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学习笔记》word版

《合同法学习笔记》word版

第二节合同法学习笔记

其中有些是我在普法过程中讲解合同法时形成的讲义的部分内容,素材主要参考了江平老师的《合同法精解》、中国民商法律网网站《法学教室》栏目上刊出的郑小敏老师的《合同法总则》、周友军老师的《合同法释义》以及其他老师的材料。在此表示感谢,也请大家仅用于个人学习目的。

因为个人水平以及对法律理解力的不同,错误之处无法避免,请大家随时批评指正。

基本要求

了解合同的概念以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熟悉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订立、变更、终止的基本规定;掌握合同的履行、以及违约责任的规定;掌据技术合同和委托合同的基本规定。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一、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1.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合同的含义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2,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遵守公益原则效力原则

第一章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这两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合同法总则的内容,对这两个问题理解透了,就会把握住整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与立法原则,对大家掌握合同法的规定很有帮助。

第一节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1、合同的含义:

《合同法》第2条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认为合同应具备如下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3、合同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

2、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合同法第2条第2款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这就和第1款一起规定了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合同书、协议书,比如商品房买卖合同,以及牵涉到婚姻家庭、抚养等问题的离婚协议书、收养协议书,还有我们和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广义的合同范畴,而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合同则是狭义上的合同,主要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合同。而上面所说的离婚协议书,还有有关监护权的协议,是和婚姻家庭等有关的,由《婚姻法》来调整;收养协议书,由《收养法》来调整;劳动合同书,由《劳动法》来调整;上面的这几类,《合同法》中的有关规定一般情况下都不适用。因此,我们下面所讲到的“合同”指的就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主要是指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而民事合同中存在的一些具有人身属性的合同,如婚姻、收养、监护等关系的合同,则不能适用自由、自愿的原则,而是具有不同的特性,因而不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之中,由上面所说的各部门法来调整。

第二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立法原则,是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在审理、仲裁合同纠纷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合同法关于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违约责任等以及各个分则的内容,都是根据这些基本原则规定的。理解了这些基本原则,也就把握住了合同法的立法精神,有

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与适用相关规定。

1、平等原则

合同法第3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合同法调整的就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的民事交易关系,交易的行为是将商品价值作为标准来进行的,而不会考虑交易者的社会地位,这也就决定了合同当事人在法律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也就是说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是平等的,任何一方在订立和履行合同时都要普遍的受法律约束,不得享有特权。另外,在订立合同时,双方的意思表示应该是完全自愿的,而不应该是在任何强迫和压力下所作出的违心的表示。合同法中规定的合同的撤销权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比如,某些垄断行业利用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垄断地位,任意拟定格式条款,限制或剥夺消费者的权益,毫无疑问就违反了这一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合同法第4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自愿原则按照国际通行的表述,又称为意识自治原则,它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活动中享有意志的独立、自由和行为的自主,在各种活动中享有自主的决策权。刚才所说的平等原则主要针对的是合同的双方,而这里所说的自愿原则主要针对的是合同之外的第三人,例如,拥有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合同当事人是否订立合同、和谁订立合同、订立什么样的合同以及如何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都应该是自主决定的,任何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及个人均不得非法干涉。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有些地方的政府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经常会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干预,以至于有些企业领导在合同活动中一出现问题,就去“找市长”,实际上也是这一原则没有得到很好贯彻的原因。

3、公平原则

合同法第5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公平的本意是公正合理,也就是以利益是否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确定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在双务有偿合同中,一方当事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要均衡,取得的利益要与付出的代价相适应,比如,正常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太可能只花1元钱就能买到价值1万元的商品。公平原则体现在合同法的方方面面,对于显失公平的合同,一方当事人可以要求法院撤销或者变更,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或者低于实际损失的,一方也可以要求法院予以适当减少或增加。

4、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法第6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在大陆法系常被称为“帝王条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要诚实,不得有欺诈的行为,要如实向对方陈述与合同有关的情况;在履行合同时,要重承诺、守信用,要善意的、积极的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5、遵守公益原则

合同法第7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这些不光是合同法的规定,任何一部法律实际上都是把它奉为“金科玉律”的。“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与尊严,只有遵守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订立的合同才会受到合同法的保护。例如,甲是一位毒品贩子,将他从云南贩运过来的品质很好的海洛因以黑市上合理的价格卖给了乙,也没有任何别人强迫他们进行交易,虽然从这些看来,他们的行为符合了上面所讲的平等、公平、自愿、诚实信用原则,还是不能受到合同法的保护,因为我国刑法是严厉打击贩卖毒品行为的。

“尊重社会公德”是指当事人要尊重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大家都知道,法律的制定往往都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法律也不可能把任何事情都规定的面面俱到,而社会公德的内容很多,而且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对有些法律没有规定的地方,社会公德就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例如,反对损人利己、以权谋私、提倡互助互利、团结友爱等都是社会公德的内容,合同当事人应当对这些予以遵守。例如前几年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二奶和原配夫人争夺遗产的案件,法院就是根据

“被继承人给二奶财物的赠与行为违反社会公德”这一原则判决二奶得不到遗产的。

“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活动中不仅要考虑维护自己的个人或团体利益,还要注意不能损害社会的公序良俗和公共秩序。比如,乙听说甲有一处房屋要出租,便找到甲,告知甲想租下来开办游戏厅用来从事赌博活动,甲为了多得租金,便将房子租给了乙。双方的这种行为就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属于无效的合同,甲因此所得的租金是要被收缴的。

6、效力原则

合同法第8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这一原则事实上和诚实信用原则有相通之处,诚实信用原则主要约束订立合同时的行为,而这一原则主要约束合同履行的行为。合同依法成立后,就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也就是说,对合同当事人而言具有法律的效力,即法律约束力。这一原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合同成立后,合同当事人都有义务按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也有权利要求对方履行合同义务;2、如果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或解除合同时,应该协商解决而不能自作主张;3、任何一方违约时,要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二、合同的订立

1.合同的形式

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其他形式

2.合同的一般条款

3.要约和承诺

要约邀请的含义及其效力要约的含义要约的要件要约的效力、撤销、撤回承诺的含义承诺的要件承诺的效力承诺的撤回和延迟

4.合同的成立

合同成立的要件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5.格式条款合同

格式条款合同的含义格式条款合同的订立规则格式条款的效力格式条款的解释

6.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责任

订立合同过程中的缔约过失赔偿责任订立合同过程中的保密责任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第一节合同的形式

合同法第10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合同形式是合同当事人所达成的协议的表现形式,是合同内容的载体。这一规定表明,合同的形式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选择,口头、书面形式都可以。但是如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就应当采用书面形式,采用口头形式就是无效的。比如,商品房买卖合同、专利权转让合同、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合同,相关的法律都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些合同如果不采用书面的形式,就属于无效的合同,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1、书面形式

合同法第11条:“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概括来说,书面形式是指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当事人之间所定合同内容的形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合同书、协议书等书面合同。也就是最通常的当事人双方对合同有关内容进行协商订立的并由双方签字或者同时盖章的落实在书面上的合同文本。通常合同书中明确地记载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解决争议的方法等具体内容。因此,发生争议可以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比较容易解决纠纷,摆脱了“口说无凭”的状况。

2)、信件形式。是指当事人就要约与承诺的内容往来的普通信函。

3)、数据电文。主要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

2、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是指当事人面对面地谈话或者以通讯设备如电话交谈达成协议。以口头订立合同的特点是直接、简便、快速,数额较小或者现款交易通常没有必要采用书面形式,而大部分都采用口头形式。比如在自由市场买菜、在商店买衣服等,我们很难想象都需要签订书面合同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麻烦,耗费我们多少的精力与时间。口头形式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广泛采用的合同形式。口头形式当然也可以适用于企业之间,但口头形式的缺点在于没有凭证,发生争议后,难以取证,不易分清责任。

3、其他形式

其他形式主要包括默示合同,是指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行为或者特定情形推定合同成立的情形。拍卖行为特定的拍卖形式;再如,当乘客乘上公共汽车并购买车票达到目的地时,尽管乘车人与承运人之间没有明示协议,但可以依当事人的行为推定运输合同成立;以行为推定的还有到超市去买东西,到收银台结账。

第二节合同的一般条款

合同法第12条:“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标的;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当事人是合同权利义务的承受者,是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主体,有时也是确定诉讼管辖的依据。当事人须具体确定,其方式就是写明姓名或者名称及其住所,当事人是自然人的,要写明经户籍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正式用名、家庭住址(如实际居住地与户籍登记地不一致的,还要注明实际居住地),还要注明身份证等证件的号码。

2、标的

标的是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标的可以是物,包括实物或者货币,如商品房;标的也可以是行为,包括某项工程或者劳务,如建设工程合同的标的是工程;标的还可以是智力成果,专利权。

3、数量大家都好理解。

4、质量

质量是指检验标的内在素质和外观形态优劣的标志,是同类标的中这一标的区别于那一标的的具体标准。质量条款的重要性是勿庸赘言的,许许多多的合同纠纷由此引起。

5、价款或者报酬

价款或者酬金是有偿合同的主要条款。价款是取得标的物所应支付的代价,比如专利权转让合同中的转让款,租赁合同中的租金;酬金是获得服务所应当支付的代价,比如专利代理合同中的代理费。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履行期限是当事人履行合同和接受履行的时间,涉及到当事人的期限利益,也是确定违约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履行期限可以规定为定时履行,比如约定在2004年10月1日交付货物;还可以规定为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比如在签订合同之日起30日内交货。

还有专利代理中应该在什么时间缴纳代理费用都是履行期限。

履行地点一般情况下是确定验收地点的依据,是确定运输费用由谁负担、风险由谁承受的依据,有时是确定标的物所有权是否转移、何时转移的依据,在发生纠纷后,它还是确定法院管辖权的重要依据。

合同的履行方式,包括交货方式、验收方式、付款方式、结算方式等等,例如是一次交付还是分期交付,使卖方送货、买方自提还是委托快递公司发货;应对货物如何进行验收,验收期限是多久,如有异议如何提出;是货到付款还是一月结、两月结还是三月结,结算是采用现金、电汇或出具支票等等,同样有关双方的根本利益,合同也应当进行明确。

7、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它是促使当事人履行债务,使非违约方免受或者少受损失的法律救济措施,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重大。它以支付违约金和损失赔偿金为承担责任的主要方式,合同对此应予明确。如明确规定违约金的计算方法、赔偿范围等,对于将来及时的解决违约问题,很有意义。当然,违约责任是法律责任,即使合同中没有违约责任条款,只要没有依法免除,违约方仍应当承担责任。实践中,违约金一般有两种约定方式,一种是约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数额,比如“任何一方违约,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元”;另一种是约定计算方式,比如“甲方迟延支付货款的,应按照迟延支付部分价款日千分之三的标准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8、解决争议的方法

解决争议的条款是当事人关于解决争议的程序、手段、地点等内容的约定,解决争议的条款并不设定实体权利义务关系。这些条款主要包括:仲裁条款、选择受诉法院的条款、选择检验鉴定机构的条款、法律适用条款、关于协商解决争议的条款。比如在某一国际买卖合同中,双方约定“因履行合同而发生的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提交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仲裁,仲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当事人如果在合同中对此没有进行约定,在发生纠纷后,仍然可以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纠纷,因为起诉权是当事人的法定权利。对于这一条款,最常见的表述方式是:“因履行本合同而产生的或者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当然,这些只是合同法规定的一般条款,具体签订的合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者减少。

第三节要约和承诺

合同法第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这规定了合同订立的方式,也就是合同订立要经过要约和承诺这两个程序。当事人合议的过程,即对合同内容协商一致的过程,就是经过要约、承诺完成的。向对方提出合同条件作出签订合同的意思表示称为“要约”,而另一方如果表示接受就称为“承诺”。一般而言,一方发出要约,另一方作出承诺,合同就成立了。

1、要约邀请的含义及其效力

合同法第15条:“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邀请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意在诱导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本身不发生法律后果。要约邀请不具备合同成立的全部必要因素。要约邀请的相对人为不特定的人。

2、要约的含义

合同法第14条:“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内容具体确定;

(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具体来说,是指要约人向他人提出的愿意按一些确定的条件同其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并且这个意思表示明示的或者默示的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

3、要约的要件

合同法第14条同时也规定了要约的要件。详细点说,应当包含下述4个要件:

1)、要约必须是特定的合同当事人所为的意思表示。所谓特定的合同当事人,是为外界所能客观确定的人,也就是说通过要约的内容,人们能够知道是谁发出的要约。发出要约的称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称为受要约人。

2)、要约必须具有与他人订立合同的目的。这种意思表示应该有与受要约人订立合同的真实意愿,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要约人主动要求与受要约人订立合同。

3)、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合同的内容是以条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要约的内容应当具体确定,是指要约必须具备合同的基本条款。一般而言,标的、数量、价款或者报酬是每个合同均要具备的。如果一方提议的条款不足以决定合同的基本内容,即使对方接受提议,此时合同也并不能成立,而是要约邀请。

4)、要约中应当明确表明该要约一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就要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要约的这种意思表示是以追求合同的成立为直接目的的,要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发对方当事人承诺,要约在获得对方的承诺以后,合同即已成立,要约人自然就要受到已经成立的合同的约束,不得擅自变更、撤销。4、要约的效力、撤销、撤回

1)、要约的效力

要约和要约邀请不同,它直接产生法律后果,也就是“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合同法第16条:“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

合同法第20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失效:

(一)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二)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

(三)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

(四)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2)、要约的撤销

合同法第18条:“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合同法第19条同时约束了两种情况下要约不得撤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

(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

(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3)、要约的撤回

合同法第17条:“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撤销和撤回主要区别在于通知到达受要约人的时间的区别。两者产生的效力都是一致的:都相当于要约失效,不再约束要约人。

5、承诺的含义

合同法第21条:“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也就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人提出的条件,并以某种意思表示来通知要约人的过程和行为。

6、承诺的要件

合同法第21-23条、第30、31条规定了承诺的要件。

第22条:“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

第23条:“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的,承诺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到达:

(一)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二)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

第30条:“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

第31条:“承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非实质性变更的,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承诺不得对要约的内容作出任何变更的以外,该承诺有效,合同的内容以承诺的内容为准。”

归纳起来,承诺应该符合下列要件:

1)、承诺需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要约是要约人向特定的受要约人发出的,受要约人是要约人选定的交易相对方,受要约人进行承诺的权利是要约人赋予的,只有受要约人才能取得承诺的能力,受要约人以外的第三人不享有承诺的权利。因此,第三人进行承诺不是承诺,只能视作对要约人发出了要约。如果订约的建议是向不特定人发出的,并且如果该订约建议可以构成要约,则不特定人中的任何人均可以做出承诺。不过实际上,最后能够做出承诺的,只能是特定的人。比如悬赏广告,只有符合条件的特定人才能作出承诺。

2)、承诺应当以明示的方式作出。默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不能构成承诺。所谓明示的方式是指明确表示同意要约内容的方式,这种明示的方式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口头形式,还可以采取积极的作为的形式,比如,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了一份购买钢材的要约,乙公司收到后,直接将钢材按照甲公司要约的要求送货到了甲公司,这种送货的形式就属于积极的作为形式。

3)、承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承诺只有到达要约人时才能生效,而到达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期限限制。如果要约规定了承诺期限,则承诺应在规定的承诺期限内做出,如果要约是以对话方式做出的,承诺人应当即时做出承诺,如果要约没有规定承诺期限,则承诺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做出。如果要约是以非对话的方式做出的,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做出并到达要约人。合理的期限的长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应当包括,根据一般的交易惯例,受要约人在收到要约以后,需要考虑和做出决定的时间,以及发出承诺并到达要约人的时间。如果对失效的要约做出的承诺,视为向要约人做出的要约,不能产生承诺效力。

4)、承诺的内容要与要约的内容完全一致。这是承诺最核心的要件,承诺必须是对要约的同意。因为受要约人如果想与要约人签订合同,必须在内容上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否则要约人就可能拒绝要约人而使合同不能成立。如果受要约人在承诺中对要约的实质内容加以扩张、限制或者变更,便不能构成承诺,而应当视为对要约的拒绝。应认为同时提出了一项新的要约,又称为反要约。哪些是实质性变更合同法第30条作出了规定。

7、承诺的效力

合同法第25条:“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这就明确的规定了承诺的后果就是使双方之间成立了合同关系。

合同法第26条:“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承诺到达的时间适用本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

这一条规定了承诺只有在到达要约人的时候才发生法律效力,也就产生了合同成立的法律后果。

8、承诺的撤回和延迟

1)、承诺的撤回

合同法第27条:“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

承诺的撤回和要约的撤回一样理解就可以了。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相当于没有承诺。

2)、承诺的延迟

合同法第28条:“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的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