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探索时期这一阶段是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的阶段。
1、时代特征:政治上: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运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无产阶级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表现出较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思想上:国民党一大会议上新三民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产生并发展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还有许多知识分子怀着对农村实施改造与建设的良好愿望,做了艰辛的探索与努力,如胡适关于走哪条路的探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等,但是由于他们并未抓住改造与发展农村的关键,因而农民仍摆脱不了贫穷与悲惨的命运。
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强化一党独裁统治,所以国内存在有民主与独裁的辩论,同时依然存在有中西文化之争,即“本位文化派”和“西化派”的论争。
社会生活上:在国民党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西方物质文明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城市出现了许多新风尚,兴起一批大城市,比如大上海。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缓慢。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的总特征:政治上: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国共对峙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改革等。
思想上:新三民主义思想,国民党强化一党专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外交上:南京国民政府曾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帝国主义国家的一些特权逐步被取消,但截至1946年,治外法权才最终完全废止。
新民主主义革命分为四个阶段:
1、1919-1927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为国民革命时期,
1926-1928年为北伐时期。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1927年至1937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季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众多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3、1937-1945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称为“抗日战争”时期。
从“七七事变”开始,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
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代表,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4、1945-1949年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订了和平建国协定(“双十协定”)。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发展年表
1919年
- 五四运动:中国学生及知识分子的爱国抗议活动,反对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
1921年
- 中国成立: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会上,建立了中国,标志着中国革命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1927年
- 北伐战争:中国领导的国共合作政权发动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失败和国共分裂的开始。
1937年
- 日本侵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领导的抗日军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抗战。
1945年
-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其他民族抗日军队
一起,取得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胜利。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宣布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标志着中国的独
立与民族解放。
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阶段,经历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等重要发展。
这个阶
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独立与发展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复习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4-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1931年以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1937-1945年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赢得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对帝国主义国家战争的彻底胜利;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反抗蒋介石政权的内战和独裁,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这段历史的学习,能够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及其重要内容。
纵观近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阶段内容是考查的重点。
除客观题多次涉及有关内容外,主观题曾考查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背景和失败的主要原因、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抗战相持阶段美国对中国抗战态度的变化、解放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等考点。
复习这一阶段内容时,对日本侵华罪行及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统一战线政策、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政权建设、根据地建设、作风建设、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及其联系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第四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1、背景:国际: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日本在一战期间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国内: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有利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无产阶级的队伍得到壮大,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激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3、经过:5月4号----6月3号北京学生6月3号后上海工人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4、结果: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罪的职务,并且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5、意义:在运动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实现了空前的团结,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部分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段的主要矛盾:国民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三、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的奋斗与探索1、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国内(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国际(共产国际的支持)成立: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局限:没有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敌人。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中心议题:讨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革命的对象、革命的目标、革命的依靠的力量、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主义革命3、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1)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背景:工人运动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弱小,必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三单元新民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知识结构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经过( 1919年)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建党的条件(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国民党“一大”和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黄埔军校(1924-1927)孙中山北上北伐战争及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创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探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长征的原因(1927-1937)红军长征遵义会议(1934-1936)长征的胜利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卢沟桥事变1937.7.7全民族抗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正面战场的会战抗战的正面战场与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和国统区的经济日本侵略军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的敌后战场与解放前《新民主主义论》(1937-1945)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中共“七大”(1945)抗战的胜利1945年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政协会议的召开全面内战的爆发粉碎国民党的进攻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1945-1949)战略决战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北平谈判解放战争胜利抗战胜利后的民族工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服饰;饮食;建筑;社会风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铁路修筑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航运通讯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影视业的发展。
课程综述必修1:简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必修2:了解近代历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高考历史知识点:新民主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一)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国民大革命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内容,代表人物各自的贡献,实质,(新在何处?)作用和弱点。
注意《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地位。
2、后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作用。
3、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从它的领导,主力,群众性,口号,斗争质量,作用上把它和辛亥革命比较,进而理解它为何是新民主革命的开端。
4、近代历史上三次论战的背景、内容,核心和作用。
5、中共成立的条件(多方面)经过和意义。
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6、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7、国共合作的原因(三方面)和实现过程。
8、黄埔军校设立的原因,特点和作用,后来的分化。
9、五卅运动的背景,特点和作用。
注意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0、国民大革命的突出特点,成因。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大革命的意义和教训。
11、大革命期间社会矛盾的种类和体现。
12、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的超越之处。
13、正确归纳和评价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
*(二)国共对峙的十年(1927--1937)本阶段是三种力量的发展演变:(1)国民党的内外活动:①完成形式统一;②建立官僚资本;③改订新约取得列强承认;④围剿镇压红军;⑤九·一八后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⑥内部分化矛盾重重。
(2)中共的斗争:①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②王明左倾推行和红军战略转移;③遵义会议走向成熟;④转向抗日,提出统一战线策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3)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步骤:皇姑屯事件→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
14、八七会议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弱点。
(革命形势高涨论;革命方向城市论;革命策略进攻论。
滋生左倾)15、简述中共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形成发展过程。
(八七会议定方针→三大起义揭序幕→决策和改编是关键,进军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的实践和理论总结→红色根据地呈燎原之势,粉碎四次围剿,瑞金政权屹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烬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
包惠僧受在广州的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
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
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这次大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场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社会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但是,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却已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来。
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样,二大就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以空前的规模迅速高涨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
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有:1919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共诞生——民主革命从此焕然一新,有了新革命政党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件——中日民族矛盾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件——全面抗战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华民族崛起有了契机,国际地位提高1946年国共内战又开始——国共从合作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1921~1927年:中共建立到国民革命失败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
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1921年7月至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但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右派势力得逞,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相继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五四运动国共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二大”第一次会议会场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会址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底广州起义爆发中共一大会议后期,由上海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复习
第一阶段(1919~1927)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
年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
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第二阶段(1927~1937)
这一阶段被称为时期。
由1927年8月1
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无数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
粉碎国民党数次“围剿”。
1933“围剿”失败,
1934
束。
进。
中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党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
抵抗政策,最终导致国土沦丧。
1936
成。
第三阶段(1937~1945)
这一阶段被称为时期。
以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
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
第四阶段(1945~1949)
这一阶段被称为时期。
1945
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协定(即)。
1946
内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中
1951
1997、1999年回归祖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