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蔡元培以美教代宗教学说作者:刘雅楠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4期蔡元培,字鹤卿,号民友,后改号子民。
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
蔡元培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
”1917年8月1日,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并登载在第3卷第6号《新青年》杂志上,自此,“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成为蔡元培推广美育事业的一面战斗旗帜。
他寄希望于以纯粹之美来调养人们的感情,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个是受德国康德的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另一个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哲学观点上,蔡元培深受康德二元论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康德的束缚。
首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沿袭了康德的二元论,把世界分成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
其次,蔡元培对康德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抛弃了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现象世界可以到达实体世界。
蔡元培认为,人之所以难以由现象世界到达精神的自由世界,是因为有两种意识在起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美育思想和文化思想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
在我国古代对美感教育就非常的重视,蔡元培吸收了我国古代美育理论的精华,并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在对宗教和美育的讨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美育代宗教”说。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由于当时辛亥革命的失败,政治上的复辟。
在教育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鼓吹封建教育思想。
随之而来的是在教育上有废弃美育内容的主张。
对此,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
大力提倡美育,把美育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社会上兴起一股学习美育的浪潮,美育得到空前的重视。
蔡元培首先通过对宗教本质的欺骗性进行揭露,使人们认清宗教的本质,进而改变了宗教不可动摇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作者:李雯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6期摘要: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美育的提倡者和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美育之父。
他说:“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Asthetische Eraie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
”他发表一系列演讲、文章,在北京大学亲授美育课程,在传播、组织实施美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分析研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我国当今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美育实施方法蔡元培,号孑民,是我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是近代中国美育的提倡者和奠基者。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鸦片战争后从西方介绍过来的,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人都对这门学科做过研究,但是真正对美学做系统研究和介绍的要数蔡元培,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唯一的中坚人物”,对我国近代美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开路和奠基作用。
1912年,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发表《关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要教育学生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全面发展。
他先后撰写了《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术的起源》《美术的进化》《美育实施的方法》《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等文章,在传播、组织实施美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 美育的作用蔡元培把美育称作美感教育,是我国第一个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人,是美育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美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1 陶冶情操1917年4月8日,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登载于《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1日出版)。
他指出,为了避免“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1938年1月1日,蔡元培在《宇宙风》第56期上发表了《我在教育界的经验》,文中提到:“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益的顾及,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
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且不拘一家一言,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另外,他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
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
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24 June2018(A)总第424期2018年6月(上)摘要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在一个朝代更替,社会动荡的年代,提出了一系列融合中西方教育理念的思想,健全了中国新式教育的体系。
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他提出的美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1)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2)美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3)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不仅仅有其历史价值,更对现代教育有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内容An Overview of Cai Yuanpei's Thought of Aesthetic Edu原cation//Zhang XingxiAbstract Mr.Cai Yuanpei is a famous revolutionary,thinker and educator in modern China.In an era of dynasty replacement and social unrest,he proposed a series of ideas that integrate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al concepts,and improved the system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Cai Yuanpei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aesthetic education mainly in three aspects:(1)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basic way to cultivate a sound personality;(2)the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aesthetic education;(3)the idea of replacing religions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Cai Yuan-pei's though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t only has its historical val-ue,but also has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Cai Yuanpei once said,"Aesthetic education is to apply aesthetics in education,with the purpose of fostering emotions." Key words Cai Yuanpei;aesthetic education;content1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原因蔡元培出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民国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正是其形成美育理念的基本原因。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主张自由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后来的办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鉴的启示。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教育独立;完全人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个性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主张自由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它只所以能够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因为它蕴涵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有“自由之意、独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
这种人本主义、自由主义的教育观,构成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
蔡元培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进行了完美的统一,并对中国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也是他主张教育独立的理论根据。
一、提倡教育独立1922年蔡元培发表了《教育独立论》、《非宗教阅读运动》,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他认为教育不能受政党影响的原因是:“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 。
“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 。
“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 。
教育必须脱离宗教的原因是:“教育是进步的” ,“教会是保守的” ,“教育是共同的” ,“教会是差别的” 。
简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作者:马卫民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9期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学者,早年曾积极参加过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
1902年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他被任为教育总长,发表了《对教育方针的意见》,1916年和任北大校长期间(1917—1926),在北洋军阀摧残新思想和进步刊物时,他力倡“学术公开,思想自由”,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文学与美术上现实派与理想派兼容并收”。
对当时正在萌芽的新思想起了扶植和保护的进步作用,对反对封建和活跃学术空气起了促进作用。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创建者,几十年如一日,大力提倡、身体力行,积极实施。
他的美育思想,可以作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代表。
同时,他在教育上所采取的便于发展美术教育的各项措施,在“五四”前后,尤其给后来的美术教育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蔡元培在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史上起了积极和进步的作用。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可以说是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1968年联合国举行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蔡元培的活动。
清末民初研究美学的有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人。
梁启超(1873—1929)从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出发,吸取了欧美资产阶级思想,写了一些论述美育、美学方面的文章。
认为美是人类生活要素之最要者,他强调情感教育,认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
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
尤重小说的作用,认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认为“一切物境皆幻境,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说人心境不同,所见其境绝异,然则天下岂有物境哉!但有心境而已,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同时认为地理环境对精神文明的影响很大。
王国维(1877—1927)以叔本华的哲学为基础的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和艺术是超功利的,可以超脱生活之欲带来的痛苦,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反对把艺术作为道德和政治的手段,主张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阐发他的美育思想,曾敦请清政府把美育纳入国家教育的轨道,清政府自顾不暇,哪有功夫管这些。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
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他幼时接受传统教育,25岁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升补翰林院编修。
这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有识之士预感到国家将面临更大危机,提倡变法,蔡元培思想亦偏向维新,特别佩服谭嗣同。
戊戌维新失败后,蔡元培对清廷深感失望,返回绍兴,就职于新式学校。
蔡元培在晚清时期先后任教于中西学堂、上海澄衷学堂、南洋公学,还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学。
另一方面,他创办《俄事警闻》(后改《警钟日报》),并加入中国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07年,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资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开始了四年的留学生涯,期间主要研究哲学、美学、心理学和民族学。
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元培回到上海。
次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内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确立了近代式的教育体制,并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描绘自己的教育蓝图。
同年7月,他因不满袁世凯专权,辞去教育总长之职,再赴欧洲。
1916年蔡元培回国,接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支持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树人)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
五四运动中,他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积极营救被捕学生。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专注于发展国家文教事业和学术研究。
他主张的大学院及大学区制,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新尝试,并主张教育事业要与学术研究相配合。
1928年,蔡元培获任命为中央研究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央研究院于储备人才、扶掖专家及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成果。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蔡元培原拟取道香港前往西南,主持西迁后的中央研究院,但因年老体弱而滞留于港。
居港期间他一直关心抗日活动,争取国际支持。
最终蔡元培于1940年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
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创建者,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健全人格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
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对这五方面的教育,他都做了具体的解释。
一、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是从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军阀专制两个角度来论述了军国民教育的必要性的。
其目标是强兵自卫。
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以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办教育的生死关键”,因为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
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
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
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则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
”所于他认为通过智育过程,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训练,在普通教育中,他将物理、化学、博物学、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为智育的范围,这是对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三、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
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概述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
除了他引进西方教育体制和推动现代教育改革外,蔡元培还非常重视美育的发展,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美育思想。
本文将,以期对读者深入了解和思考现代美育教育的意义。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的教育,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特定人群的享受。
他主张以美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来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层次。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能够给人以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蔡元培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细腻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他主张在学校中加强艺术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们具备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的能力。
蔡元培还提出了“美育在心灵”的观点,他认为美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和创造美,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内心充满美的能量。
他主张美育应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审美观念的塑造。
蔡元培对美育教师的培养也十分重视,他认为美育教师应该是具备高度艺术素养和教育能力的专业人才。
他主张美育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艺术素养,同时要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美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内涵,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
他提出了“教而学,学而教”的理念,认为美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教育能力。
蔡元培还强调了美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他认为艺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他主张将美育融入到科学教育中,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
总之,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对中国教育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尝试。
他提出的美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仅具有时代特色,也对现代美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知识文库 第11期174浅谈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徐玲玉高等教育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研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有很大的益处,本文主要阐述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及影响。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曾参加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第一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在当时领先于世界,而且现在仍然有强烈的借鉴意义,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可以从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蔡元培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当时他接受了十年的私塾教育,从《三字经》 《千家诗》到《文史通义》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熏陶,1907年至1926年间蔡元培先后五出国门。
历时十二载,深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3)一些进步人士思想的影响,如王国维,胡适,严复等。
蔡元培高校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①大学的职能:研究高深学问。
自清末明初以来,学术分野的思想在知识分子圈内广为盛传,严复在《原富》的按语中日:“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
术者据知之理,求可成之功。
学主知,术主行。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加强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和教学管理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的科研工作,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②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兼容并包,1918年11月10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首次提出其“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大学者:“囊括大典,阿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元培以“兼容并收之主义”使校外人士“不至以一道同风之旧见相绳”。
坚决反对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的陈旧迂腐思想,平等的对待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各种学术观点。
③大学的管理体制:教授治校。
大学的管理体制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大学的变化和前途发展,对大学的革故鼎新具有不容忽视的掣肘作用。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独立”的教育思想,虽然是在特点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蔡元培;教育独立;现实意义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毛泽东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民国成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
1917年赴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蔡元培一生著作极丰,论及教育得各个方面,特别对高等教育深有研究。
他的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等思想至今仍绰绰生辉。
其中“教育独立”是蔡元培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本文就其“教育独立”思想的提出背景、具体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教育独立思想提出的背景“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
有限的教育经费还经常任意拖欠,甚至被挪用停发,导致教育经费奇缺。
这引起教育界的强烈不满。
“五四”前后由拖欠教育经费、积欠教职工薪资引起的请愿、罢教、罢课风潮此起彼伏。
为维持教育的正常进行,教育界发起了向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进而形成内容广泛的教育独立思潮。
同时西方教会教育对中国文化教育有许多制约和不良影响。
在以上历史背景条件下,一贯主张思想、学术自由的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和支持教育独立思想和运动。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观点,并不仅因为中国教育所面临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原因。
他本人就是个学贯中西的自由主义者,提倡自由,崇尚自由是他的一贯立场和作风。
蔡元培曾多次赴欧洲许多国家留学和访问,曾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学习。
当时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高等教育引领全球,蔡元培深受洪堡的教育自由思想的影响。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在宗教与美育的关系方面,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强调美育在塑造人格和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形成背景、内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蔡元培生活在一个动荡变革的社会时期,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救亡图存的严峻挑战。
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旨在弥补宗教信仰的缺失,重塑民族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蔡元培认为,美育与宗教有着密切的。
美育是通过艺术、文化和自然等领域的审美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宗教则是一种信仰体系,强调精神上的寄托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宗教的作用逐渐减弱,而美育却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旨在发挥美育的优势,弥补宗教信仰的缺失。
蔡元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蔡元培主张教育应该具有超功利性,人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追求知识技能的提升。
在这一方面,美育比宗教更具优势,因为美育的是个体内在的精神需求,培养的是人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
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主张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这种折中主义的态度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蔡元培在北大实施的“兼容并包”政策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实践提供了现实例证。
在此期间,蔡元培聘请了诸多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他们在北大传播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想,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得到了我们的肯定。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蔡元培对教育领域的深刻洞见,也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民族精神的重塑和民族振兴的期望。
浅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倡的“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其高校思想教育的自由人格和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对我国的教育基础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来源分析,着重于分析其教育思想。
关键词:渊源;教育;思想;意义蔡元培是我国的教育家和革命家,蔡元培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探索阶段不断的创新、实践,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教育道路,制定了适合中国当时教育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
蔡元培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渊源与特点蔡元培是一个以文化为己任、以文化革命事业为职志的教育家、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其制度在中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蔡元培陪的教育射击诸多方面,在儿童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又重要贡献,特别在教育实践方面,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他在多方面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理论也被后人借鉴。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新、民主性、创新性。
蔡元培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
在反清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他始终坚持民主主义立场,支持和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他都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每一个失误、每一次失败都认真总结,不断的积累,在以后的革命任务中不断实践。
他把教育看作救国、强国的唯一途径,启发民智、提倡教育,教育救国。
他认为:“人类所最需要者,即在克尽其种种责任之能力无可疑。
由是教育家之任务,即在为受教育者,养成此种能力,使能尽完全责任,亦无可疑也。
”①(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蔡元培饱读诗书,但不是死读书、也没有完全相信书中所说,他喜欢自由的阅读诗书,喜欢探索书中的生命哲学。
中国著名思想家蔡元培简介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思想家蔡元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
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
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
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
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
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
三十年赴德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
“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
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
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
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教育家、书画家、财经家、革命家”。
他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理念,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人”的观点,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人蔡元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人,使人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建立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蔡元培在他的《论教育》中强调,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情,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人”,如果一位学生只关注于知识的获取,而忽略了个人品格的培养,那么即使他有再多的知识,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人”。
蔡元培认为,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性,给与学生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以达到最终目的“造就人的全面素质”。
二、教育的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法蔡元培主张启发式教学法,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通过启示、引导和激发学生潜能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积极地探索和创新。
蔡元培还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他主张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和批判性思考,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育的精神是独立精神蔡元培强调,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独立精神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只有具备了独立精神,才能做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和创新。
蔡元培还主张,学生应该培养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他认为,独立思考和主人翁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四、教育的环境是学术自由环境蔡元培主张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认为教育应该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下开展。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作者:曹淑英来源:《商情》2010年第06期[摘要]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主张自由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后来的办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当代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鉴的启示。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完全人格一、提倡教育独立1922年蔡元培发表了《教育独立论》、《非宗教阅读运动》,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他认为教育不能受政党影响的原因是:“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
“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
“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
教育必须脱离宗教的原因是:“教育是进步的”,“教会是保守的”,“教育是共同的”,“教会是差别的”。
他认为信仰是个人精神上的自由,不能受外界的干涉。
所以,他认为“现今各种宗教,都是拘泥着陈腐主义,用诡诞的仪式,夸张的宣传,引起无知识人盲从信仰,来维持传教人的生活”。
实施教育独立的办法,他曾提出从教育行政管理上,把全国分成若干大学区,每区设一中心大学,管理区内各种学校及教育事宜,政府不得干涉学区工作。
在每一大学区内,由教授组成教育委员会主持学校工作。
此外,在学校不得设神学科,不许传教士任教,凡以传教为业的人,不能参与教育事业。
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他对军阀分子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这是蔡元培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的传播,也是蔡元培在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中能够作出卓越贡献的关键所在。
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有感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
毛泽东曾说“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这句话确切的概括了蔡元培为教育鞠躬尽瘁的一生。
蔡元培主张兴教育以救国,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他学贯中西,主张用教育改造社会,奠定生活,并努力实践,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是高平叔编订的文集,转录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教育论集》中重要论文以及蔡元培的其他教育论著。
一、教育方针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应以公民道德为中坚,以世界观及美育完善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须以道德为根本。
这五者都是当今教育所不能偏废的。
如果用人的身体来作比方:军国民主义就是筋骨,用以自卫;实利主义就是肠胃,提供营养;公民道德就是呼吸循环系统,贯彻全身;美育就是神经系统,用以传导;世界观就是心理,指导行为。
因此这五者缺一不可。
其中,目前各所学校普遍重视的是德、智、体三育。
先说体育,由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他对体育的重视,“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身体是人之根本,思想不可能游离身体而存在。
如果一味的死读书而把身体弄坏,那我们还拿什么来扩展学识,所以体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但中国的学生惰性很深,要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学校必须将体育贯彻始终。
再说智育,蔡元培先生主张打破文、理界限。
他认为学生在中学学习,是接受充分普通教育的时期,预备升学的阶段。
但是学生常常出现不好的现象,学习文科的人,不愿意研究理科的实学;学习理科的人,也不愿意研究文科。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学识偏枯,危害甚大。
譬如机器,必须各部分俱全,否则运用时一定不灵敏。
如果在中学的时候普通知识没学完全,将来升学必会发现许多困难,所以文理分科弊处很多。
许多教育家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现在教育改革已经逐渐消除文理界限,这与蔡元培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论德育,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
如果无德,即使体魄智力发达,也只是助其为恶,毫无益处。
如今风俗日下,道德摇摆;败德毁行的行为触目皆是,如果不是根深蒂固,怎么会流行于市。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理应自束自爱,砥砺德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故
品行不可以不严谨,德育的重要更甚于体育、智育。
二、对师范生的希望
蔡元培先生曾说:“怎么叫做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己的行为要做别人的模范,所以师范生的行为非常重要。
小学内常常以一人兼教各种科学,一个师范生可以办一个小学。
师范生的程度,必须各科都好,才能担负这种责任。
所以师范生必须兼长并进,不能选此舍彼。
师范生对于各科的知识必须融会贯通,各有心得。
而中学科目繁多,怎么教的完呢蔡元培先生又说了:“当教师的,先要把教材和时间支配均匀,选择学科要紧的部分教授,有的容易了解的,教学生自行练习。
”因此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教学,教学,通常将“教”与“学”分为两件事,而蔡元培先生认为教与学绝不能如此划分。
教而不学的教师,常有保守的习气,传授陈腐的知识,使青年学生墨守陈腐的见解,而不易获得广大的知识;学而不教的教师,肯研究学问而不谙教学的方法,于是教学内容充实却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学不教的教师,既对所教学科没有彻底的了解,又不谙教学方法,敷衍了事,背诵课本,自误误人,害人不浅!只有又教又学,在研究教学方法的同时继续研究所教学科,组织最新学理,使用创新教学手段,才能成为成功的教学。
最后,以上两点仅是本人浅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所得出的一点心得。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论著中所提到的教育理念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从他的论著中学到很多,如果将这些都运用到教育中去,我们的教学将更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