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重要历史人物——蔡锷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8
关于近代爱国人士的事迹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和悲惨历史,然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崇高民族情怀的爱国人士。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中国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以一系列的事迹作为例子,探索近代爱国人士的伟大实践和崇高精神。
一、胡适:近代教育改革先驱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爱国人士,他被誉为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在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丧失独立和国土的危机,而胡适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力图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自信心。
他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呼吁改变传统教育体制,提倡实用主义和科学思维。
胡适鼓励年轻学子追求独立的思考和对抗封建迷信的勇气。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推动了新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林则徐:鸦片战争中的救国英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林则徐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救国英雄。
当时,英国鸦片侵略不断,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林则徐被派往广州,担任禁绝鸦片的特使。
他以娴熟的外交手腕和坚定的决心,与英国贸易员进行谈判,并最终成功禁绝了鸦片的贸易。
这一举动不仅保护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也展现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和勇气。
三、谭嗣同:辛亥革命的烈士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而谭嗣同则是这场革命中的一位烈士。
他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谭嗣同积极投身于推翻满清王朝的事业。
他参与策划广州武装起义,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谭嗣同的牺牲激励了更多人投身于革命斗争,奠定了中国新政权的基础。
四、蔡锷:护国将领与教育家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护国将领和教育家。
他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
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护国运动,担任多个重要军事职务。
蔡锷致力于军事改革,提出了“忠勇诚王”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等口号,呼吁为国家献出一切。
他还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革命军事人才。
蔡锷故居参观文案
一、导言
欢迎各位来到蔡锷故居,一起探寻这位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为国家付出的不懈努力。
蔡锷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启迪心灵的圣地。
二、蔡锷故居概览
蔡锷故居位于XX省XX市,占地面积约XXX平方米,是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
这里曾经是蔡锷将军的童年居所,也是他一生奋斗的起点。
如今,这里已成为展示蔡锷生平事迹的重要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蔡锷将军的窗口。
三、展品展示
1. 照片与文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照片和文物,包括蔡锷将军不同时期的照片、书信、衣物等,这些展品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蔡锷将军的生平事迹。
2. 蜡像与模型:通过逼真的蜡像和模型,生动再现了蔡锷将军在历史关键时刻的风采,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3.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影像、声音等方式展现蔡锷将军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四、参观引导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蔡锷故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将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
讲解员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蔡锷将军的生平事迹、人格魅力和历史地位,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五、结语
通过参观蔡锷故居,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更能够感受到他为国家付出的不懈努力。
希望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收获满满,心灵得到启迪和洗礼。
感谢大家的参观,期待下次再会!。
蔡锷名言名句英文回答:Cai E was a renowned Chinese military leader and politician who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Xinhai Revolution that overthrew the Qing dynasty. His famous quotes and sayings reflect his unwavering patriotism, military prowess, and commitment to the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and progress. Here are some of Cai E's most notable quotes:"Patriotism is not just shouting slogans or waving flags. It's about being willing to sacrifice for your country and its people.""The military should always be subordinate to civilian authority. The purpose of the military is to protect the nation, not to rule it.""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 strong and prosperousnation. We must invest in our children and give them the best opportunities to succeed.""Progress and innovation are essential for any society that wants to remain competitive and thrive. We must embrace new ideas and technologies."Cai E's words continue to inspire people today, reminding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patriotism, democracy, education, and progress. His legacy as a great Chinese leader who dedicated his life to the betterment of his country remains firmly entrenched 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文回答:蔡锷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政治家,他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蔡锷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锷去世年仅34岁,在这短促的一生中,他却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这两次起义都取得了成功,从而他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史册上。
新军起义10月30日,昆明新军在蔡锷领导下起义。
第二天光复了昆明,成立了云南军政府,蔡锷被推为都督。
这是武昌起义以来继湖北、湖南、陕西、山西之后第五个独立的省份,又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独立的省份。
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1913年消灭了革命派在南方的主要军事力量后,一心一意想黄袍加身,使帝制重见于中国。
蔡锷对袁世凯的帝制活动也极为愤慨,之后,云南正式宣告独立。
蔡锷就任第一军总司令,率护国军三个梯团由云南北上讨袁。
最终取得了讨袁战争的胜利。
袁世凯和蔡锷这两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前者是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独裁,而后者正是他的掘墓人。
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自称皇帝,蔡锷抛出“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险从北京辗转回到云南,组织云南军队发动了护国起义,出征四川,以寡敌众同北洋军鏖战三个月,给了袁世凯沉重打击,为挽救民国作出巨大贡献。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
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的精彩值得我们玩味。
治军---国魂清末,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蔡锷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怎样才能救中国?蔡锷在痛苦地思索着,寻求着。
当时他的认识是:中国前此有如在睡梦之中,而毒蛇猛兽正环伺四周,最重要的是要大声疾呼,把它唤醒过来;现在人们已如大梦初醒,但由于长期积弱,气力不足,单靠慷慨激昂仍不足与毒蛇猛兽相抗争。
近代名人简介1: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并参与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 2:林则徐——他是封疆大吏,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其亲身参与了虎门销烟,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3: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
5: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修建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6: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7: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
8: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9:康有为——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10: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1:谭嗣同——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谭曾著《仁学》一书,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甘愿流血牺牲,英勇就义。
12:孙中山——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13:蔡元培——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4:陈独秀——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15: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蔡锷——中国政治家、军事家。
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
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17:汪精卫——早期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向的两次八大胡同狎妓事件导语:八大胡同是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烟花巷,然而,就在这金粉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当时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两大狎妓事件,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八大胡同是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烟花巷,然而,就在这金粉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当时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两大狎妓事件,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两大狎妓事件还严重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这就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了。
其实,这两大狎妓事件一是蔡锷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另一却是陈独秀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
先说说蔡锷的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
蔡锷,字松坡。
他是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杰出人物。
在二十世纪初期,他干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是1911年10月底组织领导了昆明“重九起义”;二是1915年12月底发动和领导了讨袁护国战争,结果致使袁世凯下台。
而这次讨袁护国战争就与他的八大胡同狎妓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实,说起来,蔡锷八大胡同的狎妓事件后来发展演化成为了这位讨袁护国的共和名将与青楼名妓小凤仙的一段情。
开始之时,蔡锷为了麻痹袁世凯,就到了八大胡同狎妓。
也就在此时,他遇到了小凤仙。
但人人都有自身弱点,饮食男女在所难免,何况民国初年政府大员纳妾嫖妓也是寻常事。
蔡锷当时三十三岁,小凤仙只有十七1岁,两情相悦,英雄美人悱恻缠绵成了千古美谈。
从蔡锷赠小凤仙两联中可看出俩人的一番真情:“不信美人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
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1915年岁末,蔡锷和小凤仙游玩并趁机逃离北京,回到云南,通电讨袁。
次年1月,蔡锷率军出征,称帝仅八十三天的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中死去。
同年11月8日,患喉结核的蔡锷在日本福冈大学医院病逝,生活常识分享。
风云民国看蔡锷姓名:周凡学号:201150403蔡锷,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今洞口县山门镇)一个贫寒农家。
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戊戌变法的失败,蔡锷的两位老师一死一逃,给了他很大的刺激。
我想着对他在日后选择用军事强国是有很多关系的。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复去日本。
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遗体由日本运回国,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足见蔡锷在当时有多么大的影响!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1905年,蔡锷学成归国,广西巡抚李经羲邀蔡锷到桂任职,他在广西任职期间,工作刻苦,且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于是在1907年,由于革命党人与蔡锷之间的一些误会,同盟会广西支部的一些年轻会员掀起“驱逐蔡锷出桂”的风潮,又值前广西巡抚、现任云贵总督李经羲邀蔡锷到云南担任要职,遂同意辞去广西职务,去滇就职。
在遭遇“驱蔡”风波时,蔡锷并不理会那些人,说明蔡锷很宽容,也可以说他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认定自己是正确的,就相信自己。
我觉得这一点我非常需要向他学习,因为有时我就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做不好事情就不说了,还常把自己弄得郁郁寡欢。
初到云南,蔡锷对云南的情况作了调查,并编辑收录了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语录,并作简要批注,编纂成《曾胡治兵语录》一书,作为训练军队的“教材”。
1911年7月蔡锷直接被任命为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傅国涌:蔡锷:“为国民争人格”)<TDclass=text15 valign="top" id="contenttd" style="padding:15px;">蔡锷以起兵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名垂史册,不幸英年早逝。
在他的追悼会上,他的恩师梁启超先生沉痛地说他之所以反袁是“为国民争人格”。
1915年12月,蔡锷在护国寺召集旧部,慷慨致辞:“袁势方盛,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
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 他留下的遗嘱中也有“以争国民人格”之语。
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出发点,所以护国战争胜利后,他以“再造民国第一人”辞去一切职位,毅然放弃权力。
1897年10月,维新变法运动呼之欲出,年轻的梁启超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前往长沙,出任著名的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15岁的少年蔡锷步行350 华里,从邵阳来到长沙,成为他40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天资聪慧、学习勤奋的蔡锷那时就立志“当学万人敌,不应于毛锥中讨生活”,透露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想法。
对于这位小有大志的学生,梁启超也甚为器重。
从此,他们终生保持着密切的师生关系。
1899年,蔡锷东渡日本,在成城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被誉为士官“四杰”之首。
1904年,他学成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从事军事教育、督练新军6年。
虽然没有参加同盟会,但他和黄兴一直保持着很深的友谊,对共和的信念也是坚定的。
武昌城头一声枪响,时任新军协统的蔡锷在昆明响应,30岁就成为威震一方的云南都督。
就蔡锷和袁世凯的关系而言,他对袁素来并无恶感,甚至有很深的渊源。
据梁启超说,戊戌政变之后,蔡锷要到东京找他,“湖南长沙出来只借得二毛钱,到了汉口借亲戚洋六元,由汉到京,袁项城借给他洋一千元”,才得以到日本读书。
梁的话应当是可信的,那么少年蔡锷东渡日本曾得到过袁的慷慨资助。
⼀群湖南⼈,半部近代史,⼀起来看看近代湖南出了哪些名⼈?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确实是⼀个令⼈肃然起敬的地⽅,⽽湖南⼈也确实是⼀群令⼈肃然起敬的群体。
湖南⼈才在近代形成了⼀个令⼈惊异的井喷效应,他们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纵情驰骋,上演⼀幕幕慷慨悲歌,撑起了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
今天就给⼤家盘点近代史上的⼗⼤湖南⼈。
NO.10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中国⾸位驻外使节。
1875年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后遭朝⾂攻讦,迫于压⼒回国。
此后郁郁不得志,1891年病逝。
NO.9杨度(1875—1932)湖南湘潭⼈,清末⽴宪派和改⾰派⼈⼠。
早年接受康梁改良派思想,清末新政期间极⼒促进宪政,曾作《中国宪政⼤纲应吸收东西各国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是清末宪政运动的主要推进者。
民国期间参与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32年逝世。
NO.8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之⼀。
早年在湖南创办时务学堂,主办《湘报》。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失败被杀,年仅33岁。
NO.7宋教仁(1882—1913)湖南常德⼈,伟⼤的民主⾰命先⾏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被誉为中国“宪政之⽗”。
1904年在长沙组建华兴会,⽴志反清。
1905年辗转赴⽇,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并创办《民报》。
⾟亥⾰命后,任唐绍仪内阁农林部长,随后领导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第⼀次国会选举中取胜。
1913年在上海遇刺⾝亡,年仅31岁。
NO.6蔡锷(1882—1916)湖南宝庆⼈,中华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
早年考中秀才,进⼊长沙时务学堂,接受新思想。
1899年赴⽇本留学,1904年回国,1911年参与⾟亥⾰命,策动云南起义。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返回云南,组织护国军,再造共和。
1916年因喉癌去世。
NO.5黄兴(1874—1916)湖南长沙⼈,中国近代民主⾰命家,⾟亥⾰命先驱和领袖,中华民国创建者之⼀,与孙中⼭先⽣并称“孙黄”。
190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901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感动人心的事迹,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政治、教育、科技、护国、护家等方面。
下面是关于1901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一、康有为:为国家维权,呼吁自强。
康有为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经学家和思想家。
他多次上书朝廷,积极呼吁改革,发展国家实力,振兴中华。
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推动国家现代化,并提出“兴学、立宪、崇新、自强”的主张。
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不畏强权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梁启超:倡导科学思想,提倡民主法治。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致力于推动科学思想和民主法制,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同时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坚持自由主义思想,呼吁崇尚法治,提倡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
梁启超的努力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袁世凯:坚守边防疆土,护佑国家统一。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家和将军。
他曾多次领导军队打击分裂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袁世凯勇敢果断、善于军事指挥,积极参与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并成功恢复中国在外交上的独立地位。
他为国家边防安宁、国家统一的贡献不可忽视,并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四、鲁迅:揭露社会黑暗,助推文化变革。
鲁迅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通过小说、散文和杂文等形式,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封建文化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呼吁真理、进步和民主。
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为中国文化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自身、关注社会的方法和态度。
五、钱学森:追求科学进步,助推国家崛起。
钱学森是近代中国的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
他致力于研究航空航天技术,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打开了新的大门,并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的精神和贡献,对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刺破青天锷未残”“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刺破青天锷未残,护国情智留人间。
诸君铭记松坡志,铁血将军战马酣。
初冬时节,雾霾笼罩京城,心情难免有些抑郁,殊不料蓦地天降一份惊喜!那就是收到了“护国将军”蔡锷之孙女蔡慈先生惠赠的一部《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忆旧著作。
封面上题签——“亲人笔下的将军,蔡锷将军长子蔡端回忆,重外孙袁泉倾情执笔”。
眼前陡然一亮,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难能可贵厚重的历史画卷,用时髦的话说,对于如我辈蔡锷将军的忠实“粉条”,真是如获至宝,何况首页还有蔡慈先生的亲笔题字,更多出几分亲切的感觉。
蔡慈先生也许知道我们喜欢读书,还随同送上一部纳兰香未央女士撰写的《铁血儒将共和将军蔡锷传》,吸晴的还有封面右上角的题诗——“锦城多少闲丝管,不识人间有战争。
要与先生横铁笛,一时吹作共和声”。
显然纳兰女士的作品多有文学色彩,是否有电影《知音》的浪漫味道呢?翻开书页,浏览一过,赫然有袁泉先生的作序——“埋来赤胆松长翠,刺破青天锷未残”。
……我有读书先看序的习惯,顷刻被袁泉先生“第一次写序”的真诚感动了,先生默认了纳兰作品的想象和铺陈……我想,默认的主题绝不是“知音”的谴绻,而是“孝顺的儿子”“柔情的丈夫”“睿智的领导”“文才武略的大将军”和“志同道合的的朋友”。
此时,我联想到毛主席的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描述的是行军路上群山态势的险峻,抒发的是诗人的革命理想之情怀。
我想,借用一个“山”字寓意蔡锷将军的品格,诚然恰如其分,何况还有一个“锷”字的喻义,还有一个“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涵义。
我对蔡锷将军的热爱和崇拜,是在“荒唐”岁月接近尾声的日子里。
记得大约是1975年的冬春之交,一位行伍出身的前辈赠送一套蔡东藩、许廑父先生撰写的《民国通俗演义》,全8册,160回,85万字,扉页神秘地冠以“内部发行”字样;是作为学习毛泽东著作尤其是《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的辅助资料阅读的。
浅析蔡锷的军事思想对现代国防的启示摘要:蔡锷作为一位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其军事思想的影响可谓十分突出,深入研究蔡锷的军事思想,对于现代国防,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多方面的启示。
以下仅从军国民主义、军队编制、军事教育思想以及边防思想几个方面,谈一下蔡锷的军事思想及其对现代国防的启示。
关键词:蔡锷军事思想现代国防军国民主义蔡锷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军事家和爱国者,曾力挽狂澜,拯救共和,维护民国,留下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业。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蔡锷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军国民篇》、《曾胡治兵语录》、《军事计划》等军事著作中。
蔡锷的军事思想十分丰富,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概括,下面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简单论述一下,并结合其历史背景,谈谈蔡锷的军事思想,对现代国防的影响。
蔡锷将军的军事思想,主要有军国民主义,军事教育思想,军事编制问题的构想,灵活机动战术的运用,西南五省联合自治等,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全民军事教育思想——军国民主义对现代国防的启示唐才常等人组织的自立军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劫后余生的蔡锷,更加体会到了军队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回到日本后,蔡锷弃文从武,自费进入了日本陆军成城学校学习,凭借优异的成绩,很快成为了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与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并于当年在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军国民篇》,意在通过加强全民军事教育,达到强兵、强民、强国的目的。
蔡锷在《军国民篇》中说:“中国之病,昔在神经昏迷,罔知痛痒;今日之病,在国力孱弱。
生气消沉,扶之不能止其颠,肩之不能止其坠。
”1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国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现状,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蔡锷发出这样的疾呼:“居今日而不能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
”2《军国民篇》旨在唤醒国人,让国人清醒中国当时所处的严峻形势,激发国人的畏惧心理,产生捍卫国家的热情,团结一致,不断进取。
蔡锷将“陶铸国魂”视为军国民主义的根本。
关于为祖国学习的伟大人物事迹伟大人物是指那些为祖国学习、为祖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他们以其杰出的人格魅力、勤奋学习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和高尚的品德,成为社会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下面将介绍一些为祖国学习的伟大人物的事迹。
一、李白(701年-762年)李白,字太白,是中国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书香世家,但因为一直向往文学,对文学的热爱使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
李白的诗作用豪放、清新的笔调吸引了大量的后人。
他的《蜀道难》、《静夜思》等诗篇精彩纷呈,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关怀。
四、蔡锷(1865年-1916年)蔡锷,字楚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蔡锷生于湖南一个贫穷军人家庭,却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了北洋政府军队的将领。
他提倡以学习、实践为主导的军事教育,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蔡锷也是一位学者型的将领,他的文学造诣很高,曾经在各种场合发表过一些重要的政治演讲和文章。
蔡锷的一系列事迹和学问成就,不仅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五、马东锡(1943年-)马东锡,原名玛纳萨拉马·湘,是马来西亚华裔人士,也是一位为祖国学习的杰出代表。
他在马来西亚国立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并追求更高学历,获得美国纽约大学的硕士学位。
他在光电材料、光电子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还积极参与教育工作,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教授。
他为自己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一些为祖国学习的伟大人物的事迹。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社会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精神启示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追求卓越和成功,为自己的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蔡锷的数字故事蔡锷,字云侯,原名锷,字于敬,号梦梁,湖南湘潭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者、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
蔡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和爱国人士,他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锷的数字故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展开,其中一些重要的数字和故事如下:一、重要日期和数字:1. 1875年:蔡锷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2. 1905年:蔡锷参加光复会,开始参与反清革命活动。
3. 1911年:蔡锷在湖南发动了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4. 1913年:蔡锷在云南筹建军政府,成为云南军阀。
5. 1925年:蔡锷逝世,享年50岁,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重要事件和故事:1. 辛亥革命:蔡锷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他在湖南率先响应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2. 云南军政府:蔡锷在云南成立了军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推动了云南的现代化进程,也为中国的政治发展作出了贡献。
3. 护法运动:蔡锷在护法运动中,积极支持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帝制复辟,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保障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主制度。
4. 文化事业:蔡锷还是一位文化爱好者,他喜好书法、绘画,著有《梦梁日记》等著作,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也做出了贡献。
蔡锷的数字故事,不仅是他个人的传奇人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
通过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革命历程和民族精神,也能够从他的经验中汲取启示,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迪。
蔡锷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蔡锷云南独立通电的真实面目——纪念护国战争100周年邓江祁
【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4)005
【摘要】1915年12月25日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在云南向全国发出的讨袁通电,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 然而,100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这篇重要文献却有众多版本,使人们真伪难辨. 文章利用新发现的史料,经过多方考证,揭开了这篇重要文献的真实面目.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邓江祁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厅,湖南长沙 4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2
【相关文献】
1.蔡锷与护国战争的发动——纪念护国战争100周年 [J], 邓江祁
2.《唐绕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赏析 [J], 王铭
3.护国战争时期蔡锷与唐继尧关系探究 [J], 谢本书
4.从护国战争看蔡锷的军事思想 [J], 毛振发
5.护国战争中的蔡锷 [J], 吴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史人物——蔡锷蔡锷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他在不足34年的短暂一生中做成了领导云南辛亥起义和反袁护国两件大事,从而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由于他师事梁启超并曾一度拥袁,人们对他的评价颇多歧异。
有人用“反清、抚袁、拥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革命家,功大于过;有人又用“保清、附袁、反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改良派,过大于功。
这两种看法都过于简单,且失之偏颇。
实际上,蔡锷就是蔡锷,他既非革命派,亦非改良派,而是一个真诚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是理解他一生所作所为的关键。
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对蔡锷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作一个简要的评价,以就教于方家。
1904年冬蔡锷自日本归国之后,将其爱国主义思想付诸实践,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从事新军的编练和教育工作。
“为求中国的独立自由”是他的“最高目的”,“淡泊明志,夙夜在公”是他的生动写照。
其所到之处,均能兢兢业业,严肃认真。
在广西,“于桂省兵事,多所建议”,“创练步标,躬亲教练,一切规模,皆所手订”还到边塞考察,短衣匹马,巡行四千余里,于边情地势,逐一札记,草绘略图,“出入于瘴疠者经月,欣然有以自得”蔡锷1911年初离桂赴滇时,正值英国武装入侵云南片马一带,蔡锷表示“吾侪武夫,惟厉兵秣马,赴机待死已耳”为了培养新军将士为国家谋利益,为国民争幸福的责任感,他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作为对部队进行精神教育的材料。
针对清军将领志在高官厚禄、士兵志在虚誉饷糈的状况,他明确指出:“吾侪身膺军职,非发大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
须以耿耿精忠之衷,献之骨岳血渊之间,毫不返顾,始能有济”其救国之志,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他在不足34年的短暂一生中做成了领导云南辛亥起义和反袁护国两件大事,从而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由于他师事梁启超并曾一度拥袁,人们对他的评价颇多歧异。
有人用“反清、抚袁、拥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革命家,功大于过;有人又用“保清、附袁、反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改良派,过大于功。
“再创民国第一人”——蔡锷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
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复去日本。
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
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献、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
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
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
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火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
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
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立,协饷来源断绝,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后,第一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自定都督月律60元。
都督府全体官兵月饷3300余元,并设立富滇银行以维持金融。
十六日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李经羲出滇。
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令罗佩金、康恩肠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
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
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
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遗体由日本运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
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生平历史救国的萌芽张灵甫题赠的《蔡松坡先生遗集》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
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
12岁考中秀才。
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这时,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蔡锷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倾吐了满腔的爱国抱负。
军事救国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
在日本,蔡锷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途径。
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丁他的救国救民主张。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
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他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
”(《军国民篇》,《蔡松坡集》(1984年版),第15页)那么,怎样实行“军国民主义”呢?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军国民篇》,《蔡松坡集》第32页)。
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虽冥思苦想,却未能做出回答。
尽管如此,他的这种探索还是有意义的。
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
而蔡锷等爱国青年则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国魂。
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素质。
这种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中国士官三杰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
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当时,他虽然热切地希望变中国为世界第一等强国,但是还没有确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
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
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指挥练兵。
他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不久,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云南任职1911年(宣统三年)初,蔡锷抵滇。
在等待接任新职期间,他伏案著书,从在论及“选将”时,蔡锷崇尚曾、胡“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的思想,认为这是“扼要探本之论”。
他说:“吾侪身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力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蔡松坡先生迫集》(二),第8页),抒发了他立志为国捐躯的志向。
谈到治军,蔡锷认为“治军之要,尤在赏罚严明”,对于“风气纪纲大弛”的军队,“与其失之宽,不如失之严”,主张“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蔡松坡先生迫集》(二),第16页)。
同时,他也提倡官兵之间“和辑"相处,使士兵把军营视为“第二家庭”。
他特别欣赏曾国藩“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这句话,认为带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5页)。
关于作战指导,蔡锷认为:“战略战术须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若不揣其本,徒思仿效于人,势将如跛者之竞走,鲜不蹶也。
”从这一思想原则出发,他既不完全肯定曾、胡“主守不主攻”的思想,又不被当时西方兵学家“极端的主张攻击”的思想所左右,而是根据中国军队、军费、交通等情况,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设想。
他说:“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邦以兵戎相见,与其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取波亚战术(指游击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除之。
1911年7月,清廷发布上谕,任命蔡锷为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旅长)。
蔡锷开始按照自己的主张和设想,进行改造和训练滇军的活动。
当时,云南和全国一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
大批同盟会会员和从日本回国的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分布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新军第19镇中。
他们活动频繁,积极策划和组织反清革命斗争。
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却受到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
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詹秉忠、孙天霖《忆蔡锷》,《辛亥革命回忆录》第3集第432页)。
1911年10月10日,11月1日,起义官兵在五华山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
这时,他年仅29岁。
蔡锷就职后,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顿财政,裁减军队,兴办教育,开发实业,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与此同时,蔡锷看到“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
若屏藩不固,国将不国。
”(《五省边防计划》序)为此,他亲自担任主编,拟定了数万言的《五省边防计划》,即西南边防协同作战计划。
该计划指出,中华民国虽然已经建立,但“内讧未靖,外患思乘”,列强侵吞中国之心不死。
除沙俄日本在东、北部边境地区屡挑事端外,英国侵略者也不断从印度以武力干涉西藏,法国也往越南增兵,企图进犯滇桂。
在此情况下,“西南边要尤陷危险,民国全局殆哉岌岌”。
因此,蔡锷呼吁滇、川,黔、桂、粤五省实行军事联合,以便随时抗击英法侵略者的军事侵略,保卫新生的共和国。
这份计划草案分三编十章,分别对五省联合军的兵力编成、作战区域和协同办法,军队的集中,展开和作战步骤,以及战前准备,兵站设置,战场建设等重大问题。
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具体的规定。
它在当时虽然未能实行,却充分而具体地体现了蔡锷的战区战略思想。
本着维护统一的目的,是袁世凯定都北京的支持者。
二次革命时,多次为袁世凯辩护。
南北议和期间还曾有过呼声组阁,并曾率先在云南发行爱心公债以缓财政困难。
全国经界局督办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
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
他与蒋方震、阎锡山等11人组织军事研究会,深入研究各种军事学术问题。
其间,他不断上书袁世凯,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献计献策,倾诉他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
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不仅对蔡锷改革军事的热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
袁世凯自1912年窃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其政治野心不斯膨胀。
他残酷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打击民主共和力量,同时篡改宪法,破坏责任内阁制,强化集权统治,朝着复辟帝制的道路疾进。
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他“宏才伟略,群望所归”(《致袁世凯电》,《蔡锷集》(1983年版)第202页)。
但是,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深深刺痛了蔡锷,使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8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北京出现了一个打着“筹一国之治安”旗号的“筹安会”,公然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接着,各类“联合会”、“请愿团”也纷纷粉墨登场,为帝制唱赞歌。
12月,袁世凯完成了复辟帝制的准备,于13日宣布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国,改用洪宪年号。
护国讨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袁世凯,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
内容是:“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底定中原”。
(梁启超《国体战争躬历谈》,《护国文献》(1985年版)第300页)这是个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颇具胆识的战略构想。
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