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札记-精品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成都城唐代就定型高骈修罗城后成都略图江南馆唐宋时期的地下排水系统。
隋唐时期成都略图。
袁庭栋提供“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在唐朝诗人李白的笔下,唐朝的成都是极美的城市。
在杜甫的笔下,这里“层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如果说今天成都是“第四城”,由国际范让成都人觉得成都还蛮“高大上”的时候,历史上的唐朝则是成都最繁荣的朝代。
“扬一益二”,成都不仅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按照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的说法,唐时的成都城,也是当时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城市。
这并不是无意义的怀古伤今,而是讲述一座城市真实的历史变迁,我们今天熟悉的成都城,并非一朝形成。
我们现在很多熟悉的成都城市形象,都是始于唐朝。
郫江改道成二江抱城其实今天的二江布局并非与历史上始终一致。
谭继和介绍,唐亁符三年(公元87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修筑罗城时,围绕成都城的两条江才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成都二江”是秦国蜀郡守李冰建都江堰时所挖。
“(李)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四川文史馆编撰的《成都城坊古迹考》一书中考证:宝瓶口以下的引水干道,李冰有意将其分为两支,一条偏南,一条偏北,两江各有路线,最终集中于成都城区的南部。
谭继和在纸上画图示意郫、检二江的位置:郫江在北,从成都城的西北部向南流,流至东南角的时候转向东去。
检江在南,从西南方向向东流。
当时高骈在修筑城墙之余,还将郫江改道,想将改道后郫江作为护城河,也是防御工事的一部分。
“高骈在城区西北部修了縻枣堰堤,在此处将南流的郫江改道,使之向东流,环绕罗城北缘,再回转向南,绕罗城东缘,然后在罗城的东南方向与流江汇合。
”新开的这条河,当时叫“清流江”。
罗城奠定成都城形唐朝时期,成都虽然商业发达,但是如果认为当时成都是安定的大后方,就错了:“当时成都,算得上已经靠近西南边陲了。
高骈开挖护城河,修罗城,就是为了增强成都的军事防御能力。
”罗城修筑前,南边的南诏政权多次进攻四川,起码攻进了成都城两次,不仅抢市民东西,还俘虏了不少人回南诏。
论成都理应是中国“大古都”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繁荣之地,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也被誉为“天府之国”,“大西南”的中心城市。
因此,成都理应是中国的“大古都”。
成都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
在古籍《尚书》中,成都就已经被记录为“蜀”的首都。
秦代统一中国后,蜀地成为了大汉江山中的一部分,成都成为了西南的中心城市,成为了西南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古代成都的繁荣是无数历史事件的见证。
尤其是三国时期,刘备带领蜀汉,建设了西蜀政权,成都成为蜀汉的中心城市。
在此期间,成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庞大的文化资源和人才储备,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盛景。
成都还是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城和商业城市,繁荣几乎一直延续至今。
与此同时,成都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其成为经济与政治上的重要城市。
成都向来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繁荣、发达、富有的城市,由此产生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如犁、鼓、锁等工艺品,一直备受历代各朝王朝官府和商业巨头的关注和青睐。
在现代,成都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了中国西南“五大城市”之一。
成都也是许多国际公司和外国投资者的首选之地,由此改变了成都的经济结构和质量。
除此之外,成都还以其特有的政治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和食品文化著称于世。
成都的“四大名著”——《长恨歌》、《红楼梦》、《西厢记》和《庐山谣》,以及成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成都是中国的“美食之都”,有许多美食,如麻辣火锅,串串,川菜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因为自古以来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繁荣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种种因素,成都理应被称为中国的“大古都”。
从三千年前的秦朝,到如今的中国经济中心,成都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新的历史,成为中国历史上不所缺少的一部分。
在成都,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感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拥有的财富,让我们更加深入并了解一个精彩的城市——天府之地。
第""卷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 Vol.1 2019 年1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_____________________Jan.2019汉唐想象与乡关记忆:论陆游成都诗作中的空间书写商宇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想象汉唐疆域以示恢复、回忆乡关地理以明归隐,这是陆游成都时期诗作的两大主题。
对此进 行频繁、集中地交错书写以形成情感张力,是陆游该时期诗作的重要特色,并在其后半生的仕宦创作中不断 发酵得以定型,成为陆诗的一种空间书写范式。
一方面,诗人借助对汉唐地理空间的想象,塑造了南宋王朝 关于实现九州完整、继承汉唐政权合法性的政治隐喻,并彰显着自己的功名意识与平靖海内的壮志;另一方 面,诗人通过回忆乡土地理,以寄寓其壮志落空后的惆怅情绪与退居意识。
陆游东归后仕宦创作中的空间书 写,无论在情感力度、思想深度或艺术境界上,究其实质亦不外乎是诗人成都时期此类诗作的持续延伸与演 绎。
通过分析陆诗的这种空间书写范式,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在其中所表达的身份认同困境。
关键词陆游;成都时期;空间书写;仕宦创作;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2491 (2019)01 -0038 -08《唐宋诗醇》将陆游的一生简要划分为三个时 期,即“少历兵间,晚栖农亩,中间沉浮中外,在蜀之 日颇多”。
其中“在蜀之日”,即诗人自乾道六年*1170)入巴蜀任夔州通判起,至淳熙五年*1178)返 棹东归,共八年,是陆诗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此 时期,又可依时间先后分为夔州、南郑、成都三个时 期,而其中“成都时期”实占据了诗人蜀中岁月的绝 大部分"。
本文的研究对象“成都诗作”,即陆游于 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全部诗歌。
陆游成都时期的诗作颇受学界瞩目,不少学者 对此开展了具有启迪意义的研究。
似知金马客,时梦碧鸡坊——读《成都城坊古迹考》来成都游玩的时候,不想去热门景点,也没有导游。
朋友推荐《成都城坊古迹考》,号称有了此书,见到的都是不为常人所知的老成都风景。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翻阅了几页,果然很有意思。
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此有了这篇小文。
《成都城坊古迹考》由五部分组成,主要有《建置篇》《城垣篇》《水道篇》《街坊篇》《杂考篇》,讲述了自秦设成都县来,成都的建制沿革、城垣变化、河道变迁、街坊变革以及名胜古迹。
纵观此书,读懂成都两千多年城市发展变迁史。
在《街坊篇》,我看见了两个熟悉的名字,“金马坊”“碧鸡坊”,非常好奇。
曾在昆明游玩的时候,对游客打卡点金马碧鸡坊记忆犹新,不明白为何在成都也有了这么一个地点。
查了资料后发现,在云南大姚、墨江等地都有金马碧鸡的传说,非常有趣。
先来看看金马、碧鸡到底是何物。
两者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
据《汉书》“王褒传”记载:汉宣帝五凤三年,有方士盛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祭祀而致。
于是汉宣帝封当时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为谏议大夫,持节前往求之。
由于诸蛮叛乱,道路闭塞不通,王褒并没有到达云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带,写了一篇《碧鸡颂》进行遥祭,颂词为:“持节使王褒,遥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
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
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
归兮翔兮,何事南荒。
”《汉书·郊祀志下》:“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蘸祭而致。
”颜师古等人解释说:“金形似马,碧形似鸡。
”意即益州郡出产金玉。
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认为金马碧鸡可能是当时各少数民族先民的动物图腾崇拜。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清楚最初的金马碧鸡到底是神名,还是金玉。
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金马碧鸡最早出现在益州郡,也就是今天云南一带,而并非蜀郡,即四川一带。
为何后来又在成都出现金马坊、碧鸡坊了呢?最迟在唐代时,金马坊、碧鸡坊已经出现在成都。
公元759年初冬,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唐王朝由盛而衰转变的杜甫,由从八品左拾遗谏官变为漂泊的寒士,踏上艰难的蜀道。
在成都,杜甫创作诗歌200多首。
多数诗对成都当时的风貌、四季景观、民风民俗等有描写和反映。
这些散落在他诗中的成都记忆,至今仍然色彩鲜明、生动有趣。
喧然名都会在唐乾元二年(759年)年底到达成都后,杜甫在友人资助下,选址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茅栋”建“万里桥西一草堂”(《狂夫》)而居。
诗人《去蜀》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表明在成都生活四载,实际只有三年零九个月。
唐时,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商贸繁华,有“扬一益二”之称。
经历蜀道艰险到达成都的杜甫,立即赋诗《成都府》,抒发了他对成都繁华的赞美和自己的惊喜之情:“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成都很大,不仅有秦时所建的大城、少城,还有隋代建的州城,真可谓“曾城”——500多年后,《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关于成都城墙有三城的记载。
“曾”与“层”通,“曾城”即重城。
成都气候宜人,到了岁末,树木仍然苍绿。
成都人流熙攘,市井热闹,各种娱乐声不绝于耳,名都“扬一益二”的传言果真名不虚传啊。
眼前的成都印象让诗人油然感叹道:“信美无与适”。
在成都居住一年后,一场春雨夜降成都,诗人以欣喜的心情写下了《春夜喜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想象这场夜雨后,天明看处处皆是红花沾雨,分外娇艳,成都一定是花团锦簇、繁花似锦了。
汉代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在此设置“锦官”进行管理,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简称“锦城”。
在写《春夜喜雨》的同一个春天,诗人独自沿浣花溪畔踏青赏花,写就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四”中有成都少城的描写:“东望少城花满眼,百花高楼更可怜”。
少城在大城之西,草堂在西郊,又在少城之西,故诗人是东望少城,繁花盛开,绚烂如霞。
“百花高楼”是当时少城地标楼屋,抑或是知名酒楼,在诗人眼里和想象里都是分外可爱。
《成都:历史和文化》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2)1. 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 (4)1.1 史前文明遗迹的发现 (5)1.2 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 (6)2. 成都的古代历史 (8)2.1 古代政治与军事的发展 (9)2.2 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11)3. 近现代成都的发展变化 (13)3.1 政治体制与社会变革 (14)3.2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15)三、成都的文化特色 (17)1. 方言文化 (18)1.1 成都方言的特点与形成原因 (19)1.2 成都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21)2. 蜀汉文化 (22)2.1 蜀汉时期的文化特色 (24)2.2 蜀汉文化对成都的影响 (25)3. 川菜文化 (26)3.1 川菜的特点与烹饪技艺 (28)3.2 川菜在成都文化中的地位 (28)四、成都的名胜古迹与文化遗产 (30)1. 历史遗迹与古建筑 (30)1.1 古代遗址与文物的重要性 (32)1.2 古建筑的特点与价值 (33)2. 名胜风景区与自然资源 (34)2.1 著名景点的介绍与分析 (35)2.2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情况探讨 (37)一、内容描述当我们谈论成都,我们谈论的是一座拥有超过30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现代化都市。
成都的历史和文化,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波光粼粼。
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古蜀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誉为“蜀文化”的发源地。
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老的祠堂、庙宇、古城墙,到精美的锦绣、独特的川剧、麻辣的火锅,都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成都的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上,更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
无论是传统的川剧变脸、茶艺表演,还是现代的音乐、舞蹈、电影,成都都展现出了它独特的文化气息。
成都人热爱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成都的文化。
在现代成都,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宽窄巷子、锦里古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也可以看到现代化的购物中心、科技馆、博物馆等。
两次入蜀:温庭筠的花间成都(下)五代赵廷隐墓中出土的伎乐俑,印证了《花间集》的流行。
本报资料图片温庭筠(注:用作人名读音为yún)□许永强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诏入侵成都,西川节度使杜元颖率成都军在邛州南迎敌大败,南诏攻陷邛州,引兵抵成都西门。
唐王朝迅速调兵遣将,才将战事平定。
壹不得志怀才不遇空跑路在这场战争中,各地援军皆著功劳。
温庭筠与分散十年的“蜀将”重逢,回顾往事,感慨怀才不遇,有功不受封赏,写了《赠蜀府将》: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剑关,即剑门隘道,历来为军事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唯一通道;锦水,即锦江。
剑关与锦水一昔一今,一写十年前于蜀地分离,一写十年后在蜀地相逢。
诗中感慨蜀将与自己的际遇:蜀将戍川多年,若苏武持以汉节,在平蛮中又功劳卓著,却始终未见封赏,而自己从军出塞,本为打开仕途,建功立业,结果奔波多年,仍是一介转蓬,尚无归宿。
诗中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效忠国家的气节。
处于国运衰敝的晚唐社会,温庭筠想尽快登上政治舞台,大显身手。
于是他选择出塞从军作为入仕捷径,但这条路并没有走通。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运用典故、对比手法,既有对蜀将不得升迁的愤愤不平,也流露出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叹。
温庭筠在蜀地知交并不多。
大和四年(830年)冬十月,李德裕以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
温庭筠素来敬重李德裕,第二次入蜀就是为投奔他,希望能被招为幕僚。
然而入蜀后才知“蜀将”虽战功卓著,却并未升迁,同自己一样牢骚满腹,更谈不上向李德裕推荐自己了。
除《赠蜀府将》外,温庭筠还在新津写了《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
并起别离恨,思闻歌吹喧。
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
王祭平生感,登临几断魂。
在嘉陵江边,写了《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读《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札记
学术界对唐五代时期成都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可观,比如冯汉镛先生的《唐五代时来巴蜀的外国人》3、《唐五代的回族医人发微》4,刘扬忠先生的《五代西蜀词的地域文学特色》5和韩云波先生的《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6等等。
但这些研究只侧重于某一方面,要全面把握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显然是不够的。
而严耕望先生的《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从成都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城郭与公署、坊市与四季集市、工业与商业、寺观与佛道两教、文学艺术与民风、都市户口数额略侧等七个方面对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做了一个详细的全面的论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白。
《唐五代时期之成都》虽然以唐五代时期的成都为中心,全面介绍了成都的发展,但是为了使论文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严耕望先生开篇先介绍“中古时代成都发展史概观”,以此来说明成都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的形成历史,引出下文对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各个方面的论述。
接着,严耕望先生从多方面详细考察当时成都的情况。
从成都府在全国政治军事上之地位来看,自安史之乱后,剑南节度“不仅限于西南边防,且于中央政府之拱卫亦有积极之作用”7。
作者引用《新唐书》和卢求《成都记序》,举其著作《唐代交通图考》等书,论证唐都长安在外有强敌内有动乱的形式之
下仍能百数十年不动摇之原因,乃南恃剑南节度成都为支援、为退避之内室。
唐五代之成都有三市:东市、西市、南市,记载于《资治通鉴》与《锦里耆旧传》。
此外,左思《蜀都赋》、韦庄《有伤灼灼》等作品也可以辅证作者的论述。
在本节中,先生还详考了成都四季集市(春曰蚕市、夏曰扇市、秋曰药市、冬曰七宝市)的起源,成都集市游乐之盛可以看出成都集市之繁荣。
宗教方面,成都佛道兩教皆盛,最有力之考证是成都众多的名寺。
严耕望先生从《益州名画录》等各种史料得出,成都“共凡五十七寺院”,“共二十一宫观”。
除此寺庙道观之外,活跃在蜀地高僧之多及与佛道相关之民间风俗亦能看出兩教的兴盛。
地方民风,在生活上、文化各方面皆足表现。
严耕望先生归纳出成都民风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教气氛之浓厚;二是蜀民荡于逸乐。
唐代蜀中人文之盛从先生前文所举的众多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作者认为:“唐末五代之词作家,亦大抵以南唐与西蜀为多,论最高成就,固当推南唐李后主,但人才之众,词风之盛,恐当转推西蜀,此赵崇祚所以有《花间集》之编集也8”。
成都在绘画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举天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9”,《益州名画录》之记载,便可见成都在绘画上的成就之高。
最后一点是严耕望先生对成都户口数额的一个略侧,先生认为正史地志所记的户口,与实际户口不相符合,除百姓为逃脱赋
税而隐匿人口外,合法之人又不入户口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据粗略估计,先生认为盛唐时成都当近十万户四五十万人,唐末五代时当有二十万户一百万口以上。
就分布而言,唐初稠密区在城西城北,唐中叶以后,转至城南。
唐代中叶,成都与扬州并称为首都长安以外之两个最大城市,当时虽有“扬一益二”之言,但严耕望先生认为“唐末五代时期,成都不但为当时中国第一大都市,亦且为当时中国文学艺术之最大中心。
10”提出这样的观点,先生搜集了大量史料加以佐证,此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材料囊括了史书、类书、诗词、文集等各类,用严耕望先生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这是三十几年前就开始收集资料,……历年所搜录……的史料如国疆、军镇、人口、都市、物产、民族、宗教、民风等约近十万条,分类编列,为一资料集……结果写成了这样一篇论文。
”11
由此可见,《唐五代时期之成都》这篇论文史料之详实,严耕望先生治学之严谨。
《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所以能够全面精细地考察当时成都的情况,便在于丰富的史料收集。
先生不单搜集了史书方面的资料,也善于搜集如诗词等文学作品作为佐证。
除此之外,严耕望先生之严谨耐心不仅体现于撰写论文之时,更体现于论文完成之后。
“本文撰成之始,自知非一完善论文,七年来随时留意,续获史料不少……”12先生完成这篇论文之后,并不是将其搁置一边,而是随时留意,以期将其更加完善。
1981
年初稿发表之后,1988年增补,费时一周,1989年再增补。
在此之间,补录史料有蒙文通先生遗著《成都二江考》所录欧阳忞《舆地广记》双流县一条,高骈罗城南墙在郫江故道之南一条,王文才《成都城坊考》关于坊市的记载等等史料。
一篇《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印证了严耕望先生治学治史的如此细心严谨之态度。
注释:
[1]《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上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5—231页。
1981年1月18日初稿,27日增订,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二期。
[2] 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序言”,第175页。
[3]冯汉镛:《唐五代时来巴蜀的外国人》,《文史杂志》,2007年5月5日,第3期,总129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7年5月29日。
[4]冯汉镛:《唐五代的回族医人发微》,《中华医史杂志》,1999年4月28日,第五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刘扬忠:《五代西蜀词的地域文学特色》,《文史知识》,2001年07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8月15日。
[6]韩云波:《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8月20日,第四期。
[7]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第182页。
[8]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第223页。
[9]李石:《府学十咏》之五《礼殿晋人画》,收入《成都文类》卷四。
[10]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序言”,第176页。
[11]严耕望:《唐五代时期之成都》,“附记一”,第229页。
[12]严耕望:《唐五代之成都》,“附记二”,第230页,1988年8月12日增补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