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西双版纳土著鱼类的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191.33 KB
- 文档页数:2
渔业法规保护渔业资源和渔民权益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渔业活动的不断蓬勃发展,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渔民权益的维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渔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还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性密切相关。
为了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渔民权益的保护,各国纷纷制定了渔业法规,以规范渔业活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渔业法规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保护渔业资源和渔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一、渔业法规的重要性1.1 保护渔业资源渔业资源是渔业的生命线,包括各类鱼类、贝类、甲壳类、水生植物等。
这些资源的过度捕捞和滥捕对于渔业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因此必须通过法规来约束和规范渔业活动,以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渔业法规可以限制捕捞数量、捕捞季节,以及捕捞工具的使用,从而确保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1.2 保障渔民权益渔民是渔业的主体,他们依赖于渔业为生,因此必须确保他们的权益不受侵害。
渔业法规可以规定渔民的渔获权、渔业许可、渔业执照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渔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渔民在渔业活动中常常面临生命安全和劳动权益的问题,渔业法规也可以规定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渔民的安全和健康。
1.3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推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法规,可以规范渔业活动,减少捕捞的过度和滥捕,促进渔业资源的再生和生态平衡的恢复。
同时,法规也可以鼓励科技创新,提高渔业的效率和生产力,促进渔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性。
二、渔业法规的主要内容2.1 渔业资源管理渔业资源管理是渔业法规的核心内容之一。
法规可以规定各种渔业资源的保护区域、保护期限、禁渔期、捕捞配额等,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此外,法规还可以规定渔具的规格和使用方式,以避免损害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2.2 渔民权益保护保护渔民权益是渔业法规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法规可以规定渔民的基本权益,包括渔获权、渔业许可、渔业执照等,以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016年第3期现代园艺4对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展望经过各国多年来的辛勤探索,关于河流修复的各类研究都已经步入正轨,在进程上有了质的飞跃。
包括对修复对象的研究,也已经发展到内里的深根性研究。
理念上也从最基本的概念研究到现在的实践得出真理的探讨。
整个过程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河流自身形态到其结构功能的修复,从单一的、小尺度的修复到多方面的、大层次的、整个区域的、多学科相融的修复的过程。
对于河流生态修复,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将以综合性的生态修复为主。
虽然现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卓越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依然需要我们去努力构建。
4.1制定完整的相关技术规范由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定的河流修复技术规范。
因此,在对河流进行修整时,技术问题没有相关参考的技术标准,因而加大了工程的难度。
针对河流修复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制定相应的规范要求,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河流的生态实践活动。
4.2确定效果出现的具体时间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后,其效果并非都能短时间显现,有些河流因水质问题或者污染严重,显现效果需要时间。
由于有些河流并不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修复效果,因此,即便此种修复手段没有起到作用,我们亦无从得知。
因此,制定一套评价时间的标准来检验我们的工作效果非常必要。
4.3讲求综合性修复的研究仅考虑单一部分的生态修复研究已经不再适用于目前的河流。
对于河流我们应该考虑其整体性,包括它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
同时要注重多学科的应用,以此来完善相关理论,提高生态修复的专业水平。
4.4水生植物的优化配置若要考虑河流的净化效果,那么水生植物的选择尤为重要,针对各类抗性的水生植物进行研究分类,对症下药,才能使水体的净化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1陈兴茹.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与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3(9)2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力学报,2006(9)3PETERSON M M.A natural approach to watershed planning ,restora tion and management [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12)4BOON P J.River restoration in five dimensions [J].Aquatic Conserva tion: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1998(1)5陈兴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2011(5)6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等.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J].水科学进展,2010(21)7BROOKS A ,SHIELDS F D.River channel restoration :Guiding prin ciples for sustainable projects [M].United Kingdom ,Chichester.John Wiley1996(责任编辑荷初)1西双版纳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1.1野生植物资源西双版纳自然地理条件独特,境内生长着很多种类的野生植物。
保护土著鱼相关政策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土著鱼是一种珍贵的鱼类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云南省地理条件复杂、水系众多、水域多样,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山地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4%。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全省海拔相差很大。
海拔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境内怒山山脉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m ;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m 。
两地直线距离约900km ,高低相差6663.6m 。
全省从南到北,平均每千米海拔升高6m 。
复杂的地理地形,造就了众多的境内河流,流域面积100km 2以上的有672条,多为入海河流的上游,分属于六大水系,从西到东依次为:伊洛瓦底江水系、怒江水系、澜沧江水系、金沙江水系、元江水系和南盘江水系,其中,伊洛瓦底江、澜沧江、怒江、元江为国际河流。
境内湖泊星落棋布,有大小湖泊33个,总蓄水量300亿m 3。
特殊的地形造就了众多的江河水系,形成了云南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孕育了云南生物及物种分化的多样性。
1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情况云南省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据2008年出版的《云南渔业》统计,云南省已有546种鱼类记录,隶属11目39科181属,其中该省土著鱼509种,隶属9目29科161属。
淡水鱼类记录种数为全国各省(区、市)物种数的第1位。
这些鱼类资源大部分为土著种,不少种类为云南特有种,珍稀名贵的鱼类也较多,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中华鲟和达氏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种(胭脂鱼、大头鲤、滇池金线鲃和大理裂腹鱼),省级保护动物52种[1-3]。
云南省建立的与水生生物有关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共12个,其中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云南段)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州市级自然保护区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
为保护云南省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云南省积极申报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截至2010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公布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云南省有10个(表1)[4-11]。
云南省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摘要:通过对云南地区的土著鱼类资源的状况分析,可以对当地区域的土著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在当地的水生生态保护、渔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渔民收入增加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方面都具备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云南地区的土著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进行了分析,且提出了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土著鱼类; 资源保护; 开发利用引言渔业属于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云南省地区的渔业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一个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可以实现当地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促进。
在2015年的时候,云南的水产品总体产量达到了69.71万吨,高居全国第16位,在西部的12个省区内位居第3位。
云南属于内陆区域内多山的边疆民族地区,该地区的生产经济活动当中的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当地区域的植物和陆地动物,因此渔业的发展属于当地生产活动的重要部分和内容。
一、云南土著鱼类资源状况对于云南地区而言,其土著的鱼类资源种类非常丰富多样,云南省的地区江河水系属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集水的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数量就达到了2095条,分别归属于其六大水系的范围,从东到西分别为南盘江(珠江)水系、元江(红河)水系、金沙江水系、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该地区的省内湖泊的河流分布中太多,其中在超过1km2面积的河流湖泊数量就有37个,其蓄水的总量可以达到302亿立方米。
在区域内的境内还分布很多的泉眼,属于冷水资源的范围,可以实现冷水鱼的生产和养殖。
由于云南地区自身复杂的生态环境,促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因此在该地区的鱼类资源较为丰富。
在云南省的土著鱼类资源方面所面临的环境条件较为严峻,近些年来云南省地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得到了不断的加快和发展,其水域环境发生的生态污染事件也在逐步的加剧,河流部分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再加上自然水域的捕捞过度和外来入侵生物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当地的水域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现象,很多的土著鱼类出现了濒临灭绝的现象。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国自1992年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就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义务,云南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
回顾云南近三十年的保护历程,不仅是对云南在该项工作上的肯定,也是对云南在未来发展中的鞭挞和鼓励。
一、近三十年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1.生态系统日趋完善,发展质量稳中向好1958年云南省建立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地,自此全省开启了自然保护大发展。
截至目前,云南建有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等11类自然保护地362处,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多达549.58万公顷,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32%,有效保护了全省90%的生态系统以及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生物多样性和原先退化的生态系统也得到了有效恢复[1]。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加速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云南根据2020年国家发改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指示,逐步将单项工程逐渐转变为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工程,形成了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体系,并努力向复合型、区域化、协同性、多元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转变。
此外,云南省在原有的生态系统基础上建立了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制定了《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构建了“三屏两带六廊多点”国土生态安全新格局,加快推进美丽云南建设。
2.物种保护种类增多,保护体系更加完善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以及西南林业大学等单位和机构的支持下,收集整理了我国自1992年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发现的所有物种,汇集成了《云南新物种新记录名录(1992—2020)》[2]。
第2卷第3期2009年 5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 fH ydroecologyV o.l 2,N o .3 M ay ,2009收稿日期:2008-04-03作者简介:李柯懋,1976年生,青海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生生物保护、渔业生态环境监测。
E -m ai:l ke m aol@i 163.co m青海省土著鱼类种类及保护对策李柯懋,唐文家,关弘韬(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青海西宁 810012)摘要: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域辽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形成了水生浮游动植物)水生昆虫)鱼类)鸟类)湿地的复合生态共生体系,其中土著鱼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介绍了青海省50种土著鱼类的种类、分布水域、濒危状况,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设立青海省重要渔业资源禁渔区(包括玛柯河水域常年禁渔区及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通天河段、澜沧江上游常年禁渔区;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星宿海禁渔区等);利用现有增殖放流设施加大土著鱼类的增殖放流;进一步加强青海省黄河段水利水电工程渔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补偿机制的研究;开展渔业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多方合作筹措保护资金。
关键词:青海省;土著鱼类;保护中图分类号:S9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09)03-0032-05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拥有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0自然保护区,地域辽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水文和气象环境复杂,为多种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水生浮游动植物)水生昆虫)鱼类)鸟类)湿地的复合生态共生体系。
青海省的土著鱼类种类丰富,部分土著鱼类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我国珍稀的物种资源。
当地土著鱼类也为青海高原成为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繁殖栖息地和中转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
近年来由于人为活动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著鱼类的分布范围逐渐缩小,资源量急剧下降,一些种类濒临灭绝,开展青海省土著鱼类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如何保护鱼类资源鱼类资源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鱼类作为水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和人类的食物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环境问题等原因,许多鱼类资源正面临威胁。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可持续的渔业发展和保护鱼类栖息地。
本文将从限制捕捞量、禁止非法捕捞、保护鱼类栖息地等方面探讨如何保护鱼类资源。
首先,限制捕捞量是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度捕捞导致了许多鱼类种群的衰退和消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各国需要制定配额制度,限制捕捞的数量和时间。
同时,需要加强渔业管理,提高渔业监管水平,进行有效的巡查和执法,防止非法捕捞的发生。
只有通过限制捕捞量,才能确保鱼类种群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其次,禁止非法捕捞是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非法捕捞活动破坏了渔业资源的平衡和稳定,给渔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各国需要通过加强监管和执法,打击非法捕捞活动。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罚措施,加大对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才能有效遏制非法捕捞的蔓延,保护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保护鱼类栖息地也是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方面。
鱼类栖息地的破坏和减少是造成鱼类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各国需要重视保护鱼类栖息地的工作,加强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加强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的治理,减少水污染和生态破坏,重建和保护鱼类的繁殖场所和栖息地。
同时,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鱼类栖息地的健康和稳定。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途径。
鱼类资源的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
各国可以通过联合巡逻、信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式,共同应对鱼类资源的威胁。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国际机制和法律体系,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鱼类资源保护工作,确保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鱼类资源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鱼类资源管理与保护鱼类资源是维系着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鱼类资源,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鱼类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1. 鱼类资源管理的重要性1.1 维持生态平衡:鱼类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控制着水中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
合理管理鱼类资源可以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并保护其他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2 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过度捕捞和不合理利用鱼类资源将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确保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们提供持久的食物和经济资源。
1.3 经济价值:鱼类资源对于许多沿海和渔业相关国家来说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良好的资源管理可以促进渔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并带动经济增长。
1.4 营造健康的自然环境:鱼类资源管理不仅关乎经济和食物安全,也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可以营造美丽的自然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旅游的机会。
2. 鱼类资源管理的措施2.1 设立保护区:鱼类保护区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
通过划定特定的区域禁止捕捞,可以保护重要的繁殖和滋养场所,促进鱼类资源的恢复和增长。
2.2 限制捕捞和渔业活动:设立合理的捕捞限额和季节限制等措施,可以避免过度捕捞和不合理的渔业活动,保护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引入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卫星追踪和渔业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监测鱼类资源的数量和分布,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4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度是鱼类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人们对于鱼类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保护行动。
3. 成功案例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了有效的鱼类资源管理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比如,挪威通过设立严格的渔业政策和大幅减少捕捞量,成功地保护了北大西洋鲱鱼资源。
同时,澳大利亚建立了大堡礁保护区,保护了该地区丰富的海洋生物,为旅游和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