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25.32 KB
- 文档页数:3
药物发展历史简述药物发展历史简述1. 药物的起源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来治疗疾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期的人类可能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采食习惯,发现了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
这些经验逐渐积累,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形成了一些传统的草药疗法。
2. 古代文明的药物发展各个古代文明也在药物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埃及文明借助植物和动物来治疗疾病,并开展了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草药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展出了一些基于哲学和逻辑推理的医学理论。
3. 中世纪的药物发展中世纪时期,药物发展受到了宗教和神秘主义的影响。
在欧洲,人们普遍相信疾病是由于邪恶的力量造成的,因此使用草药和符咒来驱散这些邪恶的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和医生开始研究解剖学和药理学,为现代药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现代药物的诞生现代药物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迅速发展,药物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个成功的药物开发案例是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在1796年成功研制出天花疫苗。
此后,人们开始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和开发药物,并逐渐建立了现代药学的概念。
5. 药物发现和开发的进一步推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0世纪初,人们开始研究微生物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药物的发现提供了新的方向。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了青霉素,这是第一个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对人类的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革命。
6. 药物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如今,药物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兴起,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机制,并开发出更精确的药物治疗方法。
个体化医疗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人们开始根据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总结与回顾:药物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早的草药疗法到现代的精确治疗方法,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药学基础知识药学发展历程药学是连接健康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医疗保健行业,它承担着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职责。
那么你对药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药学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药学历史发展1、文艺复兴前期(1)古典药学;原始时代由于文化不发达,不可能有单独记载药学知识的专著。
把现存用文字记载药物治疗的书称为古典书,如中国的《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埃及的纸草书(papyrus),印度有吠佗经(veda)。
巴比伦亚述的有关碑文也可列入药学文献中,因其中记存最早的药学知识。
埃伯斯伯比书(Ebers Papyrus)中记载药700余种。
(2)罗马时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对古代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他医学成绩巨大,被后人称为医圣,其后戴欧斯考利狄斯(Dioscorides)编著的《Demateria Medica》一书,载药500余种。
该书被认为是数个世纪以来药物学的主要著作。
古罗马最杰出的医学家格林(Calen,公元130~200年)与我国医圣张仲景同时代。
他有许多著作,现存80余种,对后世药学发展影响很大。
尤其对植物制剂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人为纪念他,仍把用浸出方法生产出的药剂称为格林制剂(Calen cals)。
由于其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对医药学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被称为药剂学的鼻祖。
2、中世纪药学中世纪(约3~15世纪)欧洲正处于黑暗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古罗马文化被摧毁,因而,医学的中心也随着社会的变动发生转移,阿拉伯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医学遗产,博采兼收了中国、印度和波斯等国的经验,塔吉克医生阿底森纳(Aricennna,980~103)编著的《医典》分为5册,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物知识,对后世影响颇深、被奉为药物学的经典著作。
伊尔·阿尔――拜塔尔(1197~1248)是一位杰出的药用植物学家,他的《药用植物大全》描写了1400余种药物。
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的发展史自古以来,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成为了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原始社会中医药自原始社会开始,中医药就开始了它的历史。
当时人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利用各种天然植物、动物来治疗疾病。
对于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的认识虽然不是很深刻,但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周朝中医药周朝是中医药的萌芽时期,人们开始探索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并提出了“经络论”、“五脏论”、“六腑论”等经典理论。
在草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草药开始被用作治疗疾病。
三、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对中医药进行了研究。
其中,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在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汉朝中医药汉朝是中国中医药传统的重要时期,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和肘部曲张、拔罐、针灸等疗法。
五、唐宋时期中医药唐宋时期是中国中医药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岑仲勉编撰的《备急千金要方》综合了前代的中医经验,并增加了许多药方。
宋代苏东坡对中医药的研究贡献巨大,他不仅整理了中医药的药物系统,而且获取了大量的经络、腧穴的知识,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六、明清时期中医药明清时期是中国中医药的成熟阶段,明代李时中彻底破除了“察脉断症”一说,并将“气血津液”理论引入了中医诊疗中。
清代针灸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王希孟的《针灸甲乙经》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
总体来讲,中医药的发展历程里充满了匠心、经验、智慧和文化的积累,对世界医学史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中药传统在大千世界中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
中药历史发展顺序中药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中药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1.古代时期: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早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771年),就有关于草药的记载。
最早的中药经典之一是《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量的草药信息。
2.战国秦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药的使用逐渐系统化,草药的分类和性能开始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在这个时期产生,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石。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药的研究逐渐深入,药物的制备和应用技术有了更多的进展。
《本草纲目》等药物学著作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4.唐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药物学和医学理论继续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草木矿三部分类法被确立,为后来的中药学分类奠定了基础。
5.元明清时期:中药在元、明、清时期继续繁荣。
明代李时中的《本草纲目拾遗》对中药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一些名医的著作如《千金方》也在这个时期涌现。
6.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药开始面临现代化的改革。
中药学科逐渐与现代医学、化学等学科相融合。
许多传统的中药配方得到科学验证,新的中药研究方法和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中药的研发。
7.当代时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加速。
现代药理学、生物技术等技术手段应用于中药的研究和生产,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的来说,中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演变,为世界医学和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简述药学发展简史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述药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并分享我对这些阶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 古代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
在这个时期,草药被广泛使用来治疗各种疾病。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和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出了许多草药的疗效和用法。
古埃及的鸦片和古巴比伦的茴香等草药被用于镇痛和抗炎治疗。
2. 古代药学的研究和发展:古代药学在古希腊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强调了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个体化治疗。
他还创立了一套草药分类和治疗原则。
古希腊的Dioscorides 撰写了草药手册《神农本草经》(De Materia Medica),详细介绍了超过600种植物的药用价值。
3. 药学的组织和标准化:药学的组织和标准化始于伊斯兰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药学的进步。
伊本·西那(Ibn Sina)是一位重要的伊斯兰药学家,他的著作《医神经》(The Canon of Medicine)为药学的标准化和组织奠定了基础。
伊斯兰世界还建立了许多制药厂和药店,并且发明了许多制药工艺和设备。
4. 药物科学和现代药学的兴起:药物科学和现代药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
这个时期,化学的发展促进了对药物的研究和分析。
人们开始关注纯化和标准化药物,并发现了许多新的药物。
奎宁(quinine)的发现治愈了疟疾,埃雷斯康(aspirin)的发现作为解热镇痛药广泛使用。
总结和回顾:药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药学的研究和发展、药学的组织和标准化以及药物科学和现代药学的兴起这几个重要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药学的理论基础,也推动了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从古代医药的原始实践到现代医药的科学化,药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药学发展史药学是研究药物的起源、制备、性质、用途及药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等的科学。
药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同文明时期的演变。
以下是药学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1. 古代:- 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都有草药的使用记录。
这些文明通过实践积累了许多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知识。
2. 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物质与剂量决定毒性和疗效”的思想,奠定了药学的理论基础。
- 罗马时期的药学工作者加强了对天然草药的研究,并开始使用蒸馏技术提取药物。
3. 中世纪:-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世界成为药学的中心,通过翻译古希腊和罗马的著作,传承了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理念。
- 草药继续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同时开始出现一些矿物和动物来源的药物。
4.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文献进行重新研究,推动了医学和药学的复兴。
巴尔多(Paracelsus)提出“药物是毒物的剂量决定论”。
5. 17-18世纪:- 科学革命促使对药物成分的深入研究,开始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 18世纪末,化学开始被应用于药学,提高了药物的纯度和质量。
6. 19世纪:- 药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药学院和药剂师协会开始成立。
- 药物分离、纯化和合成的技术进步,促使了现代药物的发展。
7. 20世纪:- 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如核磁共振、质谱等,推动了药物研究的飞速发展。
- 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使得生物制剂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8. 21世纪:- 药物设计、计算机模拟和个性化医疗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开启了个性化药物治疗的时代。
药学的发展一直紧密关联着人类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药学将继续在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药物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据传黄帝时代已经开始种植药物,神农氏遍尝百草,发明了医药。
•秦汉时期:《史记》记载了100多种药物的性能及应用,《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隋唐时期:《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宋元时期:设立了太平惠民局、和剂局等官办药局,推广了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明清时期:《本草纲目》记载了1892种药物,附有1109幅药物图谱。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药物研究和生产取得了显著进展。
1951年4月,上海青霉素实验所(即上海第三制药厂)试制成功第一支国产青霉素针剂,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屠呦呦在1971年发明了青蒿素类抗疟药,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2018年,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等8个一类新药的上市,标志着中国新药研发全面崛起。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已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原料药规模长期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药品出口额也在不断增加,2016年已达到70.12亿美元,较1998年增长了近10倍。
同时,中国的医药企业也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2018年中国药企获得美国FDA批准的ANDA达97个。
药物发展史l9世纪末,化学工业的兴起,Ehrlich化学治疗概念的建立,为20世纪初化学药物的合成和进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早期的含锑、砷的有机药物用于治疗锥虫病、阿米巴病和梅毒等。
在此基础上发展用于治疗疟疾和寄生虫病的化学药物。
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现百浪多息和磺胺后,合成了一系列磺胺类药物。
1940年青霉素疗效得到肯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得到飞速发展。
化学治疗的范围日益扩大,已不根于细茵感染的疾病。
随着1940年woods和FildeS抗代谢学说的建立,不仅阐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也为寻找新药开拓了新的途径。
例如根据抗代谢学说发现抗肿搐药·利尿药和抗疟药等。
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也随之开展,为创制新药和先导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30比~40年代发现的化学药物最多,此时期是药物化学发展史上的丰收时代。
进人50年代后,新药数量不及初阶段,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理和代谢变化逐步得到阐明,导致联系生理、生化效应和针对病因寻找新药·改进了单纯从药物的显效基团或基本结构寻找新药的方法。
例如利用潜效(Latentiation)和前药(Prodrug)概念,设计能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选择性的新化合物。
1952年发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氯丙嗪后·精神神经疾病的治疗,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非甾体抗炎药是6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的活跃领域,一系列抗炎新药先后上市。
60年代以后构效关系研究发展很快,已由定性转向定量方面。
定量构效关系(QSAR)是将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理化参数与生物活性进行分析计算,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研究构-效之间的量变规律,为药物设计、指导先导化合物结构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QSAR常用方法有Hansch线性多元回归模型,Free-WilSon加合模型和Kier分子连接性等。
所用的参数大多是由化合物二维结构测得,称为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QSAR)。
50~60年代是药物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70年代迄今,对药物潜在作用靶点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结构、功能逐步了解。
简述药物的发展史
一、古代药物的发展
古代人类使用草药治疗疾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草药
记载见于中国《神农本草经》,而埃及和巴比伦等文明也有类似的记录。
在欧洲,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食疗、运动、按摩、音
乐和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
二、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信仰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医学发展缓慢。
但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同时发现了
许多新的植物和化合物。
这些新发现促进了药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近代药物的起步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化学技术的进步和对植物化合物成分的
深入研究,人们开始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单一成分,并将其用于医学领域。
这些化合物包括阿司匹林、吗啡等。
四、现代药物的发展
20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化学合成的药物,例如硫胺素和磺胺类药物。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不断发现新的化合物,并在药理学、分子生物
学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目前,人们已经可以通过计算
机模拟、高通量筛选等技术来加速新药开发过程。
五、未来药物的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药物研究将更加依赖于计算机模拟和分析。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也将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可能。
此外,纳米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新兴技术也将为新药开发带来全新思路。
六、总结
从古代到现代,药物研究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并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创新性的成果。
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1.古代医学起源: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人们就开始记录医疗知识,形成了最早的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
这一时期,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逐渐形成。
2.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素问》和《阴符经》是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进一步系统化了中医药理论。
草木矿物等自然物质的药用开始得到系统整理。
3.汉代:在汉代,《黄帝内经》逐渐成为中医药的经典之一。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为后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医药经验逐渐积累,并开始传播到周边国家。
这一时期,《本草纲目》等草药学经典陆续问世,系统整理了大量中草药的信息。
5.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等专业领域逐渐形成。
《外科正宗》、《千金方》等医学著作相继问世。
6.现代医学时期:20世纪初,随着西医学在中国的传入,中西医学开始融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体系。
同时,中药学逐渐与现代药理学、化学相结合,中药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7.中医药现代化: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认可,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标准化、国际化发展迅猛。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今天,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诊疗、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对维护人体健康、治疗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医学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现在药物的发展历程药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草药医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药物研发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药物的发展历程。
古代阶段:在古代,人们主要依靠植物、动物的自然资源来治疗疾病。
如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记载了许多草药,如麻黄、柴胡等,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另外,古代印度和埃及人民也利用大自然中的植物和金属矿石来制作药物。
近代阶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药物研发开始从经验主义转向科学研究。
在十八世纪,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现代药物——萘橙酸苯胺,该药物被用于治疗疟疾。
此后,吗啉、阿司匹林等大量现代药物相继问世,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同时,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药物的研发,许多药物开始通过人工合成来制造,如磺胺类抗生素。
现代阶段: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药物研发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改造细胞和基因来生产药物,例如生产重组人胰岛素、克隆抗体等。
此外,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药物研究过程。
通过这种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快速筛选出成百上千种化合物,找到具有抗菌、抗病毒或抗肿瘤活性的潜在药物。
在现代阶段,药物研发领域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通过模拟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预测和优化药物的药效。
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物可以通过纳米颗粒等载体被准确地传递到病灶部位,提高药效并减少副作用。
另外,免疫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疗法也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总体而言,药物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草药医学到近代药物研究、再到现代药物研发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药物研发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
相信随着科技的进一步进步,药物研发领域将会有更多的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药品发展史一、天然药物时期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开始利用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
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药品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主要依靠天然资源来获取药物。
这个时期的药品大多未经加工,直接使用天然物质,如草药、动物器官、矿物等。
二、合成药物的萌芽与成长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合成新的药物。
这个时期出现了第一批合成药物,如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的合成标志着药品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来生产药品。
三、合成药物的黄金时期随着合成药物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合成药物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合成药物,如抗癌药物、抗生素、心血管药物等。
这些药物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四、生物药物的崛起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药物开始崭露头角。
这个时期出现了第一批生物药物,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这些药物利用了生物技术的优势,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更低的副作用。
五、现代精准医疗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精准医疗时代。
这个时期的药品发展更加个性化,针对不同的患者和疾病类型,药物的治疗方案和剂量也有所不同。
同时,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也为药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六、药品制造技术的演进随着药品的发展,药品制造技术也不断演进。
从最初的天然提取法到现代的基因工程和细胞培养技术,药品制造技术越来越高效、精确和安全。
同时,药品制造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制药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
七、药品监管法规的发展随着药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药品监管法规也逐渐完善。
各国政府纷纷设立药品监管机构,负责药品的审批、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监管。
这些法规旨在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八、药品营销与供应链的变革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药品营销和供应链也发生了变革。
药品营销方式从传统的广告和推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方式;供应链也从传统的线性结构转变为复杂的网络结构,以实现更高效和灵活的药品流通。
药物发展简史药物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植物和动物的部分来治疗疾病。
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的文明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
在古代,草药在治疗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草药的使用经验被记录在各种医学文献中,如古巴比伦医学手册和古埃及儿童为儿童编写的《Smile of the Baby》。
中世纪时期,药物的研究和发展主要由修道院和教堂进行。
许多修道院拥有草药园和草药制剂实验室。
在这些机构中,草药的研究和制备成为主要活动之一。
到了16世纪和17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更深入了解,药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基础。
18世纪和19世纪,药物的研究和发展进一步加速。
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分离和纯化活性成分,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著名的科学家如路易斯·帕斯特和罗伯特·科赫等人在此时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初,药物发展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化学合成方法开发新的药物,如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
同时,药物的研究也与医学的其他方面密切结合,如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研究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药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利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方法开发新的药物,如蛋白质药物和基因治疗等。
总的来说,药物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草药治疗到现代的化学合成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的过程。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突破,推动了药物学的发展和进步。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药的发展史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原始社会时期:追求神秘力量,以巫术为主,治疗方法简单。
2. 商周时期:出现了一些经方和药物,主要以草药汤剂形式治疗疾病。
3. 战国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和《难经》,开始形成中医药的理论体系。
4. 汉代:中医药开始成为正式的治疗方法,并出现了一些名医和经典著作,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5. 唐宋时期:中医药开始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名医和名著,如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备急千金要方》。
6. 明清时期:中医药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法,药物和治疗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名医和著作,如李时中的《金匮要略》和王孙绰的《格致余论》。
7. 近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概念逐渐被提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总体来说,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庞大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医疗资源,对推动人类医学的进步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药物发展史
作者:刘华富专业:药学学号:201343855237
摘要
药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
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经历了从天然药物,到化学制药再到生物制药三个阶段。
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正文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
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
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
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例如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及埃及的《埃伯斯医药籍》等。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帧,药方11000余条,是现今研究中药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
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
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
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 h a r v e s(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意大利生理学家F.F o n t a n a(1720-1805)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得出了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选择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的客观结论。
这一结论以后为德国化学家F.W.S e r t u r n e r(1783-1841)首先从罂粟中分离提纯吗啡所证实。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不仅促进了工业生产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其中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植物药中不断提纯其活性成分,得到纯度高的药物,如依米丁、奎宁、士的宁、可卡因等。
l9世纪末,化学工业的兴起,Ehrlich化学治疗概念的建立,为20世纪初
化学药物的合成和进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早期的含锑、砷的有机药物用于治疗锥虫病、阿米巴病和梅毒等。
在此基础上发展用于治疗疟疾和寄生虫病的化学药物。
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现百浪多息和磺胺后,合成了一系列磺胺类药物。
1940年青霉素疗效得到肯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得到飞速发展。
化学治疗的范围日益扩大,已不限于细茵感染的疾病。
随着1940年Woods和Fildes抗代谢学说的建立,不仅阐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也为寻找新药开拓了新的途径。
例如根据抗代谢学说发现抗抽搐药,利尿药和抗疟药等。
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也随之开展,为创制新药和先导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30到40年代发现的化学药物最多,此时期是药物化学发展史上的丰收时代.
进人50年代后,新药数量不及初阶段,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理和代谢变化逐步得到阐明,导致联系生理、生化效应和针对病因寻找新药,改进了单纯药物的显效基团或基本结构寻找新药的方法。
例如利用潜效(Latentiation)和前药(Prodrug)概念,设计能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选择性的新化合物。
1952年发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氯丙嗪后,精神神经疾病的治疗,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非甾体抗炎药是6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的活跃领域,一系列抗炎新药先后上市。
60年代以后构效关系研究发展很快,已由定性转向定量方面。
定量构效关系(QSAR)是将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理化参数与生物活性进行分析计算,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研究构-效之间的量变规律,为药物设计、指导先导化合物结构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QSAR常用方法有Hansch线性多元回归模型,Free-Wilson加合模型和Kier分子连接性等。
所用的参数大多是由化合物二维结构测得,称为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QSAR)。
50~60年代是药物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70年代迄今,对药物潜在作用靶点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结构、功能逐步了解。
另外,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与药学科学的渗透,X衍射、生物核磁共振、数据库、分子图形学的应用,为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药效构象以及二者作用模式,探索构效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先进手段,现认为SD-QSAR与基于结构的设计方法相结合,将使药物设计更趋于合理化。
对受体的深入研究,尤其许多受体亚型的发现,促进了受体激动剂和秸抗剂的发展,寻找特异性地仅作用某一受体亚型的药物,可提高其选择性。
如β和α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亚型阻滞剂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组胺H2受体阻滞剂能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内源性脑啡酞类对阿片受体有激动作用,因而呈现镇痛活性,目前阿片受体有多种亚型(如δεγηκ等)为设计特异性镇痛药开拓了途径。
酶是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生命活动许多是由酶催化的生化反应,故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活性。
随着对酶的三维结构、活性部位的深入研究,以酶为记点进行的酶抑制剂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例如通过干扰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醛固醇(Aldoster)系统调节而达到降压效用的血管紧张汞转化酶(ACE)抑制剂,是7O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降压药。
一系列的ACE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已是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的重要药物。
3羟基-3-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有较好的疗效。
噻氯匹定可抑制血栓素合成酶·用于防治血栓形成。
离子通道类似于活化酶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
7O 年代末发现的一系列钙拮抗剂(Calcium Antagonists)是重要的心脑血管药,其中二氢砒锭啶类研究较为深入·品种也较多,各具药理特点。
近年发现的钾通通调控剂为寻找抗高血压、抗心纹痛和I类抗心律失常药开辟了新的途径。
细胞癌变认为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基因表达失调和细胞无限增殖所引起的因此可将癌基因作为记点,利用反义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抑制细胞增殖的方法,可设计新型抗癌药。
8O年代初诺氟沙星用于临床后,迅速掀起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热潮,相继合成了一系列抗菌药物,这类抗菌药和一些新抗生素的问世,认为是合成抗菌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寻找内源性活性物质是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近年来发现许多活性多肽和细胞因子,如心钠素(ANF)是8O年代初从鼠心肌匀浆分离出的心房肽,具有很强的利尿、降压和调节心律的作用,内皮舒张因(EDRF)NO是同时期证实由内皮细胞分泌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物质,其化学本质后证实是氧化氮(Ho)。
它是调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细胞信使分子,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作用,9O年代后,有关NO的研究已成国际的热点。
NO供体和NO合酶抑制剂的研正方兴未艾,将为心血管抗炎药等开拓新的领域。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是近2O年发展的高新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已成为新兴产业和经济生长点。
9O年代初以来上市的新药中,生物技术产品占有较大的比例,并有迅速上升的趋势。
通过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产业可提高经济效益,利用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制、生产药品,将是21世纪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发展的组合化学技术,能合成数量众多的结相关的化合物,建立有序变化的多样性分子库,进行集约快构速筛选,这种大量合成和高通量筛选,无疑对发现先导化合物和提高新药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药物的发展主要在于生命科学,如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学和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研究,为发现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科学家猜测,生命科学到2015年会取得革命性进展。
这些进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目前无法医治的疾病的治疗问题,彻底消除营养不良,改善食品的生产方式,消除各种污染,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社会安全和刑侦提供新的手段。
有些成果还可以帮助人类加速植物和动物的人工进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彭司勋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梁世中主编生物制药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毕开顺主编药学导论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4.周口论文网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研究及展望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