,耕翻土壤。
在整地的需要做好水稻田的平整,确保田地排水良好。
二、良种选用在机插水稻的种植中,选择良种至关重要。
种植季节选择优质的育秧播种机生产的优质育秧,育秧育秧期管理要求严格,控制水稻苗曲不高于2-3厘米,避免苗高苗细,分苗较多,移栽规格不达标,造成移栽破坏率较高,丰富好基肥,均匀施用,地力肥力好的河谷地区,还应在育秧基肥合理种植幼苗育秧前将栽培土整地翻耕成翻松性好、特条细碎、无结壤的育秧地。
三、适时插秧适时插秧是机插水稻栽培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一般在秧田进行插秧前,先将秧田浸水,以达到土壤湿润,增加含水量。
将选好的纯种优质稻种放在育秧机中,进行整理、分级,控制病虫害的秧苗,将适宜的秧苗整齐排列在育秧包卷上,用适量的水混合粘合剂,将育秧包直接包裹在以助根软胶高温生成的热缩热塑塑料薄膜上。
然后将育秧包对准育秧孔,在预先打好的育秧孔上按规定深度、密度插入育秧机,摇把并前行待孔口把育秧机的插苗器压紧孔壁,复位摇把,一般以12个160-300㎡的标准规格实行套种。
在机插秧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插秧的稳定,避免插秧不齐、落秧等现象的发生。
四、合理施肥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同阶段的营养物质来支持其生长发育。
合理施肥是机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需要施用不同的肥料。
在返青前期和抽穗前期,需要施用磷、钾等磷肥钾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在灌浆期采用氮肥和磷肥结合使用,并且要适当增加氮肥比例,以提高水稻籽粒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实施方案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对粮食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作为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化学农药和化肥过度使用、土壤污染等,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水稻的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本文提出了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的实施方案。
目标与意义本项目旨在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收益。
具体目标如下: 1. 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2. 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
3.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实施步骤1. 土地选择和准备1.1. 选择农业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进行种植,确保土地质量和水源的可靠性。
1.2. 对选定的土地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和酸碱度,为后续的施肥计划做准备。
1.3. 进行秧田整地,确保土地的平整度和排水条件,为水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 种植技术和管理2.1. 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水稻品种,关注抗病虫害和适应性强的品种。
2.2. 采用稻田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控制种子的密度和深度,确保良好的苗情。
2.3.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水稻生长的需求,科学调配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2.4. 推广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如秧苗浸种法、分蘖控制技术等,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5. 加强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农业生产管理3.1. 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
3.2. 设立农田监测点,定期检测土壤养分、水源质量和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3.3. 推广科学的农田灌溉技术,减少水源的浪费和污染。
芜湖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主要做法与建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绿色高质高效农业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
而在此背景下,芜湖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主要做法与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坚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核心路径。
我们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并落实具体的实施措施,例如:继续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支持和激励力度;引进尖端的科研设备和技术;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等。
二、加强土地保护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土地的保护,防止土地的压缩、破坏和污染。
建立土地利用、整治、保护与恢复的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变更审批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政策等相关法规,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三、落实健康养殖绿色高质高效农业必须以生态养殖为基础,落实健康养殖,符合生态农业标准,采用有机、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强化饲料营养和卫生管理,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同时要严格监管食品加工和销售环节,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
四、提升农业品牌价值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注重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加强对于本地农产品的保护和发展,通过营销手段的创新,提升农业品牌市场占有率。
通过土特产、公共品牌以及品牌联盟等多种方式,让消费者了解芜湖县农产品的品质和特点,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积极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在生态优势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建设和完善生态农业园区和风景农林区,推进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开发,加强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促进农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更加稳定、长期、可持续发展。
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实施方案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过去的种植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过度施肥、农药过量使用、灌溉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了土壤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开展一项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项目目标1. 实现水稻种植的绿色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2. 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3.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质量。
三、项目内容1. 种植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包括合理施肥、适宜的灌溉方式、农药的减量和替代应用等,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此外,推广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降低农药使用量。
2. 种植管理改进建立健全农田环境监测体系,通过实施科学的灌溉制度和灌溉设备更新,提高水稻灌溉效率,减少其对水资源的浪费。
加强对种植者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管理水平,确保绿色高效种植的实施。
3. 病虫害防治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推广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安全性。
4. 土壤改良优化施肥方案,避免过度施肥,并合理选择有机肥料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抗逆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四、资源保障1. 资金保障通过政府的项目资金、农业产业化基金和银行金融贷款等方式,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2. 技术支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提供种植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
3. 合作机制建立与农业生产企业、农资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的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和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保障。
五、推广与落地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合理的推广机制,通过组建示范基地、开展培训推广等方式,将项目的技术和理念落地,并逐步向周边地区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六、监测与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对项目的进展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水稻“一种两收”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要点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效率的水稻生产的需求,我国提出了“一种两收”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以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一种两收”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一种两收”概念“一种两收”是指在一季水稻种植周期内,实现两次收获的农业生产模式。
整个种植过程包括了早稻和晚稻两个种植季节,早稻是指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而晚稻是指在夏季播种,秋季收获。
这种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稻生产模式。
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要点1.科学选种和高效栽培科学选种是实现“一种两收”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关键。
选择适合该地区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采用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合理施肥、科学浇水、优质田间管理等,保证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提高产量和品质。
2.科学排水和水肥一体化科学排水是实现高产稻田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水利设施和排水系统,保证稻田在生长期间有适宜的水分,避免积水和缺水,提高产量和品质。
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将施肥和浇水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施肥水平,提高施肥效果。
3.综合病虫害防治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要采取综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清除病虫害源、选用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保证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受病虫害的影响,提高产量和品质。
4.科学收获和后期管理在“一种两收”模式下,科学收获和后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的收获技术,包括合理的收割时间、合适的收割方式等,保证稻米的完整和质量,提高稻米的市场价值。
在后期管理中,要做好稻田的清理、鼠害防治、土壤肥力的保留等工作,为下一季的水稻种植做好准备。
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一、地力管理。
1、选择土壤肥力好、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田地,加强田间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土地肥沃和水分利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2、在开垦土地的过程中,采用斯洛普翻耕、迂回排水、淳化石灰施用等技术,发挥土地潜力。
3、选择适合水稻生长的肥沃土壤,并加强管理,及时修剪田间枯草残渣,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维持良好土质环境和平衡生态系统。
二、优良品种选择。
1、选择具有优良品质和产量的新品种,如长粒香、飘香等耐泥涝、高产稳产的优质水稻品种。
2、结合当地环境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调整适宜的播种时间。
1、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生长周期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2、确保在适宜的播种时间内完成播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合理施肥技术。
1、结合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求,制定适宜的施肥计划,并合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对土壤和庄稼进行综合管理和保护,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2、注意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施肥过量、不均匀、时间过晚
或过早,影响生长和品质。
五、科学田间管理。
1、建立科学的田间管理制度,包括灌溉、精细植保、整地等方面,
避免病虫害和灾害危害污染。
2、及时发现和处理庄稼问题,包括病虫害、气象灾害、采摘等方面。
六、收获和后期处理。
1、在水稻成熟期内,及时收割庄稼,避免过晚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2、在收割和后期处理中,注意保持干燥和通风,防止霉烂和损失。
3、合理储存、包装和销售,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兴化市高产水稻绿色管理七个关键技术措施兴化市作为中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之一,以其高产水稻绿色管理技术而闻名于世。
在兴化市,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水稻高产、高效、高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兴化市高产水稻绿色管理的七个关键技术措施。
一、科学施肥科学的施肥是实现高产水稻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使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获得所需的养分,保证水稻的生长旺盛和产量增加。
二、优质种苗选用适宜的品种和优质的种子,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
在兴化市,种植户们在选种上非常用心,选用适应当地环境的抗逆品种和优质的种子,以此为基础,确保水稻的良好生长和高产。
三、合理密植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过密植又会影响稻穗的充实和通风透光,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兴化市,种植户们都会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密植,既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又保证了水稻的品质和稳产。
四、合理灌溉充足的水源是水稻生长的重要保障。
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水量,采取科学的灌溉方式非常重要。
在兴化市,种植户们会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灌溉方式,如定量灌溉、滴灌或渗灌,以此来保证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水源,从而取得更高的产量。
五、科学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兴化市,种植户们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水稻田间管理,包括及时的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的追肥和灌溉等工作,以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六、科学施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兴化市,种植户们会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既保证了水稻的生长质量,又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七、合理收获合理的收获方式对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兴化市,种植户们会选择适宜的收获时机,采取科学的收割方式,确保水稻产量的最大化和品质的保障。
昆山市水稻种植指导意见公示摘要:一、背景介绍1.昆山市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2.水稻种植在昆山市的地位和作用3.我国对水稻种植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二、昆山市水稻种植现状1.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2.主要种植品种3.种植技术及管理水平三、指导意见内容1.优化种植布局2.推广绿色生产技术3.加强病虫害防治4.提升水稻质量与效益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四、实施昆山市水稻种植指导意见的意义1.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提高农民收入4.满足市场需求五、总结与展望1.昆山市水稻种植指导意见的推广与应用2.对未来昆山市水稻种植的展望正文:昆山市位于我国江苏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水稻作为昆山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水稻种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业生产。
为了进一步提高昆山市水稻种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制定并公示了昆山市水稻种植指导意见。
昆山市水稻种植现状良好,种植面积广泛,产量稳定。
主要种植品种包括优质稻、常规稻等。
在种植技术方面,昆山市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但在绿色生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昆山市水稻种植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优化种植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种植效益;二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水稻品质;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病虫害损失;四是提升水稻质量与效益,优化品种结构,满足市场需求;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补贴等政策扶持。
实施昆山市水稻种植指导意见,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粮食主权;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污染;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
总之,昆山市水稻种植指导意见对推动昆山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1
优质稻绿色生产关键技术指导意见
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本技术是从品种选配入手,即早稻种植用于加工的优质专用稻品种,中、晚稻种植高档优质品种,生产更多的优质食用大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消费需求。
本技术适宜于全省推广应用。
一、品种选择、布局、搭配
(一)早稻专用稻品种选择。
要紧扣市场需求选择宜种适销的专用稻品种,一般以当地龙头企业的订单为主。
1.米粉专用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在20-26%之间,碱消值在5-7之间,适合加工。
2.饲料加工专用稻品种糙米率大于79%、粗蛋白质含量大于10%。
3.糖浆加工专用稻品种大米总淀粉含量大于72%、蛋白质含量小于7%。
(二)中晚稻高档优优稻品种选择。
选用丰产性和抗逆性强,经省农业农村厅评审的米质达国标二等优质米标准以上优质稻品种。
(三)生产布局。
优质稻生产区域内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移栽,减少桥梁田,避免插花种植,减少病虫害危害。
(四)双季稻搭配要求。
主要是指要根据早稻生育期和收获期选配生育期适合的优质晚稻品种,确保晚稻安全齐穗。
二、播种移栽
(一)种子处理
—3—
种子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确保一次播种保全苗。
1.进行种子发芽试验。
要求发芽率达85%以上。
2.晒种。
抢晴天晒种半天。
3.浸种消毒。
先用盐水清除干瘪或空壳等杂质,再用25%咪鲜胺1000倍浸泡消毒。
4.催芽。
催芽时适宜温度为25-30℃,以90%种子破胸露白为宜。
5.带药备播。
催芽露白时,用35%噻虫嗪FS 10倍+20%溴氰虫酰胺OD 10倍拌种,拌后摊开4-12小时,然后准备播种。
(二)播种和秧田管理
1.播种期。
早稻3月中下旬播种,中稻4月20-25日播种,一季晚稻5月20-30日播种,晚稻6月10-20日播种,生育期较长的特迟熟品种按品种要求适当提前。
2.大田用种量。
早稻常规稻5-6千克/亩,杂交稻2-2.5千克/亩。
中晚稻常规稻2-2.5千克/亩,杂交稻1-1.5千克/亩。
3.湿润育秧每亩大田用苗床65-75平方米,稀播培育壮秧;硬盘机插秧每亩大田苗床15平方米,580毫米×215毫米硬盘30-45个/亩,双季晚稻和常规稻适当增加,建议每亩另准备补秧的盘育抛秧5-10盘。
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印刷播种场地无盘育秧。
4.秧田管理。
早稻按保温育秧要求进行田间管理。
中晚稻秧苗1叶1心期喷“烯效唑”或“多效唑”(按使用说明施用),以控长促蘖,培育壮秧。
3叶期左右和移栽(5叶期左右)前防治病虫害,做到带药下大田,力争培育出生长均匀一致的带蘖壮秧。
(三)移栽
—4—
叶龄5叶左右移栽, 秧龄控制在25-30天以内;提高插秧质量,做到边起秧、边插秧,浅插、匀插,合理密植,发现缺苗断空地方,进行人工移苗补栽(抛),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保证每亩大田6-10万株基本苗。
三、田间管理
(一)施肥。
一般亩施纯氮9-10千克,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中后期严禁偏施氮肥。
1.底肥:每亩施高含量复合肥35千克左右,在第二次翻耕时施下。
2.追肥:分蘖前期每亩可施高含量复合肥10-15千克或尿素和钾肥各4千克左右。
3.看苗补施穗肥和叶面肥。
(二)水分管理
做到浅水分蘖,每亩苗数达到20-25万苗时开始露田或晒田,采取多次轻晒,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下扎。
幼穗分化后注意保持浅水层,足水抽穗,干湿壮籽。
后期保持湿润至成熟,收获前7-10天左右断水落干,不宜过早脱水以防影响品质。
(三)除草
1.机插田化学除草技术。
“一封、二杀、三补”技术,具体如下:
一封:在机插前3天,用30%封富100-150毫升/亩(丙草胺+苄磺隆)喷雾,或插秧后5-7天用长青一号(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60克/亩拌尿素撒施。
二杀: 当稗草2-3叶期,用17%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100毫升/亩,或当稗草3-4叶期,用20%双草醚20克/亩+10%氰氟草酯150毫升/亩组合套装喷雾,或用5%恶唑酰草胺100毫升/亩+20%氰氟草酯100-150毫升/
—5—
亩喷雾。
三补:当防治失败,稗草千金子太多时,可用20%氰氟草酯100-120毫升/亩或6.9%精恶唑禾草灵20毫升/亩+二甲四氯20克/亩喷雾。
注意事项:一封时,田间保持1-2厘米深水层;二杀/三补时,先排干田中水层,喷雾后第二天复水。
2.抛秧田除草技术:早稻抛秧后7-15天、中晚稻抛秧后5-7天时,用53% (苯噻酰胺+苄嘧磺隆)60克/亩,拌尿素撒施。
保水3-5厘米,5-7天。
3.移栽田除草技术。
早稻移栽后7-12天、中晚稻移栽后5-7天时,用14%(乙草胺+苄磺隆)35克/亩,拌尿素撒施。
保水3-5厘米,5-7天。
4.大田农艺措施除草。
播种前清除种子中混杂的杂草种子,防止杂草种子传播,用作基肥的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
插秧前对大田进行翻耕、灌溉、旋耙等多次作业,清除杂草。
同时可推广稻田养鸭控草,前期散养后期圈养,移栽田可不使用除草剂。
(四)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印楝素等)进行综合防治,禁止使用高毒、有机磷、有机氯高残留农药,含有砷、汞、锡、等重金属农药及其混配剂,以保证优质稻米的卫生品质。
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主要病虫害。
1.农艺防治
采用合理的轮作耕作制度,实施健身栽培,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田间通风、透光。
稻田灌水后马上犁田、整田,即灌水、翻耕、整平一气呵成,可杀死稻桩中越冬二化螟。
另外还可以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选用野性
—6—
强、抗性好优良鸭种,如江南一号中、小型品种,每亩投放12-20羽。
具体技术见《湖南粮油作物产业化开发技术》—“稻鸭生态种养技术”。
2.生物防治
(1)保护天敌: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性农药,保护天敌,以虫治虫。
移栽前在稻田四周及田埂撒播种植香根草、黄豆、芝麻等,为害虫天敌提供生存环境,利用天敌控制稻田虫口密度。
(2)释放赤眼蜂:分别在水稻分蘖盛期、破口期释放赤眼蜂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每次每亩释放2万头左右。
3.物理防治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水稻害虫:田间按每60亩放置一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水稻害虫的成虫,可以降低防治成本,减轻害虫危害。
插性诱剂:移栽后10天内,每亩插1个二化螟性诱剂。
4.药剂防治
(1)视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合理选用药剂组合,用药次数控制在1-3次内。
第一次:分蘖盛期,主防对象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第二次:拔节期,主防对象包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第三次:破口前5-7天,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2)防治二化螟在稻苗枯鞘高峰期,每亩用 1.8%阿维菌素36-45克+40%毒死蜱乳油32-40克兑水50千克喷雾,也可用杜邦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亩。
(3)防治三化螟在螟卵孵化初盛期,每亩卵块发生量在50块以上的田块进行药剂防治,药剂种类同二化螟。
—7—
(4)防治稻飞虱当百蔸虫量达1500头-2000头,每亩用25%吡蚜酮7-10克或吡虫啉1.5-2克兑水50千克,针对稻株中、下部喷雾。
(5)防治稻纵卷叶螟在主害代1、2龄幼虫盛发期(稻叶初卷期)。
当分蘖期百蔸幼虫65-85头,孕穗期40-60头以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用50%稻丰散乳油32-40克兑水50千克喷雾稻株中、上部。
(6)防稻杆潜蝇化学防治:秧田移栽前5-7天每亩撒施3%呋虫胺颗粒剂500克;中稻在晒田前每亩撒施3%呋虫胺颗粒剂500克,施药后田间保水2-3天。
除草控虫:在发生较重区域,1-3月初成片翻耕灭越冬寄主看麦娘或使用除草剂杀死越冬寄主植物看麦娘。
(7)防治稻瘟病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每亩用三环唑20克-25克或稻瘟灵28-40克喷雾防治。
(8)防治纹枯病在水稻分蘖期发病蔸率在15 -20%、孕穗期30%以上时,每亩用井岗霉素10-12.5克加水50千克喷雾1-2次,也可用30%爱苗乳油,低于此指标可以不施药。
四、稻谷收割、晒谷和贮藏技术
优质稻生产要求单打、单收、单晒、单贮藏,严防品种间的混杂。
(一)收割
早稻齐穗后28天左右,一季晚籼稻齐穗后45天左右,双季晚籼稻齐穗后40天左右,成熟度达95%左右为收割适宜期。
(二)晒谷
优质稻收割以后应及时干燥,晒谷方法和水分干燥条件与稻米品质关系较大,不同质地的晒坪对整精米率和裂纹米率的影响较大.最好采用竹晒垫晒谷,其次是三合土和牛粪晒坪,晒谷摊晒厚度以每平方米12.5-15
—8—
千克为宜,做到匀摊勤翻晒。
晚籼稻收割期间温度较低不易干燥,应抢天气晒谷。
收割后如遇雨天,稻谷不能及时晒干时,应放在干爽通风避雨的地方薄摊、勤翻,严防堆沤发烧而导致稻米品质下降。
(三)贮藏
新谷晒干后,应及时入库,收贮三个月以上加工为佳,否则会降低精米率和整精米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