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创新实践设计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53.45 KB
- 文档页数:8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家居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舒适、便捷生活的热门选择。
为了更好地了解智能家居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我们开展了智能家居设计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调试方法,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智能家居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巧;3. 提高电子设计、编程和调试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的意识。
三、实训内容1. 系统设计本次实训的智能家居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主控模块:采用STM32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负责系统的整体协调和数据处理。
(2)环境监测模块: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用于实时监测家居环境。
(3)设备控制模块:通过继电器、步进电机等控制家电设备,如灯光、窗帘、空调等。
(4)无线通信模块:采用Wi-Fi模块实现手机APP远程控制。
(5)人机交互模块:包括OLED显示屏、按键等,用于显示系统状态和用户操作。
2. 硬件搭建根据系统设计,我们选择了以下硬件设备:(1)STM32F103ZET6单片机(2)DHT11温湿度传感器(3)BH1750光照传感器(4)MQ-2空气质量传感器(5)继电器模块(6)步进电机模块(7)Wi-Fi模块(8)OLED显示屏(9)按键(10)电源模块根据电路原理图,我们将各个模块连接到STM32单片机上,并完成电路调试。
3. 软件设计(1)主程序设计:负责初始化各个模块,读取传感器数据,控制设备开关,实现手机APP远程控制等功能。
(2)子程序设计:包括温湿度读取、光照读取、空气质量读取、设备控制、Wi-Fi 连接等子程序。
4. 调试与优化在硬件搭建和软件设计完成后,我们对系统进行了调试和优化。
主要工作如下:(1)测试各个模块的读取数据是否准确;(2)优化设备控制逻辑,提高系统响应速度;(3)调整Wi-Fi模块参数,确保手机APP远程控制稳定;(4)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提高用户体验。
智能系统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智能系统,来展示学生对于智能系统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此实验,学生将了解智能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流程,掌握智能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巧。
二、实验内容1. 确定智能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2. 设计系统结构和模块3. 实现系统功能并进行测试验证4. 分析系统性能并优化改进三、实验步骤1. 确定智能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在实验开始前,首先需要明确智能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这包括系统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以及对系统性能的各种指标要求。
2. 设计系统结构和模块根据系统要求,设计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确定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以及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方式。
3. 实现系统功能并进行测试验证根据系统设计,编写代码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
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进行适时的测试验证,确保系统的各项功能符合要求。
4. 分析系统性能并优化改进完成系统功能实现后,需要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改进,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设计和实现,我们成功开发了一个智能系统,实现了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性能要求。
系统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指定任务,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智能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掌握了智能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技能。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今后的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智能系统的理解,也提升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学习,我们能够在智能系统设计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智能设备实习报告范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设备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怀揣着对智能设备的浓厚兴趣,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智能设备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也亲身参与了智能设备的设计与开发,收获颇丰。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我期望能够深入了解智能设备的设计原理、开发流程以及应用场景,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任务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智能设备的硬件选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等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智能设备的相关知识,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2. 协助导师进行智能设备的硬件选型,包括处理器、传感器、存储器等。
3. 编写智能设备的软件程序,实现对硬件的控制和数据处理。
4. 参与系统集成,确保硬件、软件和外部接口的协同工作。
5. 进行系统测试,验证功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三、实习过程在实习的第一周,我们主要进行了理论学习,了解了智能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讨论,我们对智能设备的发展历程、分类、应用场景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第二周,我们开始了硬件选型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根据项目需求,选定了合适的处理器、传感器、存储器等硬件组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
第三周,我们进入了软件开发阶段。
我们使用编程语言编写程序,实现对硬件的控制和数据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编程技巧,优化程序性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第四周,我们进行了系统集成和测试。
我们通过不断的调试和优化,确保硬件、软件和外部接口的协同工作。
同时,我们进行了系统测试,验证功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深入了解了智能设备的设计原理和开发流程,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用ai做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AI)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结合AI技术进行创新课程设计。
3. 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AI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分析并优化课程设计。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结合AI技术提出独特的课程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AI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念。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勇于尝试、不断进取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结合AI技术进行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AI技术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和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认识和应用。
通过课程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人工智能(AI)基本概念与原理- AI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2. 课程设计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流程与评价标准3. AI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国内外AI教育应用案例- 教学策略:如何将AI技术融入课程设计4. 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 利用AI工具进行课程设计实践- 团队协作、讨论、优化课程设计方案5. 创新思维与课程设计- 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与技巧- 结合AI技术进行创新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课程设计基本理论第三周:AI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第四周: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第五周:创新思维与课程设计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第二章:课程设计基本理论第三章:AI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第四章: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第五章:创新思维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确保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AI技术进行创新课程设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智能小车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卫生和宇宙探测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智能小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智能小车实习。
二、实习目的1. 学习智能小车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智能小车的构造和性能。
2. 了解智能小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智能小车基础知识学习实习初期,我们学习了智能小车的定义、分类、组成及工作原理。
智能小车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电源和通信模块等组成。
传感器负责收集环境信息,控制器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决策,执行器执行控制器的决策,电源为整个系统提供能量,通信模块实现与其他设备或系统的数据交换。
2. 智能小车硬件设计在硬件设计方面,我们学习了传感器选型、电路设计、电机驱动和电源设计等。
传感器选型主要包括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电路设计包括单片机电路、驱动电路和电源电路等;电机驱动主要采用L298N驱动模块;电源设计主要考虑电池容量、电压和电流等。
3. 智能小车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智能小车实现功能的关键环节。
我们学习了单片机编程语言C语言,掌握了中断、定时器、串口通信等编程技巧。
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小车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循迹和避障等功能。
4. 智能小车系统集成与调试在系统集成与调试阶段,我们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完成了小车各个模块的连接和调试。
通过不断调整参数,使小车能够稳定运行,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智能小车。
该小车具备以下功能:1. 循迹功能:小车能够自动跟随黑线前进,实现自动循迹。
2. 避障功能:小车能够检测到前方障碍物,自动避开障碍物。
3. 远程控制功能:通过蓝牙模块,可以实现手机远程控制小车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功能。
人工智能社会实践报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作为当下热门的技术领域,正在快速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本报告旨在总结人工智能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医疗健康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设计。
例如,AI可以分析医学影像,提供精准的癌症筛查和病灶检测,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对大规模的医疗数据进行挖掘,发现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和防治策略,提高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交通运输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自动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一大突破。
通过使用传感器、摄像头和机器学习算法,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实现自动导航和交通规划,提高道路安全性并减少交通拥堵。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分析交通数据,优化城市交通系统,提供个性化的交通出行方案,提高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第三部分: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科技(FinTech)是近年来兴起的领域,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金融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信用评价,提供更准确的金融决策支持。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于欺诈检测和交易监控,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人工智能与金融的结合为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创新与变革,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第四部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虚拟助教和个性化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辅导。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供智能的语音交互和自动评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的创新和进步。
结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智能制造实验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智能制造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
为了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技术及其应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智能制造实验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掌握智能制造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实际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指导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关键技术以及相关设备。
通过理论学习,我们对智能制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2. 实习过程(1)智能设备操作与编程实习的第一周,我们学习了智能设备的操作与编程。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熟悉了各种智能制造设备的功能和特点,掌握了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编程软件的使用,完成了若干个简单的编程任务。
(2)生产线设计与仿真实习的第二周,我们进行了生产线设计与仿真。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了一条简单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并利用仿真软件对生产线进行了模拟。
通过这次设计,我们了解了生产线布局、设备选型、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
(3)智能制造系统调试与优化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参与了智能制造系统的调试与优化工作。
我们通过对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智能制造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掌握了智能设备的操作与编程方法。
同时,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2. 实习反思虽然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们的理论知识还需加强,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
其次,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疏忽大意的情况,需要提高注意力。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以适应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
四、总结智能制造实验实习让我们亲身体验了智能制造的魅力,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校特组织了本次智能制造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的生产场景,让同学们学习并掌握智能制造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训内容1. 智能制造基本原理本次实训首先对智能制造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讲解,包括智能制造的定义、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等。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智能制造有了全面的认识。
2.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1)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中,同学们学习了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分类、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调试方法。
(2)机器视觉技术:实训中,同学们学习了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图像处理技术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机器视觉系统的搭建和调试。
(3)传感器技术:实训中,同学们学习了各类传感器的原理、性能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传感器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4)物联网技术:实训中,同学们学习了物联网的基本原理、架构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3. 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本次实训以CIM工业4.0智能制造无人工厂实训方案为基础,同学们通过参与生产线的设计、搭建和调试,掌握了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整体运行流程。
(1)生产线设计:同学们根据实训要求,设计了一条包含物料输送、加工、检测、包装等环节的智能制造生产线。
(2)生产线搭建:同学们按照设计方案,搭建了生产线,并进行了调试。
(3)生产线运行:同学们对生产线进行试运行,发现并解决了一系列问题,确保生产线正常运行。
三、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同学们对智能制造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2. 实践操作方面:同学们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传感器和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团队协作方面: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一、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逐渐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机器人制作过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机器人制作社会实践。
在此期间,我不仅学习了机器人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能,还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了从设计到组装的全过程。
以下是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实践目的与意义1. 目的:- 了解机器人制作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
- 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意义:- 机器人制作是现代科技的重要体现,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 机器人制作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通过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实践过程1. 前期准备:- 研究机器人制作的相关资料,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 收集所需的材料,如电子元件、传感器、电机等。
- 学习编程软件,如Arduino IDE等。
2. 设计阶段:- 根据需求确定机器人的功能,如移动、抓取、避障等。
- 设计机器人的结构,包括主体框架、驱动系统、传感器布局等。
- 利用CAD软件进行机器人的三维建模。
3. 制作阶段:- 根据设计图纸,切割和加工所需材料。
- 组装机器人主体框架,连接驱动系统和传感器。
- 编写控制程序,实现机器人的基本功能。
4. 调试阶段:- 对机器人进行功能测试,确保各部分工作正常。
- 调整程序,优化机器人性能。
- 进行实地测试,验证机器人的实用性。
四、实践成果1. 成功制作了一台具有基本功能的机器人:- 该机器人可以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移动、抓取和避障。
- 通过改进程序,机器人的性能得到了提升。
2. 掌握了机器人制作的基本技能:- 学会了使用CAD软件进行三维建模。
- 掌握了Arduino编程,能够编写控制机器人的程序。
- 熟悉了电子元件的选型和连接方法。
3. 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为了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的实际应用,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我于2023年7月至9月在某知名制造企业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践实习。
二、实习单位简介该企业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完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
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智能、绿色的制造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行业。
三、实习内容1. 生产车间实习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参观了生产车间,了解了生产线的布局、设备配置以及生产工艺流程。
通过现场观摩,我掌握了以下内容:(1)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该企业采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自动化生产过程。
(2)设备配置:生产线配备了先进的数控机床、机器人、AGV等自动化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
(3)生产工艺流程:从原材料投入、加工、检测、组装到成品出库,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2. 研发部门实习在研发部门,我参与了以下工作:(1)学习智能制造相关技术:了解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传感器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参与项目研发:协助工程师进行项目调研、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等工作。
(3)编写技术文档:整理项目研发过程中的技术资料,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
3. 市场部门实习在市场部门,我参与了以下工作:(1)市场调研:收集行业动态、竞争对手信息,为制定市场策略提供依据。
(2)产品推广:协助市场人员开展产品推广活动,提高企业知名度。
(3)客户关系维护:与客户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客户需求,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四、实习收获1. 提升了专业技能:通过实习,我对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
2.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多个项目,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了创新意识: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我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培养了创新意识。
4. 了解了企业运营模式:通过实习,我对企业的运营模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基础。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智能创新实践设计报告
题目:红外循迹小车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自动化4班
姓名:林明渝
学号: 201038787149
日期:2013年11月
一、设计的目的
智能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他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动的运作,无需人为管理,便可以完成预期所要达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
本设计主要体现多功能小车的智能模式,设计中的理论方案、分析方法及特色与创新点等可以为自动运输机器人、采矿勘探机器人、家用自动清洁机器人等自动半自动机器人的设计与普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同时小车可以作为玩具的发展对象,为中国玩具市场技术含量的缺乏进行一定的弥补,实现经济收益,形成商业价值。
二、总体的设计
本课题设计主要是制作一款能进行智能判断并能做出正确反应的小车。
小车具有以下几个功能:自动避障功能;寻迹功能(按路面的黑色轨道行驶);无线遥控功能。
作品既可以对高端智能化进行剖析,也可以作为高级智能玩具发展对象,同时可成为大学生学习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作品以两直流电动机为主驱动,通过各类传感器件来采集各类信息,送入主控单元AT89S52单片机,处理数据后完成相应动作,以达到自身控制。
电机驱动电路采用高电压,高电流,四通道驱动集成芯片L293D;避障采用红外线收发来完成,自动寻迹采用红外线接收二极管完成;无线遥控则是采用带有PT2272解码的TDL-9915接收模块和带有PT2262编码的TDL9988-4发送模块完成最后由控制单元处理
数据后通过汇编程序有序合理的将各模块信号整合在一起并完成相应动作,实现了智能控制,相当于简易机器人。
三、各模块分析选择
通过查阅资料,浏览范文,以及根据设计任务及扩展功能,确定此设计小车是以STC89C52单片机为检测和控制核心,由轨迹探测模块、后轮驱动兼转向模块及电源模块等四大模块组成。
如下图所示:
3.1 采用AT89S51单片机来作为整机的控制单元。
红外线探头采用市面上通用的发射管与及接收头,经过比较芯片调制处理后由控制系统接收。
路线寻找采用红外线管对路面信号采集,送到单片机系统处理,同样包括无线遥控信号和语音控制信号。
此系统比较灵活,采用软件方法来解决复杂的硬件电路部分,使系统硬件简洁化,各类功能易于实现,能很好地满足题目的要求
3.2 采用红外线避障,利用单片机来产生38KHz信号对红外线发射管进行调制发射,发射出去的红外线遇到避障物的时候反射回来,红外线接收管对反射回来信号进行解调,输出比较电平。
外界对红外信号的干扰比较小,且易于实现,价格也比较便宜。
3.3 利用集成型红外对管作为寻迹单元的传感器,其中红外线发射管发射红外线,红外线二极管进行接收。
采用红外线发射,外面可见光对接收信号的影响较小,再用射极输出器对信号进行隔离。
本方案也易于实现,比较可靠.
3.4 无线电遥控也由发射和接收两大部分组成,由于无线电遥控模块在市场上非常普及,加上无线电遥控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无方向性等优点,对于小车的控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软件设计
小车程序:
//直流电机调速
#include <reg52.h>
#include <intrins.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SIGNAL P2
//L298带动两个电机M1、M2
sbit IN1 = P1^0; //M1_L
sbit IN2 = P1^1; //M1_R
sbit IN3 = P1^2; //M2_L
sbit IN4 = P1^3; //M2_R
sbit ENA = P1^6; //M1_E
sbit ENB = P1^7; //M2_E
sbit chuan1=P2^0;
sbit chuan2=P2^1;
bit M1_L,M1_R,M2_L,M2_R ;//标志位L代表左转,R右
转;M1_L代表电机1左转,就是我们说的正反转;
uchar PWM[] = {0x00, 0x01, 0x11, 0x15, 0x55, 0x57, 0x77, 0x7f, 0xff};
uchar M1_PWM, M2_PWM; //将来取上面数组中数字, 实现PWM=0/8~8/8
uchar M1_n=2,M2_n=2; //0~8, 代表0/8~8/8
//****************延时t毫秒********************** void delay(uint t)
{
uint i;
while(t--) for (i = 0; i < 125; i++);
}
//-----------------------------------------------
void initiate()
{
TMOD = 0x01;
TH0 = (65536 - 500) / 256; //1ms@12MHz
TL0 = (65536 - 500) % 256;
TR0 = 1;
ET0 = 1;
EA = 1;
M1_n = 2; //0~8, 代表0/8~8/8
M2_n = 2; //0~8, 代表0/8~8/8
M1_PWM = PWM[M1_n];
M2_PWM = PWM[M2_n];
P0 = 0;
P1 = M1_PWM;
P2 = M2_PWM;
}
uchar check(void)
{
uchar temp;
temp=SIGNAL&0x0f;
return temp;
}
void main()
{ uchar keep;
initiate();
while(1)
{
keep=check();
if(keep==0x00)
{
M1_R=0;//代表左右转的控制的标志位写法
M2_R=0;
}
if(keep==0x01)
{
M1_R=0;
M2_L=0;
}
if(keep==0x10)
{
M1_R=0;
M2_R=0;
}
if(keep==0x11)
{
M1_R=0;
M2_L=1;
}
}
}
void T0_INT(void) interrupt 1
{
TL0 = (65536 - 500) % 256; //重新赋值
TH0 = (65536 - 500) / 256; //1ms@12MHz
//--------------------------------
if (M1_L == 0 || M1_R == 0) { ENA = 1;
if (M1_L == 0) {
IN1 = 0;
if (M1_PWM & 0x01) IN2 = 1; else IN2 = 0;
}
else if (M1_R == 0) {
IN2 = 0;
if (M1_PWM & 0x01) IN1 = 1;
else IN1 = 0;
}
else ENA = 0;
// M1_PWM = _cror_(M1_PWM, 1);
}
else ENA = 0;
//--------------------------------
if (M2_L == 0 || M2_R == 0) {
ENB = 1;
if (M2_L == 0) {
IN4 = 0;
if (M2_PWM & 0x01) IN3 = 1;
else IN3 = 0;
}
else if (M2_R == 0) {
IN3 = 0;
if (M2_PWM & 0x01) IN4 = 1;
else IN4 = 0;
}
else ENB = 0;
//M2_PWM = _cror_(M2_PWM, 1);
}
else ENB = 0;
//--------------------------------
}
//----------------------------------------------
四、仿真结果
下图为PROTUES仿真显示:
五.总结
经过这次课程学习,感觉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又有一次质的飞跃。
通过这门课程,我学到自动化专业的一些感兴趣的知识,学习到智能化在自动化行业的重压性,在社会发展占重要的地位。
通过这次课程的作业,我亲自用仿真图感受到智能化的奥妙,以及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