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6号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42
《第三单元课题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课题】: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4)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生物体)和太阳(太空)中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的表示意义【教学难点】: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工具】:元素符号卡片【教学方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回忆原子、分子概念及本质区别;课本87页---92页◆教学情景导入: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锶…(单位mg/L)。
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元素、原子、还是…?◆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数以千计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基本成分都是元素。
你知道什么是元素?常见的元素有哪些?如何表示呢?学生交流: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师生讨论:人类对元素的认识历史。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学生讨论:(1)氧原子是一个总称,为何还要有氧元素这个总称。
投影:常见的元素的原子结构阅读:元素周期表。
(2)在前面的学习中你知道哪些元素,他们的名称、化学符号?(阅读:教材88页、识记常见的元素的名称化学符号)(3)Mg 这个符号代表的意义。
归纳小结:(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填表)(3)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或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过渡:有了元素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阅读教材P92后回答: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是什么?问题讨论:现有氧气、碳、铁、二氧化碳、氧化镁、水、高锰酸钾、空气、碳酸氢铵、九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 ;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在纯净物中只含一种元素的是________ ;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是________。
一、教案概述《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学对象:高中化学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元素组成的基本概念;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元素组成的概念;2. 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3. 常见元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4.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元素组成;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采用分组教学,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2. 讲解物质的元素组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3. 介绍常见元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通过实例进行分析;4. 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的元素性质进行物质的鉴别?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4. 总结归纳: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性质与元素组成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元素组成概念的理解;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试剂等;2. 教学课件: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关图片、动画等;3. 参考资料:元素性质及鉴别方法的文献资料。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意义,加深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解;2. 介绍物质的元素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环境监测、医药等领域;3. 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让学生探究某一元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下节课分享成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粤教版化学《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案设计教师:吕启运台前县打渔陈镇第一中学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建立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二、过程与方法1. 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 学习运用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 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3. 通过元素的学习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会正确掌握常见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的读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课件【教学过程】观看图片,导入新课展示一保健药品的商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成分的含量(如铁元素、钙元素等),问:你知道什么是元素吗?元素和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关系?引入课题——辨别物质元素的组成。
板书: 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讲述〕通过前面学习同学们知道:构成无知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而分子有又有原子构成的。
〔播放课件〕大家看看这些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原子?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这四种物质的分子中,相同的原子的氧原子。
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8的原子都为同一类,我们称之为元素。
板书:一、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核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氧元素——质子数为8 的一类氧原子的总称钠元素——质子数为11 的一类钠原子的总称碳元素——质子数为6的一类碳原子的总称等〔讲述〕由上可以看出不同元素对应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也可以说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属于不同种元素。
板书:1.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屏幕显示课件〕学生判断元素与原子的关系〔讲述〕元素是个宏观概念,用来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而原子是微观粒子,可用来描述物质的构成或分子的构成,既论种类也论个数。
2.4 区分物质的元素组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4.能运用元素概念认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学会分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建立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根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能正确运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1.元素的概念,能正确运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2.能正确写出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中含有氢元素、氧元素;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铁锈中也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对绿色植物而言,镁元素是不可缺少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元素。
新课讲解一、 什么是元素[投影]观察如下所示的几种碳原子和氧原子。
碳原子⎩⎪⎨⎪⎧ 质子数6 中子数6质子数6 中子数7质子数6 中子数8氧原子⎩⎪⎨⎪⎧ 质子数8 中子数8质子数8 中子数9质子数8 中子数10[提问]通过比照,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讨论、交流]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并答复。
[讲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我们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而“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在化学变化前后是否变化?[过渡]元素在地壳和生物细胞中的含量如何?[讨论]〔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掌握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掌握辨别物质元素组成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及特点2. 物质的基本组成3. 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4.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鉴别方法5. 辨别物质元素组成的实验操作技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物质的基本组成,辨别物质元素组成的方法。
2. 难点: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常见元素的鉴别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2. 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4. 讲授法:系统地传授元素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显微镜等。
2.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实验报告单等。
3. 安全措施:确保实验安全,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1. 元素的概念及特点(1)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物质的基本组成(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2)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原子、分子、离子。
【课堂互动】1. 学生讨论: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2. 教师讲解:常见元素的性质和鉴别方法。
【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2. 实验步骤:(1)观察实验现象。
(2)记录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 学生提问、解答疑问。
3. 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布置】2.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作业的完成质量。
3.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知识梳理1.元素(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_________(即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元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_________元素的含量最多,其次是_________元素、_________元素、_________元素等。
(3)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元素符号(1)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规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
(3)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横行叫做一个__________,每个纵行叫做一个__________。
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4.物质的分类由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__叫单质;由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__叫化合物;如果化合物仅有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__________元素,则此种化合物称为氧化物。
初中化学教案:如何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要想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就必须了解元素组成。
那么,如何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呢?本文将从原子、化学式、化合价和化学反应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原子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通常是元素符号,例如氢原子的化学符号是H,氧原子的化学符号是O。
在化学式中,化学符号在一起,通常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这些元素的原子数。
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中,爱因斯坦发现: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可以分为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
其中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构成原子。
通过质子数的不同,元素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二、化学式化学式通常用于描述各种物质的化学组成。
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在一起,都写在一起,有时候用下标来表示原子数。
例如,硫酸的化学式H2SO4中,H表示氢原子,S表示硫原子,O表示氧原子,4表示氧的原子数。
通常情况下,各种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其对应的“原子符合”都是固定的,规定了“互相连接”时单次连接两个原子的原子数。
因此,在化学式中,除非在方程式的某个方面有意声明或者明确规定,否则化学式将是固定的,不容易变化的。
三、化合价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价态,这个概念在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
元素的化合价取决于它的电子结构,其中一些基础规则是在化合物中,氢常常与二价或三价的元素结合,而碱金属通常具有单价价态。
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合物物理性质有密切关系,而这些化合物在生活中经常被应用到各种场合中。
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发生化学变化的反应,其中的化学符号、化学式以及化合价等规则都可以被应用到反应过程中。
例如,氧气和化学品钠反应,产生的反应式为Na+O2=Na2O。
在这个反应式中,钠是一价离子,氧是二价离子,由于Na2O的化学式中带有两个钠元素,因此这个反应发生了化学变化。
想要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需要从原子、化学式、化合价和化学反应等角度去进行分析。
3.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元素的含义及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2).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3).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4).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㈢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形成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的概念,认识物质的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分,常见元素符号的使用难点:元素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则由原子构成。
氧气、二氧化碳、水都是由分子构成,找出这些分子中共同的原子。
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二)讲述以上的分子都含有相同的氧原子,而且不同分子中的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我们把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那也就是说在氧气、二氧化碳、水这几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
(三)讨论与小结一.元素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构 成构 一类原子总称 相同核电荷数构成成 组 成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注:“一类原子”指的是其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所含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之所以把它们归成一类,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 素 原 子联 系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区 别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使 用范 围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用于描述微观微粒(分子)的结构3.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原 子 分 子(四)阅读教材87和88页了解元素在地壳和生物体中的含量 地壳中质量分数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五)讲解 元素符号(1)写法:“一大二小”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