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91
第二章鲁迅1.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2.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词解释】(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成立于上海。
(2)人物:沈端先、钱杏邨、鲁迅、茅盾、夏衍、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作《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是其纲领。
(3)会刊《新诗歌》。
“两个口号”论争“【名词解释】(1)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于是出现了有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
(2)鲁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
“左联” 文学活动【简答】(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4)积极从事创作,鲁迅、茅盾、丁玲等都有出色的成就,同时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茅盾小说及《野蔷薇》的艺术特点【简答】(1)小说均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理状况的描写,表现“追求“与”幻灭“的主题。
(2)艺术价值: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1)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2)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
茅盾的创作成就及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简答】(1)茅盾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富于时代色彩,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做全景式摹画。
(2)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
包含着较强的理念,显示出对社会的冷峻深刻的解剖力。
但有时也会导致其作品艺术性、形象性的不足;(3)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客观地描写和再现现实生活;(4)茅盾的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茅盾的影响下,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追随其创作风格的作家,茅盾和这些作家的创作被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名词解释】(1)社会剖析派小说,是在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鲁迅的创作道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
故乡生活(1881-1898):经历了从大户到小康到困顿的家庭变故,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母亲鲁瑞娘家在安桥头村,鲁迅常常到外婆家,熟悉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为后来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南京求学(1898—1902):逃异地,行异路。
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同时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接受进化论。
日本留学(1902—1909):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思潮。
曾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
鲁迅感到了国人精神麻木的悲哀,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认识到了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并认为改变精神首推文艺。
1906-1909开始文学活动,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8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回国之初(1909-1918):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将,经历了“呐喊”到“彷徨”的精神历程。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
此时期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五本杂文集。
1925—1926年因支持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是鲁迅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2.鲁迅在一文中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
3.鲁迅前期在一文中强烈赞扬和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4.留日期间,鲁迅形成了以和为基础的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
5.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作文言小说,描述了革命军即将到来时各种人物的反应。
6.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7.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8鲁迅在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了,并任常务委员。
9.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这部小说集的主题是。
10.狂人既是一个形象,又是一个形象。
11.《阿Q正传》中,代表旧中国农村社会的是,有着至高无上权威的封建性人物是。
12.阿Q是时期农民的典型,其主要性格特征是。
13.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主要表现两类人物,分别是和14.《呐喊》、《彷徨》在塑造人物上采用的典型化方法。
15.《故事新编》中共收人历史小说篇。
16.鲁迅杂文创作始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写至1936年,共有杂文集本。
17.鲁迅在一文中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
18.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是、和。
19.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是,最初发表于20.《野草》艺术上主要采用的方法。
21.鲁迅是中国现代的最早创作者。
22.《朝花夕拾》共篇散文,原题为。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属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创作有()A.《摩罗诗力说》B.《域外小说集》C.《怀旧》D.《文化偏至论》2.由鲁迅发起或领导的社团有()A.未名社B.左联C.朝花社D.太阳社3.由鲁迅参与编辑的刊物有()A.《奔流》B.《新青年》C.《朝花周刊》D.《文艺研究》4.《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有()A.以叙事为主,语言和动作表现为次B.擅长心理分析,语言和动作表现为次C.浓重的风土风情,使小说成为最早的乡土文学D.以悲剧为主,也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5.请选出鲁迅历史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A.《出关》B.《补天》C.《铸剑》D.《奔月》6.以下杂文集中属于鲁迅前期(1918-1927)创作的是()A.《二心集》B.《坟》C.《热风》D.《花边文学》7.《野草》中以乐观的基调表现鲁迅自强不息、顽强战斗精神的作品有()A.《希望》B.《雪》C.《影的告别》D.《好的故事》三、简答、分析题1.简述《呐喊》、《彷徨》的思想主题。
第二章30年代文学(1928-1937)第一节30年代文学概述1.【单选题】下列属于香港小说家、诗人侣伦的作品的是(A)A《殿薇》B《南国风》C《行过的生命》D《海上》文字解析:B项陈江帆的诗集,C项路易士的诗集,D项是汝华的作品,故A3.【单选题】下列属于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的是(A)A《文学与职务》B《汉文改革论》C《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D《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文字解析《文学与职务》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提白话文的文章,故选A4.【单选题】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B)成立A北京B上海C广州D香港文字解析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立,故选B5.【单选题】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C)A《诗》B《拓荒》C《新诗歌》D《中国诗歌》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它将《新诗歌)作为会刊,故选C第二节茅盾1.【单选题】方罗兰、章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B)A《虹》B《蚀》C《三人行》D《野薔薇》文字解析方罗兰,童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蚀》,故选B2.【多选题】下列属于茅盾的短篇小说的有(ABDE)A《林家铺子》B《残冬》C《腐蚀》D《秋收》E《春蚕》文字解析C项属于茅盾的长小说,故选ABDE3.【单选题】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C)A潘月亭B赵伯韬C吴荪甫D周朴园文字解析矛盾在《子夜》中型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吴荪甫,故选C4.【单选题】茅盾在“五四“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提倡的艺术主张是(A)A文学为人生B文学为艺术D浪漫主义文字解析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在文学创作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故选A5.【单选题】茅盾作品《蚀》的主人公是(B)A静女士B梅女士C章秋柳D赵明文字解析1929年,在日本的茅盾创作了长小说《蚀》,主人公梅行青女士是封建家庭中的叛逆者,故选B 6.【单选题】《嘉陵江畔的传奇》的作者是(A)A路翎B田间C田汉D夏衍文字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路翎创作了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嘉陵江畔的传奇》以及十余个短篇小说,大多以农村和农民为题材,故选A7.【单选题】绿原属于下列哪个流派(C)A九叶诗派B新月诗派C七月诗派D现代派文字解析绿原属于七月诗派,故选C8.【主观题】试述《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主要内容:(1)《幻灭》: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到幻灭的全过程(静女士)(2)《动摇》:对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方罗兰,胡国光)(3)《追求》: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悲剧(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艺术特色:(1)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历史,揭示了时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鲁迅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基本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活动情况。
掌握鲁迅代表作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以及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重点掌握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表现手法,了解鲁迅杂文、散文的时代背景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概述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思想与创作过程。
家道中落的身世使他从小便体味到世态炎凉。
早年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较深。
1902年赴日学习。
1906年受幻灯片事件的影响弃医从文。
在东京期间出版《域外小说集》发表《文化偏至论》,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和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
《摩罗诗力说》赞扬和介绍了众多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及作品。
留日期间形成以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
1909年回国。
作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到教育部工作。
1918年,参与编辑《新青年》。
同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1924-1926年,战斗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支持学生运动,发起和领导了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新文学团体。
因时代的剧变而进人苦闷、彷徨期。
1926年南下,和共产党联系,开始实现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飞跃。
1927年定居上海,阅读并翻译了马克思主义著作。
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左联,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形成战斗写作的第三个高峰期。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评价了鲁迅,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第二节《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收入15篇作品。
反封建是《呐喊》的总主题。
《狂人日记》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狂人日记》旨在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狂人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形象。
呐喊中的农民形象与农民问题的提出。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笔记(3)《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
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1、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阿Q无法清醒认识本身的悲凉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本身境遇的反抗斗争。
2、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
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
3、阿Q革命不雅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不雅念。
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遍及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凉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
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
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
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不雅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
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不雅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1、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
2、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
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形象地表示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3、作品基本风格是客不雅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力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4、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笔记(6)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示在:一、思想方面:1、它以“直面暗澹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
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表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
2、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
3、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表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示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示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鲁迅杂文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主要思想内容。
鲁迅杂文的两个思想特色:一、批判性(战斗性)1、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不雅》中批判封建父权、夫权、妇女节烈不雅等等。
后期杂文增加了批判本钱主义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内容。
2、表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卑怯、保守等国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
3、社会批评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对社会的一切暗中,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报复。
这种批判,具有战斗的现实意义。
二、深刻性鲁迅的杂文对各种问题的论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辨证哲理。
如《灯下漫笔》中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这从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本质性论断,是何等的深刻。
《拿来主义》中批判封建闭关主义,论述国家民族应对世界采取开放态度,以及开放的意义和方法,见解精辟。
第二章50-60年代小说P23•三,56-66年间的两个创作高潮:•(一)56年双百方针时期的小说创作高潮。
•特点是:题材主题扩大,体裁风格多样化;现实主义精神高扬。
•例子:•A“干预生活”的短篇小说•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P35•作者以北京市一个区委组织部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为背景,通过刘世吾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敏锐地揭露了组织部门存在的种种消极因素,有力地触及到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党的肌体是否健全这个重大问题。
•小说塑造了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①刘世吾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②年轻的共产党员林震的形象•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何又化的《沉默》•B爱情题材的短篇小说•邓友梅的《在悬崖上》:P36•小说写的是第三者插足以后的故事,主人公“我”是个青年技术员,他与做会计的妻子自由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很幸福。
但外表华丽、品性不端的加丽亚插了进来,“我”对她始而欣赏,进而追求;•通过男女青年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矛盾纠葛以及感情波澜的描写,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三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歌颂了高尚的情操,鞭挞了丑恶的灵魂,对失足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显示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威力。
(线性的人物形象)•宗璞的《红豆》:P36•作品以“红豆”为引线,通过人物内心冲突的描写,表现了爱情生活的复杂性。
由于彼此倾慕和共同的爱好,江玫与齐虹产生了爱情,但是,对革命、对人生道路的不同认识,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小说打破了爱情问题上僵化的“阶级论”•小说也写出了爱情的丰富性•(二)60年左右的创作高潮•A、原因:•一是虽然有“左”的干扰,但整个国家政治相对较稳定,艺术民主较正常。
而且在60年以后,周总理在文艺界作了三次讲话,还有“文艺八条”以及62年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的创作座谈会,都对纠正“左”的文艺思潮,恢复现实主义传统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
•当然左的影响仍持续:《典型报告》•二是作家本身渐趋成熟:对长篇形式的把握,有了经验,而且对所写的新的生活逐步熟悉,有了体验,又有时间可以对过去积累的生活进行精心的艺术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