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动物与克隆动物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4.67 KB
- 文档页数:1
实验动物学复习题答案(整理版)基本概念:实验动物: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指一切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
动物实验:为科研、教学、药物检定等目的,对实验动物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处理,观察其反应,获得实验数据,解决科研中问题的过程。
实验动物学:研究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的科学。
近交系及特点;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或亲代与子代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封闭群及特点;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品种与品系;指具有相似的外貌特征,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稳定的遗传性能,共同遗传来源和一定遗传结构的动物群体。
近交系数;指群体中某个个体通过遗传携带两个同源等位基因的概率。
Fn=〔1-(1-△F)n 〕×100%(越亲越高)全同胞△F=19.1%同父异母△F=11.0%堂兄妹△F=8%亲子交配△F=19.1%近交衰退;指在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和纯合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体和群体发育的现象。
包括:1.由于有害隐性基因的纯合,出现遗传缺陷或某种疾病发生率的提高。
2.影响繁育如产子数下降、母性不良。
3.个体发育不良,对环境的适应性差。
亚系;育成的近交系在繁育过程中,由于残余杂合基因的分离、基因突变的产生、抽样误差导致部分遗传组成改变而形成遗传差异的近交系动物群体。
支系;由于饲养环境的改变,或对动物进行人为的技术处理,对某些动物特征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的支系。
同源性;在近交系中(突变系),所有动物可追溯到原始的一对共同祖先。
遗传同源性使近交系有3个重要特征:⏹⑴品系内个体间可接受组织移植⏹⑵品系内单个个体的监测可得知品系整体基因类型⏹⑶从一个群体内可分离出遗传上相同的亚群体重组近交系;由两个无血缘关系的近交系杂交后得到F2代,分组分别连续20代以上全同胞交配而育成的一组近交系。
GMO安全与检测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技术: 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他组成部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能的新物质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加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综合性技术。
2.基因工程:利用DNA体外重组或PCR 扩增技术从某种生物基因组中分离感兴趣的基因,或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取基因,然后经过一系列切割,加工修饰,连接反应形成重组DNA分子,再将其转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以期获得基因表达的过程。
3.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不包括传统育种、细胞及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诱变、体外受精、体细胞变迁及多倍体诱导等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并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转基因技术就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
4.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转基因生物,就是将外源DNA 导入生物体基因组,引起了遗传改变,改变了遗传组成的生物,就是转基因生物。
5.IP :Identity Preservation = 身份保持(IP )非转基因产品的“身份保持”(IP )生产体系,是为保持非转基因产品的纯性,防止转基因的污染,而在从非转基因产品作物种植到产品运输、出口、加工的整个生产体系中采用严格的保持非转基因产品“身份”单一的生产系统,通过对整个生产系统的每个阶段的基因成分控制、评估与检测,确保非转基因产品含有最低的转基因成分,并保持详尽而完整的资料、数据记录及相关证书。
6.生物工程:是应用生物体(包括微生物、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其组成部分(细胞器和酶),在最适条件下,生产有价值产物的生物技术。
7.gene cloning :基因克隆(gene cloning ):或分子克隆, 又称为重组DNA技术,是应用酶学方法,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通过酶切、连接等操作重新组装成杂合分子,并使之在适当的宿主细胞中进行扩增,形成大量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克隆和转基因关系的关系
克隆和转基因是具有重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这两者均在生命科学领域有
重要应用。
从基因学层面来说,克隆技术涉及基因的复制,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将基因转移到另一个非同源的表达体中。
因此可以说,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的存储位置。
克隆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或复制基因来影响生物体发育或功能的一系列技术。
在
该技术中,可以将一个细胞里的基因组复制给一个新的细胞(可能是大型有机体中的细胞或小型细胞,如细菌),从而获得相同基因组的繁殖体。
这种技术能够被用来创建新的种群(原为人工选择),或者用于获取具有某种基因表达的个体。
相比之下,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基因工程的手段,用于改变一个生物的性状或行为。
它的操作原理是,先从一个物种中提取某个特定基因,再将其注入另一个物种,使其获得原物种所没有的某一特定能力。
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改变植物或动物的抗病虫性、抗药性和抗逆性,以及提高收获率和抵抗环境条件等性状。
例如,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生产保育型转基因植物,以增加农作物抗病虫性和耐旱性,减少农药的用量和污染。
从上述可以见,克隆技术主要对改变生物体的功能,而转基因技术则针对改变
某种特定性状,从而改变目标生物体的性状。
克隆是将一个细胞的基因复制到另一个细胞中,而转基因是将基因转移到非同源的表达体中,进而改变特定性状。
因此,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在研究和应用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异。
它们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生物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验动物学习题与参考答案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凡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称实验动物。
( X)2.实验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 X)3.实验动物学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4.实验动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 )5.近交系动物、免疫缺陷动物和悉生动物的培育成功为实验动物学独立于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
(√)6.1907年Little首次成功地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近交系小鼠DBA。
( X )7.动物在没有肠道菌参与条件下不能生存。
( X )8.全国第一次实验动物工作会议于1982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
(√ )9.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成立于1987年。
( X )10.1988年,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颁布实施。
(√)11.无胸腺裸鼠属近交系动物。
(X )12.悉生动物的内脏器官都比普通动物小。
()13.只有豚鼠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故豚鼠成为目前唯一用于实验性坏血栓病的动物。
(X )14.封闭群动物不属于同基因型动物,故其群体内个体之间杂得不一样。
(X )15.大鼠比小鼠更容易攻击人,同类之间的斗殴倾象也比小鼠严重,故不可将多只雄鼠同笼饲养。
(X )16.家兔属于刺激性排卵动物,即雌免只有在交配后25~27小时才排卵。
(X )17.使用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将实验动物应用动物实验中去的最主要的方式。
()18.下列实验动物中,妊娠期最长的是家兔:大鼠、小鼠、豚鼠、家兔。
(X )19.同一杂交群内动物个体之间也可以进行细胞、组织、器官和肿瘤的移植。
(√ )20.在实验动物的微生态模式中,无菌动物代表正常的健康无病模式。
()21.在多基因性问题的研究中,杂交群动物比封闭群动物更能较好地代表自然群体的实际情况。
(X )22.近交系,杂交群和突变系动物都属于同基因型动物。
生物工程育牛转基因牛、克隆牛、试管牛、让良种母牛多生小牛、让不同的母牛生出基因型相同的小牛一、转基因牛1.原理:基因重组2.技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培养、精子获能→体外受精→得到含目的基因的受精卵→胚胎早期培养→胚胎移植→转基因动物获得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培养、精子获能→体外受精→受精卵→导入基因表达载体→含目的基因的受精卵→胚胎早期培养→胚胎移植→转基因动物。
3.应用:获得体型巨大的动物,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的品质;动物乳房反应器(从乳汁中提取药物等)二、克隆牛1.原理:动物体细胞核的全能性2.技术:获得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培养(MⅡ中期、去核)与细胞核融合→重组细胞→胚胎早期培养→胚胎移植→克隆动物3.应用: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殖,保护濒危物种。
转基因克隆动物作为动物生物反应器,也可用于器官移植。
三、试管牛1.原理:有性生殖2.技术: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体型较小的动物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从输卵管中冲出卵子;体型较大的动物从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MⅡ中期)】→与获能的精子受精→胚胎早期培养→胚胎移植→试管牛3.优良动物的快速繁殖四、让良种母牛多生小牛1.原理:2.技术: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促性腺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选择优秀公牛进行配种或人工受精→早期胚胎→收集胚胎(冲卵:从子宫中冲出胚胎)→胚胎质量检查→胚胎移植或保存3. 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大大缩短了繁殖周期。
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后,能使供体生产下的后代数是自然繁殖的十几倍到几十倍。
供体的职能:产生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胚胎。
受体的职能:妊娠、育仔。
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换,而胚胎本身的遗传特性并不发生改变。
五、让不同的母牛生出基因型相同的小牛1.原理:克隆2.技术:受精卵→胚胎早期培养→囊胚→平均分割内细胞团→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3.应用:1.(2002年全国理综)一只羊的卵细胞的核被另一只羊的体细胞核置换后,这个卵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再植入第三只羊的子宫内发育,结果产下一只羊羔。
克隆动物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许多以往令人难以想象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实现,其中克隆动物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克隆动物技术是指通过细胞核移植的方式,在实验室中复制出一只与原始动物基因完全一致的动物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出现在医学领域和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产生种类丰富的动物,更可以改变医疗行业和实验室研究的方式。
一、克隆动物技术的原理克隆动物技术的主要原理是细胞核移植技术。
其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愿意克隆的动物,从其体内取出成熟的体细胞。
2. 此时取出的细胞是分化过了的(即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器官细胞),需要将其变回干细胞的状态。
这个步骤需要使用体细胞核转移技术。
3. 将备用的卵细胞取出并去除核,成为空卵细胞。
4. 取出体细胞的核,将其移植到空卵细胞中。
5. 使用电脉冲或其他方法使得细胞融合并固定。
6. 在控制条件下培养新生克隆动物,直到其成为成熟的动物。
这些步骤看起来简单,但每个步骤都需要高度精确的技能和知识。
此外,不同的克隆动物技术有其特定的流程,如嵌合胚胎克隆技术和转基因动物的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克隆动物技术都需要直接使用动物体内的干细胞。
总体而言,一个好的克隆动物技术,需要的原理是一样的。
二、克隆动物技术的应用1. 动物育种动物育种是克隆动物技术的最基本应用。
如今,许多营利性动物产业,如牛、羊、猪等都使用克隆技术为产权繁殖,以确保后代的优良遗传基因的传承。
这种技术的应用在畜牧业中可以达到一定的成本补偿,并便于对有用基因的遗传学进行分析,并且为这些基因组提供了广泛的功能评估。
2. 原址重建栖贴动物由于一些原因,如气候变化、人类侵占栖息地等,许多栖息地受到破坏,许多物种逐渐失去了其自然栖息的环境。
对这些栖息地的“重建”建议了使用克隆动物技术,以便重建重建栖息地中相应动物的种群。
例如,国内外已经使用克隆技术来恢复猛犸象、翼龙、长毛象等已经绝种的动物,其后代将用于栖息地重建项目。
34APICULTURE OF CHINA蜜蜂遗传育种新技术(一)——蜜蜂转基因与克隆薛运波│文 李志勇│图育微课堂种1.蜜蜂转基因技术蜜蜂转基因育种(transgenic breeding)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并使外源基因得到表达和遗传,以此获得新品种。
该技术的根本意义在于它克服固有的生殖隔离,实现物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在改良蜜蜂抗病和经济性状以及生物反应器利用等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自从1982年成功研究出首例转基因果蝇以来,转基因昆虫的研究便引起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
目前,已经获得成功的转基因昆虫有黑腹果蝇、海地果蝇、地中海实蝇、家蚕、蚊子等。
鉴于蜜蜂特殊的社会行为和级型分化现象,有学者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是蜜蜂转基因较好的途径:一是以蜜蜂人工授精技术为基础的精子介导转基因法,二是蜜蜂卵或幼虫的转基因操作与蜜蜂人工孵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1)精子介导转基因法1971年,Brackett 等发现精子细胞具有自发地吸收外源DNA,并可在受精的过程中将外源DNA 携带进卵内。
用精子作为转移外源DNA 的载体,将DNA 溶液和动物精子共浴,精子能主动吸附外源DNA,利用这一点可以很容易地将外源DNA 导入精子细胞或结合于精子细胞表面。
再通过人工授精,将外源DNA 带入受精卵进而发育成个体(图1),从而生产转基因动物。
利用精子介导的转基因蜜蜂的研究也有成功报道。
1991年,Atkinson 等首次将蜜蜂精子与外源DNA 进行共培养,证实蜜蜂精子也能够吸收其他动物的DNA。
2000年,Robinson 等研究精子介导转染法用于蜜蜂转基因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蜜蜂精子能将外源线性质粒DNA 携带进入卵子,外源DNA 能在受体蜜蜂个体中存在数月之久,能在幼虫期进行表达,至少能稳定遗传三代。
尽管没有找到外源DNA 整合到蜜蜂基因组上的证据,但该研究证明蜜蜂精子同样具有携带外源DNA 进入卵子的能力。
克隆技术与转基因:创造生命的多样性近年来,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了生物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两项技术的出现为人类创造生命的多样性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和风险方面的争议。
本文将对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克隆技术是指人工方式复制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
这一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细胞核移植将一个成体细胞的核移植到一个无核细胞中,再通过适当的刺激因素(如电脑进行克隆实验实施)。
这样就可以产生与原始个体基因相同的新个体。
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最具潜力的是在医学领域。
例如,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制备出与患者自身基因完全匹配的干细胞,从而用于治疗许多疾病。
此外,克隆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繁殖和农业生产。
然而,克隆技术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和伦理问题。
首先,克隆技术是否违背了自然法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克隆是人为干预自然的结果,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另外,克隆技术还面临着伦理问题。
例如,克隆人类可能导致道德方面的难题,包括个体身份、人类尊严和人类复制权等。
因此,克隆技术的应用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并受到严格的监管。
转基因技术是指在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插入外源DNA的过程。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可以将来自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合并到一个生物体中,从而创造出新的物种。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在农业领域,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产量、抵抗病虫害以及改善质量。
在医学领域,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治疗遗传疾病、生产药物以及制备人类组织和器官。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首先,一些人担忧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虽然已经有许多科学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仍有人质疑其长期食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此外,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环境方面的担忧。
例如,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如与其他物种的杂交等。
因此,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需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
转基因动物与克隆动物的区别:转基因,用人工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或整合到其基因组内,并能将此外源基因稳定的遗传给下一代的一类动物[1]。
由于转基因动物体系打破了自然繁殖中的种间隔离,使基因能在种系关系很远的机体间流动(有性繁殖)。
克隆,通常是一种生物技术,以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无性生殖方式(例如:植物),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后代的过程。
一个克隆就是一个多细胞生物在遗传上与另外一种生物完全一样。
基因工程的内容,原理,步骤: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在体外进行重组,然后把这种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并使之增殖和表达的技术[1];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构建基因的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基因工程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设计,对DNA 分子进行体外加工操作,再引入受体生物,以改变后者的某些遗传性状,从而培育生物新类型或治疗遗传疾病的一种现代的、崭新的、分子水平的生物工程技术
现代生物工程: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五大工程技;可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医学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
[1]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
此特定环境里的非生物因子(例如空气、水及土壤等)与其间的生物之间具交互作用[2],不断地进行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传递,并借由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连接,而形成一个整体,即称此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
中国的环保策略:科学协调行业间关系,制定持续发展规划;实现森林资源的供需平衡,持续利用;建立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提高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法律并严格执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公害public nuisance,凡由于人类活动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公私财产及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均为公害,由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振动、恶臭等所影响和侵害的是不特定的公众,所以由此产生的危害一般均称为公害。