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69
郭秀艳《实验⼼理学》章节题库(记忆与学习)【圣才出品】第8章记忆与学习⼀、单项选择题1.内隐学习最早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1研]A.⼈⼯语法范式B.序列学习范式C.复杂系统范式D.样例学习范式【答案】A【解析】国际上第⼀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的论⽂,是美国⼼理学家雷伯于1967年发表的⽂章,《⼈⼯语法的内隐学习》。
其中,他向被试呈现根本不同规则(⼈⼯语法)产⽣的字母串,并分别以外显和内隐指导语引导被试对其学习。
2.学习⼀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
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法是()。
[统考2010研] A.系列回忆法B.再认法C.⾃由回忆法D.对偶联合法【答案】B【解析】系列回忆法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学习和回忆;再认法是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否是先前学习或记忆过的;⾃由回忆要求被试对先前呈现的⼀系列项⽬尽可能多地记住;对偶联合法是先向被试呈现⼀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
3.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
[统考2010研] A.复述的作⽤B.成熟的作⽤C.疲劳的作⽤D.期待的作⽤【答案】A【解析】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复述的作⽤。
也可以让被试在这段时间做⼀些简单的算术运算,以此来对抗被试的复述。
4.验证⼯作记忆是否存在中央执⾏系统,通常使⽤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0研]A.双任务范式B.点探测范式C.线索提⽰范式D.注意瞬脱范式【答案】A【解析】探索中央执⾏系统功能的实验研究有:Alzheimer病⼈的实验研究,双任务操作实验以及随机⽣成任务实验。
双任务范式关⼼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的。
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法是:让被试执⾏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若该设计的交互作用显著,则应进一步做的统计分析为()。
[统考2009年研] A.主效应检验B.相关分析C.简单主效应检验D.回归分析【答案】C【解析】在多因素的方差分析统计中,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2.在实验时,要求不同的被试组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及程序。
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统考2009年研]A.消除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匹配法【答案】B【解析】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法;消除法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随机法是指采取随机抽取样本或者分配样本的方式,使无关变量得到控制;匹配法是指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匹配从而来控制额外变量。
3.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统考2009年研]A.对偶比较法B.差别阈限法C.数量估计法D.等级排列法【答案】C【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顺序量表的方法是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等距量表的方法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4.由于实验本身刺激呈现的规律性,使得被试对刺激是否达到阈限值提前做出反应而产生的误差是()。
[统考2009年研]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练习误差D.疲劳误差【答案】B【解析】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①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②期望误差则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
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尽可能相互抵消,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数量一致。
③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④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
参考答案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等等(任意9个)2. 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3. 生理变化、变化4. 每个被试、所有水平5. 低亮度环境、缓慢提高、暗适应6. 斯珀灵(Sperling)、平均9.1个项目7. 复合音、语言、言语听觉特征8. 两个或两个以上、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可以获得交互作用9. 一分钟、明适应、提高,降低,暗适应10. 时间分辨能力、转盘闪烁方法11. 刺激强度、复杂程度12. 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13. 数量上、质量上、属性、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自变量、某种特定反应14. 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15. 每一水平上、交互作用16. 反应时、反应、刺激、明显反应17. 费希纳、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传统心理物理法18. 感觉敏感性、反应偏向19. 感受性曲线、相同的感受性20. 比例量表21. 实验组、控制组22. 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23. 额外变量24. 视角原理、大、大、小25. 方法、结果、结论、附录26. 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27. 实验结果、样本、普遍代表性、适用性28. 所有要比较的刺激、某一特性29. 纯音掩蔽、噪音掩蔽、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30. 线索综合、线索优势、线索分离、线索互补、线索平均、线索再解释31. 72、加工单元±32. 依赖、影响33. 听觉器官、发声体34. 形状恒常性35. 阴影、几何透视36. 人为地、系统地、观察、记录、解释37. 具体计划、控制实验条件、安排实验程序38. 《心理物理学纲要》、函数关系39. 间接方法、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40. 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41. 直接方法、瞬时转换点或阈限42. 统计控制43. 细节、轮廓、最小维度44. 速度、准确性、权衡45. 减数法时期、唐德斯反应时ABC、加因素法时期46. 阈限、差别阈限47. 相等单位、绝对零点、一个次序48. 头几个字母、有意义49. 强度、距离之差50. 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51. 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52. 学过的单字、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53. 整体知觉、错觉、经验信息独立、刺激信息独立54. 描述性、因果关系55. 权威、注意凝聚、先验56. 腾伯格、加法法则、加因素法、发展、延伸57. 前瞻、回溯、前瞻、意向58. 有意无意地、期望59. 唐德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60. 经验观察、自我校正61. 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记忆62. 被试、无关变量、重复验证63. 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64. 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65. 先前呈现的顺序、开始位置、中间位置66. 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67. 视觉对象、头部、眼睛68. 立体物体、前后相对距离69. 习惯、期望、练习、疲劳70. 报告标准、似然比值71. 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72. 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特征整合理论73. 特雷斯曼、特定值、结合74. 概念、程序75. 肌肉线索、适应、辐合76. 自变量、因变量、处理水平、被试77. 相同或相似、随机分配78. 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79. 被试内设计、人数较少、单个80. 实验方法、实验目的、准确性、有效性、内部、外部81.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82. 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83. 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84. 从众实验, 服从实验, 责任扩散实验85. 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86. 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87. 勒温88. 身体缓冲区89. 系统的安全需求、操作上的方便需求。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产生于1879年三个代表性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科学方法的两个标志:经验观察;自我校正(1)经验观察的角度:实验心理学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
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两大课题。
(2)自我校正方面:实验心理学能否自我校正?如果从实验法得来的结论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法(也即通过其他实验)来进一步巩固证实,或与之相反地反驳质疑,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实验心理学具备了自我校正的能力。
非科学方法有哪些:权威、注意凝视、先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1、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属于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类型: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
调查研究是采用问卷或量表对某种现象进行大范围取样研究的方法.2、相关研究法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但还是不能确定相互关联的事物孰为因果,其指标叫做相关系数(r)。
(1)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缺点: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
其二,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3、实验法(一)什么是实验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心理学实验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实验控制观察法有三种:自然观察、个案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相关研究的改进:交叉—滞后法实验研究的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证被试推出的自由;(3)保证被试避免受到伤害;(4)保密的原则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选择被试;(2)确定实验控制;(3)数据整合;(4)撰写研究报告。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 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 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 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 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 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第7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对单个声源方向进行判断需要利用双耳线索。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双耳线索的是()。
[统考2010研]A.强度差B.时间差C.速度差D.周相差【答案】C【解析】听觉的双耳线索包括: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
2.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统考2009研]A.对偶比较法B.差别阈限法C.数量估计法D.等级排列法【答案】C【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顺序量表的方法是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等距量表的方法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3.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统考2009研]A.知觉恒常性实验B.三维图形知觉测验C.透视错觉实验D.“视崖”知觉实验【答案】D【解析】知觉的直接性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吉布森,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吉布森的“视崖”知觉实验是研究儿童知觉发展的实验,就是其实验支持之一。
其他三个知觉实验都支持间接知觉的观点。
4.人们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后,会感觉到灰色的纸片呈蓝色。
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08研]A.颜色适应B.颜色恒常C.颜色对比D.颜色混合【答案】C【解析】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两种颜色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颜色对比。
适应是一种刺激长时间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对该种刺激的感受变化的现象。
颜色恒常是指在一个范围内,个体对一种颜色的知觉不随着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
颜色混合是几种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同一区域或不同色彩的颜料混合作用引起的颜色视觉变化的现象。
5.在知觉实验中,常用动景盘来研究()。
[统考2007研]A.真动知觉B.诱导运动C.自主运动D.似动现象【答案】D【解析】动景盘是研究似动现象的常用工具。
实验中,将设计好的卡通片放入景盘,使之紧贴内壁,随着景盘的旋转,观察者从窗口向内能看到卡通片上的静止图形随之活动起来。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6.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练习题一、填空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_________,测量这些_______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
4.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5.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
这种在_________下的感受性_________的过程,称为_________。
6. ________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_______。
7. 语图仪是能将______或______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________________。
8.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
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 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_______就能适应,这是_______。
此种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_____,而是______,与_______正好相反。
10.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________的指标,最早是用____________进行测定的。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与解析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统考2016年研]A.笛卡儿B.冯特C.铁钦纳D.赫尔姆霍茨【答案】B~~~~【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
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统考2016年研]A.历史因素B.成熟因素C.统计回归效应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答案】A~~~~【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
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
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
[统考2016年研]A.库珀(L.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B.汉密尔顿(W.Hamilton)的字母转换实验C.克拉克(H.Clark)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D.斯腾伯格(S.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答案】B~~~~【解析】Hamilton等(1977)、Hockey等人(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它被称为“开窗”实验。
第6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即使一个刺激被有意忽视,注意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分配到该刺激并影响其此后的加工。
研究这种现象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11研]A.搜索范式B.双侧任务范式C.负启动范式D.整体一局部范式【答案】C【解析】搜索范式研究注意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及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转移。
双侧任务范式主要研究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度。
整体-局部范式研究注意过程和感觉特征(如尺寸和空间频率)之间交互作用。
2.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08研]A.双耳分听B.语义启动C.双任务操作D.视觉搜索【答案】A【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中指向性。
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主要研究手段。
3.注视图6-12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统考2007研]图6-12A.注意起伏B.注意转移C.注意分配D.注意分散【答案】A【解析】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该事物,出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也即注意起伏。
B项,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
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
C项,注意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性。
D项,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对象或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过程。
4.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答案】A【解析】注意的衰减模型与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相同点包括:①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②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1、实验中主试和被试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验产生哪些干扰?2.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是什么?3.音高和强度的关系。
4.视知觉组织的基本法则有哪些?5、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都有哪些?6、什么是听觉掩蔽现象?7、反应时新法。
8、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测定阈限的三方法。
9、听觉定位。
10、费希纳对心理学有哪些贡献?11、冯特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12、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13、科学方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14、试评观察法的优缺点。
15、试评相关法的优缺点。
16、简评实验法的优缺点。
17、自变量的类型。
18、因变量的类型19、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20、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1、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2、计算机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23、减数法的原理。
24、加数法的原理。
25、序列反应时范式。
26、内隐联想测验。
27、Go/NO-Go联想测验。
28、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实验。
29、最小变化法。
30、感觉直接测量中的情境效应。
3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32、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
33、注意的中期选择理论。
34、注意的的晚期选择理论。
35、资源限制理论和可证伪标准。
36、注意研究有哪些方法?37、视崖的原理和用途。
38、语图仪的原理。
39、空间知觉的物理线索有哪些?40、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的联系。
41、内隐学习的特征。
42、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
43、何谓前景理论。
44、人工智能的局限。
45、刺激—反应法的优点和不足46、情绪诱导法及其种类。
47、时间抽样技术的优缺点。
48、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
49、威尔逊的双重态度模型关。
50、实验性内隐自尊包括了哪些类别?51、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包括了哪些类别?52、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53、个人空间圈的测量方法有哪些?54、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因素。
55、实验法在工程心理学中的应用。
56、如何测量心理负荷?57、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58、直接知觉和间接直觉的关系。
第10章情绪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实验中,支持情绪后天习得观点的是()。
[统考2010研]A.华生的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B.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估实验C.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系列实验D.哈罗(H.F.Harlow)的恒河猴依恋实验【答案】A【解析】在实验前,被试小艾尔伯特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健康,对许多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没表现出丝毫的恐惧。
恐惧实验后,艾尔伯特对白鼠产生了极度恐惧,他开始号啕大哭,转身背对白鼠,向远离它的方向移动。
对于一种物体从没有恐惧到产生恐惧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这个实验支持了情绪后天习得的观点。
2.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
[统考2010研]A.情绪特性B.记忆特性C.思维特征D.需要特征【答案】A【解析】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用于运动感觉能力与情绪稳定性的心理实验,也适用于职业人员手的动作稳定程度的测试和培训3.研究情绪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情绪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是()。
[统考2007研]A.形容词检表法B.时间抽样法C.情绪诱导法D.刺激反应法【答案】C【解析】情绪的常用实验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刺激反应法和情绪诱导法。
刺激反应法是通过外部的刺激与反应来推断个体的内部情绪,这种方法只能研究情绪本身,无法研究情绪变量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对情绪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情绪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关系进行探讨的方法是情绪诱导法。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4.对令自己生气的人微笑,愤怒的情绪实际上也就消失了,会持这种看法的理论家是:()。
A.詹姆士—兰格(James-Lange)B.坎农(Cannon)C.埃克曼(Ekman)D.冯特(Wundt)【答案】A5.情绪—心境测查量表是以()的情绪理论为基础,用形容词核对表测量方法编制而成的。
A.冯特B.詹姆士—兰格C.普卢特希克(普拉切克)D.坎农【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 Singer, 1962)有关情绪的实验表明,情绪的产生受到下列什么因素的影响?()A.生理因素B.环境因素C.认知因素D.生物钟【答案】ABC2.情绪的测量方法有()。
1. 针刺麻醉真的有效果吗?请结合信号检测论分析“针刺麻醉”说,并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2.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该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请参照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程序(查阅文献——实验研究——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概述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
3. 有一个问题儿童比尔特别能哭闹,父母亲想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得带他去见了心理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小比尔竟真地不再哭闹了。
有研究者猜测是成人的注意强化了比尔哭的行为,心理医生在治疗期间可能只是采取不理会比尔的哭声的做法,比尔就改掉了爱哭的毛病。
如果你是研究者,你会采用怎样的实验设计来验证这一假设?4. 假设有一个研究计划:去图书馆抢占一张桌子,并且抢到空桌子后还要通过非言语、非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去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座位坐下来。
按照这个计划,你去图书馆将书、衣服以及其他的东西摊在桌子上,你希望这样可以阻止他人在你旁边坐下,坚持了15分钟,有人坐到了你的旁边,这时你的研究结束了,请判断这是一项实验吗?为什么?5. 假设有一个研究者想要比较游泳和跑步的减肥效果。
他找来两个肥胖的人作被试,首先用一架最大量程为300磅的台秤称他们的体重,发现两个被试的体重正好都是300磅。
然后,这两个被试开始减肥计划,一个通过跑步减肥,另一个游泳。
几个月后,两个人又一次用同一架台秤称体重,结果发现两个人的体重都是250磅。
研究者认为两个人都减重50磅,因此断定跑步和游泳的减肥效果一样好。
请问该研究可能存在什么问题?6. 要在一个实验中测定30个学生记忆无意义单词的能力,自变量是每个项目被诵读的次数,一次或五次,请分别采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进行实验,并说明可能出现的问题。
7. 为了测定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个体空间情况,实验分别选择一个面积为10米×l0米及20米×20米左右大小的空教室(或大厅)实施实验,准备一把量程大于2米的米尺。
第7章知觉7.1 复习笔记一、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历史渊源1.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1)格式塔心理学: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2)吉布森(Gibson,1950,1966,1979):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2.间接知觉(indirect perception):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3.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up-bottom)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也称材料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也称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二)直接知觉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要点是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的研究是吉布森和沃尔克(Gibson和Walk,1960)的视崖实验。
1.实验背景视崖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深度知觉,这是知觉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研究领域。
2.实验方法(1)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2)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是一张高为4英尺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半边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半边的玻璃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
(3)实验操作:将婴儿放在视崖的中间,并要求他们的母亲站在视崖深的一端和浅的一端召唤他们,观察他们是否会跟着母亲的召唤,向“视崖”或“浅滩”爬去。
第一章绪论19世纪以前,真正的科学心理学还没有开始。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研究者是由哲学家、医生或生理学家兼任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辩。
1879年,以冯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一、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的一个牧师家庭。
19岁进入杜宾根大学学习医学与哲学,后转入海德堡大学就读,在那里他广泛涉猎了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并对生理学产生兴趣浓厚。
在海德堡作生理学研究时,冯特关于心理学是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开始出现。
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他阐述了关于新心理科学的思考和建议。
在这本书里,冯特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
这本著作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一起常被看作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
1863年,冯特出版了《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该书所探讨的许多问题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1873—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冯特晚年兴趣发生了转变,在其最后的20年间完成了10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1920年8月31日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病逝于莱比锡,享年88岁。
(二)研究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据统计,冯特的学生中有116人研究心理学课题,其中34人成为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如霍尔(Hall, G. S.)、卡特尔(Cattell, J. M)、铁钦纳(Tichener, E. B.)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