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_第九节_利用计算器求角度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
《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难点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2.用计算器由己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200sinl6°米屮的"sin 16°”是多少呢?我们知道,三角函数屮,当角的大小确定时,三角函数值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随着角度的确定而确定.对于特殊角30°、45°、60°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和含这些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而对于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需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求出这些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二.讲授新课1.用科学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师]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到丽|cos|和画键.例如sinl6° , cos42° , tan 85°和sin72°38z 25"的按键顺序如下表所示.(多媒体演示)sin72° 38’ 25"=0. 954450312同学们可用自己的计算器按上述按键顺序计算sinl6° , cos42° , tan85° , sin72° 38' 25〃,看显示的结果是否和表中显示的结果相同.(教学时应注意不同的计算器按键方式可能不同,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器 探索计算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也可以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计算器计算三角函数值的方 法)[师]很好,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出三角函数值.大家可能注意到用计算器求 三角函数值吋,结果--般有10个数位.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个约定,如无特别说明,计算结果 一般精确到万分位.下而就请同学们利用计算器求出200sinl6° .[生]用计算器求得200sinl6°心55・12(m).[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多媒体演示).(l) sin56° ; (2) sin 15° 49z ;(3)cos20° ; (4)tan29° ;(5)tan44° 59’ 59" ; (6)sin 15° +cos61° +tan76°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一组既快又准确)[生](l)sin56° 5.8290;(2) sin 15° 49' ^0. 2726;(3) cos20° Q O.9397;(4) tan29° =0.5543;(5) tan44° 59' 59" ^1.0000;(6) sin 15° +cos61° +tan76° ^0. 2588+0. 4848+4. 0108=4. 7544・[师]我们知道,给定一个锐角的度数,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都唯一确定.给定一个 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个锐角的大小也唯一确定吗?为什么?[生]我们曾学习过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一皿定理.在上图中,斜边/C 和直角 边BC 是定值,根据皿定理可知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当然Z/的大 小也是唯一确定的.[师]这位同学能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很有条理地解释此问题,很不简单.我们知道了si 心咏锐角滤唯一确定的.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 科学计-算器来完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科学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 的大小.2. 用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sin72° 38’ 25"[师]己知三角函数求角度,耍用到丽、丽、區|键的第二功能“sir|T, cos-1, tanT” 和丽键.例如:已知sinJ=0.9816,求锐角/;已知cosA=0. 8607,求锐角力;已知tan4=0. 1890,求锐角/;己知tarU=56. 78,求锐角按键顺序如下表.(多媒体演示)上表的显示结果是以“度”为单位的.再按國' DMS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教学时,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使用的计算器,探索具体操作步骤)[师]你能求出上图中Z/的大小吗?[生]sin/ = *=0.25・按键顺序为画區| ©日回目目,显示结果为14. 47751219° , 再按丽•键可显示14° 28 39〃 .所以厶= 14° 28' 39".[师]很好.我们以后在用汁算器求角度时如果无特别说明,结果精确到1〃即可. 你还能完成下列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题吗?(多媒体演示)根据下列条件求锐角&的大小:(l)tan6>=2. 9888; (2)sin&=0. 3957;(3) cos〃=0・ 7850; (4) tan&=0. 8972;(5) sin&= - ; (6) cos&= -;2 2(7)tan〃=22.3; (8)tan〃=J^;(9)sin&=0. 6; (10)cos&=0. 2.例题解析例1用科学计算器求下列各三角函数的值(结果精确到0.0001):(l)sin40°⑻;(2)cos63° 52z 41" ;(2)tan52° 6'.例2已知°的三角函数值,用科学计算器求a.(1) sina=0.5512;(2)cosa 二0.2559;(3)tancc=0.2755.教学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运用计算器计算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运用计算器计算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的角度.。
课题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识计算器一些功能键的使用
2、会熟练运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由三角函数值来求角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计算器处理三角函数中的值或角的问题
难点:知道值求角的处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角A是等特殊角时,可以求得这些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怎样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
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二)实践探索
1、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利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这个教师可完全放手学生去完成,教师只需巡回指导)
sin37°24′sin37°23′cos21°28′cos38°12′tan52°;tan36°20′;tan75°17′;
2.熟练掌握用科学计算器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例如:sinA=0.9816.∠A=
.
cosA=0.8607,∠A=;tanA=0.1890,∠A=;tanA=56.78,∠A= .
3、强化
完成P84页的练习
四、布置作业
P85 4、5。
课题28. 1. 4利用让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目标初步掌握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熟练应用目标逐步培养学牛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目标提高学生对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认识。
初步掌握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初步掌握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熟练应用讲练结合锵手段锄具课时数教学过程设计修订与完善复习引入教师讲解:通过上面儿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和A是30°、45 。
或60 °等特殊角时,可以求得这些特殊角的止弦值、余弦值和止切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歧特殊角,怎样得到它的=角函数值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探究新知(一)已知角度求函数值教师讲解:例如求sinl8°,利用计算器的sin键,并输入角度值18, 得到结果sin!8° =0.309016994.又如求tan30° 36',利用函键,并输入角的度、分值,就可以得到答案0.591398351.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时,不同的计算器操作步骤有所不同.因为30。
36’ =30.6°,所以也可以利用囱键,并输入角度值30・6, 同样得到答案0.591398351.编写时间:年月口总第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修订与完善(二)已知函数值,求锐角教师讲解:如來己知锐角三角函数值,也可以使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锐角.例如,己知sinA=0.5018;用计算器求锐角A可以按照下面方法操作:依次按键圈圖,然后输入函数值0.5018,得到ZA=30.11915867 ° (如果锐介J A精确到1°,则结果为30°).还可以利用固H °键进一步得到ZA=30° 077 08. 977(如果锐角A精确到P ,则结果为30。
8Z,精确到1"的结果为30。
7 ,9“).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表,也可以查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介J・教师捉出:怎样验算求出的ZA=30°7’ 9"是否正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对以再用计算器求30° 7’ 9"的止弦值,如果它等于0.5018,则我们原先的计算结果就是正确的.随堂练习课本第84页练习第1、2题.课时总结已知角度求正弦值用回键;已知正弦值求小于90°的锐角用2ndf 回键,对于余弦与止切也有相类似的求法.第4课时作业设计课本练习做课木第85页习题28. 1复习巩固第4题,第5题.双基与中考(本练习除了作为本课时的课外作业之外,余下的部分作为下一课时(习题课)学生的课堂作业,学生可以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划分课内、课外作业的份量)一、选择题.教学过程设计修订与完善1・如图1, RtAABC 中,ZC=90° , D 为BC 上一点,ZDAC=30° ,BD=2,3仰角分别为35°、45°,若2.AB=2 V3 ,则AC的长是().D.C、D两处相距200米,那么山高AB为().A. 100(73+1)米B. IOO A/3米C. 100^2 米D. 2003.如图3,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为s米,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为测得(2点的俯角为则较低的建筑物的高为()•A. s • (an a 米B. s • tan ( P 米C. s (tan P -tan a )米D. -------------------- 米tan /? - tan cr4.已知:A、B两点,若由A看B的仰角为a ,则由B看A的俯角为().A- a B. 90° -a C. 90° +a D- 180° -a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