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 格式:docx
- 大小:20.13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图形的拼组和位置的确定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图形的变换和拼组,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变换和拼组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拼组方法,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图形的拼组方法,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图形的拼组和位置的确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变换和拼组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形卡片、图片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具,如PPT等。
3.学生活动准备:学生提前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对称图形,如剪刀、衣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如剪刀、衣服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特征。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对称图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对称图形的特点。
同时,讲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用图片和例子进行说明。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对称折叠。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
比赛获奖教
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体会有条理数法的多样性,并能运用有序的数法数出给定图形的个数。
2.能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
学习自信心。
2学情分析
我们班共有21名学生,学生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
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不足的地方
就是个别学生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不少同学在学习
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
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积年累月,
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有规律地数,
不重复不遗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出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2.师:同学们,有结果吗(学生表示:太乱了,数不清)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
活动2【讲授】探究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列火车从三原到西安的途中要停靠永乐、咸阳2个车站,按照两站间的地名不同设置票价,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1.大胆猜测
2.说说想法。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公开课获奖教案_0数图形的学问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2、教材分析《数图形中的学问》设计了数线段个数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材中“数图形中的学问”这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数线段个数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在数线段的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通过讨论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数法,体会有条理数法多样性,能够运用有序的数法数出给定线段和图形的个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3、学情分析学生们能够数出简单的线段的个数,但是不一定做到按着一定的顺序来数。
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数线段的规律并用算式来计数,绝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发现数图形的规律,更不会用算式来计数。
设计中注意兼顾各层面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有层次、有梯度。
4、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2)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有序数的方法,促进了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
5、教学重点、难点在数线段的过程中发现一定规律并发展有序思维。
6、教学方法(1)放手探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和验证规律。
(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7、媒体资源(1)ipad 手机移动终端镜像投屏(2) PPT课件8、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同学们,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一个新朋友,(投影)大家看,它是谁?2、那么大家猜一猜,鼹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3、我们先来玩第一个游戏,鼹鼠钻洞。
学生认真观看投影,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鼹鼠。
学生:钻洞。
学生:好。
通过看投影,引出本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把枯燥的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学生容易接受。
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第三章“数图形”的学问。
具体包括:1. 认识平面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2. 学习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3. 探究图形的对称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2. 学会计算常见图形的周长和面积;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面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图形对称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练习本、图形卡片、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形状各异的图形,引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 介绍平面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2) 讲解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3) 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对称性质。
3. 例题讲解:以正方形为例,讲解其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对称性质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平面几何图形名称及特征;2. 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3. 图形的对称性质。
七、作业设计图形1: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图形2:长为6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图形3:直径为8厘米的圆。
2. 答案:图形1:周长=4×4=16厘米,面积=4×4=16平方厘米,对称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图形2:周长=(6+3)×2=18厘米,面积=6×3=18平方厘米,对称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图形3:周长=π×8=25.12厘米,面积=π×(8÷2)^2=50.24平方厘米,对称性质:任何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单元的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利用数字和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探究图形的性质和规律,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几何知识,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但是,对于将数字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探究活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逐步发现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的性质和规律,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发现图形的性质和规律,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2.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观察和操作的结果,共同探讨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感受和理解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白板等教具。
2.学具准备:学生准备练习本、彩笔等学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和几何图形的组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数图形的学问》。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然后,教师再向学生呈现一些数字,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数字与相应的几何图形相结合,观察和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活动,如用彩笔在练习本上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标出其中的数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数图形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材以“鼹鼠钻洞”和“菜地旅行”两个有趣的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图形的方法。
其中,“鼹鼠钻洞”情境让学生通过数线段的方式,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菜地旅行”情境则进一步拓展到数角和数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巩固有序思考的策略。
这一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为后续学习组合数学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3)能正确数出线段、角、三角形等简单图形的个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掌握数图形的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数图形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发现数图形的规律,并能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习单。
五、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图形的基本属性及其特点,如:边数、角数、对称性等;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菱形等常见图形的定义及其特性;3.学习使用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进行测量与绘制常见图形。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通过观察图形的特征进行识别;2.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和绘制工具;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了解图形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应用。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图形的重要性;2.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掘自己的优势;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锤炼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基本属性1.点、线、面的定义;2.图形的边数、角数、对称性等特点。
2. 常见图形的定义及其特性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菱形等常见图形的定义;2.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3. 测量与绘制图形1.使用尺子、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2.使用尺子、圆规、直尺等工具进行图形的绘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图形和形状,引起学生的兴趣;2.让学生围绕图形的特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感知与探究1.通过展示不同的图形和形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图形的特点和属性;2.通过观察、测量和绘制图形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图形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探究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3. 讲授1.通过PPT等讲授常见图形的定义和特性,介绍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2.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使用尺子、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3.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使用尺子、圆规、直尺等工具进行图形的绘制,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绘图工具。
4. 练习和巩固1.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练习,巩固课上所学知识;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和学习,锤炼团队合作能力;3.在学生完成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图形的测量和绘制中融入创意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数图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图形的计数方法,能正确地数出各种图形的数量。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分类和计数方法。
2. 运用数图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分类和计数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数图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各种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引导学生将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如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将圆形和三角形分为一类。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如长方形有四条边,正方形有四条边且四条边长度相等,圆形由一条闭合的曲线组成,三角形有三条边等。
(2)引导学生用数图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让学生数出教室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数量。
(3)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各种图形,如用长方形表示窗户,用圆形表示钟表等。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数出教室里的各种图形的数量,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各种图形,如用长方形表示书本,用圆形表示硬币等。
4.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图形的分类和计数方法。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数出家里的各种图形的数量,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家里的各种图形,如用长方形表示桌子,用圆形表示碗等。
六、板书设计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图形的分类和计数方法运用数图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图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图形与数字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数字与图形的关系,另一部分是有关图形的分类及计数。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字和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将数字与图形进行结合,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图形与数字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分类及计数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图形与数字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分类及计数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数形结合教学法:将数字与图形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教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并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数字与图形关系的图片,如数字卡片、图形拼接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与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与数字之间的联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生长,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找到数线段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激活储备
师:天气越来越冷,笑笑妈妈给笑笑新买了这些新衣服,你知道笑笑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
生:6种。
师:请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搭配的?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搭配中的学问,知道有序地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研究研究数图形的学问。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有趣的小鼹鼠》,请看。
课件播放动画。
师:从这个小动画,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小鼹鼠在钻洞。
出示课件小鼹鼠的话,师要指出向前走。
师:结合刚才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生:鼹鼠一共有几种走法?
师:猜一猜小鼹鼠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师:现在我们借助线段图来解决这道问题。
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上台展示,讲清楚自己的方法,并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中认识到有序的重要性。
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梳理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并强调:数图形时,一定要有顺序地去数,才不会数重复或者遗漏。
三、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汽车站站牌。
师:小鼹鼠其实真实的身份是一名公交车售票员,它负责的是从红薯站开往到土豆站单程的售票,你知道它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才能满足乘客的要求吗?
引导学生先理解题意。
师:现在由你们来充当售票员,帮小鼹鼠解决这道难题。
但在动手之前,老师这边有几点学习要求,请看。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在学习卡上,再上台进行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师再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师:这时候,公交司机看到鼹鼠这么勤劳,就想让他再多负责一个站——南瓜站,那六个汽车站,又该需要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学生动手操作,再上台展示。
师:很多同学很快就数出来,有15种不同的车票。
这时好学的小鼹鼠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如果有七个车站,单程又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车票呢?第八个呢?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规律,尝试写出算式:6 5 4 3 2 1=21 7 6 5 4 3 2 1=28
并让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即多增加的那个6和7表示什么意思?师:观察刚才我们写的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回顾反思,交流心得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收获呢?
五、延伸扩展,提高生长
师先介绍中国在世乒赛上所取得的成就,再提问学生:如果有24名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比赛,每两人比赛一场,那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呢?
让学生自行思考,再说出各自的想法。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数图形的学问,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会碰到类似于比赛场次的规律。
希望同学们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勇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它。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搭配中的学问,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初步的有序思考,这些知识储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成为本节课数学学习生长的“土壤”。
而本节课的教学着力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经验水平,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利用画图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发展推理能力。
同时也为今后“图形中的规律”等类似的数学知识的学习生长“播下种子”。
1、本节课我先通过唤醒学生已学的搭配中的学问,让学生体验有序搭配才能做到不重不漏,为生长延伸至探究数图形的学问埋下伏笔。
2、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使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引导,探索出如何有序地数图形的方法。
3、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上台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懂得表述有序数图形的方法,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语言不够生动,对学生的回答未能及时给予评价,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需要不断丰富,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与学生的互动还需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真正融入学生的思考与情感当中,才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