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2017修订)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2017修订)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2017修订)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2017修订)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2017修订)

【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

【发文字号】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7.07.28

【实施日期】2017.09.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58号)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17年7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公布,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7月28日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2017年7月28日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展农村扶贫开发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村扶贫开发,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通过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持,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活动。

第三条农村扶贫开发应当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重点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扶贫对象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扶贫机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根据农村扶贫对象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综合提高农村扶贫开发能力和绩效。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主管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决策服务、指导推

动本行政区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农村扶贫开发投入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落实农村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将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的重要内容。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组织、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扶贫对象

第十条农村扶贫对象是指符合国家扶贫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

第十一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范围是:

(一)经识别确定的贫困户;

(二)经识别确定的贫困村;

(三)国家确定的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四省藏区范围内的本省贫困县(市、区);

(四)经识别确定的省级“插花型”贫困县(市、区)。

省人民政府确定或者调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范围时,应当对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等地区的扶贫对象给予倾斜。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农村扶贫标准与识别程序,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确定农村扶贫对象。

有关个人或者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识别、确定扶贫对象所需信息及相关材料。

第十三条贫困户的确定,由农户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公示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县级人民政府将审定结果公告后,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报省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主管机构备案。

贫困村的确定,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公示,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公示后,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报省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主管机构审定。

第十四条贫困户、贫困村的公示期不少于五个工作日。在公示期内,村民或者有关人员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由发布公示的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人民政府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对答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复核申请,并由其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做出书面复核答复。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录入及时、内容准确、数据共享的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及其实施细则,对已经达到退出验收标准的扶贫对象,依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验收、评议、审核之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程序确认。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已经认定为脱贫的扶贫对象,应当在一定时期内继续扶持,防止返贫。

供电局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56174 供电局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供电局安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为了有效实施电力安全生产,保障电力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电力安全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三、电力安全生产的目标是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保证电力正常供应,防止和杜绝人身死亡、大面积停电、主设备严重损坏等重、特大事故以及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发生。 四、安全管理

1、认真落实和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农电安全生产体系,并充分发挥作用。 2、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工作票、操作票和工作负责制、工作许可制、工作间断转移制)和“三措书”等制度,在供电所施工工作之前会同供电所工作负责人到施工现场进行查勘,参加供电所的工前会,严格审查工作票、三措书及标准化作业书,对工作票等的内容填写不完整,安全措施不齐全等问题须指出并立即改正,杜绝供电所走形式主义,对工作安排不合理的地方也要立即指出,施工工作现场严禁供电所无票作业,严禁违章操作,如施工工作现场不按照工作票内容进行,安全措施做的不齐全的,必须当场指出,严重的必须严令施工工作马上停止,将安全措施作齐全以后再恢复工作,并立即上报农电科安全主管,事后予以通报批评和考核,这样确保各项安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https://www.doczj.com/doc/1213817163.html,/fup/content/2007-11/25/content_76767_4.htm 序言 (一)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到2000年底,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以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扶贫开发实现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千百年来吃饱穿暖的愿望,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我们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只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一个阶段性胜利。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当前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解决的难度很大。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他们的温饱还不稳定,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奋斗过程。至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地区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继续把扶贫开发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不懈努力。 (三)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1?10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扶贫开发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特别 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农 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巨 大成就。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 设施明显改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自我发展能力

明显增强,为我区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扶贫开发是长期历史任务。我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公共服务能力不强,贫困人口多,发生比例高,返贫致贫因素复杂,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继续不懈地努力奋斗。同时,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不断深入,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物质基础持续积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我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扶贫开发事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全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加快富民强区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

农村安全用电管理条例

编号:SY-AQ-01817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农村安全用电管理条例Regula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safe use of electricity in rural areas

农村安全用电管理条例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总则 一、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法令,加强农村安全用电管理,确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电力更有效地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特制订本条例。 二、农村安全用电工作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各级供电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坚持照章管电、依法治电的原则,应主动与政法、劳动、文教、卫生、广播等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农村安全用电的监察、检查、宣传教育和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 农村安全用电,符合农村社(乡)队(村)的根本利益,是用电社(乡)队(村)主要任务之一。各社(乡)队(村)管电干部和农村电工要认真学习和执行各项用电规章制度及有关规定,确保人身设备安全。

三、本条例适用于各级供电部门(包括自发自供和转供电单位,下同)以及社(乡)队(村)管电组织、农村电工和广大农村用户。 四、各级供电部门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社(乡)队(村)管电干部和农村电工,都应认真学习、严格执行本条例。 五、对遵守本条例有显著成绩的工作人员,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反本条例造成重大事故的工作人员,应分别情况严肃处理;对于违反规章的瞎指挥,具体工作人员有权拒绝执行。 组织与任务 六、各级供电部门,要把农村安全用电工作,作为重要职责。要建立健全农电安监组织,配备农电安监专职或兼职人员,不断加强农村安全用电的管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农电事故规律,采取针对性措施,组织和指导用电单位做好安全工作。 七、各用电社(乡)队(村)要建立健全有领导干部、电工、治保、医务等有关人员参加的管电组织。 社(乡)队(村)管电组织要认真负责地做好安全用电管理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解读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解读2015年4月1日,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贯彻了精准扶贫的要义。《条例》第三条明确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民政救济救助等制度”;第八条规定了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和范围;第十条规定了农村扶贫开发对象识别的程序和管理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部署要求。 二、构建了大扶贫工作格局。《条例》第四、五条明确了职责,建立了由政府负责,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第十三条要求“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纳入行业规划,优先保障贫困地区的资金、项目、技术、服务等需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安排重点工程和项目,优先审批贫困地区产业项目”;第二十五条“鼓励社会各类组织和社会力量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等参与扶贫开发”,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三、强化了扶贫开发措施。《条例》在“扶贫开发措施”中对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和干部驻村帮扶、智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特色种养植(殖)业、乡村旅游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病致贫返贫、贫困地区教育、生态环境、科技服务、“10〃17”国家扶贫日活动开展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四、明确了财政投入长效增长机制。《条例》第十四条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扶贫开发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根据减贫任务,建立动态的稳定投入机制,逐年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具体措施。 五、强化了扶贫开发工作督查考核。《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当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监督的重要内容,适时听取同级人民政府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报告”,确保了监督有力;第四十八、四十九条建立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和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监察、审计等制度,确保了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监督、监管。 南充市嘉陵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印发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扶贫开发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扶贫开发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实施《扶贫开发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事业的良好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把《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一)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扶贫开发是长期历史任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同时,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一)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扶贫开发是长期历史任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同时,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我国扶贫开发已

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一、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五)工作方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六)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

宗教事务条例修订草案

宗教事务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三条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 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和社会稳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不同宗教之间、同一宗教内部以及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之间制造矛盾与冲突,不得宣扬宗教极端主义,不得利用宗教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和进行恐怖活动。 第五条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对外经济、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动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条件。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宗教工作机制,保障宗教工作力量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行政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负责有关的行政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管理宗教事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听取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见,协调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为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动场所提供公共服务。 第二章宗教团体 第七条宗教团体的成立、变更和注销,应当依照国家社会团体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 宗教团体章程应当符合国家社会团体管理的有关规定。 宗教团体按照章程开展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八条宗教团体具有下列职能: (一)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维护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指导宗教教务,制定宗教教规制度并督促落实; (四)从事宗教文化研究,阐释宗教教义教规,开展宗教思想建设; (五)开展宗教教育,培养宗教教职人员,认定、管理宗教教职人员; (六)法律、法规、规章和宗教团体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能。 第九条全国性宗教团体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可以根据本宗教的需要按照规定选派和接收宗教留学人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选派和接收宗教留学人员。 第十条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应当遵守宗教团体制定的教规制度。 第三章宗教院校 第十一条宗教院校由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设立。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设立宗教院校。

“两改”后农村安全用电管理初探参考文本

“两改”后农村安全用电管理初探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两改”后农村安全用电管理初探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两改”后,供电可靠性提高,农民用电负担减轻, 电力企业增加售电量,增加收入。但是,电力企业在增加 收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工作难度,由农电设施安全事故而 引发的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将是很棘手的事情。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安全用电管理和安全 责任问题。 一、农村电力设施的维修和保护问题农村配电设施在 尚未接收,但管理权已属供电所的情况下,配电设施每年 进行维护检修的费用,农村集体一般不愿支出。他们认 为,属于供电方管理,就应由供电方出资。但供电方未接 受产权,不愿出资维修。这样就容易造成设备失修,出现

事故,就可能引发法律和经济纠纷案件。因此安全责任的确定,仍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的配电设施移交供电方的情况下,供电方应及时提取折旧和维护费用,定期进行设备检修,确保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但作为供电方应与农户签订供用电安全责任书,确定产权分界点和各自承担的安全责任。目前,农村电力线路和设备的丢失及破坏现象十分严重。到农村电网改造结束,农户集表箱以上资产将由县电力部门管理。如何真正管好原来由村级负责的这部分资产,是非常头疼的事。具体来讲,这部分资产有两个方面的管理责任,一是技术管理方面的维护责任,二是资产看护方面的丢失、损坏责任。对于护线保电工作,国家经贸委、公安部颁布的《电力设备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已明确规定:“各省电力管理部门可制定办法,规定群众护线组织权利、义务、责任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村级电力设备的保护工作。因此,制

精准扶贫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精准扶贫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督检查,切实把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同步小康战略的稳步推进,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所指的精准扶贫工作,是指各级党多政府通过政策、资金、物资、智力、服务等方式,帮助扶贫殊石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 本暂行办法所指的责任追究,是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各级党组织、部门(单位)及其党员、工作人员违反工作纪律,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应当依照本暂行办法追究责任。 第三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下列单位和人员: (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 (二)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 (四)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含村居两委成员); (五)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四条精准扶贫工作责任追究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权责一致、惩教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责任追究的情形 第五条在建档立卡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未及时召开会议或下发文件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的; (二)建档立卡统计数据信息不准确或不详实的; (三)识别的贫困户不符合标准或掌握信息不全面的; (四)识别贫困户程序不规范,申请(推荐)、评议、审查公示、审核公示、审定程序不到位,或未进行公示、公告,造 成不该纳入建档立卡对象而纳入或该纳入建档立卡对象而未纳 入的; (五)对群众举报不复核,造成情况失实,或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上报虚假材料的; (六)滥用职权,优亲厚友的;为精准扶贫擅自拆户、分户,造成不良后果的; (七)未建立健全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完善贫困村、 贫困户档案信息的; (八)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的。 第六条在规划、措施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天制定本行政区域精准扶贫规划的,或规划脱离区域实际情况的,或与全县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严重背离的; (二)未晴准对接贫困群众现实需求,准确对应到扶持生产和就业一批、移民搬迁一批、医疗救助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灾后重建一批“五个一批”中,或天对具有多项致贫原因的 贫困对象,实行“五个一批”政策叠加扶持的; (三)未逐村逐户量身定制扶贫规划,或扶贫规划简单粗糙、不切合实际,不能使贫困户真正脱贫的; (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选址不科学,搬迁规模不合理,不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一)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扶贫开发是长期历史任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同时,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一、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五)工作方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六)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宗教事务条例2018

宗教事务条例 (2004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6号公布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三条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 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与社会稳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等违法活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不同宗教之间、同一宗教内部以及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之间制造矛盾与冲突,不得宣扬、支持、资助宗教极端主义,不得利用宗教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和进行恐怖活动。 第五条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对外经济、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动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条件。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宗教工作,建立健全宗教工作机制,保障工作力量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行政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负责有关的行政管理工作。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协助人民政府管理宗教事务。

电网公司农村用电安全工作管理办法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4202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电网公司农村用电安全工作管理办法正式样本

电网公司农村用电安全工作管理办 法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管理制度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用电安全工 作,根据《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 《供电营业规则》、《用电安全导则》、《用电检查 管理办法》和《农村安全用电规程》等国家有关法 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用电安全工作,是指依 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提升农村用电安 全防护能力,指导和督促农村用电客户规范受电设施

的配置、建设和运维,普及农村用电安全知识等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系统内各有关单位开展农村用电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国网农电工作部是公司农村用电安全工作管理的归口部门,主要职责: (一)贯彻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农村用电安全的法律、法规及电力技术规程,制定公司系统加强和规范农村用电安全工作方面的标准、规章制度等。 (二)协调公司相关部门,提出农村用电安全工作建设项目和资金保障的指导意见。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2017修订)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2017修订) 【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 【发文字号】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7.07.28 【实施日期】2017.09.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58号)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17年7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公布,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7月28日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2017年7月28日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展农村扶贫开发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村扶贫开发,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通过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持,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活动。 第三条农村扶贫开发应当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重点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扶贫对象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扶贫机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根据农村扶贫对象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综合提高农村扶贫开发能力和绩效。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主管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决策服务、指导推

解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中文简体 | 中文繁体 | 邮箱 | 搜 索 本网站搜索搜索 网站首页|今日中国|中国概况|法律法规|公文公报|政务互动|政府建设|工作动态|人事任免|新闻发布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新闻办2>> 背景 解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1213817163.html, 2011年12月01日 21时17分 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解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林晖)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 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这是今后十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 性文件,对于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扶贫形势:从绝对贫困到转型性贫困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受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制约,发展相对 滞后,贫困人口数量众多。1978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 3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 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 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 标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8%。 与此同时,扶贫开发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纲要》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 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 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面临的扶贫工作挑战发生了变化,开始面对中等收入国家扶贫的挑战。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说,过去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是发展相对滞 后形成的普遍性、绝对性贫困,现在面对的是以收入不平等为特点的转型性贫困。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过去扶贫工作着力解决“绝对 贫困”“极端贫困”带来的低层次的基本衣食问题,未来要以“提高发展能力”“缩小 发展差距”等更高的标准来解决贫困问题。 “《纲要》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生态建设,改善公共卫生等非收

法宣在线_3《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练习题答案

3 <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 ?1、(单选题)青海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丰富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 o A.公共娱乐设施建设 o B.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o C.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o D.广场舞场地建设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 ?2、(单选题)青海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 o A.继续教育 o B.业余技能教育 o C.政治教育 o D.思想教育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 ?3、(单选题)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标准根据()适时进行调整。 o A.财政资金状况 o B.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o C.群众意愿 o D.领导决策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 ?4、(单选题)青海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 )机制, 综合施策,分类指导, 确保扶贫到村、效益到户。 o A.有限扶贫 o B.优先扶贫 o C.精准扶贫 o D.覆盖扶贫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 ?5、(单选题)青海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会 同有关部门拟定( )国家扶贫标准的本省扶贫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o A.高于 o B.低于 o C.不高于 o D.不低于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

?6、(单选题)青海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扶贫开发与()相结合,提高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水平,增强脱贫致富的带动能力。 o A.基层组织建设 o B.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o C.执政能力建设 o D.党风廉政建设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 ?7、(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制定宗旨的一项是()。 o A.实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o B.推进和规范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活动 o C.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o D.缩小发展差距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 ?8、(单选题)根据《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的规定,每年的全省扶贫开发宣传周是()。 o A.国家扶贫日前一周 o B.国家扶贫日后一周 o C.10月的最后一周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_韩斌

从发展阶段和趋势来看,各国制定和实施了多种政策措施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不同国家与地 区消除贫困的任务和目标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等强调实施多种扶持项目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巴西等通过大规模的物质资本投资形成区域发展中心,然后以该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而欧美发达国家将社会保障方案作为一种福利制度覆盖全社会以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各国采取的政策实践如印度鼓励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巴西实施“最 低收入保障计划” ,泰国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民脱贫,孟加拉国推进“乡村银行”为贫困农民提供低息创业贷款等[1-4]。我国扶贫模式从扶贫主体角度经历了从单 纯救济式逐步转变为群众参与式、开发式扶贫的理论和政策演进,从采取措施和实施范围来看如区域扶贫、 群体扶贫、直接扶贫到户等,从全国范围来看较为普遍的模式可以总结为财税补贴优惠模式、产业扶贫模式、对口帮扶模式、生态扶贫模式、移民搬迁扶贫模式、劳务扶贫模式和智力扶贫模式等[5-7]。文章以云南省这一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为例,对当前我国扶贫开发主要模式实施过程、效果和存在问题展开分析。 一、云南省扶贫开发模式探析 云南省是全国最贫困的区域,是整体性、民族性、素质性的贫困交织,是集“边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五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地区。贫困区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 韩 斌 (云南省委党校,云南昆明650111) 收稿日期:2014-04-08 基金项目:云南省2012年度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党校系统课题。作者简介:韩斌(1979-),男,山东济南人,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摘要:反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制定和实施了多种政策措施来解决贫困人口 的发展问题。文章基于当前国内外扶贫开发的政策和理论演进,以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省份云南为例,对整村推进模式、产业扶贫模式、异地搬迁扶贫模式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等扶贫发开实践过程中的各种扶贫模式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扶贫开发模式存在覆盖面小,政策滞后,对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重视不够,贫困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实施多维系统政策、恢复和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扶贫开发;贫困政策;区域经济;现代化农业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2014)06-0119-04 China's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Summary and Reflection HAN Bin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 ,Kunming Yunnan 650111,China ) Abstract :Anti poverty is a worldwide difficulty.Many countries carried out lots of explorations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various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solve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people.We analyze the mod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Yunnan and point out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Now it includes whole village advancement ,mode of industry relocation ,mode of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labor force transfer after training model ,on the whole village ,and so on.Considering on these modes ,there exist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that the coverage is small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self development ability is not valued ,stimulate the people's initiative.At last ,we put forward proposals such as that we should help the poverty population restores their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implement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policy.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Poor policies ;Regional economic ;Modern agriculture 119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