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新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创始人: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
隋朝统一时间:589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 经过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隋文帝的统治措施:发展经济,编制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人口和耕地面积,隋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大的王朝。
3、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2、开凿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增加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完善阶段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历史书p3,p31,p68页。
第2课“贞观统治”至开元全盛时期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开国皇帝:李渊,唐高祖的都城:长安二世。
贞观的治理1。
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注重民力;;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提倡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相对清晰,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国力逐渐强大。
在历史上,当时的统治被称为“贞观统治”。
3、武则天皇后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一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年间,唐太宗继续推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经济,不断增强了唐朝的国力。
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辽宋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辽宋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框架】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轻武的政策【重点梳理】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建⽴和统⼀(1)建⽴:960年,后周⼤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2)统⼀: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针,陆续消灭了南⽅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的分裂割据局⾯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兵和地⽅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政治: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
③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除各州留⼀部分⽤作地⽅的必要⽀出外,其余⼀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设置转运使,把地⽅财赋收归中央(2)作⽤: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加强2.重⽂轻武的政策响变政移的情况发⽣,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知识延伸】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民的愿望。
(2)弊:守内虚外,边防⼒量削弱,军队⼈数增加,军队开⽀⽇益膨胀。
官僚机构臃肿庞⼤,⼈浮于事,效率低下。
地⽅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积极性。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知识框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重点梳理】1.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领耶律阿保机统⼀契丹各部,建⽴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重难点(考前必背)一、第一章:商鞅变法与秦国的统一(总计2个重难点)1.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变法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国家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的统一。
变法内容包括:- 推行郡县制:建立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政权;- 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激励士兵,增强军队战斗力;- 推行均田制:通过均分土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生产;- 实行法治: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2. 秦国的统一:秦国的统一是指秦始皇统治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
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包括:- 灭六国:通过连续的战争征服了其他六个诸侯国,达成了国家统一;- 实行郡县制:建立了统一的行政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兴修水利:修建灌溉工程和修筑长城,巩固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二、第二章: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诞生(总计3个重难点)1. 中国的成立: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会上,正式宣告成立了中国。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主革命运动,发生在1919年。
运动的导火索是中国在巴黎和约中丧失了被日本侵占的山东权益。
运动的结果是中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为中国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为了发展农民革命斗争,1927年开始在江西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标志着中国以农村为基础的武装斗争事业的开始。
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力量。
三、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总计2个重难点)1. 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实施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加强农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581年,XXX(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XXX,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④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位置:全长2700多千米,是现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局部(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毗连五条河道(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北方的掌握)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沦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1、XXX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XXX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XXX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沦亡的主要缘故原由:XXX的残暴统治。
2、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第8课辉煌灿的隋唐文化(二)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颜真卿“颜筋柳骨”颜真卿——继王羲之之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柳公权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政权/民族建国时间首领都城北宋(汉)960年赵匡胤东京南宋(汉)1127年赵构临安辽(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西夏(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兴庆金(女真族)12世纪初阿骨打会宁/中都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经济的开发在——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宋代衣食住行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第12课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忽必烈建立元朝..时间: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元朝的民族融合①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
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④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帝制两种不同的演变过程。
先是封建制度,然后是由宗法制度过度到三纲五常制度。
从商代开始出现封建制度,西周在封建制度上进一步发展。
由周公旦重修周礼,确定宗法制度后出现了三纲五常制度。
2. 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中国的封建王朝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中有所呈现,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兴衰,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同时,也要学习这些朝代的特点和代表性人物。
第二章世界文明古国的兴起1. 埃及文明埃及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河流、农业、宗教、金字塔等方面的知识。
2. 希腊文明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希腊文明的兴起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希腊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对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奴隶制度、战争、建筑技术、哲学、戏剧、奥运会等方面有所了解。
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学生需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宗法制度、三纲五常制度、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农民起义等。
2. 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学生需要了解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变局1. 近代中国的动荡七年级历史下册要求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动荡。
从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清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等方面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2. 近代中国的外部侵略和国内割据近代中国受外部侵略的同时,还面临了国内割据的问题。
了解近代中国的外部侵略和国内割据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情况至关重要。
第五章世界民主史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生需要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了解工农联盟。
2. 世界各国的民主和专制转变历程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国民主和专制转变的历程,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民主和专制转变过程。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在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牢牢掌握。
下面就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汇总。
第一部分:中华文明古迹考古发现1. 汉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丝绸之路上最繁荣的贸易城市之一。
2. 鲁迅故居:位于湖南醴陵市,是著名作家鲁迅的故居,也是现在的鲁迅博物馆。
3. 蓝田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配套墓葬,数量众多,不同姿态,展示了秦代军事力量之雄伟。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1. 三公九卿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设立三公和九卿,主要用来管理各地的政治事务。
2.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由秦始皇和汉武帝建立并完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3.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推行了千年之久。
第三部分: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丝绸、茶叶等物品的贸易。
2.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3. 英法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侵略事件,导致了中国的国土沦陷和文化的受损,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紧迫性。
第四部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促进古代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技术。
2.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航海和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战争和生产都有重要意义,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的汇总,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进一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与秦的相似之处1.都由分裂走向统一2.都建立了新制度影响深远(如秦中央集权,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3.都兴建了大型重要工程(秦长城、隋大运河)4.都因暴政而亡,都是短命王朝5.末年都发生了农民起义二、《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抛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长城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三、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影响深远。
四、隋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581年,杨坚,长安五、隋朝统一时间? 589年六、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七、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中,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是?隋朝大运河八、隋朝大运河河南段是?永济渠,通济渠九、秦,西晋,隋朝共同点?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十、隋炀帝从洛阳去游江都先后经过哪两段运河?通济渠,邗沟十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在位皇帝是谁?进士科的创立,隋炀帝十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谁?科举第一名是?皇帝,状元十三、隋朝大运河以何地为中心?由北向南分为哪四段?东北到哪儿?东南到哪?洛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十四、隋大运河开通后的重要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十五、谈谈你对隋朝大运河的认识,体会?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十六、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的理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长城同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大工程,促进了南北经济发展,对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起到了推动作用十七、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三次由分裂到统一王朝?隋朝十八、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科举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有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改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人教版20XX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阶段: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XXX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刻和一具基本观点)(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算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分裂,顺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展大趋势。
XXX: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2、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具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如今: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钞票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妨碍):积极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XXX。
)赵州桥:设计者李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妨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可以由此参政,④并且也推动了教育的进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要紧制度,向来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妨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有用性学咨询,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进展。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和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
这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认识和了解。
以下是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历史1.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国七雄逐鹿中原,孔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呈现出多国分立的局面,诸侯国之间互相争霸,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同时孔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开始形成。
3. 重要人物和事件:在先秦时期,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比如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著名的思想家,以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庄公等著名的君主。
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齐桓公的改革、晋文公的用商人治国、楚庄王的游说百家等。
二、秦汉时期的历史1. 秦朝的兴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权统一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六国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发动了一系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并且修筑了长城、修建了华清池等一系列的工程。
同时还推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加强了对封建诸侯的控制。
3.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是秦朝的衰落后,由刘邦建立的封建王朝。
汉初,刘邦实行“暴秦之难”的政策,兴起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八篇】【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
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
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4.大运河:3+4+5=1。
3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
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
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逐渐松弛。
)(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
⒊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编修《姓氏录》,崇尚新贵。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纪传体通史形式归纳整理)第一部分本纪与世家一、隋文帝杨坚本纪:1、581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2、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3、隋文帝励精图治,形成了“开皇之治”。
二、隋炀帝杨广本纪:1、开凿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征发民众,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2、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三、唐高祖李渊本纪: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四、唐太宗李世民本纪:1、“贞观之治”:(1)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统治措施:注重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
2、对科举制的贡献: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3、民族关系:(1)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
(2)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3)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杰出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4、对外关系:玄奘西游天竺,取回大量佛经。
他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文化成就:(1)唐太宗为父亲修建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2)参与编创《秦王破阵乐》。
五、武则天本纪: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统治时期,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发展农业;创设殿试和武举,选拔贤才;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提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581年,XXX(XXX)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是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公元618年,XXX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XXX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XXX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者提倡节俭。
XXX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XXX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国家统一,使XXX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由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流通七省区。
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开创科举取士制度XXX时,XXX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它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得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
同时,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常设很多考试科目,其中进士和明经是最为重要的。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1、京杭大运河开凿的时间、概况及作用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隋炀帝公元前605年起开凿,2000多公里长。
概况:中心:洛阳;南北起止点:北到涿郡,南至余杭。
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
2、列举“贞观之治”的措施、效果。
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如何评价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当政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她的统治实现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皇帝。
4、形成“开元盛世”的措施及经济繁荣的表现措施: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经济繁荣的表现: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页)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知识框架】【知识框架】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 【重点梳理】【重点梳理】1.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背景背景 (1)(1)元朝末年元朝末年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不聊生(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然后向北进军明朝建立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他就是明太祖 推翻元朝元朝随后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结束了元朝的统治2.朱元璋强化皇权朱元璋强化皇权原因巩固统治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强化皇权 措施 (1)(1)在地方在地方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驻守各地,,监控地方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巩固皇室(2)(2)在中央在中央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了军事大权(3)(3)厂卫制度厂卫制度厂卫制度::为监察官民为监察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材是初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内容涵盖了从古代人类的起源,到古代文明的发展,再到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以下是对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人类的起源和早期人类社会人类的起源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的发展演化过程。
教材中介绍了人类的起源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重要的人类化石发现。
早期人类社会的特点是以狩猎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中,使用石器等简单的工具。
2.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使用石器为主要工具的时期,人类的生活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的时期,人类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并出现了定居的村落。
3.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变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教材中介绍了这三代王朝的兴衰历史,以及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4.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分裂的时期,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5. 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集权制王朝,这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中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6.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是指陆上的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是东西方之间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海上的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等地,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3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2、开凿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1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盛唐气象1、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蜀锦(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2)长安城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4、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亲有什么意义?5、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和同为一家”6、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兼容并蓄。
7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1、遣唐使2、鉴真东渡日本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玄奘西行1、贞观初年到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游学。
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大唐西域记》。
2、我们应该学习鉴真和玄奘的什么精神?学习他们坚持不懈,有顽强的毅力和为了达到目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一、安史之乱1、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的原因: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3)节度使权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3、“安史之乱”的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唐朝的国执势由盛转衰。
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1、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之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起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
2、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延续。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960年,陈桥驿兵变。
都城开封。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集中军权2)集中行政权(3)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2(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北宋与西夏的和战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1、金灭辽和北宋: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俘虏宋徽宗、宋软宗两帝,史称“靖康之耻”。
2、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在临安称帝。
史称“南宋”。
3、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岳飞精忠报国,带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2()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手工业的兴旺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三、商业的繁荣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杭州改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1206年,铁木真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3、1271年元朝建立,都城:大都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4、1276年,南宋灭亡。
5、1279年,元军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的统一。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设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中书省。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西藏——宣政院管辖2、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澎湖巡检司。
第12课宋元时期有都市和文化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的首都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二、宋词1、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三、元曲1、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2)北宋时,毕升(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1)汉代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2)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影响: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火药的应用(1)唐朝,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2)到宋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领域。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二、发达的对外交通1、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元时期驿站比较发达。
元代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2、海上丝绸之路:宋代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3、元朝设“回回司天监”,“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重用。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府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司—掌军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明成祖时成立了东厂。
3、八股取士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三、经济的发展1、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3、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友好和平往来12(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发明并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5)得到明成祖的支持。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同时也是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抵御外来侵略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明长城修建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2、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特点:布局严整、左右对称,街道笔直,气势雄伟而庄严。
昆曲的代表作:《牡丹亭》——汤显祖;《长生殿》——洪昇;《桃花扇》——孔尚任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腐败和社会动荡1)皇帝沉迷享乐;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二、李自成推翻明朝: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1644年4月,明朝灭亡。
1、原因:1)明末政治腐败严重,2)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根本原因)3)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饥民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