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第十一讲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99
农村社会学第十一章农村现代化学习辅导1.社会变迁的涵义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其内涵包括:第一,社会基本形态的变迁,它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
第二,社会基本结构的变迁,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社会职业结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化。
第三,日常生活和人的行为模式的变化,它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日常生活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类型第一,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地、渐进地发生变迁的过程。
它一般表现为原有社会体系的不适宜部分的逐渐消退和适宜的新生部分的逐渐成长。
渐进是社会进化的本质特征。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社会革命一般采取激烈对抗的方式,它是对原有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剧烈的社会变迁。
第二,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社会进步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过程。
社会进步与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期待有关。
社会倒退是一种从较高发展水平向较低发展水平阶段的转变。
它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受到破坏和严重损害,社会混乱和社会病态加剧,人们的生活质量恶化。
第三,自发的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是在人们未认识社会变化规律的情况下,由众多有目的的个人行动混合而成的社会变迁形式。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在人们认识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通过协调人们的行动,有计划地去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及结果。
3.社会变迁的动因第一,生产方式的变化。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指人们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获得产品并进行分配和消费。
生产关系的变化也直接导致社会变迁。
当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必要。
生产关系的调整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且促进社会变迁。
第二,科学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指出了科学技术进步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一般是指人类在处理其同自然界的关系时使用的技术手段,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亦称“乡村社会学”。
以农村社区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形成于20世纪初。
主要研究:农村人口、农副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文教卫生等情况;农村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小城镇、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一般指农业生产者的居住地。
多为人口聚居的村落,或是散居的田野。
起源于人类由采集、渔猎进入农耕阶段开始定居的原始农业时期。
生产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分工开始以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与城市产生差别。
其特征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大多以农为业,家族聚居,成员间相互协作,多有血缘关系;工商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相联系,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兼业农户日见增多,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逐步缩小。
农村人口:生活在农村社会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是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
农村人口的状况影响着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农村生活:方式广义指农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活动方式,包括劳动、消费、闲暇、政治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狭义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
世界各地的农村社区因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可概括为发达国家农村生活方式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保障:为改善和提高全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由国家依法建立、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农民生活保障性制度措施系统。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本条件;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及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农村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需经社会成员努力,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11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一、选择题 1.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在(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④召开了政协会议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2012届广东中山一中高三第二次统测)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钦定宪法大纲》B.《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5.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
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B.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6.“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
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 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 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 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7.(2011年江苏常州模拟)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农村社会学网络课程学习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1 课程定位 (1)2 课程介绍 (1)2.1 学习目标 (1)2.2 课程内容介绍 (1)3 课程学时安排 (1)4 学习日程安排 (2)5 课程考核说明 (4)5.1 课程考核综合成绩组成 (4)5.2 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4)5.3 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5)5.4 课程考核时间安排 (5)6 学习方法建议 (5)7 理论学习指导 (7)8 实践学习指导 (12)9 互动教学指导 (13)10 移动学习指导 (13)11 其他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13)12 课程栏目介绍 (14)12.1 课程介绍 (14)12.2 理论学习 (14)12.3 实践学习 (14)12.4 案例集锦 (15)12.5 模拟试题 (15)12.6 相关资源 (15)12.7 课程评价 (16)12.8 课程地图 (16)13 学习支持服务 (16)网络课程学习指导1课程定位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为农业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农业推广提供方法论依据,同时也是分析影响农业推广社会因素的重要工具。
2课程介绍2.1学习目标本课程属于应用社会学范畴,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在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区发展条件、农村家庭与农村组织、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与农业推广关系密切,集中体现了农村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学科基本理论框架,熟练掌握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为农业推广实践提供符合农村社会实际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灵活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
2.2课程内容介绍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它对农村社会进行了综合、整体的分析。
既有社会结构分析和社会功能分析,也有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分析,课程涵盖了绪论、农村社会成员、农村社区、农村家庭与家族、农村社会组织、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农村文化、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11章的内容,它们相互交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