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对金砖四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4.00 KB
- 文档页数:10
2008年金融危机原因及各国对策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各国的应对策略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贱卖、摩根斯坦利并购为标志的的“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发生了,并迅速席卷全球,波及范围广、冲击力度强、连锁反应快都是前所未见,是世界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法阵和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我认为形成这次金融危机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第一:次贷危机是导火索美联储为了应对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遏止美国经济的衰退,连续多年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形成了低成本的借贷环境,认为未来的房价只涨不跌,促使美国民众涌入房地产领域。
但是这些房地产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美国中下收入阶层。
在美国制造业转移的情况下,中下阶层的收入难以提高,在金融资产泡沫推动下的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最终把他们逼到破产的地步,引发了世界性债务危机。
金融经济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金融泡沫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
以房地产市场和信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犹如空中楼阁,因次贷危机的发生而轰然倒塌。
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只是放大了“次贷”金融危机,将美国“次贷”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风暴。
第二:美国过度消费和亚洲过度消费是实质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总额达到6%的水平,且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
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石油生产国居民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
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资金涌入美国,金融业在美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金融产业演变成一个大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产生大量的产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竟达到GDP的40%。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研究。
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和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创,并很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同时,美国爆发的这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产生了的深远影响一、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全球流动性过剩2000年以来,以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为标志,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出现长时间的流动性过剩状况。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现象严重,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脱离了居民收入水平等基本面的支撑,只要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者投资者抽身离去,房价泡沫必将破裂。
另外,全球流动性过剩使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具体表现为:一是存款的持续增长和信贷增长的乏力,导致银行的利差收入明显下降;二是流动性过剩和长期的低利率使传统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降低,甚至出现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现代金融创新的膨胀发展,为危机爆发埋下伏笔。
2、全球经济失衡部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常账户存在巨额逆差,成为储蓄不足的国家,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则拥有巨额的经常账户顺差,成为储蓄剩余国。
一方面,储蓄剩余国积累了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需要保值增值,美元资产是其最重要的选择,随着这些国家外汇资产规模的增长,其风险偏好程度也在上升,为次贷危机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对证券资产的巨大需求一再压低市场利率,刺激了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债券发行量急剧扩张。
这种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然引发金融危机,并以极端的形式将经济带入再平衡阶段。
3、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马克思在研究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时,重点分析两个问题:虚拟资本的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虚拟资本的扩张与收缩对产业周期性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由于货币资本积累并非完全来源于生产的扩大,它的积累总是比现实存在的资本积累更大,总会在周期的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和膨胀,而且,这些货币资本还会通过信用制度得到成倍的扩张,即出现一定规模的虚拟资本和经济泡沫。
经济危机对主要经济体的影响以及对策对中国的影响: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
2.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
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3.房地产行业真正的“冬天”来临,寄希望于政府救房市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大为提高。
4.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5.各国央行任何救市行为都会“失灵”。
中国的对策: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
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
2.宽松的货币政策。
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4.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
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5.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6.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7.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8.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9.产业振兴计划.对欧盟的影响:1.欧洲的经济活动在短期内大幅下降,2.在欧洲各国大幅削减国内产量的同时,国际贸易的成交量也大幅下滑,打破了欧洲各国把国际贸易当成安全阀门,以此来缓解国内各行业产量下降的压力的美梦。
08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与冲击分析关于08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与冲击分析一、08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自2008年起,全球经济进入一段低谷期,我国的外贸出口也遭受了不小的冲击。
从经济数字的角度来看,08年我国出口创下了历史新高,但在危机的影响下,09年出口额较08年下降了16.4%。
其中体现了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直接冲击,同时也反映出了我国外贸出口与全球经济的密切关系。
二、08经济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震惊了世界,也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从我国股市的表现来看,当年8月份之后,A股市场一路下跌。
危机的爆发不仅导致了股市资产的大量缩水,还引发了大量资本外流。
同时,危机也启示着我国金融市场要进行深刻的改革与调整。
三、08经济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其中,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亮点,比如房地产的保值增值形态得以延续。
但是,危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也是实实在在的,投资热度的下降、市场需求减少等各种因素令房地产市场逐渐凉了下来。
四、08经济危机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分析受到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我国国内市场也出现了暂时不小的波动。
尤其是市场需求浮动,投资、消费均出现不小的波动。
同时,也有必要指出,危机期间,我国经济等实际经济运转出现了一定的裂缝,这令国内市场的调整难度、水平逐渐加大。
五、08经济危机对我国就业机会的影响分析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也对我国的就业机会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危机带来的经济困境也令很多企业不得不削减人力成本,或者是开外人士的薪资待遇降低,等等。
在就业机会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显现出来。
五个典型案例1、IBM公司IBM公司是全球最重要的计算机制造商之一,08年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动荡也令IBM公司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在危机期间,IBM不得不削减其全球人力资源成本,该公司在08年到09年间裁员总数超过3万人。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2008年,所有人都在经历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场经济危机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给各个国家的商业和经济体系带来了重大变化。
中国经济在这场危机中扮演了一个相对特殊的角色。
下面将着重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原因和结果。
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海外公司都与中国的制造业和出口商品有着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008年底,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大幅下降。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每月都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欧洲国家也走向了同样的道路。
由于全球经济的恶化,不少欧洲国家和美国实行了许多保护主义政策,导致中国产品的出口受到了重大影响。
中国出口下降是2008年到2009年的短暂时期,随着全球市场逐渐稳定,中国的出口又快速增长。
二、对中国业务的影响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较小,但仍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金融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然而这个产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008年,许多国际投资者撤退了他们在中国的资金,导致了中国股市和汇市的大幅下跌以及股市的紧急关闭。
金融危机也导致了国内银行的信贷状况降低。
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也遭遇到了大幅调整。
在危机之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繁荣发展,但这种繁荣不可能持续下去。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全球经济的变化,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受到了影响,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寒冬”。
然而,实际上,这一局面在中国不会过于严重,因为中国的政府在处理房地产市场问题方面一直很谨慎并采取了很多控制措施。
三、对中国政府的影响作为国家经济的监管机构,中国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采取了各种方式来支持中小型企业、农民和社区的发展。
同时,政府在这个时候也推出了三年计划。
这个计划涵盖了许多政府在这段时间内想要实现的目标。
此外,政府还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增加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
四、结论总的来说,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比其他国家较小,但它仍然是全球化世界影响之下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可谓是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发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
而对于世界来说,也是不寻常的一年。
首当其冲的就是下半年全面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8年9月14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此次金融危机来势如此凶猛,以致几乎是一夜之间,它就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全球,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是偶然。
直接原因的是:美国信贷机构的贪婪在美国人“借贷生活习惯”的催化剂下,一层叠一层,一层推一层,最后在一坨纸里点燃一团火,美财长还曾企图启动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可纸终究还是包不住火,以致闹到无法收拾的局面。
本质原因是:美国的经济体制不合理。
美国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自主经营的自由企业为主体,辅之以少许的国家宏观调控。
应该说,美国经济制度的一个标志性特点是“自由”。
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意味着,只要是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这样就暴露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比如说垄断。
由于缺乏宏观调控的制约,往往又造成失业率增加、物价不稳定、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
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推动下,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的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有积极方面对的影响,当然,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消极方面的主要表现是:(1)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
(2)经济全球化白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率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人类的一球活动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的正常发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层次分析0引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场始于美国住房市场的金融危机,随后迅速波及全球,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结构,还导致了长期的社会和政治后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场危机的起因、发展过程、影响以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1危机背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21世纪初,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房价大幅上涨。
低利率环境、宽松的信贷条件以及对房地产投资收益的乐观预期,推动了房地产需求的增长。
次级抵押贷款的兴起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金融机构开始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loans),即向信用评分较低的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这些贷款通常具有较高的初始利率和可调整利率条款。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并出售给投资者。
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增长,这些证券最初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投资。
信贷评级机构的角色主要的信贷评级机构如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和惠誉(Fitch)给予许多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较高的信用评级,这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2危机成因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随着利率的上升和经济的放缓,越来越多的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导致违约率上升。
这使得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形成了泡沫破裂的局面。
衍生品市场的问题金融机构利用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创造了更加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如信用违约掉期(CDS)。
这些衍生品的杠杆作用放大了损失,并且在危机期间很难估价。
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随着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价值大幅下降,导致持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面临巨额亏损。
这种亏损迅速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
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失败监管机构未能有效监督金融机构的活动,特别是在次级贷款和复杂金融衍生品方面。
同时,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也出现了重大缺陷。
浅谈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和政治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危机从美国次贷市场的崩溃开始,迅速蔓延至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本文将围绕2008年金融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浅谈。
一、起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的次贷市场。
长期以来,美国的次贷市场一直在不断地扩张,金融机构通过发放高风险贷款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由于监管不力和贷款审核标准过低,次贷市场中充斥着大量低信用贷款和高杠杆交易,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贷款质量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关注。
当次贷市场出现问题时,一系列连锁反应迅速蔓延至全球,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危机。
二、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股市遭受重创,许多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面临破产和倒闭的风险。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下滑,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陷入困境。
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重创,不少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倒闭和破产的风险。
金融危机还引发了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和失业潮,社会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三、应对措施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旨在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救市计划,包括提供资金援助、扩大财政支出和降低利率等措施,以稳定金融市场和信心。
国际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紧急贷款和技术支持,国际清算银行(BIS)加强监管合作等,以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各国政府着力刺激经济增长,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减税降费和扩大内需等,以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
各国政府还加强了金融监管,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了风险管理和透明度,以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发生。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次对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秩序的严峻考验,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影响持续深远。
尽管危机给全球经济和金融带来了重大冲击,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经济复苏。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全球的影响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那么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跟着一起来了解。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全球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何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往往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严重的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
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
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
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
细谈2008年经济危机细谈2008年经济危机一、引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是近代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该危机由房地产市场泡沫和金融业的不良贷款及其衍生品交易引发,最终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本文旨在探讨2008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和教训。
二、原因分析1.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原因2.金融业不良贷款及其衍生品交易的原因3.政府宏观调控不当三、影响分析1.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2.全球经济衰退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四、教训1.金融业监管的重要性2.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五、结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是一次教训深刻的事件,各国政府和企业应从中汲取教训,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宏观调控政策、重视企业风险管理,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摘要:2008年经济危机是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该危机的爆发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其后果波及全球。
该危机引起了对全球经济体系的质疑,加速了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批评浪潮。
2008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房地产繁荣期。
此时,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通过推出一系列政策来刺激房地产市场。
此举导致了大量贷款的发放,其中包括“次贷”,即高风险的房贷。
这些次贷被捆绑成了各种金融衍生品,被投资者购买并转售。
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价值最初很高,但是当次贷违约率增加时,它们的价值迅速下降,许多投资者因此遭受巨大的损失。
当次贷违约率上升时,房价开始下跌,这使得一些借款人无法支付他们的房贷。
这些拖欠贷款的借款人无法继续支付房贷,导致了更多的违约,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迅速恶化,许多大银行宣布破产或被迫接受联邦政府的援助。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全球股市和货币市场下跌。
这使得其他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也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场危机很快波及了全球。
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各国的应对措施08年金融危机原因:(1). 国际经济失衡。
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
(2). 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
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
(3). 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
(4). 中国经济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打击。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央行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过程:(1).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
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
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
(2).具体过程: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
2008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及影响分析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国际收支失衡。
首先,美国政府的经常项目和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其次,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积累巨额的外汇储备。
而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长期以来奉行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和美国公民早已养成提前消费的习惯。
正是这个习惯加剧了全球的资本流动,为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
而美国在经历互联网泡沫以后,急需寻找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带领国美经济走出低谷,而美国政府这时想到了从古至今都最容易产生泡沫的房地产行业。
这也是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
关于这次危机爆发的原因,我觉得主要分为外部和内部的原因。
外部原因:第一,崇尚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
第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过度负债消费及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
内部原因:第一,次级市场机构道德风险蔓延。
第二,次贷产品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第三,次级产品过度衍生。
第四,政府监管不力。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全球化高度化的今天,哪个国家也没法置身事外,都被卷入这场金融风暴中,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各国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金砖四国等近年强劲发展势头也有所放缓。
关键词: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背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谈到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大多数的人肯定对它并不是很陌生,因为就在前几年我们刚刚经历的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对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很多的影响.但是我相信我们很多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了解还是很不透彻或者说是不怎么全面的,现在我将用我从《国际经济专题》这门课程所学到知识以及我翻阅参考网上资料所得所想来谈谈我对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历史上也有过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像1837年的经济大恐慌,1907的银行危机,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有就是刚刚过去不久的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了。
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后续影响及反思意义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世界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场被誉为“千年一次的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的经济声誉大大受到了影响。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后续影响及反思意义。
首先,诱因的追溯可以追溯到西方经济体的过度放松的货币政策。
在西方经济体,货币政策允许货币宽松,而这些货币宽松导致资产价格低估,吸引了所有到资产市场的投资者。
它还激发了许多公司和个人投资股市。
结果,股市出现投机热,股票价格尖峰,房地产价格高企。
同时,利率高企和信用难求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在金融系统中,利率增加,货币收紧,不仅影响债权人获取借款,导致资金泡沫,而且也导致资产贬值,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
此外,泡沫经济也是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在过去几年,整个经济系统缺乏规范,许多企业大搞投机而忽视了财务风险控制,以致于经济泡沫逐渐膨胀,资产价值被高估,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另一方面,互联网革命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
如今,网络投资技术和金融服务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投资者可以以更便捷的方式进行投资,因此,短期个人投资者受到非理性投资的诱惑,错误的投资也促使金融危机出现。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后续影响及反思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它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经济指标严重下滑,如就业率,工资水平,购买力,投资率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美国国民的消费及投资偏好,从而拉低了经济增长率。
其次,金融危机也造成了全球范围的影响,不仅美国,而且欧洲等国家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甚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也更为严重,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也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必须有一些反思意义。
首先应全面反省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加加强宏观调控,避免重复出现宽松货币的情况。
2008年金融危机原因及各国对策2008年金融危機の原因及各國の應對策略2008年9月15日以美國雷曼兄弟倒閉、美林證券賤賣、摩根斯坦利並購為標誌のの“百年一遇の金融風暴”發生了,並迅速席捲全球,波及範圍廣、衝擊力度強、連鎖反應快都是前所未見,是世界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重の危機,給世界各國經濟法陣和民眾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我認為形成這次金融危機原因至少有以下三個第一:次貸危機是導火索美聯儲為了應對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遏止美國經濟の衰退,連續多年下調聯邦基金利率。
貨幣の擴張和低利率形成了低成本の借貸環境,認為未來の房價只漲不跌,促使美國民眾湧入房地產領域。
但是這些房地產の銷售對象主要是美國中下收入階層。
在美國製造業轉移の情況下,中下階層の收入難以提高,在金融資產泡沫推動下の房地產價格の不斷上升,最終把他們逼到破產の地步,引發了世界性債務危機。
金融經濟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金融泡沫越來越大,風險越來越高。
以房地產市場和信貸為基礎の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猶如空中樓閣,因次貸危機の發生而轟然倒塌。
因此,這次金融危機の本質是“次貸”引發の金融危機,而金融衍生產品の創新只是放大了“次貸”金融危機,將美國“次貸”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風暴。
第二:美國過度消費和亞洲過度消費是實質美國の過度消費和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の過度儲蓄是這次金融危機爆發の深層原因。
長期以來美國國內儲蓄一直處於低位,對外經濟表現為長期貿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總額達到6%の水準,且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單”。
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和石油生產國居民則是儲蓄過度,長期貿易順差,積累起大量の美元儲備。
這些美國經濟體外の美元儲備需要尋找對應の金融資產來投資,這就為華爾街金融衍生品創造、美國本土資產價格の泡沫化提供了基礎。
1990年代後期,充裕の全球資金湧入美國,金融業在美國の發展越來越旺盛,金融產業演變成一個大產業,可以吸納大量の就業,產生大量の產值,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美國金融產業所創造の增加值竟達到GDPの40%。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1、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2、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3、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1、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2、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1、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
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
金融危机对中国及亚洲国家的影响2008年,全球经济遭遇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从而对各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的次贷危机成为了导火索,引爆了整个金融体系,导致了经济一系列的问题。
而在这场危机中,中国及亚洲国家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及亚洲国家受影响的方面进行分析。
影响一:经济增速放缓在金融危机期间,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是最显而易见的结果。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例外。
中国的经济发展大量依赖于对外贸易,而此时,整个全球贸易都遭受了打击。
由于出口的大幅下滑,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GDP增速从2007年的14%降至2009年的6.6%。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增长速度还算是比较快的,而且也成为了全球影响最小的国家之一。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成果,以及落实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发展策略。
此时中国国内消费增长,尤其是汽车、家电等大件消费品的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经济。
这也促使中国开始逐步减少出口,进一步拉动内需,完成消费和出口的双轮驱动。
影响二:进出口贸易下滑金融危机期间,国际市场受制于骤降的需求,对贸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由于全球需求下降导致失业率增加,购买力下降等原因,进口需求也大幅下降。
此时,中国的贸易体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大量的订单中断,出口下降了10%。
不过,借鉴中国经济体系的经验,中国很快开始适应市场的变化,寻找出路。
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通过多项刺激计划,加大对内需的扶持,同时通过加快对拉美、非洲、东欧等地区的进一步合作,形成了对外贸易多元化的特征,从而得到了更为快速的恢复。
影响三:金融市场动荡,投资短缺在金融危机之后,投资市场不断震荡,中国及亚洲国家的经济投资差距开始显现。
由于投资的短缺,这意味着很多投资项目都无法完成,并且一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此时,政府开始进行政策的扶持,放松政策性机构的融资管制和财政政策,同时加快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励公私合营项目的发展,以及在特定区域创造更灵活的法律和财务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积极的环境。
论2008年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引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该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本文将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 贸易受挫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大量国际订单取消或减少,中国的出口受到重创。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金融危机造成世界各地需求下降,国际贸易额大幅度下滑,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压力。
2. 投资减少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波大规模的金融市场动荡,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
外国投资者纷纷撤出中国市场,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国内企业也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投资意愿减弱,导致国内投资规模减少。
3. 就业压力增加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压力,裁员现象频发。
在中国,大量的企业关闭或裁员,就业形势严峻。
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增加,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4. 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冲击。
以前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开始放缓。
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增长速度低于预期。
这一减速对于一个大规模生产型国家来说是不容忽视的,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挑战。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1. 积极的财政政策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
政府还推出了减税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
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2. 稳定金融体系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的弱点和风险,中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努力稳定金融体系。
2008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及影响分析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国际收支失衡。
首先,美国政府的经常项目和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其次,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积累巨额的外汇储备。
而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长期以来奉行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和美国公民早已养成提前消费的习惯。
正是这个习惯加剧了全球的资本流动,为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
而美国在经历互联网泡沫以后,急需寻找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带领国美经济走出低谷,而美国政府这时想到了从古至今都最容易产生泡沫的房地产行业。
这也是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
关于这次危机爆发的原因,我觉得主要分为外部和内部的原因。
外部原因:第一,崇尚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
第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过度负债消费及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
内部原因:第一,次级市场机构道德风险蔓延。
第二,次贷产品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第三,次级产品过度衍生。
第四,政府监管不力。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全球化高度化的今天,哪个国家也没法置身事外,都被卷入这场金融风暴中,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各国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金砖四国等近年强劲发展势头也有所放缓。
关键词: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背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谈到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大多数的人肯定对它并不是很陌生,因为就在前几年我们刚刚经历的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对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很多的影响.但是我相信我们很多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了解还是很不透彻或者说是不怎么全面的,现在我将用我从《国际经济专题》这门课程所学到知识以及我翻阅参考网上资料所得所想来谈谈我对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历史上也有过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像1837年的经济大恐慌,1907的银行危机,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有就是刚刚过去不久的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了。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一,其影响在全球范围内都深深地感受到了。
这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心理和社会状况。
本文将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探究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的萎缩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的萎缩。
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GDP增长率降至负数,这是第一次出现全球经济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同时,全球贸易也大幅萎缩,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了20%,这导致了全球贸易体系的严重崩溃。
由于经济萎缩,很多公司无法维持其运营,这进一步导致了失业率的大幅上升。
2008年至2009年间,美国的失业率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欧盟的失业率上升了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千百万的人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了困境。
这种经济萎缩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平衡。
二、全球各国财政压力山大在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为了使经济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在资金方面都不断地投入。
这导致了各国政府债务的持续增长。
据统计,2007年至2013年间,全球政府债务总额从33万亿美元增加到了52万亿美元,这也使得各国的财政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由于各国政府的支出不断增加,其税收收入并没有同步增加,使得压力越来越大。
加上经济下行所导致的减税,而且对于国家财政体系不合理的税收制度,这使得国家经济体系面临更大的困境。
因此,很多国家不得不借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财政支持,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三、全球经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普遍性、持久性和系统性的,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是一致的,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其他地区要慢或者是停滞,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全球富人财富增加了15万亿美元,而穷人的总财富减少了总数的1110亿美元,这使得全球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这种财富不平衡的局面,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稳定性的降低。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引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场危机席卷了全球,严重的影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
过去几年,美国的低利率和松散的信贷政策导致了房价的过度上涨,随着贷款风险的增加,美国次贷市场加速崩盘,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1.对全球GDP的影响2008年全球GDP增长率从3.8%降至0.7%,尤其是欧美地区的经济增速尤其明显,不少发展中经济体也遭受重创,这使得全球经济增长进入衰退状态。
2.对全球贸易的影响由于需求减少,全球贸易量也随之下降。
摩根斯坦利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下降10%以上,这给各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带来了巨大冲击。
3.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
由于投资者缺乏信心和对风险的担忧,全球各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量股票、债券等的抛售导致了股市大跌,市场信心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因此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过度悲观的状态。
4.对全球就业市场的影响由于经济低迷,公司裁员和失业人口增多。
2008年危机期间,世界范围内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全球失业率上升,企业的招聘计划暂缓或取消对整个社会和个人带来极大困扰。
5.对全球政治的影响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保障就业、国际间的资源分配等,使得政治领域的矛盾和纷争更加显得严重,美欧在金融危机和全球治理问题上的分歧和较量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四、对未来的启示金融危机应成为我们反思全球经济发展和未来国际金融体系调整的重要契机。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危机的后果将遗留较长时间,国际社会必须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层面上合作,共同对付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的经济风险。
五、结论综合上述,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特别是发达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008年金融危机对金砖四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原因分析摘要:金砖四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世界经济形势对各国自身的发展有着突出影响,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17.7%1的金砖四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有显著的反馈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对各国国际收支产生了明显影响,各国在危机中表现出的复苏能力亦有着较大差异,这与各国的商品出口结构关联紧密。
政府做好出口商品的产业布局,增加出口商品的多样性,对国内经济及世界经济均尤为重要。
关键词:金砖四国国际收支金融危机进出口商品结构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金砖四国概况 (2)二、研究课题意义 (2)三、金砖四国金融危机前后国际收支概况介绍 (2)(一)中国 (3)(二)印度 (4)(三)巴西 (4)(四)俄罗斯 (5)四、从金砖四国国际收支状况看各国的经济复苏能力 (6)(一)中国出口贸易结构 (8)(二)印度出口贸易结构 (8)(三)巴西出口贸易结构 (9)(四)俄罗斯出口贸易结构 (9)五、思考与建议 (10)(一)思考 (10)(二)建议 (10)六、参考文献 (10)正文:一、金砖四国概况金砖四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1753亿美元,占世界比重17.7%,相比美国的23%,仅低了5.3个百分点。
以各国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测,金砖四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16年以前超过美国。
金砖四国与世界经济之间将产生更为突出的联系与反馈。
表1-12统计了金砖四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各项占世界总值的比例,同时以美国各项数值作为对比。
由表1-1可知金砖四国的经济指标均接近或超过美国,金砖四国作为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金砖四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变化既是世界经济形势的一个好的反映,同时,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状况也将对世界经济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二、研究课题意义一是,透过2006年-201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上金砖四国各账户余额的变化阐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找出各账户余额的具体波动状况,以便了解导致账户余额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为各国应对危机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提供建议。
二是通过金砖四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阐明金砖四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著地位,解释其对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说明金砖四国保持经常账户余额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金砖四国金融危机前后国际收支概况介绍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占世界9.3%(中国)、2.7%(印度)、3.3%(巴西)、2、3%(俄罗斯)的进出口来说,其国际收支受到了明显影响。
表3-13显示了2006年-2011年间金砖四国国际收支账户的具体数据情况。
(一)中国2006-2008年中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分别为2498.66、4261.07、3718.33亿美元,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06-2007年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分别为100.37、735.09亿美元,2006-2007年储备资产分别为2468.55、4616.91亿美元,表现出相同的增长趋势。
而2008年之后各个账户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逆势趋势,金融危机所产生的世界范围内货物服务贸易的下降,是此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图3-1所示,2008年是相当明显的拐点。
3数据来源:中国、印度国家统计局;俄罗斯、巴西央行。
【注】(1)由于数据缺失,印度2007年数据取2006年相近整数得到;(2)由于网站数据不全面,印度、俄罗斯2011年数据通过该年前三季度数据估图3-1(二)印度印度2006-2007年经常账户余额分别为-94.15、-100亿美元,2008年则逆势变为-360亿美元,并且在2010年此种逆差还在扩大;对应的,印度储备资产则从2006、2007年的250亿美元左右变为2008年的50亿美元左右。
金融危机造成的印度国际收支的逆趋势变化比较明显。
如图3-2所示2008年是相当关键的折点。
图3-2(三)巴西巴西的国际收支账户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当之突出。
2006、2007年巴西经常账户余额表现为顺差,分别为132.76、14.6亿美元,而金融危机之后则出现了2008-2011年的-281.92、-243.02、-432.73、-524.8亿美元的巨额逆差。
储备资产方面,危机之后,储备资产余额也有大幅的缩水,分别是2006、2007年的305.71、874.84亿美元,2008-2011年的29.69、475.77、531.01、586.37亿美元。
由此可见,巴西到2011年为止并未走出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下行威胁。
如图3-3所示,2008年巴西国际收支的几个账户均出现了明显的拐点。
图3-3(四)俄罗斯俄罗斯的经常账户余额在金融危机之前表现出了不错的增长势头,2006、2007、2008年分别为953.23、761.63、1024亿美元,而金融危机之后,则分别为2009-2011年的494.33、711、988亿美元,金融危机导致了该账户余额的直线下降,之后有较为明显的回升。
储备资产的余额同经常账户余额的变化是基本一致的,分别是2006-2007年的1074.66、1489.28亿美元,2008-2011年的-453.34、33.63、308、282.7亿美元。
如图3-4所示,从国际收支账户来看,虽然金融危机在一定时间内对俄罗斯的国际收支账户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但俄罗斯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复苏能力。
图3-4四、从金砖四国国际收支状况看各国的经济复苏能力由图3-1、3-2、3-3、3-4可发现,虽然金融危机对金砖四国的国际收支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各国各账户余额在2008年前后的波动水平、2008年之后各国走出危机的能力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具体来说,中国、印度的数据变化比较平缓,相比之下,巴西、俄罗斯的数据变化起伏较大;中国、印度、俄罗斯走出危机的速度相对较快,巴西应对危机的能力则相对较弱。
由国民收入理论可知,一国的国民收入通常由“三驾马车”带动,分别是进出口净额、国内消费、投资。
对于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金砖四国而言,明显的贫富差距导致了国内消费不足;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均曾在危机初期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后期的基础建设投资受到限制;那么进出口余额则对一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我们从经验的角度来验证一国进出口净额(经常账户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程度。
我们姑且以中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国内内生总值的数据做国内生总值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回归。
样本回归函数构建:GDP=C(1)*AC+C(2)其中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AC表示经常账户余额,C(1)、C(2)分别表示一次项与常数项系数。
原始数据如表4-14所示。
通过EVIEWS软件得到如下回归结果,如图4-1所示:图4-1回归方程如图4-2所示:图4-2由上述二图可知,经调整的拟合系数为0.71,拟合程度较高,t值为4.77,拒绝回归系数为零的假设,p值为0.001417,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接近0。
综上所述,国内生产总值对经常账户余额(图4-1、图4-2中MY代表经常账户余额)表现出了相当强的依赖关系,从经验的角度证明了保持经常账户余额的平稳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平稳增长是相当重要的。
金砖四国在金融危机前后国际收支账户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经常账户余额的变动是分不开的,由复式记账法,经常账户余额的变动必然对应着国际收支账户上其他子账户余额的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致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国际实物与服务贸易需求下降,则是金砖四国经常账户余额剧烈波动的原因所在,因而在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科学控制进出口贸易结构,增加进出口贸易商品(包括实物与非实物两部分)的种类,加强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是相当之重要的。
如表4-25所示,中国的出口贸易种类比较单一,根据2005、2006、2007、2009年十年的统计数据,平均来看,农业原材料占0.5%,食品占2.925%,燃料占1.85%,制成品占92.775%,其他占0.1775%。
其中制成品的占比过大,而制成品属于弹性较大,附加值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国际经济形势一旦恶化,制成品的出口量会大幅度萎缩;另一方面,由于附加值较低,一旦产品价格下降,将使得利润空间缩小,甚至有亏损的风险。
事实正是这样的,温州老板“跑路“正是这一方面的实例,实业上的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加上紧缩的货币政策,民间借贷得以疯狂滋生,最终结果是民间借贷泡沫的破灭再次危急出口贸易的发展。
对于经济处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国家而言,出口的风险势必是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所面临的风险。
(二)印度出口贸易结构如表4-36所示,印度的出口贸易结构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着相似的问题。
印度在这四年之中,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制成品、其他分别占比1.55%、8、75%、13.1%、6.95%、67.775%、1.875%。
制成品的占比过大,结果与中国的国际收支账户的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变化表现一致。
平均程度上,印度相较中国而言,其五类商品的出口占比的波动幅度较小,因而经常账户余额在2006年-2011年间变化更为平缓,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稳增长。
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如表4-47所示,2005、2006、2007、2009年,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制成品、其他平均占比3.25%、23.9%、8.7%、10.05%、52.625%、1.5%。
在此可以将食品及制成品合并起来考虑——制成品的分析同中国、印度的状况一致;食品方面,巴西的出口去向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当金融危机出现时,这些高福利的国家,对食品的消费表现出较高的弹性。
平均值上,食品与制成品占比共76.525%,而且巴西在金砖四国之中属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国家,产品附加值更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其他金砖国家而言较低。
因而,巴西对全球金融危机做出了更大的反映,经常账户余额在金融危机前后有着显著变化。
(四)俄罗斯出口贸易结构如表4-5所示,俄罗斯的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制成品、其他的出口分别占总额的2.65%、2.175%、60.025%、7.05%、17.5%、10.575%。
其中,燃料的出口占比较大,对俄罗斯的出口总值有重要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祸及世界实体经济,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产品需求下降,结果是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其中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幅度更是超出了一些主要能源出口国的承受范围。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国之一,金融危机使其出口收入大幅下降,经常账户余额下降,国内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但俄罗斯的优势在于,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回暖,能源价格回升,再加上国际政治的变化,使得俄罗斯的贸易账户余额迅速回归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