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唐太宗管理之道四:控制住下属就控制了组织恩威并施强调的是:在实施控制时,既要施之以恩、施之以德,感化影响、说服指导,从而赢得部属的信赖;又要施之以威、施之以权,查验所为,奖优罚劣,使部属有敬畏之感。
所谓恩威并施,就是恩惠和惩罚这两手政策并行使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统治者,大多会使用这软、硬两手策略。
你臣服于我,就施以恩惠,同时又以武力和惩罚对付叛逆行为。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
李靖,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人。
出身官宦世家,隋朝大业末年,曾任马邑丞。
唐高祖兵入长安时,将李靖擒获,欲斩之,而秦王李世民求情,高祖遂赦李靖,从此李靖加入唐将行列。
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牙帐,因所率部队纪律一时松弛,致使突厥珍物,被官兵虏掠殆尽。
御史大夫萧弹劾李靖,劾请交付法律部门推勘审理,唐太宗予以特赦,不加弹劾。
等到李靖进见,太宗则大加责备,李靖磕头谢罪。
过了很久,太宗才说:“隋朝时史万岁打败达头可汗,而隋文帝却有功不赏,反而因其他小罪将其斩首。
朕则不这样处理,记录下你的功劳,赦免你的过错。
”于是,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给绢一千匹,所封食邑连同以前的共五百户。
不久,太宗对李靖说:“以前有人说你的坏话,现今朕已醒悟,你不必挂在心上。
”又赐给绢二千匹。
李世民驾驭功臣手段便是恩威并用。
他并没有像李渊那样对李靖动过杀机,只是想通过别人对李靖的弹劾,稍稍警告一下李靖。
唐太宗很聪明,他知道对卓尔不群的李靖该怎么收,应如何放,拿捏得恰如其分。
所以李靖才会心甘情愿地帮助唐太宗去打天下。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贬官。
他告诉太子道:“李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联,因此,他难免会摆出桀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于驾驭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
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复任宰相,由此,李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西游记》里的团队建设从西游记里看现在企业团队建设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团队组建适应期,就是建立团队的构架,明确组织目标,并按人的能力性格等方面分配角色;二不满期、也就是团队的磨合期,员工对公司、团队以及领导所倡导的理想和企业目标方向产生怀疑,有可能出现员工的离开和放弃,就像猪八戒在师傅被抓后失去目标方向,要分东西离开一样;三、认同期,通过一段时间段的磨合,大家对目标的重新认识,团员之间相互理解和认同以及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认同,能够看见在企业发展期间所带来目标收获,对企业的发展增强了信心;四、成熟收获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发展,企业到了稳定时期,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已经形成,时刻维护团队的利益,更能积极的为团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付出,并且员工能从企业和团队的发展中提升自我和得到自身的需求及目标。
一、团队的建设根据人物性格背景的不同把人物安排到不同的位置孙悟空:孙悟空自出世就争强好胜,性格外露,孙悟空自己认准的事情,其他人难以改变,甚至是自己的师傅这种性格的人,在团队中会起到那些作用。
首先,孙悟空的执着性很强,喜欢挑战自我。
一个团队在面临挑战的时候,必须有这样一种人,冲在团队前面,担负起迎接挑战的任务。
同时他也具备战胜挑战的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唐僧可以一次次转危为安的道理。
我们说,一个民族在面对外强入侵时,是需要英雄的出现,我国历史上有过很多这样的英雄人物,像杨家将、岳飞,郑成功等。
一个企业目前虽然不会面对外强的侵略,但商场如战场,同样竞争激烈,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在面对运营困难时,就需要像孙悟空这样的人,挺身而出,带领团队中的其他人,去战胜挑战。
其次,孙悟空的强势性格,也给他带来了很多磨难。
例如不止一次受到唐僧念紧箍咒的惩罚,不止一次被赶回花果山,大闹天空时,最终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 500 年。
这也就是说,孙悟空的这种外敛、强势的性格,除了带给他齐天大圣的名声外,也同时带给他相应的严惩。
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唐太宗贞观之治盛世的治理之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皇帝,他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被誉为盛世之治。
在其长达二十三年的统治期间,唐太宗以其独特的治理之道塑造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本文将探讨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治理之道,通过对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的观察,分析其成功的秘诀。
一、开明的政治体制建设在唐太宗的统治下,他着重建立了一个开明的政治体制,充分充实了中央政权的机制和运作。
首先,太宗设立了侍中、侍郎、中书令等重要职位,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
这有助于加强皇权,提高统治效率。
其次,他重视选拔人才,以市侩之术取人,不拘一格用人。
唐太宗任用了一批有才能胜任工作的官员,使政府高层拥有了一支精干的队伍。
一个具备智慧、行动力和忠诚度的政府团队是治理国家的基石。
此外,唐太宗还采取了多元的政策决策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讨论,以此确保政策的多样性和民众的代表性。
二、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为盛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他实行了宽泛而公正的税收制度,降低了农民和商人的负担,鼓励人们从事农业和商业活动。
太宗还鼓励外交贸易,加强与丝绸之路等国际贸易路线的联系,推动经济的繁荣。
此外,他还注重对工艺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国家范围内修建了灌溉系统和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交通的发展。
三、注重社会和文化的稳定与进步唐太宗非常注重社会和文化的稳定与进步,他采取了措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以保护人民的权益,打击腐败和不法行为。
太宗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对文化教育的投资,扩展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并建立了士人制度来选拔人才,推动文化的繁荣。
同时,他还注重文化交流,推动了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发展。
结语唐太宗贞观之治盛世的治理之道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管理方式。
他通过建立开明的政治体制,培养优秀的政府团队,有效地解决了政府运作的问题。
他还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西游记》里的团队建设从西游记里看现在企业团队建设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团队组建适应期,就是建立团队的构架,明确组织目标,并按人的能力性格等方面分配角色;二不满期、也就是团队的磨合期,员工对公司、团队以及领导所倡导的理想和企业目标方向产生怀疑,有可能出现员工的离开和放弃,就像猪八戒在师傅被抓后失去目标方向,要分东西离开一样;三、认同期,通过一段时间段的磨合,大家对目标的重新认识,团员之间相互理解和认同以及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认同,能够看见在企业发展期间所带来目标收获,对企业的发展增强了信心;四、成熟收获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发展,企业到了稳定时期,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已经形成,时刻维护团队的利益,更能积极的为团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付出,并且员工能从企业和团队的发展中提升自我和得到自身的需求及目标。
一团队的建设根据人物性格背景的不同把人物安排到不同的位置孙悟空:孙悟空自出世就争强好胜,性格外露,孙悟空自己认准的事情,其他人难以改变,甚至是自己的师傅这种性格的人,在团队中会起到那些作用。
首先,孙悟空的执着性很强,喜欢挑战自我。
一个团队在面临挑战的时候,必须有这样一种人,冲在团队前面,担负起迎接挑战的任务。
同时他也具备战胜挑战的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唐僧可以一次次转危为安的道理。
我们说,一个民族在面对外强入侵时,是需要英雄的出现,我国历史上有过很多这样的英雄人物,像杨家将、岳飞,郑成功等。
一个企业目前虽然不会面对外强的侵略,但商场如战场,同样竞争激烈,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在面对运营困难时,就需要像孙悟空这样的人,挺身而出,带领团队中的其他人,去战胜挑战。
其次,孙悟空的强势性格,也给他带来了很多磨难。
例如不止一次受到唐僧念紧箍咒的惩罚,不止一次被赶回花果山,大闹天空时,最终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500 年。
这也就是说,孙悟空的这种外敛、强势的性格,除了带给他齐天大圣的名声外,也同时带给他相应的严惩。
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作为领导者,有上中下三个类别。
诸葛长青认为,最高级别的当属“文韬武略+人才济济”。
如果没有文韬武略,那么你就至少学会如何吸引人才……你吸引的人才多少、素质多高,决定了你事业辉煌有多高。
----题记韩斌先生认为,如果三国时代是一本人才学的典章教本,那么贞观盛世则是一本CEO的管理实践手册。
CEO李世民的治理能耐,则可用十六字管理真言总结。
李世民的“文韬武略+人才济济”成就了他的千秋大业。
而韩斌先生总结的——“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检节用、宽厚爱民”则是他吸引人才的秘密“葵花宝典”。
韩斌先生指出,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贞观长歌》和稍早的电视剧《贞观之治》描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
他是中华第一盛世的开创者,也是历史上盛唐近300年繁荣昌盛时期的起点。
“狂人”作家李敖点评唐史曾经说,领导人谨慎而小心,低调而坚持,通常是开创事业格局的起点。
作为领导人,李世民开创出四方朝拜的天可汗帝国,成为中华第一大帝;经济实力强盛,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当时之长安,则可比今日之纽约,成为四方汇集的国际大都市。
但是,现代企业界往往只知三国历史,却不晓贞观。
如果说,三国时代是一本人才学的典章教本,那么贞观盛世则是一本CEO的管理实践手册。
CEO李世民的治理能耐,则可用十六字管理真言总结——“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宽厚爱民”。
领导者要学会韬略,没有韬略,你只需学会如何吸引人你才……这十六字领导人真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盛世贞观之治,也成了现代企业CEO的管理启示录。
掌管上万名员工,排名中国第一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上海外服公司总经理顾家栋最喜欢借古喻今。
评论说,屈己纳谏,强调的是领导人个人修为、态度以及避免领导人一言堂的决心;任贤使能是一种量体裁衣的团队组合人才学;而恭俭节用则是成本意识,宽厚爱民是市场导向,李世民真正做到了修身而治天下。
所以,领导者必须学会忍耐人才、诚心求人才……后人评论李世民常常用“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来形容,其实说的就是李世民创业成功后,却能抛开创业者依靠人治、独断成功的法宝,完全用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靠法制、分权治理国家。
怎么当领导:唐太宗李世民教你几招唐太宗李世民教你怎么当领导?文丨姜卫华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集团管理的顶尖高手,他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怎么树立理念?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轻徭薄赋、以民为本;广开言路、虚怀纳谏;重用人才、唯才是任;铁面无私、依法办事。
怎么以人为本?李世民说:“执政23年的经验告诉我,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就是以人为本的主旨。
”唐朝集团在李世民的精心管理下,不断发展经济,出现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康的良好局面。
怎么团结一致?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简单地说就是团结一致。
怎么三剂合一?坚强的领导集体必须具有凝聚力,当然,人格魅力也不可少。
什么是三剂合一?即领头人要成为领导班子高效运转的“润滑剂”,齐心协力的“粘合剂”,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成吉思汗说:“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怎么避免犯错?人无完人,金无赤金。
人在冲动的时候,最容易犯错误。
权力过大,说了算数,容易形成“家长制”、“一言堂”的短板。
所以,必须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就在于此。
怎么提高修养?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正玩得高兴,魏征来了。
李世民怕魏征看到又要提意见,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李世民怀里。
唐太宗的管理制度首先,唐太宗在政治方面实行了严格的官制和选官制度。
他建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政府官员能力更加优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唐太宗设立了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等中央政府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序。
同时,他还实行了节约财政的政策,遏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保障了国家财政的稳定。
其次,唐太宗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他推行了土地制度、均田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成稳定性。
他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还修建了大运河,便利了交通运输,加速了商品流通,使得唐朝国家贸易日益繁荣。
此外,唐太宗在军事管理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他建立了军机处和军功等机构,严格管理军队,确保了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大。
他还设立了边疆军长官,加强了边疆防卫,稳定了国家安全。
唐太宗还推行了军功爵位制度,激励军队官兵的战斗积极性,提高了军事效率。
最后,唐太宗在文化管理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注重文教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太学、国子监等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
他还注重史书编纂和文化传承,编纂了大唐国史和全唐文,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唐太宗重视文化传统,奖励文人墨客,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总的来说,唐太宗的管理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现了其治国理念和治国才能。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使得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达到了鼎盛时期,为继任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唐太宗的管理制度的成功实践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管理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序言:本人以唐太宗的管理为标杆,以自己研究唐太宗的史记为感想,虽然记载中的人物略有神化,但是我更为大胆地向其学习,并觉得那种行为和精神就是所谓的“优秀管理者”。
我们探讨和分享优秀管理者是如何炼成的问题,出发点更要着落于其应具有哪些特质和意识,要历练哪些过程和阶段,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因此,在研究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的时候,我们就必要好好研究一下唐太宗的思维意识和管理行为,从中吸收他的经验和表现,以效仿其管理之道。
1、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就要有怀柔“天下”的胸襟和“忍”的气度。
从历史和传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本身就具有一种为仁为善的品质,特别在对待朋友和士兵,都是以身作则,更加是以诚相待。
即使在别人犯了错误,或者有伤害他的时候,他都能够给别人机会,或者来讲能以德服人,更者为朋友和士兵勇于承担该有的责任与义务。
为此,他自然就能拥有团队的威信和一大批为他打江山的“兄弟”。
对于“忍”字而言,唐太宗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管是自己的兄弟儿女,还是朝臣拜君,唐太宗都以“大局为重”为准则,表现出慈父圣君的风采,以至于其成为了优秀而圣明的管理者。
假如我们的上级批评我们,我们第一个想就是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不足,或出现不应该有的行为,应该怎么去改正和克服。
假如是我们的同级排挤或闹矛盾,我们就应该去主动找问题,并将问题公开化和明朗化,以及去寻找化解矛盾的方法,但是自己绝对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如,恶意排挤,毁谤,攻击,以及背后穿“小鞋”等。
如果是我们的下级,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并能容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有心地帮助他们一起成长。
还有,对待各种层次的人群,必须学会“忍”的气度。
总之,我们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恩威并济,以及特质而良好的人格魅力。
2、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学习以及善于听取“逆耳”之言。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众多的帝君中,比较佩服还是数唐太宗,最突出的就是魏征的事例。
西游记与企业管理《西游记》中的唐僧团队,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师徒历经百险求取真经的故事,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代表。
这个团队最大的好处就是互补性,领导有权威、有目标,有坚定的毅力;员工有能力,但是自我约束力差,目标不够明确,有时还会开小差。
但是总的来看,这个团队是个非常成功的团虽然历经九九八十一磨难,但最后修成了正果。
理想的管理团队就应该有这四种角色。
一个坚强的团队,基本上要有四种人:德者、能者、智者、劳者。
德者领导团队,能者攻克难关,智者出谋划策,劳者执行有力。
二、唐僧如何领导整个团队德者居上。
唐僧是一个目标坚定、品德高尚的人,他受唐王之命,去西天求取真经,以普渡众生,广播善缘。
要说降妖伏魔,他没有这个本事,但为什么他能够担任西天取经如此大任的团队领导?关键在于唐僧有三大领导素质:首先,目标明确、勇往直前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能够为团队设定前进目标,领导如果不会制定目标,肯定是个糟糕的领导。
唐僧从一开始,就为这个团队设定了西天取经的目标,而且历经磨难,从不动摇。
一个企业,也应选择这样的人做领导,团队的领导自己坚定不移地信奉公司的文化,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实现团队的目标。
其次,手握紧箍,以权制人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估计早被孙悟空一棒打死,或者使唤不动他。
这也是一个领导的必备技能,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没有权威,也就无法成为领导。
但是唐僧从来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只有在大是大非的时候,才动用自己的惩罚权,这对企业领导也是有借鉴意义的,组织赋予的惩罚权千万不要滥用,奖励胜于惩罚,这是领导艺术的基本原理。
第三,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最初的时候,孙悟空并不尊重唐僧,老觉得这个师傅肉眼凡胎、不识好歹,但是在历经艰险后,唐僧的执着、善良和对自己的关心也感化了孙悟空,让他死心塌地保护唐僧。
作为一个团队领导,情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塑造团队精神的时候,领导一定要学会进行情感投资,要多与下属交流、沟通,关心团队成员的衣食住行,塑造一种家庭的氛围。
【领导智慧】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唐太宗是个好人力资源总监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欢迎关注分享历史文化与人生智慧唐太宗登基后,因为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
那么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
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
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
魏征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荛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
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来。
李世民在房玄龄研究安邦安国时,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
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
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
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
于是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组成合力,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着名的“房(玄龄)谋杜(如晦)断”的人才结构。
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的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
用人不仅表现在人的量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其人才的合理搭配,质量则既取决于其规模,又取决于结构合理,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情况,唐太宗是如何让一个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呢?在中国,还有很多企业家推崇唐太宗的管理之道。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唐太宗的管理之道。
一、选才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用才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授权管理无为而治:李世民的成功管理学一个不愿授权、什么都干的管理者,什么都干不好。
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积极授权,借力成事,一个真正懂得授权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
《贞观政要》一书中曾经讲到这么一件事:贞观四年的一天,唐太宗问萧瑀:“我跟隋文帝比起来,你认为怎么样?”萧瑀想了一小会,坦然回答说:“隋文帝勤勉治国,批阅全国的书表奏章,往往从黎明直到日落西山。
隋文帝召集大臣们进宫议事,常常忘记时间,到吃饭的时候还没有完,就命令侍从把饭送上来,边吃边议事。
”唐太宗开怀大笑,爽朗地说:“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总怕大臣对他不忠心,大权小权一人独揽,什么事都由他一个人做主,不肯交给下属去办。
他虽很辛苦,事情不一定办得好。
大臣们摸透了他这个脾气,都不敢直言,常常是顺着他的心思说话,口惠而实不至,我怎么敢像隋文帝那样?天下地方那么大,四海的人这么多,国事千头万绪,只有请部门去商量办事,遇到大事报告宰相认真考虑,有了妥当的办法,再报告我准奏,然后执行。
天下各种事情,都由皇帝一个人来定,那怎么能行呢?如果皇帝一天处理十桩事,其中五桩事处理得尽善尽美,另外五桩处理得不好,一天出五条差错,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谬误积起来,岂不是要毁坏国家吗?把事情交给有才能的人办,自己高瞻远瞩,专事考核官员的功过,于国于己不更好吗?”唐太宗充分分权,注重发挥各部门的作用,让他们各司其职。
很多管理者习惯了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不能说这样的领导无才,只是其才能太多,以至劳多却不得实质性的收效。
这种管理者还认为只有自己对所有的事情很清楚,只有自己才有可能高效地处理问题。
在人们的眼里,三国时蜀国的宰相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并且非常勤政,连他自己都说:“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但是他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事必躬亲。
蜀军上上下下,事无巨细,都由他亲自过问、领导、布置,小到军队的钱粮支出,他都要一一审查。
蜀国的大小将领,也都机器般地听从他的调遣,可以说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
李世民如何组建管理团队
王凤翔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组队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是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由此开始。
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明君”、“中国皇帝排行榜第一位”、“大唐第一CEO”等,贞观贤臣也是名扬千古。
唐太宗自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和记载贞观君臣政论的《贞观政要》,俱已成为后世君臣和今日领导干部的必读之书。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与唐太宗的治国用人之术及其组建的管理团队是分不开的。
那么唐太宗是如何在开国登基不久,将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组建成一支高效合理的管理团队的呢?
任官惟贤才
自古管理即以人为本。
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才用人,提出了“治天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招揽人才,选贤用能看作治国第一要务。
他认为争天下的关键是有争天下的人才。
因此,李世民早在即位之前的秦王时期,就广纳贤士,文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秦王府十八学士”,武有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等一干猛将。
为世艳羡的秦王府臣正是李世民为收人心、组团队建立的人才库。
这些人才都成为他日后发动玄武门之变,夺权登基的骨干力量,为大唐创业直至贞观盛世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基础。
李世民以知人善任著称,自有识人用人之道。
首先,内选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贞观外臣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妻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评价他“善于躲避嫌疑,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古人不及”,准备授其高位,但有人以“外戚位三公,嫌议者谓天子以私后家”进行劝阻,连长孙皇后也不同意。
唐太宗仍坚持拜其为相,终襄大业。
屈突通、尉迟敬德曾为沙场敌将,李世民却能倾心结纳,用之不疑,二人终究效其心膂,立下殊功。
魏征早年追随过李密、窦建德,入唐后又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
在宫廷斗争激化时,他多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本应杀之为后快的唐太宗却被魏征“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气节所感动,毅然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
其次,任人唯贤,不限出身门第。
贞观名臣中,即有杜如晦、高士廉、崔仁师等世家大族,又有寒门子弟的刘洎、马周、张亮等,甚至还有出身奴隶而被提拔为大将的钱三陇、马三宝。
马周,本一寒门布衣,困顿流落京师后,靠给中郎将常何做门客糊口度日。
因偶替常
何给唐太宗奏陈二十余事,均称上意,马周即刻就被召见,委以重任。
张行成出身小吏,原为一县主薄,由于才华出众,政绩突出,唐太宗亲自擢为宰相。
但凡成大事的领导者,不仅自身能力超群,而且还善于识人、用人,手下人才济济,贞观君臣即是如此。
李世民认为“任官惟贤才”,因此选官用人不避仇嫌,不以尊卑为意,可谓不拘一格,惟才是举。
这充分体现出李世民思贤若渴的谦逊品格、不计仇嫌的宽广胸怀以及决断执着的领导气魄。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在用人上,唐太宗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他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
”他还说:“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进一步阐述了“用人所长”使人才“各得其所”的思想。
贞观名相房玄龄与杜如晦,是历史上著名的决策组合。
二人并未有轰轰烈烈的疆场功业,却居贞观功臣之首,以致宋代史臣在编修唐史时对他们颇多微词,其实这正反映了唐太宗用人取其所长的独到之处。
若细数贞观时期的台阁规制、典章文物,就会发现多出自二人之手。
房玄龄处事孜孜,恪尽职守,但遇事常犹疑不决;而杜如晦虽不善思想,但他分析周密,精于决断,二人性格行为互补,成为黄金搭档,号称“房谋杜断”。
在贞观管理团队中,可谓各取所长,人尽其用。
戴胄不通经史,有人嘲笑他不学无术,但他为人正直,忠诚廉洁,办事公道。
唐太宗就让他出任主管司法的大理少卿。
在任上,戴胄公正执法,不阿权贵,政绩斐然。
贞观名将李靖可称文韬武略,出将入相。
唐太宗让他统管重兵,战时御边出征,闲时入朝辅政,为政权巩固立下殊勋。
魏征常将谏诤之事视为己任,耻于君主不及尧舜,于是唐太宗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皇帝提意见。
魏征前后献言三百余策,其中多为太宗采纳。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人共参朝政,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中枢管理团队。
唐太宗在总结自己的原因时,曾认为原因只有五条。
其中第二条就是说一个人做事,不可能样样都会,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
在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优势,进而使决策准确,国家保持良性运转。
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组队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
毕竟,“通才”、“全才”是极少有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发挥出个体优势,密切合作,优势互补,通过有效的人才群体和合理的结构组合,就能发挥出“1+1
>2”的效果,成为最优绩效的团队。
摘自《决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