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教 与 医 学
- 格式:ppt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10
道--道学--道家--道教--道医道(哲学名词)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自然也。
自然即是道。
自然者,自,自己。
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
它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
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道”生天地万物,生仙佛,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阴抱阳,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
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终极的真理。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此文载自于老子另一著作《清静经》。
“大道无形”:“大”为无外,“道”为至善,“无”是无极,“形”是踪迹。
夫“大道”,本鸿濛未判之元气,有何形质之见焉?“生育天地”:“生”为生化,“育”为含养,“天”为阳气,“地”为阴气。
“大道无情”:“道”本属先天,无声无臭;“情”本属后天,有作有为。
以无情化大爱,无情是无为之道也。
“运行日月”:“运”是旋转,“行”为周流,“日”为金乌,“月”为玉兔。
日属离卦,则有寒暑之来往。
月属坎卦,则有消长之盈亏。
在人为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大道无名”:“名”是名目。
先天大道,无形无象,有何名字,强名曰道。
“长养万物”:“长”为长生,“养”为养育,“万物”泛指一切事物。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导读:资料图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医大家。
东晋著名医家葛洪,他同时也是当时的道教领袖之一。
他不仅著有《抱朴子》等道家经典,而且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
当代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就是得益于葛洪医著《肘后备急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之启发,采用青蒿素治疟,并以低温提取法(乙醚冷浸法)制取青蒿素,解决了高温炼制而导致药效丧失之难题。
南朝陶弘景是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等影响颇为深远的医著。
他同时又是一名道士,在外丹炼制和内丹的修炼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唐代孙思邈是一代名医,堪称大医,其医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孙思邈同时又是一名道士,他又名孙真人。
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他道士的身份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唐代王冰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闻名,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创新。
他少时笃好易老即道家之学,讲求摄生,号启玄子。
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刘河间与道家颇有渊源。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他年轻时进道观当过几年道士。
老道士患病,他外出寻医,在这过程中自己也学医,边修道边学医,最后成为一代宗师。
刘河间又名刘守真,守真是道家的术语,可见他受道家影响之深。
明末名医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他纠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之偏,力主温补,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
张景岳医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理学就是道家和儒家的结合。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是当时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其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时至今日在中医界仍颇具影响力。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中国医道“医道”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中医学是以人为本、以社会学为本,处处都有“道”的内涵,美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学是医道之学,西医学是医技之学,医道之学是人学,医技之学是科学,西方医学发展到现在,也向“医道”发展,而“医道”是中国特有的“儒学”、“道学”、“医学”三合为一的结合体,是中医学的灵魂。
1.道与医道“道”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概念,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正如《管子》所云:“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并全面阐述“医道”的,朱丹溪谓:“《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那么“医道”的基本内涵到底是什么?《素问·著至教》曰:“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
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在这里已经较为明确医道的内容,它并非是一般的方技,而是明阴阳之理,精阴阳之性,通天文,察地理,知人事。
2.医道之美医道是一个高层次的综合概念,因而医道也是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的,而且医道之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是需要用心去体验,去审视,去挖掘。
医道是一种艺术:中医坚持以人为根本,以社会学为基础,是完善人的艺术。
中医深刻的人文关怀、平衡和谐的思想、个性化的诊疗措施,无不闪现着艺术的光辉。
所以古人也赞叹曰:“医诚艺也”(《沈括良方》)。
当我们在阅览历代大家的高超技术时,深切地感觉到是他们诊疗行为的艺术化,或为艺术化的诊疗活动,无论人发、肤的颜色,喜、怒的表情,还是人说话的声音,坐、卧的姿势,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表现出你正气的强弱以及气机升降出入的状况,任何的异常变化都逃不过一个高明中医的眼睛,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
医道是一种观念:中国人对“意”非常重视,甚至提出了“医者意也”的命题,中医学讲的“意”往往是通过“象”来表述的。
道教医药仙方四季养生道教医药学是在道教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医药学。
这不仅是因为道士以医术布道促进了它的发展,而且是由于这类医术和药物本身就含有道教修炼的特征。
实际上,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医药学,身为教徒的名医也不在少数。
这一方面是宗教家往往借行医布道;另一方面寺院的清修生活和防病治病的需要也为医药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时巫医不分,医家治病多用巫术。
春秋时巫、医并行,战国时医药学渐从巫术中独立出来,医以方士的身份治病,出现方士医药学。
汉魏时视医术为“方技”,职业医生为“方士”,医药书称“方书”,学医叫“为方”,治病有效叫“善为方”。
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等促使中医药学成熟,名垂青史,被收入“方伎传”中。
《隋书·经籍志》云:“医方二百五十六部,多有神仙养生之法”,是当时医术和神仙方术相混,本草药物亦和外丹黄白术相承。
神仙道士和医药方士也同源,道士多兼行医术,葛洪、皇甫谧、陶弘景、孙思邈等著名高道,皆为名医,唐代高道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们的医学著作也收入《道藏》之中。
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
”道教以重生恶死、生道合一为教旨,其修持方术多和防病治病、健身延年有关,同时又保留了巫医祭神祀鬼、祝由、悔过的传统。
《黄帝内经素问》早有以祝由科移精变气治病的记载,早期道教以上章、悔罪、存神、去三尸、房中术、施符水为人治病,并以巫术为病家驱鬼杀鬼。
道教医药学是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的医学,其药物多收外丹、黄白、石药,有许多延年、健身、美容、防老、辟谷、药酒、药饣善、治奇病的方剂;葛洪《抱朴子·极言》:“先服草木以救亏损,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
”其医药体系不仅包括传统中医药学的本草、汤液、膏丹、针灸等;而且还包括导引、按摩、却谷、美容、房中、气法等;再有就是符箓、药签、祝咒、祭祀、斋醮等疗法也包括在内,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特征。
中医何谓?医道何为?什么是中医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
道不是指道家,也不是指道教。
《黄帝内经》出现“道”字269次,多以本原、过程的概念出现。
而用“学”字6次,只以学习、学问的含义出现。
《素问》有言:“子知医之道乎?”并谓:“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不是“朴素”“自发”的原始哲学,更不是人体科学与疾病医学。
生命的存在方式为神气形,而不仅仅局限于人体结构。
神为本,气为用,形为器。
中医的认识领域包括过程、枢机与结构,但主要是生命过程与枢机,而不是人体结构与功能。
“素问”就是生命过程的问对,“灵枢”就是生命之神的枢机。
中医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中医是演化之道,而不仅是存在之学;中医是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而不仅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
“道”可包容“学”,“学”不可替“道”。
中医的思维方式包括感、知、悟,但主要是悟思与感思,在知思范畴的辩证思维与以形式逻辑为推理工具的现代医学明显不同。
中医的求索方法主要是取象比类,从容综合;而不是还原实证,定量分析。
中医的实践目标是促进人的生命过程的自主实现、自由发展与自行和谐,而不是干扰、替代或取消人为所能了解的部分生理功能。
人自己拥有调理一切失和、化解一切疾病的本能。
中医摄生与治人就是调动这一本能。
中医是治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
人为本,病为标。
病态过程与生命过程是不可分割的。
对待疾病应像我们对待孩子一样,要善待、引导、教化他们,而不是杀死、战胜、消灭他们。
中医不仅是所谓“应用科学”,更是生命之道与自然之道,也是文化艺术与社会之道。
《黄帝内经》营造了梦幻般诗情画意的氛围,为实现人类心理的协调与精神的和谐,提供了天人和通的文化背景与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医道通于天道,亦通于人道。
关于医道的社会原理及其应用,虽然常被人们用“自然科学”之剑来横加斩杀,但是中华医道自然、生命、社会大一统的原理,却永远是人类精神本性的光辉展现。
浅谈“道法自然”在中医中的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由老子提出的著名论点。
所谓自然,也就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
自然作为道家的内在法则,强调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然地规律与法则来运行的,并把自然与无为联系起来,把无为也当作自然。
因此“道法自然”就是主张人道应该与天道一样,顺应万物,遵从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
而中医文化也是源远流长,集儒家道家等各个流派之所长,与医学、药学与养生相互贯穿融合,发展而来。
因此“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从先秦开始便对中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更是指引着中医养生的方向以及人的内心品行的修养。
下面就具体说明道法自然在中医中的体现。
一:“道法自然”与中医的本质联系“道家医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核心是生命观念。
道家医学在生命信仰、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三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知识,《道藏》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道教著作都与医药有关,故有医道同宗之说。
道家医术又包含方术医学、外丹术医学、内丹术医学、房中术医学与医学伦理等,代表的医家有葛洪、许逊等,尤其重养生,还提出了养生重脾等。
“道”的本始涵义为道路,引申后又作为表示规律,顺乎万物之自然,古人把道路与规律联系起来,就是强调规律要像循蹈的道路,作用的发挥是一个由此至彼的过程。
(1)1《素问》中说:“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
至数之机即指道或规律发挥的玄妙作用;其来可见,其往可追,则在肯定世界可以认识的同时, 表明道或规律要通过一个有来有去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来。
由此可见,道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时间序列,而时序又蕴涵着人们必须遵循的道,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共有特征,当然中医也不会例外,这与中医养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思想相通。
可见传统文化对中医病因的影响,不仅是几个概念的沿袭,这种影响是很深的,另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也是中医病因学认识病因以人体为主,治疗以人体调理为主的重要理论思想基础。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在学术思想日趋活跃的形势下,我国医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受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医学先哲们将道家气与阴阳的哲学辩证法引入到医学领域,道文化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理论、中医治疗思想和中医药同源性这几个方面来讲一讲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道文化的生命心理健康观是我们理解它对于中医药影响首先要了解的。
道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蕴藏着古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乐生、重生、贵术的追求。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道文化追求长生,关怀个体生命,热爱生命,关注人生价值,希望生命之无有止息。
“道常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
这表明人在宇宙中,地位最高,“一切万物,人最为贵。
"故而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可长生者,人应亦可,且把贪生者作万物之共性。
具体来说,第一点是清净。
什么是清静呢?《云笈jí七签》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道德经》写道:“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可见,清静是有利于摄生修养,调适精、气、神的有效途径。
第二点是无为。
《云笈七签》则告诉我们:“欲求无为,先当避害。
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改而从善……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第三点是寡欲。
《道德经》中写道:“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孙思邈则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最后一点,是不争。
《道德经》中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说法。
《云笈七签》说:“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
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
”可见,道文化不仅对人类生命进行了特殊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对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见解,其中不乏朴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不仅满足了道教信徒的心理安慰和宗教需求,而且能指导其他人正确的待人处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源头。
古代民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与中医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中的道家与中医的渊源尤为紧密。
儒家主要是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给予中医以影响;佛家传入中国是在两汉时代,此后,其“以法疗病”的理念及医疗技术才逐渐融入中医;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
”因此,道家与以防病治病为宗旨的中医最为贴近,不仅其理念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不少技术和法则也转化为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此外,从道家名士中产生了中医发展史上的不少大家。
本文对此试加阐述。
一、中医的主要理念源于道家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
众所周知,《易经》是百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
张其成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
”〔1.1〕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进行各自的阐释。
《易传》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儒家所阐发,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对《易经》进行诠释;而《易经》中与中医有关的理念却是由道家大力发扬的,如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将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了。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不少观念源自于《易经》。
《易经》与《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均成为中医的指导理念。
阅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可知这并非虚言。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庄子。
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整部《易经》都被解读为阴阳两字。
《易经》里虽然没有说到五行,但按张其成先生的看法,《易经》里所说的四象八卦就是五行〔1.53〕。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关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和道医的区别?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于医,所以中医和道医有极深渊源。
二者区别主要在于:1.起源和传承不同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
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中医,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
2.为医的目的不同道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身心,返本归元;帮助修行者更好的完成修炼的过程,了道成仙。
中医的目的更多是帮助病患免除痛苦,助其享受生活。
3.学医的方法不同道医多有真传、秘传,所学一般都会明师或玄师的传承,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去学习提升,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
4.诊治的方法不同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
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
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命运,鬼神,风水等原因。
(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
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5.治疗的结果不同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修行者在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
道医通常有一定层次上的特异感知能力,因此往往能准确地诊断、但却不能向病人直说诊断的方法;道医,古代称“大医”。
道医与中医道医与中医!道医与中医究竟有何不同?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代医药学家,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道医和普通中医究竟有何不同?普通中医治病,立足于经脉、血气、脏腑、神气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而道医治病,则会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普通医生一般考虑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
而道医还需要多考虑三个因素,其一是命运;其二是鬼神;其三、风水。
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
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情志与天体运行均对人的健康有影响中医是讲究整体辨证,是宏观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中医还指出情志不调也能导致疾病,比如癌症病人多有抑郁之症,在患癌症之前,多受过重大的生活的打击。
另外中医还意识到了,天地宇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如中医说五运六气,天体运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这个都是西医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但是近来都得到了认可。
但是中医只讲宏观的,道医治病的时候,还会看看病人的八字,看其运限如何阳寿多少?是否犯刑冲克害、衰病入墓?还有没有救治的希望?另外道教医学在中医基础之上,还加上一个神道的力量,借助一种目前科学还不能解释的,更为神秘的力量来治病(比如礼斗和符咒),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一些心理暗示的作用。
《难经》云:脱阳者见鬼。
故经穴中有鬼床、鬼室等穴。
此诸穴者,皆赖神气以充塞之。
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犹之风寒之能伤人也。
故治寒者壮其阳,治热者养其阴,治鬼者充其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