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一、作者视窗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其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杜绝,我们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叹服。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露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明力。

二、写作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

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三、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通____________

(2)王说. 通____________

(3)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通____________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通____________

(5)盖.亦反其本矣 通____________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____________

(7)赴愬.于王 通____________

(8)刑.于寡妻 通____________

(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通____________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____________

(11)是罔.民也 通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1)抑⎩⎪⎨⎪⎧ 抑.王兴甲兵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2)若⎩⎪⎨⎪⎧ 以若.所为

若.

是其甚与

其若.是

(3)诸⎩⎪⎨⎪⎧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不识有诸.

(4)之⎩⎪⎨⎪⎧ 未之.有也

王之.诸臣

以羊易之.

舆薪之.不见

(5)老⎩⎪⎨⎪⎧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6)幼⎩⎪⎨⎪⎧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7)王⎩⎪⎨⎪⎧ 王.之所大欲

然而不王.者

(8)为⎩⎪⎨⎪⎧ 为.长者折枝

是不为.也

(9)是⎩⎪⎨⎪⎧ 是.不为也

吾不为是.也

(10)爱⎩⎪⎨⎪⎧ 我非爱.其财

吴广素爱.人

3.古今异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有百姓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抑.王兴甲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莅中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吾不为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