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历史评分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201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每年中考过后,对中考试卷的分析颇受广大初中教师的关注。
本文拟通过对201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的分析,为初中历史教师的历史教学提供帮助和启迪。
201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沿用了以往的命题思路,在坚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准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灵活开放的试题,图文并茂,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了起来,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
一、试卷特点1.题型、题量没有变化。
201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仍是由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题五大题型组成,共17道题,满分70分。
现将各题型统计数据呈现如下: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单项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占较大的分值。
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组合列举题和辨析改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综合概括的能力;活动与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全局意识。
2.难度有所增加。
201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相比往年难度有所增加,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例如,第1题、第10题和第17题体现出了中考试题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衔接的趋势。
另外,个别试题还侧重扩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等。
3.试题呈现形式多样、设问巧妙。
本套试卷的试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知识,并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试题设问巧妙,如第12题的第(3)小题,通过巧设两个空格,考查了两个知识点,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的话,很容易答错。
这道题虽难度不大,但是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各题数据分析(一)单项选择题从本组数据可看出,得分率最低的是第10题,正确率为36.7%,得分率最高的是第6题,正确率是82.8%。
福建2014中考历史考试说明及大纲一、考试性质初中历史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学业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本考试大纲。
三、命题原则1.认真学习和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严格遵照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实施命题。
2.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发展性。
3.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试题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4.试题要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语言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试卷中避免出现纯识记的大分值试题。
四、考试范围中国历史、乡土历史、世界历史。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一)目标要求历史学科考试目标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注意过程方法的体现。
知识能力由低到高的九个层次,较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目标要求。
具体如下:1.再认重大的历史事实、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2.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阶段特征。
3.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简单的问题有正确判断和认识。
4. 识读简单的图、表、数据,把握历史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5.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6.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简单说明、辨析。
7.初步运用史论结合、辩证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做出自己的判别和解释。
历史(初稿)(一)命题说明1.根据2001年7月第一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有关内容为考试命题要求,结合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参考本届学生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相应内容。
严格遵照本《考试标准》的规定实施命题。
2.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试题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体现发展性。
3.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理念。
命题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体现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体现历史学科素养,重视发挥试题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4.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挥考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5.试题主要以常见题型为主,以教材中的习题、例题及相关训练题中的题型为参考。
试卷长度与政治、地理合约12页。
(二)考试范围由于考试时间和分值的限制,确定7—9年级的部分内容为本次考试的范围(请详见考试具体内容及要求一条),原则上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中规定的相应内容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教材所对应的教学内容为考试的范围。
(三)内容及要求1.目标要求《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已将课程目标具体化,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因此,本标准对考试内容作出如下相应层次的规定:识记要求记住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时间、地点、人物、文献、事件等要素,识别重要的图、像、画,以及通过阅读和观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取历史信息,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2014年部分地区中考历史试题简评作者:宋景田来源:《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2014年第03期初中历史学业考试(或称毕业考试、毕业会考,以下简称中考。
)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通览各地区中考命题,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其一,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试题采用了大量的情景性、时事性材料,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查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能够关注现实,探究时事背后的历史要素,使历史学习更加的鲜活、生动。
其二,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试题采用的各类题型,以不同方式考查了学生对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其三,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答题空间。
试题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充分体现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其四,试题图文并茂、情境新颖,注重考查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历史,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014年部分地区中考历史试题,从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和初步形成基本史学素养方面考查,主要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1.着重考查正确理解历史时空概念的能力【例1】(2014·江苏苏州)中国历代疆域的沿革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下列四幅示意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图一、图三、图二、图四B.图四、图二、图一、图三C.图一、图三、图四、图二D.图四、图一、图二、图三【解析】根据图中“行省”判断,图一反映的是元朝的疆域概况;依据图中“匈奴”“长安”和“西域都护府”分析,图二反映的是西汉的疆域状况;根据图中“葱岭”“京师”“西伯利亚”等信息判断,图三反映的是清朝疆域;依据“匈奴”“咸阳”分析,图四反映的是秦朝的疆域,故正确答案为B。
南京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日齐。
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2.右图佛座侧面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
“三藏法师玄奘”的历史功绩有A.出使西域B.西行取经C.七下西洋D.抗击沙俄3.《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
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
材料反映了宋代A.统一国家建立B.江南地区开发C.商品经济繁荣D.民族政权并立4.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秦朝②隋朝③西晋④元朝A.①③②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5.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A.安西都护府B.宣政府C.伊犁将军D.驻藏大臣6.“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该条款出自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经历了光辉的历程。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③中共一大召开④长征结束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8.学者任继愈曾经感慨地写道:“经过百年的奋斗,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他感慨的历史事件是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完成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9.1982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次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10.右图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纪念邮票。
香港得益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一国两制”的实施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1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综合素质(一)(历史)一、命题依据和命题原则1.命题依据命题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自贡市教育局2014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的文件和通知、国家、四川省对课改考试内容和命题要求的说明以及自贡市的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等为依据。
2.命题原则(1)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促使学生活泼、主动的学习,实施素质教育。
(2)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考查的要求,着重考查考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新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试题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历史试题的功能,试题安排上注意层次性和区分度。
(4)注重试题素材的选择,体现十八大理念,加强联系生活,体现考试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5)注意试题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中考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导意义,进而充分挖掘考试的教育价值。
(6)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体现发展性。
二、命题范围和考试内容1.命题范围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世界历史》上、下册、和八年级《中国历史》上、下册(川教版)中规定内容的范围,但命题素材不拘泥于教材。
2.考试内容2014中考范围:八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第1课——第3课)第二学习主题(第5课——第8课)第三学习主题(第9课、第11课、第12课)第四学习主题(第13课、第14课、第16课)八年级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第3课、第5课)第三学习主题(第7课、第8课、第9课、第12课)第四学习主题(第14课)第五学习主题(第15课——第16课)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第二学习主题(第2课、第3课)第三学习主题(第4课)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学习主题(第12课——第15课)第二学习主题(第17课、第18课)第三学习主题(第19课——第21课)世界近代史(下)第六学习主题(第3课、第4课)世界现代史第一学习主题(第5课、第6课)第二学习主题(第7课——第8课)第三学习主题(第10课——第12课)第四学习主题(第13课——第15课)第六学习主题(第18课、第19课)其中教材标有星号的不考。
2014年安徽省宿州市中考历史评卷分析王辉一、试卷的总体评价(一)试卷评价201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属开卷试题,共五大题,17小题,满分70分。
试卷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和教育性,又明显增强了创新性和探究性。
在充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侧重于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试卷关注热点但不迎合热点;注重学科的渗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更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突出考查学生从各种图表中读出历史、从各种材料中感悟历史的能力。
特别是今年的选择题包含一幅漫画、一幅曲线图、一幅展板图、一幅表格,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侧重考查能力的大趋势。
试卷总体上结构合理、材料丰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分值得当、题目精练、开放性更强,是一份对今后历史教学颇具导向性的特色试卷。
(二)学生、教师及社会的总体反映今年中考试卷,面向全体学生,考查内容全面、题型分布均衡,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起来。
从开卷考试以来,安徽中考历史试卷难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今年难度无疑是进一步加大。
今年题型虽与去年一样,但有些题目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第一题单项选择第1题和第五题活动与探究第17题第2小题,令学生叫苦不迭。
2014年的历史试卷,无论从考生走出考场的第一反应,还是从教师阅卷情况来看,应属历年来难度最大的一张试卷。
二、对本市、县区考试结果的总体分析(一)平均分、及格率和难度分析2014年宿州市中考历史试卷总分数为53783份,实考人数52419人,实考平均分为38.58分,优秀率按前20%计算,及格率为48.02%(42分为及格)。
各县区详细数据见下表:2014年宿州市中考历史学科成绩统计表县区考试人数实考人数平均分(实考)优秀人数及格人数优秀率%及格率%最高分全市5378352419 38.58 10757 25825 20.00 48.02 69.00埇桥区1540014909 37.55 3080 6957 20.00 45.18 69.00砀山92049076 37.22 1841 4057 20.00 44.08 68.00萧县1103810707 39.29 2208 5649 20.00 51.18 67.00灵璧101829848 38.20 2037 4739 20.01 46.54 68.00泗县79597879 41.63 1592 4423 20.00 55.57 68.00 分析一:全市试卷总分数为53783份,实考人数52419人,缺考和空白试卷人数达1364人,数字惊人!这一千多名考生,缴了报名费,但为什么没有参加中考,他们去哪里了?又凭什么顺利拿到了初中毕业证?数据表明过去参考率的计算方法必须有新的调整,控流保学问题还存在一个令人难以发现的死角。
中考历史折分标准中考历史折分标准是指通过中考考试中历史科目的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所获得的历史学科分数。
中考历史折分标准在不同地区和学校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一般都遵循一定的评分规则和标准。
中考历史科目考试通常由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
选择题是根据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设置的选择题目,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记忆能力。
简答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简要回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论述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较为详细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评分过程中,通常会对选择题进行判分和加权,对简答题和论述题进行分数评定和加权。
中考历史折分标准根据不同题型和不同难度的题目往往有不同的权重。
一般情况下,选择题的分值较小,是全卷分数的一部分;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分值较大,所占比例较高。
选择题的判分一般会根据答题卡的填涂情况进行机读判分,简单题目的正确答案评分一般较为明确,而较难题目的判分可能会有一定的主观评定因素。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评分主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评分人员会根据专门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评分标准通常会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点的全面性、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
较好的回答能够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并能够展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清晰且合理。
除了试卷的成绩,中考历史折分标准还会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其他综合评价因素。
学生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的表现、出勤情况、参加历史活动的积极性等,都可能会在历史折分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考历史折分标准是根据历史科目考试的成绩和其他综合评价因素综合评定的。
评分标准根据试卷题型的难度和学科要求制定,评分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因素。
这些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旨在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以便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科分数和反馈。
2014重庆中考历史科目考试说明
一、考试范围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此次考试范围仅限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部分教学内容以及乡土教材《重庆历史》的部分内容。
二、考试形式:
采取开卷、笔试
三、试题结构:
1.内容比例
四、考试内容与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内容
考与本次考试内容相关的历史地图(参见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世界历史地图册》)。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本次范围中基本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初步阅读、理解、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释问题。
3、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阐释问题。
4、了解中华文明成就,认识中华文明传统。
了解世界多样性,复杂性,认识人类文明多元性。
5、能正确识读,运用历史地图。
把握考试范围内有关历史内容分布关系。
2014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今年我是第一轮任教九年级历史,对九年级下册内容没有深入了解,所以目前只对2014年中考试卷里涉及九上的内容简要分析。
一、试卷结构:2014年雅安市毕业考试历史试卷,有两个部分共三道大题,总分50分。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20分,占总分的40%,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30分,占总分的60%。
考试内容含九年级上下册知识(九上内容为:选择题1-10、材料题21-22、问题探究题第23题;九下内容为:选择题11-20,问题探究24题。
)从试卷难易程度看,基本上按7:2:1的难度系数命题,试卷既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说来,整张试卷涉及九上的内容分析如下:(一)第1卷共二十道选择题,选择题1-10题为九年级上册内容;第1题考察九上第10课“新航路开辟”部分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罪恶的三角贸易”部分,知识点是哥伦布的事迹和三角贸易对欧、非、美洲的影响。
第2题考察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第3题考察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中1787宪法部分,知识点是三权分立内容;第4题考察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中,“日不落帝国在印度”部分,知识点是英国殖民侵略的影响;第5题考察涉及九上第11、13、16课,知识点是四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客观评价;第6题考察九上第18课时间及评价的理解;第7题考察九上第19课《俄日的历史转折》中的“明治维新”部分,知识点是明治维新的背景及内容;第8 题考察九上第20课《人类迈入电器时代》部分,对内燃机系屋企出现的影响分析。
第9 题考察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部分,对课本P132地图的识记。
第10题考察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第力量》部分,对四位历史杰出人物事迹及影响的辨析。
总结九上10个选择题,有简单考察是什么的问题,如第5题。
有考察识图的题,如第9题。
也有考察历史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如第4题。
2014 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全椒县教育局教研室郑国玉全椒襄河中学杨俊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
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较去年稍大,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体现了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一、题型与题量,试题板块分布,分值比例表一2013与2014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题型一、单项选择二、组合列举三、辨析改错四、材料解析五、活动探究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20 13 10 20 28.63 10 14.21 8 11.42 20 28.51 12 17.120 14 10 20 28.63 10 14.21 8 11.42 20 28.51 12 17.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1)今年中考试题型和2013年一样,仍是五大题,即单选题、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2)安徽史与去年一样是3分。
(3)组合列举题与去年相比题型和分值都没有变化,但难度提升,其中第12题第(3)小题属于超纲。
从阅卷和查分结果来看答对的同学较少。
(4)辨析改错题和去年比没有区别,题型、分值、难度基本相当。
(5)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但探究题第2小题“对比两幅地图,提取两个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难度太大,初中阶段学生难以完成。
本小题分值也较大,8分。
从阅卷和查分结果来看大多数同学只得了3分左右,部分同学一字未写,还有部分同学虽然写了也是不能扣题,最终一分未得。
整套试卷既具有全面性,又有一定的针对性,试题难度呈梯度分布,选择题第1和2题,组合列举题第12题的第3小题,活动探究题第2小题,这13分是拉开学生分数的重要环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
学生得分较去年普遍降低。
表二:2013和2014年中考卷试题板块分布、分值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安徽地方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9 12.8 28 40 3 4.3 4 4.1 26 37.110 14.2 31 44.2 3 4.3 4 4.1 22 31.4(注:第四行为2013年的中考分值;第五行是2014年中考分值)由上表可以看出,对古代史的符合内容考查的较少,重点突出对近现代历史的考查,“薄古厚今”,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2014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阳城县西河中学申学锋今年中考历史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开放”而不“简单”,考生想在历史学科拿高分不容易。
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周年大事,试题灵活新颖,体现了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一、试卷结构1.题型分值——总体不变,较为稳定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在题型和分值分布上和2013年一样,共五大题,17小题,满分75分。
题量和题型也没有变化,总体说来2014年的中考试卷相对稳定。
板块分值——分布合理,厚今薄古由上表可看出,对古代史的考查较少,突出对近现代史的考查,“薄古厚今”,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二、试题特点通观全卷,这套试题在充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综合、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注重知识的迁移、学科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和把握;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现对2014年山西中考历史试题具体分析如下:1.选择题(1-15题):最大限度覆盖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考查基础知识的宽度和广度,考查重点知识和认识理解的深度和准确度,考查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的程度。
近些年,选择题的综合性考查增强,许多试题近现代综合、古今中外综合,试题有一定的深度。
如:第1、2、3、7、8、9、10、11、15题认真审题都能迎刃而解,第5、6题为否定式选择题,做题时要细心认真。
第10、11题一定要联系中国史,中考复习时横向或专题式复习。
第12、13题要注意历史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把历史人物放入历史环境中学习。
第14题考查一些简单的历史地理知识2.简答题(第16、17题):考查重大事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外建筑和中外水利工程。
)这两道题既图文并茂,图片与文字错落有致,又能考查学生从各种图表和图中读出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还侧重中外历史的综合联系比较。
题中考查中考要求的各种能力,如求同、求异思维等,16(2)上述中外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17(1)图一、图二所示的建筑在建筑特点或建筑材料上有何不同?(2分)(2)图三、图四所示的水利建筑工程有何共同之处?(2分)3.材料题(第18题):材料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014襄阳中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近日,《2014年襄阳市中考说明》已陆续下发到各校。
据了解,2014年襄阳中考历史地方史考查内容减少。
《中考说明》在去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删减和调整了部分内容。
一是关于民族问题的减少,二是关于地方史的内容减少,内容更集中,学生阅读负担减轻。
1.删减内容: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和战;顾恺之;遣唐使;隋唐文化中的书法与绘画、莫高窟;元朝民族融合与发展;戊戌变法的影响;慕尼黑阴谋;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二战后亚非拉的奋起中的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襄阳好风日》中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一目、辛亥风云涌襄阳、革命火种撒襄阳中的二师学潮、土地革命慨而慷。
2.个别知识点表述稍有变化。
如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诞生改成“夏朝的兴衰”、夏商周的朝代更替改成“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近代化的探索改成“近代化的起步”。
表述更通俗或者更具体,减少了小知识点的理解难度。
3.新增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备考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内容减少,难度系数不变,考查的深度必然会加强。
考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点的把握要更加极致牢固。
2014年中考历史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
1、A
2、C
3、B
4、B
5、C
6、D
7、B
8、A
9、D 10、C
(1)可以涂改,但不准有两个答案。
(2)必须把答案写在前面答题框内或附近。
二、组合列举题
11、(1)伤寒杂病论(2)五禽戏(3)李时珍
12、(1)金字塔(2)红海(3)埃塞俄比亚慕尼黑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宪法(2)原子弹(3)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外国的人名、地名可以用同音字代替)(金字塔除外)
三、辨析改错题(判断正确给1分,改正给1分)
14、(1)【×】中共七大改为遵义会议。
(2)【√】
(3)【×】台儿庄战役改为百团大战(4)【×】农业改为重工业
四、材料解析题
15.(1)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2)日本:明治维新(1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分)
中国:闭关锁国;没有及时改革;妄自尊大。
(任一点1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分)
(3)康有为、梁启超等(1分)掀起维新变法(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分)。
孙中山(1分)辛亥革命(1分)。
陈独秀等(1分)发起新文化运动(1分(运动领导人名或派别1分。
运动名称1分,影响意义不作要求。
)
16.(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2分)
新经济政策(粮食税)(2分)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强调市场的作用,允许自由贸易(2分)“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也可。
(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根据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
(任一点2分)
五、活动探究
17、(1)4,5.(各1分)
(2)①欧洲商路、贸易中心变化:图4地中海转移到图5大西洋沿岸。
②世界贸易体的变化:图4阿拉伯、意大利、中国人变为图5西欧国家商人为主。
③贸易范围扩大:从图4欧亚扩大到图5几乎全球。
④“商路”或“路线”变化(不同)2分,图4以陆路为主,图5以水路(海路)为主。
(答出与标准答案相似的也可。
观点2分,论述2分
观点:“贸易中心”变化,答“贸易位置”“经营中心”等皆可,论述相应,言之有理均皆可。
观点:“贸易体变化”答“贸易者”“经营者”“生意人”皆可,论述相应,言之有理皆可。
)
(3)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形成;经济全球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任一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