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生物高考试卷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0.84 KB
- 文档页数:12
近三年使用的新课标全国Ⅱ卷生物试题考点1. 近三年考题总体分析表1. 2015-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考查内容分析表2. 2015—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考点分布及分值分析表3. 2015—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必修、选修模块知识点考查频率分析我们分析比较以上表格发现,近三年必考内容中,试题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是:必修一的细胞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细胞代谢;必修二的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伴性遗传、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必修三的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其保护;选修一的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选修三的基因工程。
这些考查内容不但出现的频率高,而且分值比例大,并且这些内容也是每本教材中的核心内容,这体现了高考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的特点,在复习中学生能把这些高频考点强化透彻掌握,也有助获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如在必考题的75分中,必修1:2017年占23.3%、2015年占18.7%、2016年占21.3%;必修2:2017年占33.3%、2015年占33.3%、2016年占32%;必修3:2017年占26.7%、2015年占48%、2016年占46.7%;从分析中可以看出2017年必修2、3考查力度偏大;2015和2016年也是必修2、3考查力度偏大;在近三年的考查中必须1考查力度有所下降,必须2考查力度提升,必须3考查力度比较稳定。
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在复习中,过去复习重点抓必修1、3,必修2不够重视,这种复习战略思想不能再延用;在备战2018年高考的复习中,要重视必修2遗传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应用考查,同时基因的本质和基因表达基础知识要强化掌握。
必修3重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试卷从选择题命题情况看,细胞结构和功能、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基因的本质和表达、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等考查较多,在非选择题中,细胞代谢结合实验、动植物调节、生态系统、遗传规律及结合实验、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等方面的考查基本稳定。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A Suzhou Institution近三年高考理综试卷(生物部分)分析及复习对策龙港高级中学黄中炳一、2008、2009、2010年高考理综生物部分试题比较分析1、考查内容比较2、试题特点分析2.1、强调主干知识,兼顾覆盖试题凸显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考核。
在全卷有限的题量中,既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核又兼顾到覆盖面。
更加注重对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工程、实验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等主干知识内容的考查。
2.2、考查角度稳中有变在考查内容基本稳定的同时,考查的角度在变化。
如近3年都对种群数量变化这一内容进行了考查, 08、09年考查角度侧重种群数量变化及种间关系,10年考查角度侧重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近三年都对遗传的基本规律进行了考查,但考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09、10年考查角度侧重于遗传规律的应用和遗传图解,08年考查角度侧重于植物的遗传和育种。
值得注意的是,这3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的生物试题对选修3内容的考查明显增加,09年为2个选择题,10年可以说达到了3个选择题(第2、4、6题),这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需要说明的是,近三年试题对“细胞的结构和物质基础”、“细胞分裂”内容的考查是08年没有,09年各出一个选择题,10年又没有出题,这样的周期性改变值得我们关注。
当然也因为这一内容中的减数分裂与植物组织培养、遗传和变异、育种等联系紧密,其具体知识点的考查渗透结合到这些内容中去了,因此,并不说明这一内容不重要,更不意味着今后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力度会减弱。
试题推陈出新、平和新颖、注重思辨、贴近生活、设问简明,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突出考查考生吸收、整合生物学科信息及用生物学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试题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更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 . . ....近三年高考理综试卷(生物部分)分析及复习对策龙港高级中学黄中炳一、2008、2009、2010年高考理综生物部分试题比较分析1、考查内容比较2、试题特点分析2.1、强调主干知识,兼顾覆盖试题凸显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考核。
在全卷有限的题量中,既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核又兼顾到覆盖面。
更加注重对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工程、实验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等主干知识内容的考查。
2.2、考查角度稳中有变在考查内容基本稳定的同时,考查的角度在变化。
如近3年都对种群数量变化这一内容进行了考查, 08、09年考查角度侧重种群数量变化及种间关系,10年考查角度侧重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近三年都对遗传的基本规律进行了考查,但考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09、10年考查角度侧重于遗传规律的应用和遗传图解,08年考查角度侧重于植物的遗传和育种。
值得注意的是,这3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的生物试题对选修3内容的考查明显增加,09年为2个选择题,10年可以说达到了3个选择题(第2、4、6题),这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需要说明的是,近三年试题对“细胞的结构和物质基础”、“细胞分裂”内容的考查是08年没有,09年各出一个选择题,10年又没有出题,这样的周期性改变值得我们关注。
当然也因为这一内容中的减数分裂与植物组织培养、遗传和变异、育种等联系紧密,其具体知识点的考查渗透结合到这些内容中去了,因此,并不说明这一内容不重要,更不意味着今后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力度会减弱。
试题推陈出新、平和新颖、注重思辨、贴近生活、设问简明,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突出考查考生吸收、整合生物学科信息及用生物学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试题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更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图表题(2010年试题中分别是第3、5、6题,29题的第一部分)仍是今年考查获取信息能力的一种形式。
试题注重创新、关注现实、图文并茂,有利于考出考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
近三年的高考理综试卷(生物部分)试卷分析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省、市、区的全面推行,以高中生物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为指南,以新课标教科书为依据,命制的各种模式的新课标高考生物学试题,正在为众多的高三生物学科教师和高三学子所关注。
年年岁岁“题目”相似,岁岁年年“问题”不同。
最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仍然沿袭了这几年的命题趋势和整体难度,侧重于必修一和必修三知识的考查,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基本与备考阶段的知识准备吻合,能够比较科学的检测考生在生物知识上的综合能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高考命题已经相当成熟和稳定,纵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试题比较平稳,紧扣考试说明近三年课标卷生物试题命制立足于考纲和课标标准,较为全面地考查课标标准和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点,各教材内容所占比例较为稳定,分子与细胞、稳态与环境考点始终占分值较大,遗传与进化考点分值稍小,难度基本稳定,尤其是2012年,突出了稳态与环境模块和生活实践的联系,11年和13年的出题方向基本一致。
注重了对基础知识与理论的考查。
选修模块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大,但难度小,多数都是从教材知识直接引为答案。
2.重视基础,突出主干试题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同时又突出了对重点内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中找不到偏题、怪题,但基础题却屡见不鲜。
试题命制主要来自必修1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代谢中的酶、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必修2的遗传基本规律及变式应用,必修3的植物激素调节、动物神经一体液调节、免疫、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选修1,主要是专题1,2,3,6的基础知识。
3.强化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设计特别强调“以能力立意”,试题的素材来源于“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具有新情境的新材料”,也就是说,高考以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依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但编制试题所用的素材或背景不一定来源于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设问也不拘泥于大纲,不要求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022-2023年近3年全国卷高考生物题型
分析、出题倾向
一、题型分析:
近三年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选择题:选择题在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选择题通常要求考生在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涉及到知识点的考查和理解能力的评估。
填空题:填空题在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填空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填写正确的答案,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简答题:简答题在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中是较少见的题型。
简答题要求考生对特定问题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出题倾向:
近三年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的出题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点覆盖广泛: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较为广泛,包括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分类、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态学等多个方面。
2. 强调实际应用: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实际应用,涉及到生物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相关的社会问题。
3. 理论联系实际: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题目注重考查考生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分析和解决。
4. 探究能力的考查: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题目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探究性的题目,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能力。
总体而言,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生物科目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高中生物试卷分析高中生物试卷分析(一)一、试卷结构及特点(一)、试卷结构本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第一大题:选择题为单选,20道,每题2分,双项5道每小题3分;第二大题:填空题,共4道,共45分分。
(二)、试卷特点a.试题内容源于教材,特别注重基础,各类知识在试题中的分布基本合理。
本次考试范围是必修三的第一章至第三章。
鉴于月考时着重考查过神经-体液调节的内容,因此本次考试重点考查免疫调节和植物激素调节的内容。
b.选择题相对比较容易,试题内容全部源于教材,只要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能很快的作出正确的选择;但也有少部分题如:7、8、9、24、25、等题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c.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试题注重对学生摄取信息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
经分析,归纳其中的优点与不足,现总结如下:(一)、试题注重综合能力以及实验设计、问题分析能力的考查(二)、以基础知识为主、重视能力的提高在本次试题中,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基本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这份试题中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开学后所讲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注重新学习的及高考考纲要求的内容,突出重点,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很好的测试出来,并且为以后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选择题分析综合比较,针对高于0.7的,教师可以简单进行综合总结;对于其他的正答率较低的,进行各个击破,重点讲解。
<1>、针对高于0.7的进行简单的综合总结。
1.第1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内环境成分指组织液、血浆、淋巴中的成分,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等。
2.第2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组成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理化性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3.第3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是相对的处于动态平衡4.第5题,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5.第7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高三生物试卷分析范文一、试卷基本情况。
1. 试卷来源。
本次试卷为人教版高三生物综合测试卷,旨在全面考查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为即将到来的高考进行有效的模拟训练。
2. 考试范围。
3. 题型与分值分布。
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涉及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规律、内环境稳态、生态系统等多个知识点。
非选择题(共5题,共计40分):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和实验分析题等。
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如细胞代谢过程、遗传实验设计与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等。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选择题答题情况。
第1 10题。
这部分题目主要考查必修一的基础知识。
例如第3题:“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很多学生错选了选项A“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正确答案是线粒体内膜。
这反映出学生对有氧呼吸过程中具体的反应场所理解不够清晰,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结合生成水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整体这10题的正确率约为70%,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必修一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仍存在部分知识点混淆的情况。
第11 20题。
主要涉及必修二的遗传相关知识。
第15题:“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其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
这题的正确率较低,仅为30%左右。
学生在做这题时,对于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相关计算存在较大问题,不能准确运用公式进行推导。
这反映出学生对遗传部分的计算类题型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训练。
第21 30题。
涵盖了必修三及选修部分内容。
第28题:“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这题的错误率较高,约为40%。
学生错选了选项D“生态工程的目的是保护环境”,正确答案是生态工程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近3年生物高考试卷分析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研究(一)特点1.突出主干、强调要点。
近几年高考生物试卷并不是以考查知识面为主,而是侧重于主干知识重点考查。
而且试题平和,无偏题和怪题。
命题亲近教材而高于教材,非选择题难度往往高于选择题。
2.淡化记忆、强化能力。
从知识面看:考点数量较少,试卷涉及知识不会成为答题的障碍,而学生答题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
从能力看: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生理作用产生机理的考查。
3.整合基础、综合运用。
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线,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对基础内容进行科学的结合,注重基础知识综合方面的考查,在知识的交汇处出题。
(二)主干知识分布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对于占分值比例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主干知识的考查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且这些主干知识在试卷上往往分布在主观题中,由此证明主干知识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不衰的。
这也为高三复习紧抓重点提供了依据。
必修一模块复习重点:细胞器的功能及合作、与酶相关的曲线、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重视与生活生产实践的结合、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
必修二模块复习重点:基因表达过程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减数分裂与遗传变异之间的联系、遗传变异的基本规律及特点、遗传规律与探究实验的结合、变异与育种及疾病方面的联系。
必修三模块复习重点:生命活动的调节、注重内环境稳态和生命活动调节与人类健康的联系、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农业应用、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注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等实际问题。
总分角度看,2012年与2013年必修三个模块所占总分分布相反,2014年总分分布比较正常,其中必修一是高中生物学科的基础,所以占有的比重稍大一些。
而必修二往往是难度比较大、体现区分度的一部分所以占有的比重最小。
必修三的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又涉及环境问题,所以占有的比重会比必修二大一些。
个人认为必修一、二、三模块分别占有35分、15分、25分的分值分布是比较合理的。
近三年生物高考试卷分析近三年生物高考试卷分析高考生物全国二卷的模式是6道选择题,4道大题和2个选修大题,试卷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2016、2017和2018三年高考生物难度都不大,侧重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
并注重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也考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一、从整体上看,2017年普通高考理科综合测试生物试题部分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有一定的诠释。
生物命题将科学性作为首要和第一性原则。
试题科学、准确、规范,没有偏题、怪题。
注重基础,考查主干知识和能力全覆盖,很好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
综合性: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在综合能力的考查,重点突出学科内的综合。
三套试卷考查综合性的试题占较大比重,2017年比2016年又有很大提升。
如:Ⅰ卷除第5题外,其他题都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节之间和模块之间,进行了知识的重组和构建,综合性试题由2016的84.44%—94、44%。
Ⅱ卷提升幅度更大58.89%—94、44%。
Ⅲ卷86.67%—80%。
综合性试题除跨节和必修三个模块之间外,在选修模块中考查必修模块的知识,在多年高考题特别是Ⅱ卷中体现明显,如:2016年39题关于果酒、果醋的制作,此题选修1只占4分,考细胞呼吸等必修1的内容占11分。
2017年三套试题均有体现。
这也充分体现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的关系: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拓展和延伸。
科学探究性试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也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创新性和理性思维的题也有较多体现:体现在试题的呈现方式,是在新情境下,获取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是对核心素养的很好的诠释。
开放性:开放性的试题有进一步的增加。
特别是Ⅰ卷的29题,Ⅲ卷的29、32题,II套的38题,选修模块在开放性上有较大变化,值得关注。
三套试题都在关注生物学科的本质,考查考生对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思维,以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
这对于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质疑,对于今后高中生物的教与学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2017年考试大纲修订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发挥高考的立德树人作用和人才选拔功能,想靠刷题换取高分会越越难,越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学校越会适应大纲的调整”。
二、各试题的考点分布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试题分析知识内容题序题型等级赋分备注1-1细胞代谢(1)蛋白质功能3-3(4)免疫等1选择题Ⅱ6以人体中蛋白质功能为题干,联系实际综合考查蛋白质的多种功能1-3(1)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
3-2(2)神经冲动产生2选择题Ⅱ6综合应用,区分物质进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和胞吐。
3-2(4)人体内激素的调节3选择题Ⅱ6人体生命活动中激素的调节功能(生命观念)1-2(3)水的存在及作用1-3(6)细胞呼吸4选择题ⅠⅡ6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2(1)遗传物质的探究3-3(4)艾滋病5选择题Ⅱ6综合题:必修2和必修3,解决实际问题(生命观念社会责任)1-5(4)癌细胞的特点6选择题Ⅱ6基础题(小字部分)实验方法题,突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及因变量的设计。
3-2(4)激素的作用分析29非选择题Ⅱ8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因变量及结果分析(科学探究)1-3(4)光合作用及实验30非选择题Ⅱ8,净光合速率及变化原因的分析色素的提取实验3-5(2)能量流动31非选择题Ⅱ11信息题,三个原因的分析,是考生不太擅长的题型,很容易分析不到位。
2-3(2)(4)32非选择题Ⅱ12遗传推断题,Z型的性别决定,与常染色体的自由组合5-1(1)微生物的消毒和灭菌37选修115实验方法6-1(4)基因工程6-2(2)动物细胞工程38选修3Ⅱ15选修3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综合题2018选择题特点总体看字阅读量不大,虽然综合性比较强,但是比较基础,容易得分。
①试题突出关注了人体健康,例如选择题第1、2、3、5、6题,分别关注了免疫、血糖调节、细胞癌变、艾滋病等。
②必修1考点考查的比较多,例如选择题第1、2、4、6题。
③与近三年高考试题相比较,2018年选择题没有考察遗传规律,但仍然考察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近五年新课标2卷非选择题考点分布29题30题31题32题选修 32017 光合作用体温调节种群和群落遗传规律基因工程2016 酶神经调节光合作用遗传规律胚胎工程2015 植物激素动物激素调节生态系统遗传规律蛋白质工程2014 光合作用免疫生态系统遗传规律基因工程2013 植物激素、实验血糖调节生态系统遗传规律植物细胞工程非选择题特点①强化了实验设计的考察。
近些年很少考察有关实验设计题的内容,但是今年29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补充完善型实验设计题,涉及到了激素调节中垂体的功能,有一定的开放性,考察了核心素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第31题,试题开放度相对较大,字表述较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字表达能力,入手容易,但想得满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③第32题,考察伴性遗传以及基因互作等遗传规律,第(1)和(2)较常规,与教材联系紧密,贴近生活实际,第(3)小题,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三思。
④选修第38题综合考察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注重了不同专题之间的综合,第(1)小题的第2个和第3个空,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表是2010—2018全国II卷和2017全国I卷三个必修模块的赋分情况统计3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模块考查比例,处于波动状态,必修2近几年分值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在选修3综合考查的比较多。
2018年回落。
在选修模块中考查必修模块的知识,在多年高考题特别是Ⅱ卷中体现明显,如:2016年选修1的题关于果酒、果醋的制作,此题选修1只占4分,而细胞呼吸等必修1的内容占11分。
提醒考生注意*考查了选修3科技探索之路的内容。
特别关注1、试题呈现方式:全国Ⅱ卷:2018年大题2图。
字信息量明显增大。
2017年Ⅱ(B)卷:选择题2题图和曲线题,答题1道图解题,还有一道绘遗传图解题。
2013—2016年试题呈现方式:2013年除29题是一道图表信息外,其他题均为字信息。
2014年试题图表信息,曲线图、柱形图、系谱图、图表等题型涉及了五道题。
2015年以字信息为主,只有1题和29题出现了图表信息题。
2016年6道大题均为图、表等信息题。
建议:复习必修模块时,重点在必修1、2、3三个模块中进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要求的培养。
在选修模块的复习时,要关注与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2、从考查的主要内容看,2010—2018九年试题必考题:必修一主要考查的内容:以细胞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功能为基础,以细胞代谢为核心。
每年细胞代谢(特别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题都占很大的比重: 12—27—11—20—19—0—24—15—14。
其中2015年细胞代谢几乎没出题。
2016年细胞代谢出了2道大题。
必修二前几年考查点比较单一,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两对,两对的异常比例(9:4:3),推理到多对。
2012年有所变化,主要考察分离定律(基因突变)的遗传推断;2013年自由组合的遗传推断题;2014年考查了山羊的遗传系谱题;2015年分离和伴性遗传推断题;2016年回归自由组合定律常态推断题;2017年变化较大以概率和基因频率计算为主,特别是考查了画系谱图。
且分值增加,选择题3题,其中第1题:“…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
其中表示错误的是”,细胞分裂的题和图包括问法都是“久违”了;2018遗传推断题,Z型的性别决定,与常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必修三考查点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是在人体及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其中以人体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为主;二是种群、生态系统几乎每年都会有比较大比重的试题,其中2016、2017和2018年关注环境、健康题及实验探究题增加。
选考题:选修1:芳香油提取——微生物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胡萝卜素的提取(初中:VA—夜盲症)——微生物发酵(必修1:细胞呼吸)——微生物发酵(重视实验方法和原理的分析及细胞代谢等知识的应用)——实验方法和技术。
选修3:植物组织培养(必修1:光合作用)——生态工程(必修3:生态系统)——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必修2: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必修2:遗传规律)——蛋白质工程(必修2:中心法则)——动物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必修2:性染色体组成)——基因工程(侧重于实验目的、原理和原因的分析及中心法则的实际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综合考查。
从上述内容分析:必考题,细胞代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难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考查点灵活多样;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是必修2的重难点,也是考生重要的丢分点;调节和生态复习到位是很好的得分点。
选考题一直是考生较易得分的题,以往考查记忆的题较多,只要考生认真背、记会拿到不错的分数,但2017年三套试题特别是二卷明显增加难度,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原因这种开放性问题增加,与生活实际联系,与必修内容(代谢和遗传)有机联系的问题增加,无疑增加了综合性。
也充分体现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的关系: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拓展和延伸。
三、2019年高考复习建议及备考策略2017和2018年的全国课标高考理科综合测试卷的确发生了较大变化。
能力要求:更突出科学探究(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能力的考查,如:要求考生会设计实验思路,说明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特别关注这样的问法:“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分析等等。
综合性试题的比例明显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占到了非选择题一半左右,以上述实验能力的考查和分析原因的问法为主,此外主要作用及重要概念等的提问,也都是需要考生具备“…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和“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段话是2017年考纲变化了的能力要求。
能力要求的变化是高三的师生、家长要明确的,也体现出题的导向性,也是试题的难度所在。
也提醒2019年的备考要关注新考纲(特别是“考试说明”)的变化,以应对2019年的高考。
1.理解能力(1)知识要点—内在联系—网络结构。
解释:不但能概括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要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细胞中发生部位,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能用字、图表(图转换)等多种表达形式……(29题)解释:用生物学术语、图表、图解等表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因和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