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姻家庭史
- 格式:ppt
- 大小:236.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婚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河,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分析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探讨其变化原因及影响,以期全面理解中国婚姻制度的发展脉络。
一、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中国的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部落氏族制度。
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群居一起的氏族成员可以进行自由婚姻,不存在固定的男女关系与群居关系。
当时的婚姻制度非常松散,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规定,实际上是一种近似于“自由恋爱”模式的婚姻。
这一时期的婚姻关系主要是通过多妻制的方式来体现,一夫多妻的现象相对较为常见。
二、奴隶社会婚姻制度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婚姻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奴隶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婚姻关系逐渐固化,开始出现世袭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规范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由自由婚姻转变为包办婚姻。
家长代表子女进行婚姻的安排,主要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强调门当户对,禁止通婚。
另外,婚姻制度中的妇女地位下降,女性被视为丈夫的财产,缺乏权利和地位保障。
三、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父母、长辈和宗族的婚姻权威逐渐加强,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呈现出一夫一妻制的特点,多妻制逐渐被禁止。
而且,随着宗法制度的形成,禁止了近亲结婚,规定了禁忌婚姻的范围。
同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行了行宫制,这种制度使得女性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四、民主革命时期婚姻制度20世纪初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潮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制度的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倡导平等婚姻,强调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
晚清以后,开始兴起民主婚姻运动,呼吁废除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提倡自由婚姻。
1912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实行了民法典,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和自由婚姻的原则。
中国婚姻家庭史论文万伦之始:中国古代婚姻变迁史《礼记》中,把结婚看作“万伦之始”,是“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婚姻已超出个人私事的范畴。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在以男性为中心、女子依附男子而生存的封建社会中,婚姻更是关系到一生命运和生死存亡的大事。
中国人历来重视婚姻,结婚意向很强。
《礼记》中,把结婚看作“万伦之始”,是“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婚姻已超出个人私事的范畴。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在以男性为中心、女子依附男子而生存的封建社会中,婚姻更是关系到一生命运和生死存亡的大事。
作为妻子、媳妇、母亲,女性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婚姻和家庭中。
婚姻成功,意味着一生的圆满幸福,成为贤妻良母;婚姻不顺利,则受尽丈夫公婆虐待,或遣送回家,或受苦受难,终身如奴。
婚姻与女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婚姻,是妇女的苦难,又是妇女的希望;是妇女的囚牢,又是妇女的依靠。
中国的女性往往视婚姻为唯一的归宿和目标。
千百年来,婚姻如同一道坚硬无情的铁索,拴系着妇女的身心,演绎着一幕幕被扭曲变态的悲欢离合。
婚姻,是男女两性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为法律或社会风俗习惯所承认的、男女两性结合为夫妻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
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下,男女两性是怎样结合的呢?许多学者认为,所有的民族在初民阶段都有过乱婚时代,也就是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没有任何束缚的真正的动物性的性结合。
但是,这种“乱婚”状态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逐渐地被改变,衍变为有一定限制的“群婚”时代,即由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的结合。
虽不同于纯动物性的杂乱性关系,但在婚姻群体内,人们还是有着无约束的性自由的,婚姻仍未完全脱离乱婚状态。
群婚时代,从其社会形态来看,是属于“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时代。
中国古代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说法。
如华胥履人迹而生伏羲,安登感神而生,神农、女节感流星而生,少吴、天枢感虹光而生……这些,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曾经经过母系社会的一种推论。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婚姻制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化,是中国婚姻制度的重要历史过程。
1. 家长包办婚姻期间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婚姻制度首先是以家长包办婚姻为主。
在当时的社会中,父母的权威是非常高的,他们可以决定孩子们的婚姻。
通常是男方家长提出婚事,女方家长会回应。
如果双方家长都同意这门亲事,婚姻即可成立。
但是在当时,女性的地位不高,很多时候女性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2. 婚姻仪式和嫁妆在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婚姻制度中,婚姻仪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婚姻礼仪和嫁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常婚姻仪式分四个阶段,先是订婚,再举行过门仪式,然后是婚礼,最后是婚后拜访亲友。
而嫁妆则是指女方家庭送给男方家庭的礼物和财物,有时候包括一些财产。
这是当时的一种传统,也代表了女方家族的地位与财力。
3. 门第观念和宗族意识在当时的社会中,门第观念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婚姻不仅仅是和对方结合,还要考虑双方家族的门第。
因此,在选婚对象时,家长们更多的考虑对方的家世和背景。
此外,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宗族意识。
这是指一个宗族内成员之间的情感和互助关系,因为婚姻关系也会带来宗族的扩大和巩固。
因此,在当时的宗族社会中,婚姻关系往往不仅仅是女方和男方之间的关系,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
4. 女性地位的提高在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女性地位逐渐提高。
尤其在东周时期,女性的地位更加提升。
这时,女性开始有了较多的社交活动和文化生活。
此外,在母系社会中女性有更高的地位,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再归来”,这也导致了很多女性继承家族财产和家族联姻的情况出现。
5. 婚姻自由的出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后,中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秦始皇对民间婚姻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了以家长包办婚姻为主的传统观念,提倡男女自由恋爱和自主选择。
中国五千年婚姻演变史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杂交群居生活以后,出现了第一个婚姻形式——血缘婚,又称族内婚、班辈婚。
即婚姻范围限于族内,不准不同辈的男女通婚,只准同辈人结合。
中国苗族的《伏羲姊妹制人烟》传说,壮族的《盘瓠》传说,纳西族的《创世纪》传说中,都有兄妹成婚的说法。
这大都与大洪水传说有关,说是世上只剩下兄妹二人,结为夫妇,创造人类。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皇王世纪》说:太昊庖牺氏“制嫁娶之礼” 。
伏羲所制的嫁娶之礼最初即是兄妹婚,是婚姻之始。
兄妹、姐弟血缘婚是以集群的形式构成的,一群兄弟与一群姐妹互为共夫、共妻。
子女为集群共有,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由于家族之间的竞争,实力强的家族成员常常侵袭、掠夺实力弱的家族,包括把其他姓氏家族的妇女抢来,强迫她们与族内男子婚配,这便是原始抢婚制。
抢婚的普遍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同姓相婚,其子不蕃,而异姓相合,所生子女要优良得多,于是出现了亚血缘婚,也叫族外婚。
在这种婚姻形式下,本氏族的兄弟姊妹已不能通婚,而必须到族外去求偶。
族外婚仍然延续了班辈婚的惯制,即同辈通婚。
《楚辞·天问》说:“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作,后嗣而逢长?”所谓“并淫”,即指兄弟共妻。
《孟子·万章》说,舜之兄弟象企图害死舜欲霸占其财产,要求“二嫂使治朕栖”。
郭沫若认为:“娥皇女英为姊妹而以舜为公夫。
舜与象为兄弟而兄弟‘并淫’。
”这种婚制的残余则是转房婚。
其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有兄亡嫂嫁弟,姊亡妹续嫁给姐夫,弟亡弟媳转嫁给兄,伯叔母转嫁给侄儿等。
亚血缘婚的配偶范围逐渐缩小,异姓的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对偶同居,便成为对偶婚。
对偶婚的男女分别在自己母系氏族中生活,成年男子到异姓女子氏族过着“暮合朝离”的生活,两性结合并不固定,世系仍按母系计算。
海南黎族的对偶婚被称为“放寮”,异姓青年男女可以到对方的“寮房”自由结交伴侣。
纳西族的对偶婚称“阿柱”婚,阿柱为性伙伴之意。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引言:婚姻与家庭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变,并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原始婚姻制度、周代的宗法婚姻制度、秦汉时期的均田制婚姻制度、唐宋时期的封建婚姻制度等不同的阶段。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阶段入手,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
一、远古时期的原始婚姻制度在远古时期的中国社会,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阶段。
这个时期,婚姻制度还十分原始,常常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通过原始的婚姻方式进行联姻,以达到巩固族群和部落的力量。
1. 单配制度在这个时期,由于氏族的力量主导社会,婚姻制度采用的是一夫一妻的单配制度。
即一个男性只能与一个女性结合,不允许同时娶妻或纳妾。
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力量相对较小,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资源的适度分配。
2. 母系氏族制度在远古时期,婚姻制度还常常与氏族制度相结合,以母系氏族制度为主。
这意味着家族的血缘关系主要通过母亲而确定,婚姻中女性地位相对较高,而男性则以娶妻的方式来加入女性的氏族。
3. 宗法婚姻制度的形成在后期的远古时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竞争加剧,氏族之间的联系难以维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宗法婚姻制度逐渐形成。
这个制度通过以男性的姓氏为血统传承的基础,确立了父系氏族的地位,同时也限制了婚配的自由。
二、周代的宗法婚姻制度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宗法婚姻制度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度发展。
1. 宗法婚姻的特点在周代,宗法婚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男性的婚姻自由权受到限制,需要遵循社会的阶层和等级规定;其次,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低下,从此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第三,婚姻成为一种政治手段,用于巩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 周公制定的婚姻制度周公制定的婚姻制度规定,王室成员和贵族只能娶亲族之间的女性,这种婚姻制度被称为姻亲制。
通过这种制度,周王朝对贵族家族的控制得以进一步加强,同时也确保了贵族之间的联系和亲和。
探究中国家庭的历史,看先秦时期“家庭”的从无到有文/江南铲史官引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错。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一、史前家庭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对偶婚。
而对偶婚是一种个体婚,即一对男女在较长时间里维持比较固定的偶居关系。
这是中国家庭的历史起点。
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开始于婚姻史上的对偶婚阶段,其时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后期。
早期对偶婚下的家庭仍是母系家庭,而非父系家庭。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妻居”的母系对偶婚家庭逐渐出现裂痕,并向“从夫居”的父系专偶婚家庭转变。
对这一转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应是男女在经济生产中地位的变化和家庭财富的增加。
男子进入农业领域并成为生产主力,与此同时,妇女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则不断降低。
这导致了男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升降。
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对偶婚随着父权制的建立,在传统家庭中所见到的种种亲属关系逐步确立了下来;对家庭具有标志意义的姓氏制度,也在这个时侯逐步出现。
姓最早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随着父权制产生,氏也开始出现。
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不同,氏乃起源于男性祖先的官职或者功业等等。
由从母系称姓到从父系称氏的转变,大抵开始于传说中的颛顼时代。
在漫长的史前时代,造食技术及其设备缓慢进步,火的利用导致了饮食生活的重大转变。
家庭形态的变化也对饮食生活有重要影响,其中最显著一点是由“共食制”向“分食制”逐步演变。
在母系氏族时期,母系大家庭的饮食生活是共产共食;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特别是随着父系大家庭向个体小家庭逐步发展,分灶炊食逐渐普遍起来。
随着父权制的建立,在传统家庭中所见到的种种亲属关系逐步确立了下来二、夏商周时期的家庭夏商周时期婚姻观、家庭观处在形成中,规则不断产生,但是约束力并不强。
这一时期小家庭笼罩于父系大家庭(或家族、宗族)组织之下,未能在国家法律和思想观念上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单元。
中国婚姻小史
摘要:
一、婚姻观念的演变
1.传统婚姻观念
2.近代婚姻观念的变革
3.当代婚姻观念的发展
二、婚姻制度的变革
1.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2.民国时期的婚姻制度改革
3.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法及其影响
三、婚姻习俗的变化
1.传统婚姻习俗
2.现代婚姻习俗的演变
3.婚姻习俗的差异与融合
四、当代婚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婚姻观念的多元化
2.婚姻家庭的社会压力
3.婚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正文:
中国婚姻小史
一、婚姻观念的演变
自古以来,中国的婚姻观念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由恋爱的观念传入我国,人们的婚姻观念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
当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婚姻的质量和个人选择,婚姻观念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婚姻制度的变革
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婚姻制度严格遵循礼教,男女双方的权益极不平衡。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逐渐开放,婚姻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婚姻法,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原则,对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婚姻习俗的变化
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繁多,如过门、拜堂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婚姻习俗逐渐消失,现代婚姻习俗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婚姻习俗也在不断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婚姻习俗。
四、当代婚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当今社会,婚姻观念的多元化、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大,使得婚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1. 嘿,你知道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吗?那可真是一部超级精彩的“大剧”呢。
就拿古代的包办婚姻来说吧,就像把两个人硬塞到一个盒子里,不管合不合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这么把两个人的命运绑在一起了。
男方可能都没见过女方,就稀里糊涂成了夫妻。
我就想啊,这要是放现在,得多难受啊,两个人都没感情基础,这日子可咋过?2. 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上,古代的妻妾制度也是很奇特的。
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这就像收集宝贝似的。
正妻呢,就像大管家,管着家里的大小事务。
那些小妾呢,地位就低一些。
我听老一辈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富人家的小妾,整天小心翼翼的,就怕得罪正妻,每天过得战战兢兢的。
你说,这对女人公平吗?在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啊。
3. 再说说古代的家庭制度,那是讲究家族传承的。
家族就像一棵大树,长辈就是树根,子孙后代就是枝叶。
在这种制度下,家族的荣誉高于一切。
比如有个家族出了个状元,那整个家族都跟着沾光。
要是家族里有人犯了错,全家都可能跟着受罚。
这和现在我们强调的个体独立差别可大了。
现在咱们可不会因为家族里某个人的问题,就把全家人都拉下水。
4. 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在近代开始有了大变化。
以前结婚是为了家族繁衍,现在慢慢开始讲究爱情了。
就好比从黑暗的隧道里看到了一丝曙光。
我爷爷那辈,他和奶奶就是经人介绍认识的,虽然不像现在自由恋爱,但也开始有了互相了解的过程。
不像古代,完全就是盲婚哑嫁。
这就是一种进步啊,就像冰开始慢慢融化一样。
5. 在古代,婚姻家庭制度里,女性的地位真的很低。
一旦出嫁,就像泼出去的水。
夫家要是对她不好,她能怎么办呢?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
我曾看过一本书里写,有个女子被丈夫打骂,回娘家都不行,娘家人还觉得是她的错。
现在呢?女性在婚姻家庭里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就像一场翻身仗,打得漂亮!6. 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里,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特色。
比如说少数民族的一些婚姻习俗,像彝族的抢婚习俗。
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其制度变革是以史为鉴,应对现实问题的必然结果。
从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父系社会,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以至于现代社会也不免受到其制度传统的影响和影响的深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古代婚姻家庭制度历史演变母系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的社会形态之一。
在母系社会中,家族以女性为血缘纽带,因为女性会传承母系氏族的血脉。
后来在中国古代,父系社会逐渐发展起来。
在父系社会中,男性继承家族,传递家族的财产和名声。
因此,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也随之而来。
在周代,男女通婚是一种常见的婚姻家庭制度。
这种婚姻家庭制度被称为“通姻”。
通姻时,男方要以一定的代价向女方家族索要新娘,称为“聘礼”。
此外,还要经过“过门之礼”的程序,才算正式婚姻。
通姻对于增强家族的势力和财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例如培养“婚姻门户”思想,导致女性地位低下,使女性成为家族之间的交流工具。
到了唐代,皇帝颁布了《婚姻法》,开始规范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制度。
明清两代,婚姻家庭制度逐渐成熟,其中的“婚姻制度”、“婚礼礼仪”以及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着当代婚姻家庭,在婚姻家庭中得到传承和再现。
明清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明清时期,婚姻家庭制度逐渐成熟。
女方要接受家庭的安排,从而向男方家族嫁出。
对于女性而言,重要的是家族的荣誉和财富。
因此,女性必须配合家族的要求,找到一个合适的丈夫。
男方也必须尊重女方家族的意愿,以保证对方能够接受。
另外,明清时期,家族地位与家庭财富关系极其密切。
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誉,家庭需要给新娘带去很多礼品作为嫁妆。
这还不包括丈夫需要给新娘的新衣、首饰和化妆品等。
另外,新婚夫妇还需要花费很多钱来筹备新房、新家具等供品。
在明清时期,还有一些特别的婚礼习俗,例如“过大门”和“千里送草”。
当新娘进入新家时要经过“过大门”之礼,意味着新娘已经成为新家庭的成员。
而且,“千里送草”也是一种饰品,寓意着远距离情侣之间的思念。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过程婚姻制度的变化与风俗的形成,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发展。
婚姻这个词,通俗地说是男女两性结合为夫妻。
婚同昏,最早见于甲骨文,黄昏举行喜宴,姻同因,是因男而嫁的意思。
01 原始群婚在远古时代,人类群居野外,男女混杂,是一种非常混乱而又自由的关系,知母不知父。
我国约在距今20—3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就结束了原始群婚阶段而进入了血缘群婚阶段02 血缘群婚血缘群婚,人类的早期婚姻形态。
是按照辈分划分婚姻,同一辈分的男女之间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也互为夫妻。
这种婚姻是在家庭内部。
典型的形式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也互为夫妻。
排斥了祖辈与孙辈、父母辈与子女辈的通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危害并逐渐产生明确的婚禁,即禁止一切血缘亲属间的通婚,而到血缘以外的氏族集团寻找婚配对象。
03 对偶婚对偶婚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组成配偶,女人可以有多个稳定的伴侣,伴侣可以更换。
同样,男性也有几个伴侣,也可更换伴侣。
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子女归女方,从母姓,血统按母系计算,财产由女子继承。
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
在我国大约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万年到五千年左右。
04 一夫一妻制从仰韶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开始,父权制度确立,女子地位下降。
奴隶制度形成,妇女首先成为奴隶主掠夺和占有的对象。
这些掠夺来的妇女只供奴隶主玩弄,还得服苦役,所以奴字带女字旁。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
虽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有一个。
也就是说只有一夫一妻是合法的婚姻,只有正妻所生的子女为嫡系,其他皆为庶出,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比较低的地位。
帝王那里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和数不清的宫女,在公侯那里是夫人姬妾,在官僚富豪那里则是妻妾侍女。
这时的妇女已完全是男子的附属品了。
中国历代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会所公认并被人民普遍遵循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统体系。
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制度的共性。
由战国起,经秦汉至唐,中国封建社会由发端而至鼎盛。
婚姻家庭制度作为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和巩固。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君为臣纲”相提并论,成为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最高准则。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强迫婚姻,家长权、父权和夫权三位一体、男尊女卑、有严格宗法等级制度的家礼,宗祧、爵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专权离婚,构成了中国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内容。
(1)婚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以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婚姻当事人自身婚姻须听凭家长、父母做主,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婚姻的成立则须通过媒人从中中介。
秦律、汉律、唐律等一切封建法律都确认这种婚姻制度的合法性。
唐律规定,卑幼①不依家长私自婚娶的,要罚受杖一百,同时对主婚人也要依律科刑,甚至连媒妁也会受到追究。
由此可足见婚姻包办强迫的专制程度。
聘娶婚既然是一种根据父母的意志,通过媒妁致币帛通问,以合二姓之好的一种婚姻成立方式,所以,资财也就成了婚姻缔结的重要条件。
唐律就规定,结婚须实行“以聘财为信”的送财礼制度,从而使结婚成为买卖交换的一种形式。
唐律甚至还规定,即使没有正式签订婚约,但只要接受了聘礼,“聘则为妻”,婚姻关系就应当得到确认,与签订婚书一样具有婚约的性质。
公平地说,包办强迫婚姻在秦汉至唐的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还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术的独尊地位被冲垮,又由于这是一个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婚嫁相对两汉来说要显得自由些,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据《晋书·王濬传》载,平吴名将王濬年轻时任河东郡从事。
州刺史徐邈的女儿有才能,“择夫未嫁”,徐邈就将手下佐吏召集议事,让女儿在帘内暗暗挑选,徐女看中了王濬,告诉了一旁的母亲,徐邈遂将女儿嫁给了这个小吏。
中国古代婚姻史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而在中国古代,婚姻更是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从商周时期开始,婚姻观念、婚礼风俗、男女角色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婚姻文化,也随着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发展而逐渐改变。
古代婚姻观念的形成在古代人们的婚姻观念中,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对于婚姻关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男人是外出打猎、做生意的主力军,婚姻关系维系家庭的稳定;而女人则被认为是家庭的生产者和传承者,婚姻关系要求她们要忠诚、孝顺、勤俭持家。
这种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古代的婚姻、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此外,古人认为婚姻是一种血缘关系。
亲戚和家庭的因素在古代的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婚姻关系不仅关系到男女两家,还涉及到两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是常见的联姻和中断婚姻的方式。
古代男女角色的分工在婚姻中,男人和女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角色分工。
男人负责外出捕猎、耕种、经商等工作,挣取养家糊口的收入,并承担家庭的外在责任;而女人则负责家务、生育和家庭教育,维系家庭的稳定和繁荣。
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在古代婚姻中得到充分体现。
古代婚姻中的婚礼风俗在古代中国,婚礼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和场合。
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纳征彩礼: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送一定的财物,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对女方的珍视。
婚姻是两家人的事情,因此纳征彩礼的过程也是两家人交流、协商、磨合、认识彼此的过程。
二是婚礼仪式:举行婚礼的时间很重要,通常在吉日良辰,进行祭拜祖先、拜天地、拜公卿等一系列仪式。
而在婚礼当天,还有新郎挑花车、拜天地、迎新娘等仪式,彩带喜炮、花轿摇铃、唢呐锣鼓等热闹的场面,让婚礼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
三是入洞房:在古代,新娘第一次进入新房,叫做“入洞房”,这是婚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过去,人们往往要经过许多符合习俗的礼仪后才能入洞房,在其中新娘被要求拾起婚床下散落的硬币、撕开红被单、洗脸等等,都是让新娘体现出她的勤劳、顺从和孝敬家庭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