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
- 格式:doc
- 大小:24.45 KB
- 文档页数:6
红细胞载体的特性及其抗肿瘤应用概述摘要红细胞载体是一种包入或连接外源性物质重新回输到人体或动物体内的一种药物载体。
其作为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载体,如脂质体等外源性载体,具有不可比拟的生物相容性及自降解性等性质。
此外,红细胞能够识别、黏附、提呈肿瘤抗原,此外红细胞能够促进免疫细胞吞噬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因此红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研读一些国内外文献,对红细胞载体的特性作出归纳并列举了其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红细胞载体缓释性靶向性概述作为传统的微粒及纳米粒子替代品,细胞系统作为药物的生物载体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细胞载体将药物、酶和遗传物质等活性物质持续地释放,特定地输送到某些器官和组织,在治疗癌症、艾滋病、细胞内感染、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或基因疗法等方面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所含血红蛋白来携氧,在体内循环数周。
由于红细胞具有渗透活性,其膜有可以开关的孔,允许外源分子进入,因此包入外源物质的红细胞重新回输到人体或动物体内成为载体红细胞。
根据药物与红细胞载体的结合形式,红细胞载体主要分为细胞内埋型及细胞膜连接型。
研究表明,以红细胞为基础的载体能有效地克服生理屏障,降低毒性和提高疗效,适用于复杂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红细胞药物载体的特点1.1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残体自降解性红细胞作为机体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其他任何外源性载体不具备的生物相容性及残体自降解性,另外,若使用患者自身的红细胞组织培养后进行载药,还可避免免疫系统的干扰,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1.2增加药物体内半衰期,具有缓释性研究表明[1],采用高渗法制备的甲氨蝶呤红细胞载体,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雄性SD大鼠给分别给药普通静脉甲氨蝶呤制剂及甲氨蝶呤红细胞载体制剂后0,5,10,30,60,120,180,240,360,480,600,720,1440min各时间点血浆中甲氨蝶呤浓度,计算出相应药动学参数对比显示,甲氨蝶呤红细胞载体较甲氨蝶呤普通制剂具有更平稳的血药浓度曲线,更长的体内保留时间,表现出缓释效应和特征。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一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研究多只涉及白细胞免疫系统,而红细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直受到忽视。
1981年Siegel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 Red-cellimmunesystem )的新概念,开辟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新领域。
目前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表现、机理、调节机制与疾病关系等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大量研究表明红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因而对红细胞的作用与地位有必要加以重新认识,本文将该方面研究进展综合总结如下。
1 肿瘤免疫中红细胞的作用1.1促吞噬作用Forslid等2]发现C3b致敏的酵母菌,中性粒细胞对其吞噬率为15%,当加入红细胞后,吞噬率增加一倍,红细胞碎片亦有相同作用。
作者推测红细胞所含抗氧化剂类物质能保护中性粒细胞吞噬过程中释放的氧自由基对中性粒细胞的自身细胞毒作用,从而促进吞噬。
徐锳等3]亦证明人红细胞能明显促进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 PMN )吞噬功能,在红细胞存在下对酵母菌的吞噬率增加 70 %左右,促吞噬作用与红细胞补体1型受体(C3breceptor, CR1)数量不同有关。
将肺癌患者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按一定步骤与经血清致敏的癌细胞作用,观察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围攻癌细胞情况。
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不仅可各自单独围攻癌细胞,且具有协同抗肿瘤免疫作用,肺癌患者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免疫粘附癌细胞的促进作用较正常人降低 4]。
徐锳 3]检测了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促PMN 吞噬能力,发现患者红细胞促吞噬率明显低于正常人,认为癌瘤患者红细胞CR1减少是红细胞促 PMN吞噬减弱的原因之一。
郭峰等 5]发现红细胞能直接粘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经与补体作用后粘附红细胞能力明显增强,并能促进淋巴细胞、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粘附,而CR1 单克隆抗体能抑制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活性,说明在肿瘤免疫中红细胞有免疫调控,增强其它细胞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红细胞膜上的CR1介导的。
免疫组化在血液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一)ihc方法相对简单,但从取材到发报告之间环节较多,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偏差,甚至导致漏诊、误诊。
除ihc染色常规注意事项外,血液肿瘤标本的检测还有其特殊性。
1.标本的前期处理血液系统疾病病理诊断标本,主要是淋巴结、脾脏和骨髓组织。
与其它组织相似,造血细胞表面抗原不同其稳定性会有差异,从而对固定剂的耐受性不同。
组织固定的原则,是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作为固定剂,固定时间最好不超过24小时。
(1)淋巴结:贴近生活后快速紧固,等待非政府表面变软即可修块。
以淋巴结大小为直径,厚度不少于3mm,以并使非政府获得充份的紧固。
例如淋巴结中存有水肿、发炎成分,应当尽量除去。
非政府制片中的每个步骤都应当严苛掌控,以免毁坏非政府的抗原活性。
(2)脾脏:脾脏非政府很大,应当特别注意多点贴近生活;脾脏又就是贮血器官,Plectotropis量多,贴近生活时应尽量除去鳙的;贴近生活大小以2×2×7.5px为宜,贴近生活后尽快紧固。
在多块标本中,病理医师应当根据he切片,挑选出炎症显著的1~2块作ihc染色。
(3)骨髓非政府:特点为非政府大,主要为骨质,输血细胞弥漫于骨小梁之间。
在非政府制片的每个步骤都应当适当延长时间。
骨髓非政府制片须要退钙,酸性退钙液对抗原活性存有影响,常规采用的2%硝酸,脱钙不应超过3小时。
edta脱钙液偏碱性,比较温和,效果较好,只是时间长,约需24~48小时。
(4)骨髓涂片:某些情况下当骨髓组织取材不好,如太小或组织为骨皮质、血凝块等不能进行石蜡包埋制片时,可用骨髓涂片代替。
但注意骨髓涂片不能太厚,最好不混血。
涂片稍干后用甲醇:丙酮(1:1)固定90秒后染色。
涂片不能在室温下久存。
(5)外周血涂片:某些特殊情况不能采用穿刺骨髓取材时,可用外周血涂片代替。
前提是外周血有核细胞总数必须较多,结果才相对可靠,固定同骨髓涂片。
(6)组织印片:当疾病诊断和分型必需的标记物不能用于石蜡切片时,可用组织印片来补救。
462重庆医学2022年1月第51卷第2期论著㊃临床研究d o i:10.3969/j.i s s n.1671-8348.2022.02.018网络首发h t t p s://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50.1097.r.20220110.1645.006.h t m l(2022-01-11)红细胞寿命在肿瘤相关性贫血诊断中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梁立莉1,赵迎喜1ә,黄丹2,熊春2,谢淑琼1,罗香妮1(1.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三病区,南宁545005;2.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血液内科,南宁545002)[摘要]目的分析红细胞寿命(R B C S)在肿瘤相关性贫血诊断中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㊁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50例肿瘤相关性贫血与肾性贫血患者(试验组),再将其分为恶性血液肿瘤贫血组(白血病贫血㊁多发性骨髓瘤贫血)㊁肾性贫血组㊁实体肿瘤放化疗相关性贫血组,另收集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期行常规体检的30例无贫血健康人(对照组)㊂测定各组一氧化碳(C O)浓度并计算R B C S,对比其差异性㊂结果试验组R B C S(56.61ʃ18.49)d短于对照组(119.34ʃ23.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恶性血液肿瘤贫血组R B C S(30.34ʃ12.67)d,短于肾性贫血组(82.65ʃ26.80)d及实体肿瘤放化疗相关性贫血组(53.62ʃ16.9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体肿瘤放化疗相关性贫血组R B C S短于肾性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 R B C S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关键词]红细胞寿命;肿瘤相关性贫血;诊断;特点;临床应用[中图法分类号] R73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8348(2022)02-0264-03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e r y t h r o c y t el i f e i n d i a g n o s i s o f t u m o r a s s o c i a t e d a n e m i a*L I A N G L i l i1,Z HA O Y i n g x i1ә,HU A N G D a n2,X I O N G C h u n2,X I E S h u q i o n g1,L U O X i a n g n i1(1.T h i r d W a r d s,D e p a r t m e n t o f O n c o l o g y,S e c o n d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N a n n i n g,G u a n g x i545005,C h i n a;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O n c o l o g y a n dH e m a t o l o g y,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S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N a n n i n g,G u a n g x i545002,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v a l u e o f e r y t h r o c y t e l i f e s p a n(R B C S)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t u m o r a s s o c i a t e d a n e m i a.M 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150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u m o r r e l a t-e d a n e m i a a n d r e n a l a n e m i a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i n t h e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a n d t h e S e c o n d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f r o m J a n u a r y2018t o D e c e m b e r2019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t h e e x-p 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 a n d t h e n r e-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e m a l i g n a n t h e m a t o l o g i c a l t u m o r a n e m i a g r o u p(l e u k e m i a a n e m i a a n d m u l t i p l e m y e l o m a a n e m i a),r e n a l a n e m i a g r o u p a n d s o l i d t u m o r r a d i o c h e m o t h e r a p e u t i c r e l a t e d a n e m i a. T h i r t y h e a l t h y s u b j e c t s w i t h o u t a n e m i a u n d e r g o i n g t h e r o u t i n e p h y s i c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i n t h e s e t w o h o s p i t a l s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a s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T h e C O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w a s d e t e c t e d i n e a c h g r o u p a n d R B C S w a s c a l c u l a t e d f o r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i r d i f f e r e n c e s.R e s u l t s R B C S i n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 w a s(56.61ʃ18.49) d,w h i c h w a s s h o r t e r t h a n(119.34ʃ23.71)d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c a n t(P<0.05).R B C S i n t h e m a l i g n a n t h e m a t o l o g i c a l t u m o r a n e m i a g r o u p w a s(30.34ʃ12.67)d,w h i c h w a s s h o r t e r t h a n(82.65ʃ26.80)d i n t h e r e n a l a n e m i a g r o u p a n d(53.62ʃ16.94)d i n t h e s o l i d t u m o r r a d i o c h e-m o t h e r a p e u t i c r e l a t e d a n e m i a g r o u p,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R B C S i n t h e s o l i d t u m o r r a d i o c h e m o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n e m i a g r o u p w a s s h o r t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r e n a l a n e m i a g r o u p,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C o n c l u s i o n R B C S h a s a c e r t a i n r e f e r e n c e v a l u e f o r t h e d i-a g n o s i s o f t u m o r a s s o c i a t e d a n e m i a.[K e y w o r d s]e r y t h r o c y t e l i f e s p a n;t u m o r a s s o c i a t e d a n e m i a;d i a g n o s i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示项目(2018K Y0333)㊂作者简介:梁立莉(1978-),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血液肿瘤方面研究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189********@189.c n㊂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红细胞寿命(r e d b l o o d c e l l s u r v i v a l,R B C S)指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液循环后至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所经历的时间[1]㊂R B C S是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指标,可判断红细胞病理㊁生理的变化,也能反映红细胞的生存状态与破坏程度[2]㊂正确计算R B C S有利于了解各种类型贫血及红细胞破坏的原因,更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 金标准 [3]㊂目前临床上检测R B C S 的方法有15N-甘氨酸㊁51C r㊁生物素等标记红细胞试验,但因检测成本高㊁耗时长㊁技术难度大等限制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4]㊂一氧化碳(c a r b o n m o n o x i d e, C O)呼气试验是根据血红蛋白(h e m o g l o b i n,H b)更新速率测算,比较呼气与环境C O浓度差得出呼气内源性C O浓度,根据肺泡通气量算出单位时间的C O呼出量及单位时间H b分解量,根据速率得出R B C S预计值[5]㊂该试验简单易行㊁结果可靠,是当前可临床常规开展的项目[6]㊂贫血是临床上极常见的症状,可引起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可有原发及继发原因㊂本研究探讨R B C S在肿瘤相关性贫血诊断中的特点及临床应用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㊁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50例肿瘤相关性贫血与肾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㊂男71例,女79例;年龄31~83岁,平均(60.23ʃ10.56)岁;体重49~77k g,平均(61.23ʃ7.34)k g;H b80~113g/L,平均(95.34ʃ10.69)g/L;白血病贫血31例,多发性骨髓瘤贫血35例,肾性贫血42例,实体肿瘤放化疗相关性贫血42例㊂纳入标准:(1)经临床专科医生诊断为肿瘤相关性贫血(白血病贫血㊁多发性骨髓瘤贫血㊁实体肿瘤放化疗后贫血)㊁肾性贫血;(2)对研究知情同意㊂排除标准:(1)有引起出血的其他疾病;(2)急性感染;(3)肝脏疾病;(4)精神病;(5)孕产妇㊂另收集同期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常规体检的30例健康人为对照,均无不适和相关检查异常,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1~83岁,平均(60.27ʃ10.53)岁;体重49~78k g,平均(61.29ʃ7.30)k g;H b 112~155g/L,平均(134.95ʃ12.10)g/L㊂以上受试者既往均无心㊁肺疾病,3周内未接受过输血治疗或献血㊂两组的性别㊁年龄㊁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㊂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2017N O.32)㊂1.2方法1.2.1仪器设备检测仪器为深圳市先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R B C S测定仪(产品型号:R B C S-01型)㊂产品由仪器主体(气室单元㊁传动单元㊁电路单元㊁电源单元)和采气用具(吹气嘴㊁三通导管㊁腔道气袋㊁肺泡气袋㊁环境本底气袋和倒气袋)组成㊂1.2.2实验方法受试者禁烟24h,清晨空腹,静息状态㊂深吸气后屏气20s,对着采样装置深呼气,自动收集肺泡气样于密封铝薄袋中;手动气泵采集同室空气样本1份㊂2份气样同时送检,测定C O浓度,二者差值即为内源C O分压㊂实验室常规血液检查测定外周血H b㊂所获两项参数代入公式中计算得出R B C S 结果㊂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对比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xʃs,岁)体重(xʃs,k g)H b(xʃs,g/L)试验组150717960.23ʃ10.5661.23ʃ7.3495.34ʃ10.69对照组30141660.27ʃ10.5361.29ʃ7.30134.95ʃ12.10 1.2.3结果判断健康成人R B C S70~140d,超出该范围为缩短或延长[7]㊂1.3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㊂计量资料以xʃ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R B C S对比试验组R B C S(56.61ʃ18.49)d短于对照组(119.34ʃ23.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2.2不同贫血组R B C S对比白血病贫血㊁多发性骨髓瘤贫血(恶性血液肿瘤贫血组)R B C S(30.34ʃ12.67)d,肾性贫血(肾性贫血组)R B C S(82.65ʃ26.80)d,实体肿瘤放化疗相关性贫血(实体肿瘤放化疗相关性贫血组)R B C S(53.62ʃ16.94)d,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3讨论正常成熟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的寿命为70~140 d,平均约为115d[8]㊂溶血性贫血以R B C S明显缩短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急性溶血R B C S呈一过性缩短,慢性溶血R B C S呈持续性明显缩短㊂但R B C S的用途不仅限于用来诊断溶血,目前在临床血液学上认为没有溶血的患者,其R B C S为70~140d,但在70d宽度的分布范围里,不同R B C S值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其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临床意义[9]㊂如某些非溶血性贫血常伴有红细胞破坏增加的现象,如再生障碍性贫血㊁肾性贫血等,通过R B C S的测定将有助于这类贫血病因的全面分析和治疗指导[10]㊂然而,这些R B C S的差别所包含的丰富临床意义目前仍未被完全揭示㊂贫血作为肿瘤患者常见的㊁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并发症,其在实体瘤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9%~67%[11-12]㊂红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是贫562重庆医学2022年1月第51卷第2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血发生的机制,前者临床中常见的代表性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㊁缺铁性贫血,后者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㊂R B C S是反映红细胞破坏最为直接的一项指标,它对于理解不同疾病贫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有重要价值㊂贫血会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期,应及早诊治[13-15]㊂R B C S和机体的造血速率共同决定着健康个体及不同疾病状态下的H b浓度,所以对其进行准确测量,对于理解临床不同类型贫血的发生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㊂C O呼气试验可间接测定R B C S,具有准确性高㊁耗时短㊁安全无创等优势,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内源性C O的排出速率计算总体H b分解所需时间[16]㊂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 O主要由内源性C O和外源性C O组成㊂内源性C O来源于H b降解(占86%以上)和非H b代谢(不超过14%),而来源于H b降解的C O中,85%又来自红细胞降解,15%来自非红细胞H b㊂因此,人体呼出气体的内源性C O中,约70%来自红细胞降解㊂当H b分解为胆红素时,H b中的a-亚甲基碳生成C O,即1个H b产生1个C O分子㊂因此,在排除外源性C O干扰的前提下,可由机体呼出气体的内源性C O浓度推算出红细胞的代谢速度,继而计算出R B C S㊂由于R B C S缩短见于任何原因引起的红细胞破坏加速,与很多疾病息息相关㊂对于贫血机制研究㊁贫血类型鉴别㊁溶血特别是轻型溶血的诊断㊁红细胞增多类型鉴别㊁溶血性贫血疗效评估㊁诊疗措施的副作用监控等均有重要作用㊂裴强等[17]研究发现,恶性淋巴瘤伴贫血患者的R B C S缩短占比40%,R B C S缩短可能参与了贫血的发生机制㊂李美健等[18]应用C O呼气试验检测4种常见恶性血液病患者R B C S,研究结果证实,C O呼气试验可准确检测R B C S,可用于完善恶性血液病贫血机制研究㊂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R B C S短于对照组,提示肿瘤相关性贫血与肾性贫血患者的R B C S较健康人群明显缩短,提示R B C S缩短可能参与了肿瘤相关性贫血与肾性贫血的发生㊂而试验组不同组别患者的R B C S对比结果显示,恶性血液肿瘤贫血组的R B C S短于肾性贫血组与实体肿瘤放化疗相关性贫血组,实体肿瘤放化疗相关性贫血组的R B C S短于肾性贫血组,提示R B C S在不同贫血类型中的作用程度有所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和不同疾病引起贫血的机制不同有关㊂恶性血液肿瘤贫血可能是因为免疫功能紊乱,机体产生针对红细胞膜抗原的抗体㊁补体,继而导致R B C S破坏㊁缩短;膜磷脂丝氨酸暴露及血型糖蛋白的丢失,导致红细胞易被巨噬细胞吞噬,使其寿命缩短[19]㊂肾性贫血患者中,氧化应激㊁铁原料缺乏㊁铝离子积聚,影响了红细胞的代谢与正常形态,导致R B C S缩短[20]㊂实体肿瘤放化疗相关性贫血患者的R B C S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红细胞膜蛋白㊁分布的变化,导致红细胞膜的稳定性㊁形态变化有关㊂综上所述,R B C S缩短参与了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发生,但在不同贫血类型中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期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R B C S在实体肿瘤放化疗相关性贫血的预测作用㊂参考文献[1]王新凯,王晶石,王旖旎,等.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寿命的检测及其对患者贫血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28(2):652-656.[2]胡通林,郑智茵,刘淑艳,等.阿米福汀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寿命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0,37(2):213-217. [3]高清妍,叶蕾,张凤奎.红细胞寿命检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40(5): 447-448.[4]方鹏,李玲,何芮,等.红细胞膜表面黏附分子与红细胞寿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21,34(1):19-22.[5]普布旺堆,方洁,罗布卓玛,等.内源性一氧化碳呼气试验检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寿命[J].上海医学,2021,44(4):227-230. [6]黎璐茜,邓慧敏,马雯,等.呼气试验检测红细胞寿命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4):706-710.[7]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30): 2321-2324.[8]邓理南,李伟,汪智琼,等.四种常见贫血患者红细胞寿命的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9, 25(2):110-112,129.[9]杨丽丽,李姝,张丽华,等.红细胞存储损伤影响因素及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 2018,31(1):89-91.[10]叶蕾,郭洁,井丽萍,等.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寿命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8,39(2):137-142.[11]宋正波,陆舜,冯继锋,等.中国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率及治疗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肿瘤,2019,28(9):718-722.[12]王丽红,郝长来,林丽,等.铁调素㊁白细胞介素-6在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9,40(16):2321-2325. [13]李石,宋晓玉,张莉.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及与性别㊁年龄和肿瘤类型的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8):2722-2724, 2728.(下转第270页)662重庆医学2022年1月第51卷第2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综上所述,腕踝针联合三步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有效减轻疼痛,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流速度,改善颈部血液循环,进而改善颈椎活动功能㊂该疗法具有疼痛轻㊁体验舒适㊁操作便捷㊁患者依从性好等明显优势㊂然而,在本研究对照组中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无明显变化,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后面会增大样本量加以完善,增强疗效评价㊂参考文献[1]HO Y D G,P R O T A N I M,D E R,e t a l.T h e e p i-d e m i o l o g y o f n e c k p a i n[J].B e s t P r a c t R e s C l i nR h e u m a t o l,2010,24(6):783-792.[2]梁红广,李建华,邵盛,等.名老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经验荟萃[J].北京中医药,2021,40(1): 75-78.[3]李晨阳,石陨.浅析颈椎病的危险因素[J/C D].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20,9(3):128. [4]L I A N G Z,Z HU X,Y A N G X,e t a l.A s s e s s m e n t o f a t r a-d i t i o n a l a c u p u n c t u r e t h e r a p y f o r c h r o n i c n e c k p a i n:a p i l o t r a n d o m 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s t u d y[J].C o m p l e m e n t T h e r M e d,2011,19(S1):S26-32.[5]曾玉娥,郑晓彤,潘艳东,等.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1): 127-128.[6]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1.[7]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张心曙.实用腕踝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谭耀根.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2):128-129.[10]郭琴.针刺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11]王慧凯,姜学连,王斌胜.中药离子导入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分析[J/C 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190-191.[12]魏宇静.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型颈椎病60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8): 1037.[13]盛旭飏,马勇.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7,32(9):1806-1810. [14]李银燕,欧阳翠娥,郭海,等.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8):102-104.[15]汤国芳,杨桂英,殷杰,等.腕踝针联合药罐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32(12):2294-2298.[16]L I U W X,Z H A O Y,Y U Y Y.E f f e c t s o f w r i s t-a n k l e a c u p u n c t u r e o n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c t o r s i n u t e-r u s t i s s u e a n d s e r u m i n r a t s w i t h p r i m a r y d y s-m e n o r r h e a l[J].J A c u p u n c t T u i n a S c i,2015,13(3):146-149.(收稿日期:2021-05-23修回日期:2021-09-22)(上接第266页)[14]L A N G E,B I S S I N G E R R,Q A D R I S M,e t a l.S u i c i d a l d e a t h o f e r y t h r o c y t e s i n c a n c e r a n d i t sc h e m o t h e r a p y:a p o t e n t i a l t a r g e t i n t h e t r e a t-m e n t o f t u m o r-a s s o c i a t e d a n e m i a[J].I n t JC a n c e r,2017,141(8):1522-1528.[15]R O D G E R S G M,G I L R E A T H J A.T h e r o l e o fi n t r a v e n o u s i r o n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n e m i a a s-s o c i a t e d w i t h c a n c e r a n d c h e m o t h e r a p y[J].A c-t a H a e m a t o l,2019,142(1):13-20. [16]高清妍,朱阳敏,胡靖,等.内源性一氧化碳呼气试验检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寿命[J].中华内科杂志,2019,58(10):777-781. [17]裴强,申浩睿,张薇,等.恶性淋巴瘤伴贫血患者红细胞寿命测定意义初步探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27(1):80-85.[18]李美健,李静,李晓红,等.C O呼气试验方式检测4种常见恶性血液病红细胞寿命长短分析及检测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5): 574-578.[19]李婷.常见血液疾病红细胞寿命与临床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0.[20]王伟,严京梅,王淑君,等.红细胞代谢产物及其表面分子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10):104-107.(收稿日期:2021-07-11修回日期:2021-10-22)072重庆医学2022年1月第51卷第2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测定方法汇报人:王 翀¯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的 观点认为免疫功能主要和白细胞有关,而红细胞在其中所起 的作用一直未受重视。
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 新概念,开辟了机体免疫功能研究的新纪元。
红细胞作为人 体血液有形成份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肿瘤细胞的接触机会比其 他细胞要大1000倍。
红细胞可以通过促吞噬作用、清除循环 免疫复合物( CIC )、效应细胞样作用及对淋巴细胞和细胞因 子的调控作用来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在正常 情况下,红细胞免疫和白细胞免疫(如T细胞、B细胞、NK细 胞、巨噬细胞)在机体内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识 别和清除肿瘤细胞,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生物功能 的稳定。
1 红细胞与其它免疫反应细胞的比较n 红细胞与其它血细胞均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以往认为虽然它们来源相同,但功能各异,前者 主要是运输气体,而后者则参与免疫和防御机制。
目前研究表明,红细胞不仅具有呼吸功能,且同 白细胞一样具有免疫功能。
2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2.1 增强吞噬作用Ø 纳尔逊(Nelson)用肺炎球菌和梅毒螺旋体等进行体外实验, 发现被相应抗体致敏的肺炎球菌或梅毒螺旋体,只有在 含补体、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混合物中,80%~95%能迅 速被吞噬而从液相中消失;若缺少红细胞,则在较长时 间内仅有少数被吞噬。
1956年Nelson又将抗体调理过的 肺炎球菌注入猴体内,获得的结果与体外实验相同,100 %的肺炎球菌粘附于红细胞。
n 粘附的复合物较悬浮于血浆中游离的复合物更易被吞噬。
某些病毒在体内也能粘附于红细胞,从而被吞噬消灭。
免 疫粘附可以增强吞噬作用4~5倍。
红细胞还能阻止癌细胞 在循环中播散,因在外周血中癌细胞遇到红细胞比遇到白 细胞的机会多500~1000倍。
当癌细胞表面结合有抗体与 补体时,则可通过红细胞表面的C3b受体,使癌细胞粘附 于红细胞,故容易被吞噬细胞捕捉与吞噬,从而防止癌细 胞的转移与扩散。
为什么红细胞有免疫功能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红细胞也具有免疫功能,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病原体。
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因为这意味着红细胞不仅仅是一个被忽视的携氧细胞,而是一个重要的免疫细胞。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包括它们如何参与病原体的消灭、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免疫调节作用。
一、红细胞参与病原体消灭研究表明,红细胞能够通过吞噬细胞、分泌抗病毒蛋白和自我清洁等机制对抗病原体。
首先,红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并通过这种方式将它们从血液中清除。
这个过程被称为吞噬作用。
一些病原体,如病毒和细菌,可以通过侵入正常细胞进行复制和繁殖。
红细胞能够通过吞噬这些感染细胞,将它们包裹在细胞膜内,然后将它们转移至肝或脾进行处理和消除。
除了吞噬作用外,红细胞也能够分泌抗病毒蛋白进行抗病毒作用。
类似于其他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红细胞也可以分泌具有免疫活性的蛋白,它们可以激活T细胞、B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等,加强免疫反应。
此外,红细胞特别是新生儿红细胞,还可分泌一种叫做γ-干扰素的蛋白,它能够有效抵抗病毒感染。
另外,红细胞也能够通过自我清洁机制来消灭病原体。
红细胞膜上有许多叫做CR1的受体。
这些受体可以吸附病原体、细胞碎片等,将其转移到肝和脾进行处理和清除。
综上,红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分泌抗病毒蛋白和自我清洁等机制,能够对抗病原体。
这种能力使得红细胞在感染病原体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红细胞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除了独立地参与病原体消灭外,红细胞还与免疫系统进行相互作用。
在人体内,免疫系统会不停地产生抗体来应对不断进化的病原体。
然而,有时候,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自身组织误认为病原体,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产生。
因为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许多自身抗体会与红细胞结合,并导致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红细胞引起的疾病,它可以损害重要器官如肝脾等。
红细胞在人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免疫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之一。
它通过识别和攻击入侵人体的外来病原体,维护身体的健康状态。
而红细胞,在这个系统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运输氧气的主要载体,它能够提供所需的氧分子给其他免疫细胞,以保证正常的免疫功能。
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红细胞还能通过其他机制影响和调节免疫系统的活动,这些机制的深入探索不仅有助于揭示红细胞的更多生理功能,同时也有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一系列免疫相关疾病。
红细胞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往对红细胞的研究往往被限制在氧运输的范围内,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意识到红细胞还具有其他的生理功能,此中也包括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已经证明,红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等发生了多种互动,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整体活动。
首先,红细胞能够通过膜蛋白介导的途径激活免疫系统。
已经有研究表明,红细胞表面的CD47和CD24分子能够与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这些都是重要的免疫反应过程。
此外,红细胞还能够主动释放多种免疫调节因子,如交联蛋白(crosslinking prote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间质细胞因子-1α(ICAM-1α)等,这些分子在调节整个免疫系统的活动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红细胞也能够在病原体感染时调节免疫系统的反应。
在感染过程中,红细胞膜上的分化抗原(differentiation antigen)会增加,这会导致红细胞表面一些分子的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从而在体内信号传导路径中发挥作用。
同时,红细胞还能够通过与其他细胞结合并释放细胞外囊泡来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和病原体清除能力。
红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机制研究尽管红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对它在免疫系统中的机制还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目前,科研人员正致力于探究红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研究多只涉及白细胞免疫系统,而红细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直受到忽视。
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Red-cellimmunesystem)的新概念,开辟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新领域。
目前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表现、机理、调节机制与疾病关系等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大量研究表明红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因而对红细胞的作用与地位有必要加以重新认识,本文将该方面研究进展综合总结如下。
1肿瘤免疫中红细胞的作用促吞噬作用Forslid等发现C3b致敏的酵母菌,中性粒细胞对其吞噬率为15%,当加入红细胞后,吞噬率增加一倍,红细胞碎片亦有相同作用。
作者推测红细胞所含抗氧化剂类物质能保护中性粒细胞吞噬过程中释放的氧自由基对中性粒细胞的自身细胞毒作用,从而促进吞噬。
徐瑛等亦证明人红细胞能明显促进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吞噬功能,在红细胞存在下对酵母菌的吞噬率增加70%左右,促吞噬作用与红细胞补体1型受体(C3breceptor,CR1)数量不同有关。
将肺癌患者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按一定步骤与经血清致敏的癌细胞作用,观察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围攻癌细胞情况。
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不仅可各自单独围攻癌细胞,且具有协同抗肿瘤免疫作用,肺癌患者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免疫粘附癌细胞的促进作用较正常人降低。
徐瑛检测了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促PMN 吞噬能力,发现患者红细胞促吞噬率明显低于正常人,认为癌瘤患者红细胞CR1减少是红细胞促PMN吞噬减弱的原因之一。
郭峰等发现红细胞能直接粘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经与补体作用后粘附红细胞能力明显增强,并能促进淋巴细胞、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粘附,而CR1单克隆抗体能抑制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活性,说明在肿瘤免疫中红细胞有免疫调控,增强其它细胞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红细胞膜上的CR1介导的。
Siegel推测红细胞能阻止癌细胞在血循环中扩散,因为癌细胞在外周血中遇到红细胞的机会比白细胞大1000倍,癌细胞表面覆盖有抗体补体,易被红细胞粘附而被捕捉吞噬。
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肿瘤产生的大量抗原与血中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被认为是一肿瘤免疫抑制因子,是造成肿瘤免疫逃逸的原因之一。
IC沉着于组织某些部位,激活补体系统,亦可造成组织损害。
红细胞膜具有CR1,通过CR1,红细胞与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并将其运送至肝脾固定吞噬系统,IC从红细胞上解离,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释放IC后的红细胞可再回到血循环中,仍具有结合IC的能力。
CR1为分子量205000的糖蛋白,存在于红细胞、B细胞、PMN及单核细胞上,每种细胞所含CR1数量不同,红细胞为950,B细胞为2100,PMN为57000,单核细胞为48000,从数字上看每个红细胞所含CR1数仅为有核细胞的1/20~1/50,但由于血循环中红细胞数为有核细胞数的1000倍,而血循环中95%的CR1是分布于红细胞上的,清除IC主要是红细胞而非白细胞。
Medof等的体外试验结果支持上述推测,他们将抗原-抗体-补体的复合物与人血细胞混合孵育,然后测定各类细胞结合复合物的数量,结果发现红细胞结合了%~%的复合物,而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分别结合了%~%和%~%的复合物。
最近发现红细胞CR1与有核细胞CR1在功能和结构上不同,红细胞CR1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呈簇性(cluster)。
Paccaud等比较了PMN与红细胞结合IC的能力,发现在相同细胞浓度下,PMN结合IC能力与红细胞结合IC能力相同,尽管PMNCR1数量是红细胞CR1数量的4倍,在相同CR1数量条件下,静止的或激活的PMN结合IC的能力始终低于红细胞。
电镜下发现红细胞上50%的CR1呈簇性分布,而PMN小于15%,激活的PMN虽CR1数量增加,但簇性CR1的数量并不增加,因而认为PMN的功能是组织吞噬,清除IC为红细胞的功能。
效应细胞样作用红细胞表面有过氧化物酶,能使红细胞直接销毁粘附的抗原物质,从而起效应细胞样作用。
郭峰等发现红细胞能与多种癌细胞发生粘附包括血清致敏的肝癌原代、传代细胞株,鼠淋巴母细胞瘤,艾氏腹水癌细胞,各种肿瘤细胞与红细胞形成花环的百分率平均值大16%~%。
电镜下可见红细胞发生变形运动以顺应肿瘤细胞的表面形态,甚至还可发生阿米巴样运动,包绕坏死的肿瘤细胞碎片,粘附处的红细胞膜与肿瘤细胞膜粘附、融合。
肿瘤细胞与红细胞结合处有破损现象,在红细胞中可见癌细胞碎片,这种粘附作用可被CR1单抗或C3多抗阻断。
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Yannelli等观察了红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作者采用51Cr释放微量细胞毒法检测了12例癌症患者LAK细胞对Daudi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发现在培养时未用Ficoll-Hypaque液离心除去红细胞者其LAK细胞活性较除去红细胞者增强1~3倍,最大1例达20倍,进一步发现红白细胞比从3~100:1时,溶解瘤细胞活性逐渐增强,在100:1时至少增加2倍,并证明红细胞的增强作用是在LAK细胞培养的诱导期且需要细胞间的接触。
因而认为制备LAK细胞时不需要分离除去红细胞,相反加入适量的红细胞对增强LAK细胞毒活性更为有益。
NK细胞(Nature killer cell)在体内担负着重要的免疫监视功能。
红细胞能直接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Shou等检测了在红细胞存在下NK细胞毒活性,发现红细胞与效应细胞比值为:1时NK细胞毒活性开始增强,在~20:1时增加最明显,不论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红细胞都能使NK细胞活性增强,但破碎的红细胞无增强作用,增强作用可能与NK细胞上补体受体有关。
郭峰亦发现,当在效:靶:RBC比为10:1:25的条件下时加RBC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未加RBC 组。
肿瘤患者红细胞对NK细胞活性的正性效应降低。
Shou最近发现在RBC的胞浆内存在着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Nature Killer Enhancing Factor,NKEF)能增强NK细胞活性,并对其理化特性做了初步分析,认为RBC在调节NK细胞方面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Sigfusson等[11]发现,用美州商陆丝原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加自身红细胞可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gG、IgM、IgA的合成。
Virella等[12]进一步实验发现,在培养前红细胞与抗LFA-3单克隆抗体作用或淋巴细胞与抗CD2的单克隆抗体作用后培养时不增加B细胞反应,说明淋巴细胞转化合成抗体与红细胞LFA-3和淋巴细胞CD2相互作用有关。
红细胞能使人T细胞增殖加强,促进T细胞IL-2受体表达以及肿瘤坏死因子[13]和γ-干扰素产生[14]。
用PHA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诱导干扰素产生,Keyes等[14]发现在培养时加入红细胞可使干扰素产量增加4~10倍,干扰素产量随红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关系而变化,最适宜浓度为10~50:1。
红细胞的促进作用与血型无关,红细胞碎片亦有相同刺激作用,抗CD2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红细胞对T细胞产生干扰素的促进作用。
Kalechman等[15]亦发现在培养时加入自身RBC可使人单核细胞或鼠脾细胞对亚适合剂量的丝裂原的反应增强,包括细胞增殖,IL-2、IL-3、IL-6、克隆刺激因子及γ-干扰素的分泌增加,这种增强效应为剂量依赖性的。
还发现在无丝裂原存在下RBC能增强人单核细胞及鼠脾细胞IL-2R的表达,这种增强效应与红细胞膜与T细胞上的CD2分子相互作用有关。
2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及意义Siegel等在兔血清中发现了抑制红细胞免疫粘附的因子,该因子为一不耐热物质,58℃30分钟可除去其活性,推测该因子为一大分子物质,机体通过控制该因子的合成来调节红细胞免疫功能。
Yin等[16]发现该因子为一种球蛋白,对热不稳定,有与赖氨酸结合的位点,该因子可阻止IC粘附到红细胞上,降低红细胞粘附携带IC的能力。
郭峰等[17,18]还发现血清中除存在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外,还存在着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该因子耐热,58℃不能灭活。
在正常人血清中促进因子活性明显大于抑制因子,肿瘤患者抑制因子活性上升,促进因子活性下降,因而认为机体内存在着红细胞免疫正负调节机制,该调节机制紊乱可能是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最近还发现β内啡肽、胸腺素、转移因子等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说明神经内分泌系统、白细胞系统亦参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
临床上已发现肿瘤患者血清中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活性增强。
3肿瘤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章岳山等[19]发现,近交系615小鼠在接种可移植性组织细胞淋巴瘤LII后,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随着肿瘤的发展呈下降趋势,在肿瘤侵袭早期和中期下降最为迅速,而肿瘤转移开始至肿瘤转移晚期以后,其下降速度减慢,认为这一改变可作为评估肿瘤发展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Currie等[20]采用抗CR1单克隆抗体检测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受体数,发现在Hodgkins病、小细胞肺癌、鳞状细胞肺癌和淋巴瘤,其CR1受体数较正常人减少将近一半,而在缓解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因而认为红细胞CR1减少为获得性的,对红细胞CR1检测可能对判定肿瘤患者病情转归有意义。
已发现在乳腺、胃、大肠、肝、卵巢、血液系统等多种肿瘤患者CR1活性降低。
红细胞CR1减少,一方面使红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调理促吞噬作用功能降低,另一方面导致IC清除障碍,循环中IC增高。
在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着促进肿瘤生长的因子,称封闭因子,目前认为该因子为肿瘤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增高加重破坏了宿主抗肿瘤免疫能力,造成恶性循环,肿瘤细胞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得以生长繁殖。
Siegel推测红细胞能阻止癌细胞在血循环中的扩散,但缺乏证据。
郭峰等证明红细胞与癌细胞能发生粘附,在艾氏腹水癌腹水中发现了红细胞包绕癌细胞形成花环的现象即为一例证,从而在形态学上有力地支持了Siegel的这一推测,更重要的是红细胞与癌细胞发生粘附后除可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外,红细胞本身还表现出效应细胞样作用,这一新发现对探讨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很有意义。
已发现荷瘤小鼠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能力明显低于正常鼠;临床上,已发现在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等患者,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能力降低,同时还发现在消化道癌患者肿瘤红细胞花环率高低于手术后证实肿瘤发生转移与否有相关性,手术切除肿瘤可使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善。
因而,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对判断肿瘤转移,疗效估计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Niehans等[21]最近在多种癌细胞上检测到补体抑制蛋白CD46(MCP),CD55(DAF)及CD59(Protectin)的表达,CD46可协助I因子加速对C3b的灭活,避免C3b沉积在癌细胞表面,从而使红细胞不能通过其CR1受体与癌细胞发生免疫粘附,这可能是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