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康德文艺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6.21 MB
- 文档页数:67
西方美学发展的鸟瞰(以1750年为分界)1.古希腊罗马时期 6 BC ----5 BC美学思想开始形成,包孕在哲学的母体之中或寄生在文艺理论中。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要在探寻世界本源的重大哲学问题时涉及并探讨了美学问题。
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产生以后,文艺理论成了独立的学科,文艺中的美学问题也凸显出来。
因此,到罗马时代,美学思想又主要寄寓在文艺理论中,贺拉斯和朗吉努斯的美学思想就是如此,所以亚里士多德死后五六百年时期又被称为“修辞学时期”。
最后产生按亚里士多德的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贺拉斯《论诗艺》按柏拉图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神秘的新柏拉图主义普洛丁《九章集》神学本体论流溢说2、中世纪5AD——14AD 美学是神学的奴婢,美的根源最终都在上帝那里早期以新柏拉图主义美学为基础的教父学美学奥古斯丁后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基础的经院美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3、文艺复兴14AD——16AD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的再生但丁、彼特拉克、卜迦丘、达芬奇4、新古典主义时期17AD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妥协的中央集权时期,美学思想也随之把古希腊罗马的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思想教条化、宫廷化和规范化。
出现法国笛卡尔奠基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潮,之后而经过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和18世纪启蒙主义两大发展阶段。
在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指导下,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文艺制定政策,法国的布瓦洛写成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法典《论诗艺》。
它具体体现在对文艺的严格控制。
5、启蒙主义时代18ADa.法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c.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早期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登,后期代表人物是温克尔曼、莱辛和赫尔德。
鲍姆加登1750年发表《美学》,确立了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近代哲学完成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中心转化的结果。
康德以两种“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亦即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牛顿物理学为模型所建立起来的先验哲学其内容肯定已经过时了,但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至今仍然不失为一种选择。
当康德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时,他所面临的理论背景,首先是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的争论陷入了困境(休谟);其次是在启蒙主义的内部理性与自由陷入了矛盾冲突(卢梭);最后则是在怀疑论和唯物主义的打击下,形而上学名存实亡。
这三个问题也可以称之为“理性权威的动摇”、“自由的失落”和“形而上学的衰亡”。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达康德哲学的问题,那就是:“在严格遵循必然的自然法则的世界上,人有没有自由,有没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
这是在启蒙时代科学主义处于极盛时期的背景之下,康德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正确理解康德的人性论是把握其伦理思想的前提。
康德是通过德性来论及人性的。
具体而言,他把人性置于兽性与神性之间,人性形成于人远离兽性趋向神性的过程中。
这个过程也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是人性的固有矛盾。
康德的人性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也有趋恶的倾向,人性的价值旨趣在于去恶向善。
伦理学是关乎人与人性的。
康德伦理学更是如此,因为他比他的前人更能彰举人的自由与尊严,更能凸显人性。
如果说,康德哲学是以思考人为核心和目的的话,如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提到的四个问题(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那么,康德的伦理学就试图回答第二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却是与人性论密切相关的,忽视了人性论的研究,不仅不能理解“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所触及的理论内涵和意义,同样也无法深刻理解伦理学。
而目前国内对康德人性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对康德的人性思想作了中国式的理解,仅仅集中在人性是善还是恶的讨论。
一种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倾向虽有可能是生而具有的,但必须因人的自由行为而可能。
这样康德把倾向转变成一个获得性的概念。
之后,康德论述了趋恶倾向的三个层次:即人性的脆弱,人心的不纯正和人心的恶劣。
康德审美艺术理论中国对康德美学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大力引进康德美学,直接将其作为美育的学理根据。
第二阶段是在建国后作为唯心主义美学的代表,康德美学受到严厉批评。
在这一阶段,学界对康德美学持一种排斥态度。
第三阶段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康德美学研究在中国真正进入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康德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如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徐晓庚的《康德美学研究》等。
总之,康德美学研究呈现开放性,多样性的状态,不过相关专著主要偏重对康德美学的研究以及康德对美学的影响。
限于本人学力有限,对康德美学进行系统、全方位的研究,范围太大,力所不及,故希图以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论、本体论等基本理论为中介,来阐述康德哲学体系对艺术的影响。
第1章:艺术与哲学的关系1.1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两座不同性质的高峰,艺术和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哲学是研究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而艺术则纯粹体现出人类感性的灿烂。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哲学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艺术也通过自己的特殊方式,传播和体现一定的哲学理念,对哲学也产生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第一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家在搞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被特定哲学思想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或流露出来。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是最古老,最本源性的文艺学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康德认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非时间前后的关系。
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前的艺术家并不是艺术作品的起源,时间过程中在先的艺术家不决定在后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家决定不了艺术作品的本质。
同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也非表象的经验关系。
艺术作品并不栖息于艺术家,作品不是艺术家的属性。
康德美学三大原理康德美学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美学问题进行的研究。
康德主要关注美的定义和判断,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原则:感性知识、审美判断力和美的目的论。
一、感性知识康德认为,美学的核心在于感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指通过感官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换句话说,感性知识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
感性知识的特点是直观性、非概念性和主观性。
感性知识是美学的基础,因为美学是与我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对美的认知主要基于感性知识,而不是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是通过概念和推理获得的,这意味着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普遍的和客观的,而感性知识则是具体的、个体的和主观的。
美学的讨论必须从感性知识出发。
二、审美判断力康德认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形成审美判断力。
所谓审美判断力,是指我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审美判断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几个关键要素:想象力、理解力和统一性。
想象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基础。
想象力是创造力,是思维与感官的结合。
想象力使我们能够形象化地想象出美的对象,这是我们对美的第一步认知。
理解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关键。
理解力是通过比较、分类和分析对美的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理解力是关键的,因为我们必须能够理解美的对象的各个方面,以形成清晰的审美判断。
统一性是审美判断力的核心。
统一性是指我们能够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印象,归纳为一个内在一致的整体。
这种统一性是创造审美体验的关键,因为它使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立的感知经验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美的目的论康德认为,审美经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这种提高是通过美的经验而实现的。
美的经验可以使我们逃避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压力,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纯净和高尚的世界。
美的经验可以使我们更加仁慈、公正和有同情心,这是一个更好、更美的社会的基础。
美的目的论是康德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美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更是一种道德上的理想。
美可以使我们更加有同情心、更加温柔、更加有毅力和品格,这些都是康德所追求的道德理想。
论康德和艾德加坡的文艺美学观一、关于美与善的关系德国美学家依照传统的分类,康德(Immenuel Kant,1724-1804)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分为认识、情感、愿望即知、情、意三部份。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就是分别研究这三种心理功能的著作。
在《判断力批判》的“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他集中探讨了,审美心理功能的属性。
康德指出审美判断和求知的逻辑料断是有区别的。
这主要表现在:逻辑判断凭借知解力,即形式逻辑的判断,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而审美判断则主要凭借想象力,或想象力和知解力的结合,同时逻辑判断是把表象连系于客体,以求得有关客体的知识,审美判断是将表象连系于主体,主体感受到一种愉快之情。
康德也指出,同样是使人感到愉快,又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善,二是单纯的感官上的快适,三是美。
这是三者也是有区别的。
善恶判断“带着最高的利害关系”①,“善是依着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满意的”②。
这就是说,人们称为善的东西是他出于理性欲求的事物,因而对该事物的存在产生一种愉快之情。
这是主体的一种出自利害的兴趣,反映了一种利害关系。
要发现某一对象的善,就必须知道这东西是怎样一种东西,清楚地获得有关这一对象的概念。
而审美判断则不是这样。
人们欣赏美并不需要清楚地获得有关对象的概念,因为审美是单个的判断。
如一朵花,人们欣赏它的关并不需要弄清它是什么花,只是这朵花本身令他愉快而已。
同时善是被珍视、赞许的,就是说人们在称为善的对象里面肯定了一种客观价值,而美不过是审美对象的形式(或曰表象)连系于审美主体主观的情感,不过是审美主体的愉快、满意。
至于快适,反映的是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仅使人感官快乐,所以也可用于无理性的动物。
同时快适只“依据着他个人感觉分,“每一个人有他独自的(感官的)鉴赏”⑧。
而对美的鉴赏判断则要求符合普遍性的规律,要求粉对于每个人的有效性,即一个人鉴定为美的事物,同时他也断定其他每一个人对于这一对象都会感到愉快。
四、崇高的分析(一)理论渊源1、“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在西方最早由古罗马时代的朗加纳斯在题为《论崇高》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文章的风格角度谈起的,但它不只是谈风格,它涉及到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特征与本质问题。
认为崇高的对象是那些伟大、恢宏的事物,崇高的本质在于主体——崇高来源于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朗加纳斯虽然承认大自然的伟大,但更强调人类的尊严,他所说得“不平凡的、伟大的”,实际上是两种,一种是大江水河海洋那样数量无限的自然,一种是力量无边无际的人的思想和精神。
这里看作是康德的崇高学说的萌芽。
2、17世纪布瓦洛把它译成法文,与古典主义美学要求不符,没有受到重视。
18世纪启蒙主义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在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虚弱纤巧,崇高美学风格被重新发现。
法国的卢梭要求艺术要表达那种雄浑豪壮的美,要表现庄严崇高的事物。
狄德罗更是明确的表达“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康德对启蒙主义思想非常重视,因此也影响到他的思想。
英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崇高的提倡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康德。
3、对康德的崇高理论发生直接影响的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的崇高理论。
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分析了崇高感和美感的主观客观条件,把崇高、美和人的主体情欲联系起来,从对象的客观性质和主体的生理心理要求两个方面说明崇高和美的不同。
对崇高对象客观特点和产生崇高感的主观心理条件的分析,把对崇高的研究向前推了一步,为康德崇高理论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二)现实原因崇高这个美学范畴在柏克、康德时特别受到重视,有它的阶级根源于社会根源。
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他们在工商业上竞相角逐,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上提倡启蒙运动,在学术上则掀起了反对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运动。
在欣赏上强调崇高,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共同主张。
(三)崇高的三个问题1、崇高与美的比较(1)、相同点第一、它们都以快与不快的感情最为判断的宾语,都能引起快感;第二、崇高的判断与美的判断都是反省判断,从个别求一般;第三、康德根据理解力的四组范畴,对于美所作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崇高。
唯理论;天赋观念(我思故我在),理智至上的立场,心物二元论。
笛卡尔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
他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提出怀疑一切的“系统怀疑的方法”。
但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提出三个实体——上帝、心灵、外物。
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并论证以广延为其属性的独立物质实体的存在。
他认为上述两实体都是有限实体,把它们并列起来,这说明了在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论者。
笛卡儿还企图证明无限实体,即上帝的存在。
他认为上帝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的原因。
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他主张唯理论,把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和演绎法应用于哲学上,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赋观念”。
笛卡尔的普遍数学是一种包含古代几何和当代代数这两门科学的好处而没有他们的缺点的科学方法。
笛卡尔用普遍数学这种方法去研究哲学。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包括:1.感知到的现象2.自己自身活动的感觉3.数学观念。
由普遍怀疑推出“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我思是没有内容的的纯粹思想性活动,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
“故”表示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
笛卡尔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笛卡尔只承认怀疑本身,唯一可以确定的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
心物二元论:实体是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
心灵和物质都是实体,他们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存在,而且他们的本质属性—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思想不能广延,广延不能思想。
他们独立存在,没有相互作用。
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时,给予心灵的位置,违反了心灵没有广延的二元论原则。
斯宾诺莎目的;通过真观念认识自然整体,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即真正的幸福。
理念论;真观念实体属性样式身心平衡论真观念就是直观知识,就是天赋观念。
康德文化观简析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文化观是他对于人类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强调人类自由和理性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康德文化观进行简析,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当代文化的启示。
康德强调人类自由是文化的基石。
他认为人类是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能够自主选择并追求道德和理性的目标。
康德认为人类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体的行动自由,更重要的是自由的理性。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人类才能摆脱偏见和迷信,真正实现自由的目标。
因此,康德主张个体应该依靠自己的理性来决定行为,不受外界的束缚和压力。
这种自由的理性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自由,也是思想上的自由,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基础。
康德认为文化是自由理性的表现。
他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自由理性的产物,是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创造所创造出来的一切。
康德认为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学,更广泛地包括科学、哲学、道德和宗教等领域。
文化是人类自由理性的表达和展示,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
康德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能够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德文化观对于当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康德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康德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保持独立的思维和行为。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自由理性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不被信息的浮华和虚假所迷惑,保持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由和进步。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保持开放和多元的心态。
康德(1724—1804),德国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他的美学与文艺理论著作《判断力批判》在欧洲美学与文艺理论史上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于艺术美,康德没有在《判断力批判》中列专章论述,只在“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中涉及到,但这决不意味着他不重视艺术美,而只是再次证明他的注意力只在于哲学体系的完整,而不在于美学与艺术规律的探讨。
事实上,他是非常重视艺术美的,因为他把理想美归结为依存美,而在依存美中又主要是艺术美。
一康德对于文艺的本质的论述集中于将文艺看成“自由的游戏”,成为欧洲文艺理论史上长期发生影响的“游戏说”的滥觞。
康德的“游戏说”并非像有些人所曲解的那样是将文艺看成无意义的儿童嬉戏,而是将文艺界定为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自由的愉快”。
因而,康德的“游戏说”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由说”。
他说:“诗人说他只是用观念的游戏来使人消遣时光,而结局却于人们的悟性提供了那么多的东西,好像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这悟性的事。
感性和悟性虽然相互不能缺少,它们的结合却不能没有相互间的强制和损害,两种认识机能的结合与谐和必须好像是无意地、自由自在相会合着的,否则那就不是美的艺术。
”(1)他还说:“没有这自由就没有美的艺术,甚至于不可能有对于它正确评判的鉴赏。
”(2)康德“游戏说”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建立在他对审美本质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众所周知,康德所生活的18世纪的欧洲,在哲学领域中形而上学的机械论仍然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表现在美学与文艺理论上就形成了互相对立的经验派与理性派。
经验派将美与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感性快感,而理性派则将美与艺术的本质归结为先天的理性。
康德不满于经验派与理性派将审美束缚于感性快感或理性概念的局限性。
他说:“人们能够首先把鉴赏的原理安放在这里面,即鉴赏时时是按照着经验的规定根据,也就只是后天的通过感官所付予的,或者人们可以承认:鉴赏是由于先验的根基来下判断的。
前者将是鉴赏批判里的经验主义,后者是唯理主义。
康德论艺术天才作者:赵丽娟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艺术天才理论是康德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判断力批判》一文中,在对纯粹审美判断进行演绎时,康德提出了“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继而对天才进行了论述。
康德讨论的天才是指某些人具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为艺术制定法规,使艺术得以现实地产生。
一、天才是自然的禀赋康德在判断何为美的艺术时指出,“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却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
”在康德看来,我们能意识到它是艺术,因为它包含了某种人的确定的创作意图。
但是如果它是美的艺术,就该是显不出有意为之的迹象,显不出为了美而人为地创造,而是自然而成的,也即像自然那样。
在这里,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统一的。
然而艺术舶确要依据某种规则才能成为它之所以能被命名为艺术的那个东西。
一幅画,有色彩,有形象,有大小远近的安排,要把色彩、线条、光线等组合起来成为一幅作品,需要规则,需要来实现人在其中的主观目的性。
而真正的艺术,每个因素是不能单独拆开分析的,它们组织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像自然那样。
艺术不能为本身制定产生出作品的规则。
那么,这个规则到哪里找,这个规则是怎样在艺术中隐身的呢?康德的回答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使自然能够为艺术提供这个艺术品创作需要的规则。
而自然却不能在艺术中自我现身,如果它想转为艺术本身,变成人们能领略的对象,自然就需要一个中介,一个通道,这就是艺术天才。
因此,“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禀赋)。
”这种才能是自然赐予的,天生具有的,学而不得的,属于自然的禀赋。
自然是经由天才给艺术提供规则的。
因为艺术创作需要一个先行的规则,而除了自然,无处可寻,如果没有天才这种才能,自然为艺术确立规则的使命不会成为现实的、可感的。
二、天才具有独创性康德论述天才具有四个特性。
独创性是其第一特性。
在天才创作出艺术作品之前,即自然作用于天才为艺术制定规则之前,此种艺术还不存在这样的规则。
哲学家文艺理论研讨文艺现象哲学家对文艺的观点是一直存在的,探究文艺现象也是哲学家们在思考中的常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哲学家文艺理论的角度来研讨文艺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文艺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文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
不同的观点对于它们的解释截然不同。
因此,哲学家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来对此进行探究。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艺是表现人类美学追求和独特经验的一种方式。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康德。
康德认为,文艺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表现出人类的感性和想象,从而让人们感受到美和审美的愉悦。
这种观点认为文艺具有珍贵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它是价值的体现,因此,需要受到高度评价和保护。
第二种观点认为,文艺是一种道德和政治表达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理解就是这种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它的政治性,它是批判和抵制社会不正义现象的有效手段。
因此,文艺作品的价值也要被看作是它传达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的表达。
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都是其政治表达的显式或暗示的深层次内容的重要渠道。
第三种观点认为,文艺是一种启示性和创造性表达。
尤其是在现代艺术领域,一些哲学家呼吁人们不要侷限文艺作品的定义,接受新兴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启示。
同样,文艺作品可以开发人类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不断变幻的世界。
总之,在哲学家文艺理论对文艺现象的研讨中,人们可以看到文艺作品的重要价值和深刻意义的多面性。
每一种观点都可以从不同视角来衡量文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为文艺现象下定义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领略、评价和批判文艺现象,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文艺作品的发展和创作。
摘要主体性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基本的问题,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尤其体现在阿那克萨戈拉、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之中。
中世纪时期,由于教会神学的统治,哲学成为论证神学合理性的理论工具,尽管主体性思想陷入了黑暗时期,但是有些哲学家的思想还是含有一些主体性的光辉。
近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神权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现了自然和人,确立了人性解放与宗教信仰自由,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主体性思想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历史条件。
近代主体性思想的兴盛先在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中体现出来。
“我思”是作为不证自明的思维实体存在,然后在“我思”的基础上,论证了上帝的存在和万物的存在。
康德哲学主体性思想所表达的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能动性、自主性、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思想。
康德的主体性思想在认识领域、实践领域、审美领域和法权哲学领域都有表现。
康德的主体性思想具有主体能动性、批判性、调和性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特征。
康德的主体性思想内容复杂而深刻。
在认识领域,康德通过“人为自然立法”,确立了他的认识主体性思想;在实践领域,康德通过“人为自身立法”,确立了他的道德主体性思想;在审美领域,康德通过他的四个判断,确立了他的审美主体性思想;在法权哲学领域,康德通过对权利的阐述,确立了人是国家的主体的思想。
康德的主体性思想是对人的主体作用的肯定;是对人的自由、平等、公平的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
康德的主体性思想恢复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张扬了人的理性的力量、道德的崇高、审美的魅力和权利的价值。
康德的主体性思想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这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谢林、费希特、黑格尔继续沿着康德的道路进一步发展了主体性思想。
康德的主体性思想也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分析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康德的影响,康德的哲学可谓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高峰。
马克思吸取了康德的主体性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对主体性思想进行科学地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术语。
在康德哲学中,规律性是指纯粹理性先验范畴的因果必然性。
这些先验范畴,通过时间构架,应用于感性,构成知识,就是说,把感性经验纳入理性的先验范畴,经过综合,才使认识成为可能而取得知识,这就是合规律性。
目的性是指反思判断力为了行为而设定的主观道德理想。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提到的目的性,不是这种道德理想,也不是以一定概念为基础的对象的外在目的,也不是以某种欲望、功用、哲理为内容的内在目的,就是说不是具体的目的或总的目的,而是指一种心理功能的自由活动,即想象力与悟性的协调活动,这是一种主观心理目的性。
对象形式联系于(符合于)这种主体的想象力与悟性的协调活动而生愉快,即为美。
美就是形式合目的性,也就叫作主观合目的性,相对于具体目的而言,又叫作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在康德的美学中,美与合规律性无关。
在当代中国美学中,有的美学家借用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这两个术语,把规律性理解为客体自然的必然,把目的性理解为人类主体实践的目的,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要求,规律性也叫做真,目的性又称为善。
又根据马克思的自然人化的观点,认为通过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自然人化了,就是说自然成为合目的性的自然;人类的实践目的对象化了,就是说人类实践成了合规律性的活动。
自然人化,人的目的的对象化,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实现。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与善统一。
美就是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
美的根源和本质,就从人类社会实践中得到了解释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